誰會接替巴菲特?
巴菲特即將退休,大家認為誰將會接替巴菲特?為什麼?
相關鏈接http://world.people.com.cn/GB/157278/17240393.html
謝邀...這題不好答啊。
問題的意思是:1. 伯克希爾的接班人是誰? 還是 2. 價值投資的教父將換成誰?對於問題1,我認為這個答案無關緊要:我猜大多數知友根本不會去當巴爺爺的股東(有哪位真的買了BRK.A我還真的想見識見識...)。
巴菲特最擔心的是一旦他走了,芒格走了,伯克希爾的「價值」會被股東所低估:價值投資的最終結果竟然是造神運動和個人崇拜,這也就變相宣布了價值投資所推崇的「公司價值」變成了「個人價值」,將是巴菲特的一大失敗。
儘管如此,巴菲特還是在儘力將「個人價值」理念加強下去 --- 畢竟也是「價值」嘛。他將比爾蓋茨拉入董事會,因為似乎除了他以外,伯克希爾的董事會裡除了農夫、生於1920-30年代的老傢伙們,就只有一個接了楊致遠位子、後來去HBS當創業顧問的Susan Decker。看起來巴爺爺完全沒有從董事會裡選新董事長的打算。而從巴菲特在2010年公布的接任計劃來看(如果他還沒反悔的話),接替位置的將是一個 3-4名投資經理緊密地團結在以CEO為核心的周圍 的結構。之後巴菲特的動作是:引入了對沖基金經理Todd Combs,資產管理公司總監Ted Weschler,似乎剛剛湊起了半壁江山。那麼加上這次公開信中的「Seamless」,這篇儘管沒有聲明但卻是譯自WSJ的文章(原文: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970203960804577244973811340012.html)的思路便是:既然是無縫,那麼肯定是公司內部的人。但是伯克希爾可是一家有著26萬員工的公司...你們猜去吧!儘管如此,巴菲特還是擔心自己公司的未來,尤其是公司價值的未來。以巴爺爺的價值觀來看,伯克希爾的價值在他離開後發生暴跌,將是對他的侮辱。於是去年9月份他悄悄地公布了回購股份的計劃,並且在這次公開信中提到:
「we have no interest in supporting the stock" , "will fade in particularly weak markets」 (我們並不打算用回購的方式支撐股價,回購行為也會在市場行情走弱的時候無聲無息地進行)。好吧,這個有著聖誕老人般的笑容的老爺爺,其實也很狡猾。2. 價值投資的教父將是誰?
價值投資向來被一些聰明人嗤之以鼻,認為這是一種基於個人價值判斷的靠不住的分析手法,而且是需要承擔很多市場風險和時間成本的投資手段。在價值投資之父Graham和Dodd都已經年屆古稀行將朽木的時候,才出現了一個徹底拯救價值投資的人:巴菲特。巴菲特在60年代的成名徹底帶動了一大批投資者加入了價值投資的行列,而他們之中,能夠接起價值投資的大旗的人有:Peter Cundill (當然他已經接不起來了...但是不得不提他!) Graham和Dodd的最忠實追隨者,一絲不苟地嚴守價值投資最初的理念:價值低估,高紅利,低市凈率(甚至連巴菲特都走上了修正主義的道路!)。2007年5月,巴爺爺曾經盛讚此人「深得我心」,甚至是「我欲將心向明月(Buffett says long-time Canadian money manager Peter Cundill has just the credentials hes looking for in a chief investment officer as the search continues for managers of his US$100-billion portfolio)http://www.financialpost.com/story.html?id=4159fb60-30fc-4623-b16b-ad765b8c372e」,但Cundill先生卻在2011年1月與世長辭。
Joel Greenblatt,從1985年到1995年,連續10年間收益率都保持在50%以上的神人。他的策略簡單粗暴,乾柴烈火般令人印象深刻:高EPS,高ROIC。
Michael Price,老猶太人Max Heine的合伙人和接班人。說起他就不得不提Max Heine,價值投資的先驅者之一。他只選擇又老又有錢高凈值客戶,而且喜歡做細緻到極致的價值分析:他分析了地產、鐵路設備、金屬價格等等所有資源的價值,然後毅然決然將全部資產買入了這些行業的下游產業:鐵路,然後就是一舉成名。
說回Max Heine的接班人,Michael Price同樣偏愛藍籌股,鐵路、石油、煤炭、金屬資源從來都是他的投資組合中的常客。他的風格很接近Joel Greenblatt,但更傾向於低估值資產。Martin Whitman,一個只買「又穩又賤(Safe and Cheap)」的價值投資者。他認為一切宏觀分析,包括GDP、CPI、PMI、利率、非農就業等等都是瞎扯蛋,因為這些跟公司的股價走勢完全脫節。他遵循的方法是:尋找資產凈值(NAV)被低估的個股,持有直到價值被市場發現。
此人還是個堅定的反芝加哥學派-反奧地利學派分子,對弗里德曼和哈耶克的自由市場理論持批判態度。對於一個認為宏觀經濟影響力微不足道的人,攪自由經濟論這潭混水是為哪般?Seth Klarman,此人絕對是價值投資者中的,不,是所有投資者中的怪胎。他掌管有超過200億美元的資產,但手中的現金比率往往超過50%。被M.Price 和M.Heine這兩位剝削了4年後,他在1982年開始創業。他的投資風格詭異且涉獵極廣,喜歡購買冷門的低估值股票,積極進行期權交易,參與複雜而神秘的金融衍生品等等,但他確確實實是個價值投資者,他掌管的資產從1982年至今,年均平均收益率超過20% --- 也就是說1982年1萬元的投資已經變成了240萬。
他寫了兩本書,一本叫《價值投資 Value Investing》,一本叫《Margin of Safety 安全邊際》。後者在eBay上已被炒到了2000美元。 李錄,一個和巴菲特走得最近的曾經的中國人。他當年80年代末「想和這個世界談談」,於是便被談到了國外。輾轉多日後來到哥大,聽了巴爺爺的一堂價值投資的佈道講座,於是拋棄了「只要主義真」的念頭,投身價值投資事業。此君在持有比亞迪2.5%的股份後,將比亞迪介紹給了巴菲特和芒格,而後面這兩位爺和BYD的故事就大家都知道了。李錄曾被傳是巴菲特的接班人人選之一,但雙方都明確否定了這一說法。驀然回首有神奇:格林布拉特的價值投資思想文/陳達
當然還有一些人將交易所當成金銀礦,要錢的時候就跑來用一點證券挖一點現金,比如大小非;還有一些人將之當成泊船港,他們既不交易也不冒險,他們只為交易者們提供專業服務來混口飯吃。但不知道為啥這類人卻最招人狠,問曰:如果你與希特勒、斯大林、薩達姆和一個股票經紀人同在一個島上,你的槍里只有三發子彈,你打死誰?答曰:射股票經紀人三次。
金銀礦和泊船港的這票小壞蛋們咱就不多說了,而如果你是為交易而來,你的心理大概齊就是菜市場和拍賣行之間找平衡,或者說找不平衡。你很可能心中既有此場又有彼行,你很可能一邊為了一捆蔥猥瑣地殺價,又一邊為了一株鬱金香瀟洒地競價。
但是我們應該摸著良心自問一下:我到底是當它菜市場呢,還是當它拍賣行呢?有些人會說我反正不搞拍賣,這拍賣豈不是博傻遊戲(greater fool』s game)嗎?我看起來像傻子嗎?;但是這些人往往嘴上說著不要但手卻很誠實,在一片喧囂浮躁的叫價聲中還是會不由自主地舉起自己競拍的小手。
而我們這些所謂的價值投資者,或叫價投,或叫夾頭(頭被門夾過的意思),不管叫什麼,我們都是堅定的買菜黨,我們看見了折扣就如同打了雞血;別看我們平時萎靡也不愛舉牌鍛煉,但是一見便宜貨打折貨我們就瘋啦,所謂靜如處子,動如潑婦。
當然這一切說起來是如此的寫意,但這菜市場到底要如何去逛呢?關於如何買菜,我今天想要請出夾頭界的一尊大神 Joel Greenblatt (以下稱為格林布拉特或者格大神),以格神的思想來引申出我認為真正的夾頭們買菜時應該使用的正確姿勢。
先簡單說一說格神的履歷。你別看他現在衣冠楚楚地在哥大教書,這哥們首先是一個基金經理,或者確切地說是一個猶太裔的信奉價值投資的基金經理。1985年格大神創立了高譚資本( Gotham Capital,沒錯就是蝙蝠俠的高譚市),而從1985年到1994年的十年間,Gotham Capital的年化收益達到了能把人嚇成殘疾的50%,而同一時期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年化收益為25%;如果算從1985年到2006的二十年的時間窗口,Gotham的年化複合收益也保持在40%左右。當然啦能取得超高收益與垃圾債大王 Michael Milken一開始給格神的啟動資金很小也有關係:區區700萬美元。而時至今日,Gotham旗下的五支基金的AUM(管理資產)已超過七十億美元。
大牛們的超額收益與持續時間 (來源:ValueWalk)
上邊這張圖我個人是非常喜歡,投資界的主要幾隻大牛的投資收益可謂盡收眼底:縱坐標是相對於標普500指數(股息再投資)的超額(注意是超額)收益水平,橫坐標是持續獲得該收益的時間。我們可以看出這麼一個規律,超額收益與持續時間不可兼得,你要麼收益高到離譜要麼持續時間長到感人,但你很難既高又長。所以從這張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格神與巴神各有各的神法,格神超額收益特別高,巴神持續時間特別長;我們知道如果把他們兩個點用線連起來,該連接線的中點也應該有一個神位(因為收益 x 時間之積很高),果不其然,喬治·索羅斯就在那個點上面。
當然Gotham AUM的七個billion在對沖基金規模裡面也只能算個小朋友;讓格大神真正蜚聲尋常百姓家的還是他在夾頭界的扛旗地位:他一手創立了一個叫價值投資者俱樂部( Value Investors Club)的網站;另外他為韭菜們寫了幾本關於價投的通俗著作: 《你也能當股市天才》(You Can Be a Stock Market Genius, 1997年)、《擊敗市場的小黃書》(The Little Book That Still Beats the Market, 2005年,一般翻譯為打敗市場的獲利公式),《小散戶大秘密》(The Big Secret for the Small Investor,2011年),而其中又以《小黃書》尤其備受推崇。
《小黃書》的思想真的不如其書名暗示的那樣深邃,除了一些耳熟能詳的價投概念與言論以外,比較核心的就是所謂的神奇公式 (magic formula),我們來一點點看一下。
1. 為什麼可以戰勝市場?
《擊敗市場的小黃書》當然首先交代了能夠擊敗市場的邏輯。有效市場理論(the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把市場大致分為三大類,1. 弱式有效市場(week form),證券價格僅反映市場歷史信息,所以在弱式市場技術分析無效;2. 半強式有效市場(semi-strong form),證券價格反映一切公開信息,所以在半強式市場技術分析與基本面分析無效;3. 強式有效市場(strong form ), 證券價格反映一切公開與非公開信息,所以在強式有效市場我們這些金融業人員就要回家種紅薯,因為還分析個屁呀,股票的所有信息已經被市場包圓兒了,你就買個指數基金hold住吧,世上已再無阿爾法。
雖然篤信市場有效性的信徒甚眾,但是我認為這明顯不符合現實。這就好比你在路上走啊走看到地上有一個錢包,但是有效市場理論告訴你千萬不要彎腰撿;因為我們走的這條馬路是有效的,而這玩意兒如果是錢包的話肯定早就被人撿走了,所以地上的這個錢包一定是一坨屎偽裝的。
而格林布拉特是這麼說的:天哪還有人信這個。他說他每次開學第一堂課(他在哥大教投資課程)就讓他的學生們在報紙上找股票代碼,隨便找一些來,然後請把一年52周內的最低價和最高價大聲朗讀出來。比如那啥,宜人貸 (NYES: YRD) 52周最低 $3.35最高 $42.34;阿里巴巴 (NYSE: BABA) 52周最低 $59.25 最高 $109.87;微博(Nasdaq:WB)52周最低 $12.09最高 $55.93;歡聚時代(Nasdaq:YY),52周最低 $31.07最高 $65.53;這樣的例子可以無限地舉下去......
然後格神就問:同學們你們不覺得這個很搞笑嗎?YY這家公司造了什麼孽啊一年前賣65一年後要打個半價賣,而這一年的經營狀況明明挺穩定;YRD 二月的時候賣3塊半年後賣40,這家公司幹了啥拯救全人類的壯舉嗎,是開發出了治癌葯還是治禿葯?這些公司自身狀況一年前後變化就這麼點大,說不定連CEO的髮型都絲毫無改,那為什麼它們的股價能龍飛鳳舞捏?說明啥?這不就說明了市場沒有效嘛。
如果市場是無效的,那麼就有了敗之的可能。但是市場為啥無效呢?是因為未來不可預測?是因為市場情緒悲歡離合使然?是因為大家都是瘋子?是因為一些人智商欠費?在3塊錢買了YRD的人可能正在對在40塊錢賣出的交易對手大聲歌唱:你是電,你是光,你是絕世的智障......
格神說:你管TMD市場為啥無效作甚?你只要知道她是無效的不就行啦!
2. 神奇公式 (magic formula)
在我們投資的過程中,如果有人偷偷跑過來對你進行交頭接耳,並告訴你他手握投資的神奇公式問你想不想要,那你直接給他一個嘴巴子然後罵一句臭流氓就好了,一般都不會冤枉他。但如果一個持續二十年年化收益40%的德高望重的投資界老兵告訴你他有這麼一個神奇公式時,我們還是應該按捺下心中的百萬雄兵,來聽一聽他到底要扯什麼蛋子。
格神的神奇公式的投資邏輯其實一句話就能概括:在折扣的價格上去買好的公司。而神奇公式本身就簡單到我這個投資界的小學生也能夠秒懂耶,這絕對不是那種會為我減掉一千個讀者的公式,因為一共就兩把刷子需要考慮。
第一把刷子是我們要看公司盈利能力,市盈率大家都知道,市價 /每股盈利;那如果我們把市盈率的分子和分母倒一下,就得到了盈市率,也就是你每股成本一年的利潤率。如果其他參數不變,我們肯定希望這個盈市率越高越好,15塊的股票一年收益5塊肯定比收益1塊要好。盈市率能用來大致評估公司股價是不是可能有折扣。
但第一把刷子僅完成了「在折扣的價格上」,並沒有搞定「去買好的公司」。格神對好公司的定義主要體現在第二把刷子,也就是資本回報率(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ROIC)上。如果某家公司一年需要投資20萬去興建廠房買入機器設備購入庫存等等,而這一年該公司的利潤為10萬,那麼該公司的資本回報率就是10萬/20萬=50%。同樣的如果其他參數不變,我們希望資本回報率越高越好,50%就是要比1.5%更好。
格神說:有了這兩把刷子你就是股票大師了。只要你用這兩把刷子去「在折扣的價格上去買好的公司」,不久你就可以有一個充滿了好公司的資產組合,而這些都是市場賤價便宜你的。雖然你的這個組合里某一個公司可能表現會不盡如人意,但整個組合最後平均化來看,一定能夠戰勝市場。
3. 手把手教你褻玩神奇公式
格神建議可以這樣篩選股票:
1. 保證一個最低的市值規模,比如只考慮5000萬美元以上的公司。
2. 排除掉所有的公共事業股(utility stocks)和金融股(financial market)。格神沒說為啥要排掉金融股,我猜大概是因為金融股的會計規則太出位,很難與其他行業進行有效比較。
3. 排除掉所有外國公司(美國存托憑證, ADR)。可憐我的大阿里卡在這裡就過不去了。
4. 用第一把刷子篩出打折的公司,這裡有這兩個篩法,一個是直接用P/E市盈率,篩出市盈率最低的;二是使用EBIT(息稅前利潤)/ enterprise value (企業價值),越高越好。我個人是更喜歡後者,P/E雖然方便,但是P/E值也太容易被操控(比如P/E 不反應槓桿水平啊受會計方法影響大啊等等)。
5. 用第二把刷子篩出好公司,這裡也有兩個篩法:一是直接使用ROA(資產收益率),這個也是方便的辦法,設置ROA不低於25%;二是使用 EBIT/(凈固定資產追加+運營資本追加)。這兩個方法我也還是喜歡後者,因為分子不受槓桿啊稅務啊等的扭曲,而分母的意思是「保持公司正常經營的資本需要」,這就排除了那些過多的閑趟在賬上的現金和其他資產。
6. 在剩下的公司里選取資本回報率排名靠前同時EBIT/EV也靠前的公司,選5到7個公司,用你所有資金的20%到33%去平均買入這些公司。
7. 每過2到3個月,重複第6步,再買進5到7個公司。大概9到10個月後,你的資產組合中大概會有20到30個公司股票。
8. 每個公司股票持有一年時間,一年後賣出並將迴流的現金繼續進行第6步的買入操作。
9. 以上所有操作持續3到5年時間。
10. 關鍵的最後一步:賺錢了以後記得給格神寄一張感謝卡。
如果你覺得上面這些算來算去忒麻煩,你也可以直接登錄 Magic Formula Investing, 輸入最低市值門檻,她會把最好的結果直接給你。
4. 關於神奇公式的數據選取
有一點格神非常強調:神奇公式中要用去年數據。這與我們的直覺很衝突啊,我們說投資是啥,投資的本質是你犧牲現在的現金流去換取未來的現金流,那我們在使用數據的時候肯定想的是越未來越好,我恨不得把這家公司在世界末日之前的每一滴現金流都給他擠出來。但是格神認為最理想的做法是估計出這家公司正常年份的收益,然後使用正常化後的數據(normalized earnings)。但是這個有個問題:正常化數據這事兒很難干。
所以格神認為過去一年的數據也OK,而且事實上過去一年的數據對未來也挺有指導意義的。為啥?因為神奇公式不僅僅選出一家公司,而是選出了一籃子的公司;個別公司可能因為經營的起伏而導致去年的數據不能有效預測未來的情況;但對一籃子公司而言,平均化後的數據其實有出人意料的預測能力。
我想到前不久看到 NPR (美國國家公共電台)做的一個實驗,他們將一張老母牛的照片放到網上,然後讓公眾去猜這頭牛有多重。當然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門,有人說100磅(低於一個成年女性體重),有人說4000磅(大概接近一輛Jeeo牧馬人的重量),反正有很多蠢到沒邊的答案,而研究者就收集了17000個這樣的回答。但是我們驚奇的發現,如果把所有大眾的回答取一個平均數的話居然就出現奇蹟了:網友回答的平均數為1287磅,而該老母牛的實際體重是1355磅,誤差在5%之內。有一本書叫做《大眾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專門講了這個現象,有點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意思。
5. 神奇公式的實測戰績
神奇公式肯定會讓你懷疑人生到不能自理,你肯定會想:這是啥玩意兒如此森破如此簡陋這像話嗎靠譜嗎?我的回答是從實際情況來看神奇公式還算靠譜,至少比你自己在那裡金叉來銀叉去畫畫喇叭口潮吹要靠譜多了。
先不說格神自己取得的妖嬈戰績,他有可能說一套做一套,滿嘴的價值投資但卻是一手的投機倒把;我們來看數據回測的結果,僅僅從一些回測中我們可以看到神奇公式的神奇之處。以下這張圖取自於《小黃書》的某頁,對比了神奇公式所取得的收益與市場表現。
當然格神自己做的回測我們一定要將信將疑,萬一人家自我吹噓呢。於是我竭力去找了更多的對於神奇公式的回測研究,來一探究竟。
這是The Old School Value上一哥們做的回測,從1999年到2009年,回測年化收益為13.74%,相對標普500的 0.87%。:
有一個叫Wesley Gray 的Ph.D.通過神奇公式對1965年後的市場數據進行了回測,發現神奇公式獲得了12.46%的年化收益,相對於標普500的9.44%:
而在以下這個充滿異域氣息的研究里,回測者發現神奇公式在荷蘭盧森堡比利時的股市上也能發揮神奇(來源Quant Investing):
神奇公式在大A股是否能夠延續神奇我就不得而知了,不知道有沒有好事者願意對其進行回測,看看結果幾何。
6. 關於神奇公式的一些思考
金融界有個定理,如果某一樣策略一定賺錢,那它就會如同血腥味吸引鯊群一樣吸引套利者過來把這個策略給套死,從而讓超額收益灰飛煙滅。所以這裡肯定有人會問,既然神奇公式如此神奇,那豈不是每個人都會去用,那這個公式豈不是最後一定會失去神奇?
格神是這麼交代的:這個策略不會被濫用到完全廢掉的地步,因為神奇公式偶爾會熄個火。在回測的這個十七年期間里,神奇公式基本上每四年就會不靈一次;而有時候會出現連續兩到三年都跑不贏大盤的尷尬局面。當一個策略兩到三年都不奏效的時候,一般人就會傾向於去宣布 XXX 已經過時啦已經不行啦,比如那些在互聯網泡沫是嘲笑巴菲特的哥們。投資者的眼光就是如此短淺。
所以不要擔心策略會被濫用,因為大多數人可能根本堅持不住。而且即使這個策略被很多人使用也不要緊,市場上總是會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十分不擅長投資和交易,但是他們卻十分非常熱愛投資和交易,於是他們就很有可能成為你神奇收益的來源。
和價值投資一樣,神奇公式有時候其實就是一種信仰,在困頓之時你只能靠死乞白賴的破罐嘴臉去堅持。你要知道即使價格對於價值有多麼扭曲,只要你的分析是正確的,有三個力量最終會像地心引力一樣將扭曲的價值拉回到正軌:1. 認識到價值的聰明人;2. 公司的回購;3. 競爭對手的競標收購。所以,要忍得住。
結語
最後我想引用邱國鷺先生在《投資中最簡單的事》的自序裡面引用格神的一段話作為結尾:
「正如喬爾 ·格林布拉特所說,第一,價值投資是有效的;第二,價值投資不是每年都有效;第二點是第一點的保證。正因為價值投資不是每年都有效,所以它是長期有效的。如果它每年都有效,未來就不可能繼續有效。聽起來像是個悖論,但事實就是這麼簡單。在資本市場,如果有一種穩賺的方法,就一定會被套利掉的。正因為有波動性,才保證不會被套利。」
本文行文倉莽,如有不足之處,還請各位海涵斧正。
轉載我是歡迎的,但請您署名陳達,在此謝過。
李淼哥哥已經說的很好了。要從已經提到的這些人裡面選擇的話,恐怕只有Greenblatt, Whitman和Klarman有足夠的曝光度。話說Klarman已經很久不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面了,《安全邊際》還是值得經常讀一讀的,但發行量上與Greenblatt的幾本大作完全不可比。相對還是看好Greenblatt吧。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89980?nr=1thread_id=20089980
塞斯克拉曼(Seth Klarman)是一名非常低調的對沖基金經理,在「史上最偉大的基金經理」這份名單上,他排名第四。其掌管的Baupost Group成立於1982年,投資橫跨股票、債券和房地產等不同的資產類別,年均複合回報率達到16.4%,累計為投資人帶來了226億美元的收益。
克拉曼寫的Margin of Safety: Risk-Averse Value InvestingStrategies for the Thoughtful Investor,一度被炒到4,000美元一本的天價。該書的前半部分詳盡地闡述了他對投資和安全邊際的理解,後半部分解釋了在現實生活中如何通過那些理念去獲取長期穩定的收益。書中的觀點,部分是老生常談,部分則會違反你的第一直覺。
三錢二兩有幸拜讀這一著作,並決定翻譯其中的精華,分享給大家。如果說價值投資是一門宗教的話,那麼克拉曼在裡面絕對是苦行僧級別。他對價值投資的理解極為深刻,對安全邊際的要求更是令人髮指,常常給予世人一種很刻板的印象。
讀完此書你就會發現,真正能被稱為「投資者」的人其實是極少的。當然,克拉曼的觀念並不就是一定正確的,但這個現象卻是無比真實和殘酷的:真正能通過投資獲取長期穩定收益的,確實是只有金字塔頂端的那一小撮人。
我們希望和大家一起通過學習成功投資者的思維,不斷去完善屬於自己的投資框架(三錢消費品投資框架),切記單純的模仿註定會失敗。
該書分為十四個小節,今天要分享的是第一小節。
註:此書寫於1991年。
第一小節:投機者與失敗的投資者
1. 馬克吐溫說過,一個人的一生之中,有兩個時候不應該投機:一個是他有本錢進行投機的時候,另一個是他沒有本錢進行投機的時候。所以,要在投資上成功,首先要理解投資和投機之間的區別。
2. 長期來講,投資者相信證券的價格會趨向於反映基本面的變化。
3. 投機者則沉迷於預測,或者說猜測,股價的方向。許多投機者嘗試通過技術分析預測市場方向,但技術分析是基於股價過往的走勢,而非基本面。在現實中,沒有人知道市場會怎麼做,任何對市場的預測都是在浪費時間,而基於這些預測去做投資就是一種投機行為。
4. 許多人認為股票只是一張用來交易的紙,並且由於交易本身會帶來快感,所以他們不會去做詳細的基本面分析。但這本質上是一種投機行為,而非投資。你或許能找到一個更大的傻瓜出更高的價格,或許不能。在第二種情況下,你就是那個最大的傻瓜。
5. 另一個投機的例子是長期國債:期限為十年以上的國債的平均持有期是兩天。在那些職業交易員和所謂的投資者眼裡,長期國債只是一種用來押注短期利率波動的工具,而非被用來持有的。
6. 正如金融市場的參與者被區分為投資者與投機者這兩類,資產和證券也可以被區分為投資和投機,但大部分人並不清楚他們的區別。投資和投機都涉及買和賣,都能通過價格的波動產生收益。但是,這兩者之間有一個決定性的不同之處:投資能帶來現金流,但投機不能,投機的收益單純地來源於低買高賣。
7. 當股價上漲,你會開始覺得該股票的價值或許比你之前分析的要更高,這種想法的本質就是讓「市場先生」凌駕於你的判斷之上。只要股價一直在上漲,你就會選擇繼續持有,拒絕去思考基本面是否惡化。
8. 當貪婪演變至更高級的形態,市場的參與者們會創造出全新的概念,用來驗證當前過高的價格。他們會找來各種各樣的理由,用來解釋為什麼這一次和以往都不同。
9. 人的天性傾向於為複雜的問題尋找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所以許多投資者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投資世界裡的成功公式。這些公式包括技術分析、市盈率、市凈率、股息率、收入或利潤增長,還有利率。另外一些投資者喜歡用個人的過往經驗,做為投資公式來預測未來。即便他們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去研究上述的公式,但沒有一個是被證明長期有效的。
10. 不要把股市裡的成功和投資上的成功混為一談。
11. 投資是一門嚴肅的生意。
第十一條是我們最喜歡的一條。
將投資變成一門生意的途徑之一是成立基金,而基金的主要功能是為投資人獲取長期穩定的回報,這要求基金經理去持續不斷地尋找價格低於內在價值的資產,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個相當枯燥乏味且無能力做到的事情。
而做個人投資時,人們通常期望找到一家很牛逼的公司,原因其實涉及許多情感因素:例如能夠迅速實現財富自由,且成功投資了一家偉大的公司是極度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畢竟沒人在乎你是否在孟加拉折價收購了一家盈利穩定的制衣廠)。
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個人投資的主要目的與基金的主要功能是毫無關聯的兩件事情,這就導致一個非常普遍卻容易被人忽視的現象,就是你會發現身邊有不少通過一隻股票實現財富自由的人生贏家,但通過一隻股票屹立行業數十年不倒的基金並不存在。
這兩者擁有不同的出發點,於是帶來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進而導致行為上的巨大差異。我們常見的「從錯誤中學習」,並不涉及出發點和思維模式的轉變,只是在最後階段的行為上做修正,例如今天用技術指標虧錢了,通過深刻反省,我認識到基本面很重要,所以明天要做「價值投資者」去看市盈率。
然後繼續虧錢。
應該是Seth Klarman. 你可以注意到被成為"價值投資聖經"的&<證券分析&>第六版,其前言"格雷厄姆和多德永恆的智慧"的作者就是Seth Klarman. 這標誌了他在價值投資界的地位.
卡拉曼自己的著作,&<安全邊際&>聲譽也很好,值得一讀.推薦閱讀:
※巴菲特證明特朗普所公布的稅是怎麼計算的?(技術討論,請審題。)
※和巴菲特近距離接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有哪些收穫?
※如何從少量交易記錄(比如10筆),簡單有效判斷一個交易員的能力和潛力?
※紀錄片《成為巴菲特》中有哪些值得金融從業人員注意的信息?
TAG:投資 | 沃倫·巴菲特WarrenBuffe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