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看電子書,看紙質書,體驗上有什麼根本的不同?

我認為聽書是一個典型的故事流,電子書是一個介於聽書和看書之間的一個故事流,而紙質書的觀看方式就比較多樣化,所以我覺得電子書雖然獲取且便於攜帶但純粹從看書的角度沒有紙質書方便,不過我只是使用mp3聽過書,使用智能手機看過電子書,歡迎用過其他設備有更多體驗的人談些體驗。


第一,質感。有的人愛穿純棉衣服,亞麻衣服,愛60隻的棉,喜歡抱著貓,床單要磨毛的,喝茶要紫砂酒杯要德國的玻璃果盤要捷克的水晶容器,吃飯的桌子要原木的花紋…即使只是一朵花也要是採買來的真花插進仿汝窯的花瓶…為什麼?質感,生活的追求,某種品質偏好,細節的樂趣,自我陶醉試的自我滿足。書也是。拿到不同紙張不同裝幀不同質感不同味道,合適放陽台還是床頭?放背包里還是沙發?是喝茶的時候翻閱還是配一杯咖啡?這不是閱讀的樂趣。

若是家居搭配,塑料工藝花又漂亮有更好的造型還持久,你愛嗎?養寵物多麻煩,現在已經有機器人寵物了,可是有人還是喜歡貓咪趴在腿上打呼嚕的時光。

第二,方便。

比如這樣,電子書不會有這種功能的。這種多年的習慣會讓你的記憶深刻,好久之後再翻開仍舊覺得自己當時好像若有所思過。

再者,大部分電子書還是為了迎合大部分人的閱讀需要的,而有一部分想讀的信息電子書是暫時無法提供的。

比如這段吧……電子書上不好找。

還有一個閑篇要扯:有些人會追逐快生活,越簡便越好,最好一個背包里就有全世界。而有的人無論年紀和收入,吃饅頭會慢慢咀嚼出麥芽糖的味道,吃米飯也會故意吃上幾口白飯那是米粒的清香,這是一種生活狀態。也許紙質書就是一種安於舊生活的方式吧……


因為一直處於奔波的狀態,所以各種交通狀態也大概一一經歷過,選擇哪一種閱讀方式,更多與身處的場景相關,當然這依然是私人的體驗。

  1、聽書:聽書時,在長途大巴或公交車上,顛簸和超過一小時的行程,使你不得不放棄用眼來獲取信息的方式。我曾經在過年十幾個小時的大巴上聽過單田芳老師的評書《三國演義》,的確能打發掉無聊的時間,但在我時隔太久再次重聽時,我已經遺忘了其中大部分內容,斷斷續續再停了一陣之後,徹底放棄了這種方式。因為長途意味著你昏昏欲睡的過程將錯過聽書這種無法暫停(難以暫停)的線性陳述中的部分內容,所以如今我早已放棄聽書這種方式,聽音樂可能更好一些。

  2、電子書:使用7寸的平板以來,我自然放棄了手機閱讀,屏幕過小是手機閱讀的硬傷。而隨著kindle touch進入生活,長時間閱讀體驗,E-ink屏無疑帶給人最為舒適的體驗。輕便、閱讀感知好、信息量巨大(你隨時連接網路獲取書籍)、價格相對便宜。如果捨得再花上400元左右,配上原版帶書燈保護套,手感也是一流的,並保證了夜晚的閱讀。所以我基本保持著碎片時間用平板、長時間閱讀用Kindle的良好習慣:)冬日下午,陽台躺椅上手拿Kindle,一杯清茶看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已成為我幾次印象深刻的閱讀體驗之一。

  3、紙質書:排版優秀的紙質書依然是最優質的閱讀媒介,限制相對較少,比如在廁所(但逐漸被手機代替)、戶外(被電紙書代替)、學術性、可自由批註。大部頭,或是排版一般甚至拙劣的書籍,閱讀體驗其實是非常糟糕的,你的眼和手會變得十分酸痛。

  所以,如果你保持有閱讀習慣,願意長期的閱讀(時常1小時以上的閱讀),以非學術閱讀為主,那麼買個kindle吧。


就我個人的感受來說,三種的應用場景非常不同。

從下面幾個角度分析了一下

 

所以每個媒介都有各自的優勢,比如開車的時候就比較適合聽書,坐公交的時候比較適合聽書或者電子書,在家裡泡杯茶的時候可能會更容易選擇紙質書。其實我們的目的是吸收資訊將其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儲備,至於知識的吸收更在於你的思考,並不在於通過何種媒介獲取資訊。


這三種方式基本已經在適用場合上有了較大的區別。

電子書和紙質書的差異,我想已經很多問題說的很明白了。

我主要說下聽書:聽書目前大部分的目標客戶在於雙手無法使用的時候,如開車、廚房中、洗澡時等等,聽書大部分時候是作為音樂的替代品,而並不是一種正規的閱讀方式,所謂聽故事和聽音樂,差異並不是太大。


電子書其實是趨勢,因為人們的時間碎片化已經越來越嚴重了。我目前已經慢慢地轉移到使用ipad,iphone看書。在地鐵還是公交車上,看書成為了習慣。有人會問,你可以帶紙質的書上車。問題是:你可以帶100本紙質的書上車嘛?此外,看外文書,你可能需要翻譯,這個時候ipad可以幫你解決字典的問題。看書,你可能需要做筆記,ipad可以幫你解決。那麼就體現出體驗的差別了:

電子書和紙質書的差別:

1,碎片化,移動化;

2,整合到一個設備上,集中處理任務;

電子書和聽書:

聽書我沒有用過。不過我覺得好處就是時間碎片化,移動化。人總是懶的。


我已徹底放棄Kindle,回歸紙質書,因為我發現我總是忍不住需要寫一堆批註(吐槽),讀者需要用書寫的方式與作者交談。


先描述一下我的願望:我希望文字app可以加入語音朗讀插件。

再來描述一下我看手機軟體的實際情況。實際上大部分手機app都是文字化的。然而我這裡僅僅討論純文字的app,比如說簡書。實際情況就是我一篇文章都看不下去。

因為我根本靜不下心來,我不知道這是我個人的問題,還是整個互聯網時代所打造的煩躁感。不是說看不下去,而是因為互聯網的特點我養成了快速閱讀的習慣,一篇一千字的文章我一下子就可以刷到底,然後用幾秒看重點字樣,最後草草退出。這還是點進去看的情況,如果標題不吸引我的話我根本就不會點進去。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在手機上有一個按鈕叫退出鍵。我為什麼非得在這裡看你又臭又長的文章不可呢?退出後我可以看別人更好玩的文章,不僅是看文章,可以看好玩的視頻,可以看好玩的朋友圈,可以刷好玩的微博。為什麼我非得在這裡看你感動了自己無數遍的萬字故事呢?

我想了一下原因,根本還是在於互聯網時代的煩躁性。而不是文字的問題,你的文章的確很令人感動,但是非常抱歉,我看不下去。我能看下去的只有好玩的一百字搞笑段子,實話就是如此。就算我去看你的文章,你幾十分鐘寫的東西我幾十秒就可以看完,我也體會不了你的心情。

我再想了一下根本原因,心想或許是這樣。聽好——我們的文字,本質上看和寫是不一樣的。寫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寫,而到了看的時候就變成了一個圖片。不管是書也好,手機屏幕也好,整篇文章的文字就變成了一張密密麻麻的文章所組成的圖片。所以說作家和讀者所在的地位根本上是不一樣的。

而人腦的機制就是這樣,它會趨向於簡單的事物。對於風景照,看上去根本不費力,對於文字照,不費力才怪。

前一段時間我都在把文章一篇篇轉成txt放在手機裡面,用閱讀星閱讀軟體中的朗讀功能。我簡述一下這個功能吧。效果就是開始朗讀功能時那句話就被標註成深藍色,然後讀到下一句時下一句變成深藍色,上一句恢復原背景色。這樣我的注意力就會被集中到那小小的一句話深藍色的話裡面。再加上朗讀,不說百分之百,起碼有百分之九十能體會到作者的心情。

那個語音插件叫做訊飛語音,可以調整語音速度。還有語音音色,有男主播的音調,有女主播的音調,還有小女孩的音調。不過我一般都用那個男主播的音調,因為那個音調沉穩均勻,而其他音調怎麼聽怎麼不對頭。

可能你會覺得這種閱讀速度非常慢,但是我告訴你一篇十萬字的中篇小說我半天就可以看完。不......應該說是讀完。而且由於強制性,你只需拿著手機盯著一句一句自動滾動即可。睡前爬進被窩關上檯燈,念上幾篇中意作家寫的文章,那時候幸福感尤為強烈。

這裡我就要說一個概念:強制性。為什麼看視頻的人比看文字的人多呢?很簡單,因為它不僅直觀,而且視頻具有強制性。也就是說你不用動腦就可以獲得下一步信息,即所謂被動性。而這是文字遠遠比不上的。文字需要主動眼睛追隨密密麻麻的字去閱讀,而主動的行為本來就是累人的。

所以我才說加入語音朗讀功能來保證閱讀文字的強制性。不至於什麼文章都快速下拉。生活慢下來的感受還是很好的。大家的生活都太快了,快得都超過光速了。

也用過了幾款讀書軟體比如說喜馬拉雅FM,可是那種是人聲念的不能調語速,而且背景音樂又讓人覺得煩躁,最關鍵的是沒有原文,聽半天不知道聽出來啥。

所以,如果有一款文藝app加入語音朗讀功能,我會覺得這是世界上第二炫酷的app。第一炫酷的當然是我個人的閱讀星軟體啦,裡面下載各種別人一輩子都不會去看的書。


沒聽過書,不作評論,但是就紙質書和電子書來說,我覺得最大的區別或者說電子書最讓我不爽的地方是它不可以隨意地翻倒某一頁,所以在以瀏覽為目的的看書過程中顯得笨拙。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電子書的質量普遍不高,錯別字連篇,什麼時候電子書的出版可以像紙質書一樣正規化就好了。


我反正還是喜歡紙質書的,電子書攜帶方便。


聽書:閱讀速度最慢,適合一些特殊類別,如故事,催眠

紙質書:「書卷氣」重,便於穿插看和提升實在感

電子書:閱讀方便,適用於存儲移動和傳遞分享


聽 書:朗讀速度慢,導致內容吸收速度慢;

電子書:便於檢索,便於攜帶,但是在電子設備上容易分心;

紙質書:能讓人靜下來閱讀,但是不方便檢索。


聽書的時候有時候聽不懂,有時候看那些特彆拗口的書籍,就是裡面學術性比較多的書籍時,我就找個txt的用讀書軟體讀給我,我就一邊看,一邊聽,這樣挺好的,看電子書就是看一些言情小說,覺得特別喜歡的還是喜歡買紙質的書,因為可以收藏。


紙質書更多的是一種象徵了,只有自己覺得好的才會買紙質書收藏起來。

電子書是潮流,無他,方便爾。

聽書是打發無聊,因為書這種東西,還是要看的,很多文字看到和聽到是不一樣的感受。


謝邀,我把這個問題分成兩個問題去作答。

第一「體驗」的不同

第二「根本」的不同

先回答第二個:根本上沒有不同。我們要先看一下看書的目的:增長知識、打發時間、尋找樂子……從目的的角度看,以上三種方式均可達到目的。所以就不存在「根本」的不同。

至於第一個「體驗」的不同應該用「顯而易見」來總結:

1,視覺、聽覺甚至味覺(紙張的味道)等都存在顯而易見的不同。

2,至於攜帶方便與否,我覺得沒有討論的必要。方不方便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你喜歡怎麼樣都行,比畢竟也就是一本書和一部手機的差別,不是一塊磚和一部手機的差別。

3,最後說內心感受,那麼電子書和紙質書除了載體的不同,讀起來的方式不同,內心感受基本是一樣的,可以歸為一類。另一類就是聽書,聽書就意味著你總要從一個人的口中來聽他講述他對這個故事的描述。我從沒聽過一字不差的照著念書的聽書音頻。那不叫說書。那叫朗誦。所以聽書就總是帶著說書者的再加工成分。會束縛你對原文的理解。當然也可以省去你大把的時間。

舉個例子:

看紙質書、電子書、聽書在體驗上的不同,就好比 自己在家做飯吃、自己在任何一個地方做飯吃、自己在酒店點餐吃的區別。


閱讀是放寬視野,讀書也是一種情懷!


體驗上有不同,但沒有根本上的不同,重點還在於你是不是真的喜歡你看的內容,而不是走馬觀花。


你看電子書的前提是:有電,有設備,有的還要考驗你的記憶力(密碼、口令等),你只有滿足了這些條件才能享受到文字帶給你的樂趣,除了你不在乎你的眼睛和皮膚;而看紙質書,只要有太陽(你看的見)就足夠了; 個人認為就一本書的閱讀體驗上,目前的電子書是無法替代紙質書的!


補充一點,相對於傳統讀物,電子書的內容不容易被人記住。


推薦閱讀:

【UX電台】QQ做界面設計都得遷就著TA......Vol.004
對於UI及UE的設計基礎書籍,有哪些好的推薦?遊戲方面
想做「好產品」,除了招人,還有一種方式……
精緻(產品設計的思考方式_感覺_連載17)
【 工業設計轉交互設計 】

TAG:用戶體驗 | 電子書 | 電子書閱讀器硬體 | 紙質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