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實修的佛教徒,打算如何教育下一代?

就佛教來說,教育下一代分兩種。一種是佛法的大成就者(不管是在家還是出家)為了把法身慧命傳遞下去對徒弟甚至是徒孫的教育,這是一種重慧命勝過重血緣的傳承,見於禪宗史上數不勝數的公案、機鋒、棒喝。另外一種是信仰佛教正在修證路上的在家居士對自己子孫的教育,更常見於居士佛化家庭,兼顧佛法教育和世間教育。題主問的更像是後者。

「人無我、法無我」的修行,並非修行的最高階段,尚處於大乘初地地前階段。法無我修習得好才能證得初地菩薩果位。

人無我是指作為個體的人五蘊皆是各種因緣相互作用的結果,並不具有一個獨立於因緣之外能自主的自我。法無我是指不管物質世界還是精神世界的萬事萬物,均是五蘊、十八界、十二處相互作用的結果,並沒有一個能獨立於因緣之外能自主的主體。修習二無我,能破除人的妄想執著,為證得聖果打下堅實基礎。

作為在家居士如果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如果能給予投胎給自己做子女的生命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那就力求完成把自己的子女培養成聖成賢目標——這絕對是對人類的巨大貢獻,是一般的慈善所不能比擬的。歷史上的孔氏家族、張天師家族、范氏家族都可稱得上千家家族,為中國文明貢獻巨大,近代曾氏家族、錢氏家族、貝氏家族亦大有名望於社會。

一位以教育孩子成名的同事告訴我,教育分為四種: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四種教育,家庭教育作為基礎最重要,而宗教教育屬於最頂尖的教育。現在中國的社會,有問題孩子的家庭,最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能升華人心靈的宗教教育。佛法教育作為一種宗教教育,和世間教育並不是對立的。應該說,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其他宗教的教育都是佛法教育的基礎。古代大禪師多從小接受嚴格的儒家文化教育,這為其了解佛法、證入佛法打下良好基礎。佛法重視見地、功德、修證,就見地來說,「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這見地沒有好的世間教育是做不到的。道家說,沒有三千善行、數千功德是不能修天仙的。儒家、道家如此,更何況佛法的修證。

題主所說的修習「人無我、法無我」是修行中所證到的一種接近空性的境界,對這種聖境只要略有體驗就必然對原有的世界觀、人生觀產生極大衝擊。題主所說的分別心可以把概念明確為「未證悟凡夫的心靈狀態」。題主想問的可以這樣來表達:已經大徹大悟的佛教徒可能直接教育未證悟的子女理解體驗悟後的境界嗎?答案是,可以的,但是一般來說你得一步步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宗教教育都不能少。世尊當年出山宣說佛法,最開始完全不敢說大乘境界,只能先從印度人能勉強接受的小乘佛法說起。歷代佛教、道教祖師也是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沒有一出山就說「不可思議法門」的,如果有那就等著「門前草三尺」被人視為怪人瘋僧吧。當然,也有例外,假如實修者感來的孩子是乘願而來的聖者,境界遠在正在實修中的父母之上,那就有好戲看嘍。

實修的父母:「這個是蘋果,那個是梨,兩者味道不同」

聖者孩子:「知道味道不同的是誰?」

實修的父母:「這個你知我知天知地知!」

啪!

聖者孩子:「滑舌!再參參看!」

……


小孩子心地純凈,雜念更少,念佛號最好不過了。年齡越早開始越好。一定要教他/她時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以及做迴向。

佛學、哲理這些不必過早地給孩子灌輸。要相信和保護小孩子天然的靈性,聊到了可以說說,更多地讓他/她自己去發現和體悟。


首先修世間善法,做個好人和善人,比如古代的論語之類的都是非常好的世間善法,非常有必要,這是學習佛法前的必修課,世間善法都學不了,修習佛法更是難上加難

修了世間善法,再追求佛法智慧吧,這個看個人悟性吧,隨緣就好,因為這個東西灌輸不來,是自己悟到的

學習上靠他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吧,強求不來的,悟性高聰明的,自然明白為什麼要學習,怎麼學;如果學習學不好,受點挫折,多鼓勵吧,所謂吃虧是福,悟性高一些,吃虧是福,悟性不足的話,吃虧就吃虧吧,重要的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可無可有,不重要

長這麼大,才明白,吃虧也好,不吃虧也好,重點在於這虧怎麼吃,能不能吃一塹長一智,如果增長不了智慧,那這虧就只是吃個虧了

不吃虧的話,當然好,誰不希望自己順風順水呢?


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

小孩教育還是儒家文化吧 簡單易懂 佛教和佛法不能混為一談

佛法揭示的是宇宙真理

孩子先學會如何有自己的善惡是非判斷

仁 義 禮 智 信 去培養


這應該是先結婚生子再實修的佛教徒吧!

生下來,就掐死

是最好的教育!

因為,吃奶(奶屬於動物性蛋白質)

喝米粥吧

植物也是生命

讓你孩子吃風吧

沒營養

所以,最好的教育就是掐死你的孩子。


既是〝實修的佛教徒〞,刨去知乎上一干證得菩薩、羅漢果位的高僧大德,還有比丘僧尼和優婆塞夷。考慮到下一代都生出來了,除去鹿舔的這種小概率事件,估計比丘眾可以基本排除,只剩下優婆塞夷了。建議嚴格落實曇無讖譯的《優婆塞戒經》,那上面說的很細了,別亂打聽了。


作為「實修」的佛教徒,先把分別心是什麼意思搞明白吧。自己還一團漿糊呢


自己先學好。


實際上實修的法子很多。

主席常說為人民服務。

其實宗教學到樓主這個層次,本質上更接近於宗教哲學。

蘋果和梨和味道雖有不同,但是本質上都是屬於一種物質,一種補充能量的物質而已。

所以這便是他們相同而又不同的點。

朱子說,存天理,滅人慾。

人慾是什麼?就是超出你對物質基本需要之外的妄想。

人必須吃食物補充能量,但是要是好吃的就吃,不好吃的就不吃。對於好吃不好吃的分別過重,這就是錯誤了。

這就是欲了,準確來說是貪慾。

至於存天理其實是公心,為社會為人民的,能夠站在人類歷史長河的角度,為社會為人類做出一番事業。哪怕是微小的,也是天理人心了。

其實佛家在中國本土的入世問題,理學早就給出了完整地答案。

但是因為清談多,實踐少,在王夫之時被修訂。

而到了晚清民國,主席等一批仁人志士,學貫中西,身體力行,更是走出一條新路,既是主席的毛澤東思想。

其實以上的脈絡,恰是主席當年的學習道路。

少讀孔孟,青年學貫中西學術。

一生致力於為人民服務。

對於小孩子的教學,其實偏義理講實在是有些緣木求魚。

哲學本身是抽象的,從具體事物中抽離出來的。

最好還是講講歷史。

可以考慮參照一半講講三字經,一半講講資治通鑒或者史記三國。

這樣可能有益處。

這裡有一篇高人談教育的文章

http://m.newsmth.net/article/WorkLife/926456


修了之後,還有所得嗎?該幹啥幹啥去,平常心才算沾點邊


推薦閱讀:

家庭教育問答:家庭學習計劃如何執行和監督?
讀書——美國兒醫開的神奇藥方
兒童編程-入門級-滑行【果果老師】
孩子想住別墅,你會怎麼回答?
二胎生不生,關鍵看你能不能想明白這一點

TAG:兒童教育 | 佛教 | 修行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