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實修的佛教徒,打算如何教育下一代?

修習了人無我,法無我之後,必然會影響一個人的世界觀、方法論。那麼還會教孩子用分別心認識世界嗎?比如說,在孩子小時候告訴他:「這個是蘋果,那個是梨,兩者味道不同」


教會他獨立思考的能力,別人云亦云,辯證看待問題,別上來就給人扣帽子。


謝邀。

這麼好的問題,關注太少了。

孩子的教育源於三種:言傳、身教、環境。

環境最為重要,但最難改變。

就算在家把孩子教育得再好,出了門遇到三姑六婆,到學校遇到其他小朋友,教育都要打折扣。

除非遠離世俗,直接以佛法教化,就當他出生就是個和尚。

這是最好但最不容易實現的辦法,就不說了。

在家教育就不能太另類,要隨順世情,不然孩子很容易懷疑人生,從而身心受創。

怎麼隨順?

該吃的吃,該喝的喝,該玩的玩,該鬧的鬧,該學的學。

只強制培養他的幾種習慣:

1、喜歡讀書。

2、作息規律。

3、尊重他人。

這就夠了。

喜歡讀書,思考的深度和接受事物的廣度會自然提高,等他長大後再跟他/她說佛法,就容易了;

作息規律,自控能力會潛移默化變強,這是接受戒律的基礎;

尊重他人,是善良品質的催化劑,會導向他做正確的事。

教育的另一個重點就是以身作則。

中國家庭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只有言傳,沒有身教。

大人是說一套,做一套。

但孩子還往往只接受得了身教。你做什麼,他就模仿什麼。

作為實修的佛教徒,在生活形態上要更加清凈才行。

能教化好一個孩子,可能是一個人一輩子能做的最大的功德了。


謝邀:這個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不同孩子的性格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其實教育本質就是「知識」的分享,本來就是大人把自己的知識分享給孩子的一個過程。所以視自己孩子的情況而定。當然既然是佛弟子許多問題的答案就不同了。

  • 舉個例子,假若你孩子某天問你「為什麼要做個好人為什麼好人沒有好報」?你怎麼回答?作為佛弟子,我肯定要簡單的給他介紹「因果報應」的概念。告訴他因果報應是如何報。會從佛教的角度去解釋。這就和非佛弟子,不信因果的人回答肯定不一樣了。
  • 又或者某天你孩子問你,「人為什麼會死?人死後是不是一了百了?」作為佛弟子,我肯定要告訴他「六道輪迴」的道理,簡單介紹一下六道的情況,乃至有他方佛土。

所以僅從我自己來說,佛弟子教育下一代,我會分享我的佛教知識給他,但不會強迫他信與不信,只是提供一個不同的思路和認識世界的角度。

  • 我認為教育孩子,首重「因果」教育,這樣他成長的過程種,始終有個「底線」在哪裡,知取捨進退,知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知道欲得何果,必種何因。有一分努力才有一分收穫,這樣不會心存僥倖,不會投機取巧。不去虛偽諂媚,希望他總有一顆「赤子之心願他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謝邀

學佛了,還是要把孩子往一個修行人的方向去培養,全家一起學佛,一起發願脫離六道輪迴。


作為父母,我知道自己對孩子的愛是帶有貪、執取、控制的,不是清涼的慈心。

作為實修的父母,我自己準備做好「五戒」或「八戒」,修習「八正道」。針對親子關係,著重修習慈心禪。

另外,給我的孩子不信佛的自由。


超級瀉藥。

題主的提問存在嚴重曲解的情況,勸君聽筆者一席話......

筆者作為實修的求覺人,打算教育下一代好好努力讀書、好好工作、好好為社會作出建樹、好好照顧健康、好好培養品格、好好中年成家立室、好好再教育下一代、好好學習開心生活、好好做一個善良的人、好好爭取磨練成為覺醒的人。

佛法是教人止惡行善、明察秋毫、中庸之道、精進勇猛,懂得中庸面對世間種種分別而不滯留~「不住於相」,並非「不知不覺、老人痴呆症」。

佛法教人「隨緣」,不滯留於個人觀點,駕馭世間一切觀點與立場~「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並不是教人「隨便」。

《七佛通偈》內涵是表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浄其意,才是屬「覺悟」表達的言教。

P.S 如果仍然不明白回答,請看以下連結。

《如果一切都像佛說的是虛幻的,那還努力做什麼?》

Handsome :佛法指人生如夢、幻、泡、影,是指代表~「虛」......

http://www.zhihu.com/question/51328031/answer/126753598

《金剛經所指的四相是代表什麼?》

Handsome:小明食過榴槤雪糕感覺好食......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329275/answer/164252485


首先,作為問題的提問者,很感謝諸位的回答!

對於分別心的問題,今天看到了學誠法師的一段開示覺得正好切題,摘錄如下:

從空性的角度而言,無善無惡;從緣起的角度而言,善惡分明。「不思善不思惡」「無分別」等狀態,都是基於空性的境界而言的,是智慧通透、超越世間的狀態。譬如在二維平面,只有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而三維空間就可以有「非東非西、非南非北」的方位,這個「非南非北」,並不是否定南北的存在和意義,而是一種超越。是的。當人還沒有到達這個境界時,一定要講對錯、分善惡,對於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心中分分明明、清清楚楚,否則就是愚痴、顛倒。

萬事萬物都是有差別的,「無分別」並不是要抹殺這些差別相,那豈不是會成為一個是非不分、沒有原則的人了嗎?無分別並不是指泯滅外在一切事物的差別,而是拔除了自己內心的執著,不會妄起愛憎。理解錯的話,就會認為外面一切都不用管,沒有區別,把內在的無分別用到外在去,恰恰弄反了,內心執取,外在混淆。之所以會這樣,是我們以一個有所得的心、執取的心、分別的心,而來談「無分別」,本身就是一種錯亂。

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我談一下個人淺見。

1.不會刻意(甚至逼迫)孩子信仰某教。

宗教信仰自由也是個人自由的組成部分之一。每個人都有信或不信,開始信後來不信的自由。

2.引導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心,並不斷探索

對世界的觀察深入後,自然就會思考一些哲學問題,比如:生從何來,死往何去。這個時候再推薦他讀讀《西藏生死書》、《正見》等書。慢慢地就會形成自己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3.熏習中國傳統文化(=。=不是凈空法師等宣揚的那種啦,請不要吐槽)

從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佛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都在講著仁愛與慈悲。三家聖人的著述就是學不盡的寶藏。

4.帶孩子走入更廣闊的世界

當眼界胸襟開闊之後,一個人很難只為了一己私利或一家興衰而活,也很難被生活中小小的憂喜所淹沒。他眼中有漫漫的歷史長卷,其中有望不盡的高低起落,胸中有綿延起伏的山河大地,其中有數不盡的悲歡離合。

5.按照五戒十善教導孩子,爭取一起踐行六度萬行

  • 戒殺:避免很多孩子小時候會欺負(甚至殺害)小動物的行為
  • 戒盜:不未經允許隨便拿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及用品
  • 戒淫:規勸孩子不要有婚前性行為和同居
  • 戒妄語:父母要以身作則帶領孩子一起杜絕謊言
  • 戒酒:從小就要滴酒不沾,也不要吸煙


先搞清一個概念:

首先,無分別智是修道上的智非最後的果智,凡夫陷入無明分別,如人漂浮大海,為使其不沉淪,施設無分別智,如舟渡人。若不舍舟,如何能登彼岸?

其次,見道位初地菩薩,不是不能分別,而是不做分別。凡石頭,樹木等無情,不能證果。畜生與植物人,亦不能修道。何以故?無情不能知苦,無苦諦則無四諦,是無佛法。

佛法不破世俗,世俗人認為正確的道理,佛陀也認為有道理,稱為世俗諦。而以四諦為核心的教法,稱為勝義諦。一切修證佛法的人,必定是智能完善的世俗人,即便幼年出家的沙彌,自古都強調對他們的世俗文化教育,如俱舍論大量篇幅都是世俗社會的常識。瑜伽師地論的聞所成地,強調的五明中除了內明,後四明都說世俗知識。這都是自古以來出家人需要學習的。在家人,為了生存需要,當然更需要系統全面的教育。


教育下一代的關鍵在於是否能博得孩子對你的信任和信心。如果孩子不信任你,對你沒有信心,你就算說什麼修行再好也沒用。而信任和信心建立在陪伴、理解、耐心、包容以及言傳身教上。陪伴、理解、耐心、包容等,這些決定了你們的親子關係。言傳身教決定了教育的效率。不僅是教育下一代,夫妻之間的相處,人與人時間的相處,這些都很重要。

佛法是應病與葯,在孩子銳意探索的階段,遇到什麼都去挑戰克服,不斷嘗試,這時候和他說什麼出離心,當有一天,他經歷了生老病死等人生八苦後,開始停下來認真思考的時候,才是適合引導他學習的時候,這時候如果他能聽你的,你就說,他不想聽你的,也不能強求,這取決於之前是否建立了足夠的信任和信心。而當他開始主動尋找答案之前,教教他止觀禪修,練習將心制於一處就挺好的,孩子心性沉穩,對學習生活都有幫助。

在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歲月里,言傳身教非常重要。別動不動上大道理。你能常常心平氣和地把飯做好,地掃好,屋子收拾好,遇到妻子抱怨時不吵架,也能把自己的念頭安頓好,不給別人找事,這就是很好的言傳身教。在良好親子關係的前提下,如果你是一個遠離是非、淡泊名利的人,你的孩子很難成為一個完全與此相反的人物。因為你是土壤,是模具,所以先別想太多,好好修行,修行如果得力,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最後針對題主分別不分別的見地說一下,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能善分別是功用,修行不是把功用搞壞,而是在善用功用的時候,不被對鏡所轉,於第一義不動。


謝邀!

作為在家人,養育孩子最基本的還是在他們成長的時候給到成長需要的知識。

先不要以「佛教徒」來看自己,作為父母,你需要做到和做好父母應該做的。

從教育角度來看,就是最基本的懂得尊重他人,愛惜愛護自己以及身邊的一切,懂得欣賞這個世界的美麗和一切來之不易的資源。懂得要幫助別人,但是也要懂得自我保護,因為這個世界好和壞依然存在。

什麼分別心?我們可以教導小朋友要平等對待動物,但是不能說動物和動物間沒有分別,你去跟一隻貓玩和跟一隻獅子玩完全是兩回事。我們要知道本性善良,但是做錯事迷失的人大有所在,也應該受到懲罰。

修行是自己,孩子的將來,是孩子的造化。作為父母只能盡自己能力來為孩子準備去面對這個世界。往後他/她會如何看待這個世界,這個是他自己的緣。


送他出家啊。一句佛號就什麼都有了。


既已學佛,緣何不知因緣和合?


我以自己的假想為例吧。

如果我今生證取解脫,那根本不用管太多,有孩子時已經走在解脫的路上了,那就直接看孩子自己的造化。

如果今生我只積累巴拉密,心有顧慮時那就教孩子人天善法就夠了,既是實修,怎會不懂該怎麼教好?到心無顧慮時,直接教緣起法就好了,孩子若是今生取解脫或者發願行菩薩道於未來成佛,那不也是無上福報?

再不然,最直接了事的就是兩代人一起去緬甸或者泰國出家,我傾向於去緬甸,不解脫就直接死那裡算了。

----------------------------------------------------------------------------------

以前我常自思:什麼是我可以(永遠)依恃的?

世間財富不可依恃,它終究會散盡。

父母親友不可依恃,他們終究會離去。

聰明才智不可依恃,它們也會消散,不論是意外還是假設來生。

然後我自思:什麼是我?

基於意識認為某某是我就有我。

然後我自思:意識從何來?

回憶初生,尚是嬰兒時的記憶片段,腦疲倦則睡,睡則失去意識,醒時因知父母而有啼哭,有飢餓,有欲出屎尿,有出屎尿,有飲奶水,有飽,有倦,有睡,後有喜。意識應當從這些反應逐步確立。

然後我再思:什麼是我可以(永遠)依恃的?

「無我」可以免去這個問題。

或者,......,我不想說這裡。

但我未曾再思:如何達到無我?

只是心中隱隱然知道如何可以知道「如何達到無我」。

為何我不再思:如何可以達到無我?

因為心中隱然有恐懼。

因為心中思考「或者」之後的事。

因為心中試圖統一它們,心中也隱然知此事多半勞而無功。

我頻繁地思考上面的事情,那時我未曾接觸過佛法,尚是孩童。

----------------------------------------------------------------------------------

後來我接觸大乘,也只是粗略接觸,心中以為:此事空中樓閣,非決死不得知,與之前所知無異。當時甚是期待鬼怪神仙佛菩薩,心中自思,我非為世間福報而來。

之後接觸到南傳,開始並未願意過多接觸經和論,我那時以為多餘的了解是阻礙,心中雖然正視它們,卻不重視它們(束之高閣,此為愚痴,心中亦知),後來被迫開始動了腦子思考南傳以後,就逐漸開始接觸它們了,再加上一點實修,這時就開始認識到:

業是我真正可以依恃的,它會一直伴隨我,除非梵行完全確立,無明破盡,否則不得解脫。

然後我就能記得緣起法是什麼了,以前我不管怎麼看,怎麼思考,都是記不住的:

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有六處,緣六處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緣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死憂愁悲惱。

我知道自己還沒有做好解脫的準備,這是愚痴。

-----------------------------------------------------------------------------------

所以:

若我教我孩子,就坦蕩蕩地教就可以了:你父親曾心有如此念,曾做如此事,將教你如此作意,如此做事。

上面的兩大段就只是個例子,說什麼做什麼全看因緣。


參考印光大師吧,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懂因果報應,警惕不要做壞事。其他的,就是緣分了,佛法因緣這個事情強求不來。


實修者看重的,應該是如何【與子女相處】,而不是如何【教他/她什麼是對的】。

因為,在自己悟道之前,【自凈其意】是永遠的主題。

到底是我教他,還是他教我?

他比較執著世間,還是我比較執著他?

我從他身上看到的錯,是我的錯,還是他的錯?

這是一個實修者值得參一參的。


宗教和政治,盡量遠離孩子。

不要說斷人慧命這種話。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