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禪宗是梵我外道嗎 ?

禪宗講不生不滅等同於外道嗎?


有人已經引了壇經了,這裡再加一段吧,留意志道僧的見解,就是類似外道上梵的,六祖可是毫不留情的指出並加斥責:

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請益曰:學人自出家,覽《涅槃經》十載有餘,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

師曰:汝何處未明?

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惑。

師曰:汝作么生疑?

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經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樂。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

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

聽吾偈曰:
無上大涅槃 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 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 自以為無作 盡屬情所計 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 何為真實義 惟有過量人 通達無取捨
以知五蘊法 及以蘊中我 外現眾色像 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 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槃解 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 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 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 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 令汝舍邪見 汝勿隨言解 許汝知少分
志道聞偈大悟 ,踴躍作禮而退。


六組壇經: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

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簡曰:師曰不生不滅,何異外道?

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凈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


哎,這不生不滅講的就是無為法啊。

我們的語言是也有為法範疇內的東西,所以我們語言表達出來的東西怎麼著也是和無為法真實的狀況有差距的,但是不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如何傳道呢?

所以只能強說。

所以金剛經中常有句式會說

佛說xxx,即非xxx,是名xxx,這個是名就是強說。。。。。

你如何用一個二元對立的東西去表達超越二元對立呢?

只能安一些名相,然後從這些名相去說去推演。

比如說什麼清凈心體,比如說禪宗常說的一實相,這並不是說有那麼一個實體叫清凈心體,而是用清凈心體這個詞來指代超越二元對立的無為法。實相也一樣,明明無相才是無為法的特徵,為什麼要用一實相來指代?因為無為法是唯一的真理啊,就這麼簡單。當然,對於初學者或者門外來說要理解無為法的確沒這麼容易。

然後說一說為什麼不生不滅的是無為法。

有為法里的東西,總是可以用例如存在或者不存在(消滅)這類對立的概念去描述。

我們說一個東西生,那這個東西必定會滅!

所以任何可以用二元對立概念去描述的東西,就不可能永恆。這就叫諸行無常,這是佛教的一個基礎的概念,有為法里的東西不可能永恆,沒有什麼佛教宗門會不承認這點。

那佛教里什麼東西才能永恆?

那就是無為法,它不能用存在用生去描述,當然他也不能用不存在或者消滅去描述。

因為它超越了生滅這樣二元對立的範疇,所以它才能不生不滅才能永恆。

但你注意,我在上面用了「什麼東西」、「它」去指代無為法,但實際上無為法里是沒有主體的,我用這些指代來說事是沒辦法,不用表達不清而已。這其實就是我說xxx,即非xxx,是名xxx而已。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慧能出道說什麼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這已經講的明明白白了,佛教佛法根本是否認本體論的,不承認任何實體的,這個和外道的不生不滅的實體能一樣嗎?

這種基本的問題看不明白,我是不建議去接觸禪宗的。


實實在在講,是梵我外道。

就著前面的答友分別引用的經文來說吧,

「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凈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

佛教的心無掛礙的確是不分別喜惡,但是這個不是說強行使然,而是實證緣起而自然而然,所以無分別喜惡是有原因的,如果不是深知緣起而直接無分別喜惡這是做不到的。

「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無上大涅槃 圓明常寂照 ……常應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 不起分別想 」

涅槃在南傳佛教有叫無生涅槃,涅槃必然存在無生的現象,從本意上講,涅槃是指苦的止息,那麼苦的含義是不僅僅是指我們的愛恨別離,同時還指生老病死,而涅槃就是指這些現象都沒有了,有餘涅槃是指沒有了愛恨別離精神層面的苦,但是因為前世的業力,尚存色身繼續承受老病死之苦,而無餘涅槃,業力消盡,色身壞滅,永不受生,可以理解為永死,無生其實就是永死,所以無餘涅槃無生老病死,無愛恨離別苦。所以志道起初的理解並沒有大錯,只是佛陀的價值觀和眾生相反,也就是說眾生認為永不受生是不好的,而佛陀認為諸行永滅是好事,所以「寂滅為樂」,這是價值觀的差異所導致。但是六祖的解釋就偏離了,他認為涅槃不等於死,不同於斷(凡愚謂之死 外道執為斷),而是「常應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 不起分別想」,這個觀點有兩個錯誤,第一,佛法提倡了了分明,如實知見,了知一切諸法的緣起才能通達一切諸法空性無礙,如果用諸根而不知,別諸法而不覺,那麼就無法通達緣起性空,更別提成就涅槃解脫。第二,涅槃是指苦永滅或者苦無生,並不是六祖講的「以知五蘊法 及以蘊中我」。六祖第一句偈就錯了,「無上大涅槃 圓明常寂照 」,涅槃是無為法,如志道所講,法身無知無覺,涅槃也是,所以不能圓明常寂照,這實際上就是印度的梵我思想,認為存在一個常樂我凈的實體涅槃。


禪宗不是梵我外道!何為外道?心外求法是為外道。

禪宗講不生不滅,這個不生不滅就是指,離一切生滅相的清凈本心。這在修心法,修離相的智慧心、清凈心。不是外道法了。

梵我,就是執著一個我,去修梵行。不放下世間法的我執,怎麼能修出世間的清凈梵行呢?還有一個我執,這梵行還清凈了嗎?這種執著於我相的修行,是梵我外道。


什麼是梵我外道?禪宗講不生不滅,佛法不是就說本性「不生不滅」嗎?佛法中所說的外道是「離心說道,即為外道」。


常,只生不滅=永恆

不生不滅≠永恆

認為一個事物不是××就是××的思想叫「邊見」


梵我外道強調梵我,佛法是破我見的,禪宗也不例外,「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梵我外道的話,祖師會說出「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會說出「橫豎一個無字掛心頭?」


問如何謂邪見魔

師曰邪見魔者為之執障。執障不除必墮邪定。云何邪見如是亂正。執性不壞為之有見。執性本空為之無見。執本不死為之常見。執隨氣滅為之斷見。執無生有為自然見。執氣化形為邪因見。自如非有非無。即有即無。一切邪執邪見。因緣自然不離空有。斷常兩頭自障本理。往隨歧路。參禪之流須知悟之。

邪知邪見,已成「佛我外道」。


你這問題別被@法嘉宗智看到,看到要虐你的。


題主可否解答一下什麼是不生不滅?什麼是外道?


佛性是禪宗的核心。一般大家喜歡引用《六祖壇經》來說明禪宗,這就會造成一個錯覺,會以為一本壇經概括了禪宗思想。實際上,南嶽懷讓,馬祖道一,百丈等古代著名禪師也許就沒讀過壇經。除了《金剛經》以外,對禪宗思想影響最大的應該是《維摩詰所說經》,尤其是【入不二法門品第九】是禪宗思想的重要基石,該品最後有云: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嘆曰:『善哉! 善哉! 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本來大家以為文殊師利的回答最高分,誰知道「維摩詰默然無言」才能真入不二法門,即所謂離相即是離言。此外,《大般涅槃經》和《楞伽經》也是禪宗重要的經典,有些禪師也注重《大寶積經》和《大般若經》。

禪宗常說的「見性」指的也是佛性,並非本性,因為本性並不可得,所得的只能是假立的「自我」。佛性不可見,因為要離言,離開世俗的概念(相)去「悟",這是一種直覺,統稱為」禪「。」頓悟「也是對的方法,因為真理也好,永恆的東西也好,都是整體而不能分割的,所以不能漸悟。柏拉圖的《斐多篇》也說過同樣的道理。許多朋友轉向南傳的學習,其實南傳也講頓悟,由漸至頓。所以,佛性,禪和頓悟都是佛法,並非外道。

所謂的外道,是指離開三法印的原則去描述佛性可得,眾生本來即佛。如果認為萬法其實為一,這樣就會犯一個低級的認識錯誤,認為法法無礙,法法平等,一切法既是一法,偏離了緣起性空的原則。這是大家需要小心的。

所謂」無上大涅磐「指的是世間常照,可以指法身,也可以只是一種「佛教最終理想」的語言描述,其實也沒脫離《維摩詰經》指出的「世間即涅槃」的原則。大乘由於是世間法,本來自性清凈的涅槃其實由眾生習氣所染,也就是說涅槃並非去達某個二次元空間。我們常說大乘所謂的凈土其實就在人間,他們相信整個世界有一天會變成莊嚴佛國,這就是大涅磐。

我後來想想,天台宗有關「一乘佛道」的教法也應該影響了禪宗,所謂「一乘」是指入佛道可以直接跳過聲聞,緣覺和菩薩道的教法。換句話說,修三十七道品也好,六波羅蜜也好都不重要,只要能頓悟,就可直達佛性,直接進入佛的境界,有種一步可登天的意味,也許導致了後來不讀經論,不修禪,不守清規的傳統。所以,禪宗雖然提升了東亞大乘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但從另一方面看,也形成了我國佛學水平在歷史上的倒退。大家有機會可以讀一下太虛大師的《中國佛學特質在禪》了解一下中國禪宗的本質,書不厚。


推薦閱讀:

佛教中的對「我」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圓覺經》:「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是什麼意思?
對於「一悟即至佛地「你怎麼看?

TAG:禪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