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流行「不是蠢,就是壞」這種評判結論?

個人感覺這是一種刻薄而不利於討論問題的評判啊……我特地查了一下。比較經典的壞與蠢一起說的,好像是漢隆剃刀……可是,漢隆剃刀說的好像是:在用愚蠢可以解釋的情況下,不要用惡意揣度他人吧。這是典故反用嗎?

順便,個人認為,很多情況下,因為每個人接受的信息和思維能力有限,出現錯誤是可以理解的……甚至不必以愚蠢形容,何況惡意

【剃刀原理都有哪些?】caoglish:剛剛在維基百科裡…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715115/answer/121323735?utm_source=com.android.mmsutm_medium=social (分享自知乎網)


韓非子·顯學第五十 原文:

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捨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復生,將誰使定後世之學乎?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捨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殷、周七百餘歲,虞、夏二千餘歲,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審堯、舜之道於三千歲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故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愚誣之學,雜反之行,明主弗受也。

今乃欲審堯、舜之道於三千歲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故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愚誣之學,雜反之行,明主弗受也。

這個問題韓非子早就講明白了,謝謝。

什麼叫蠢壞之學呢?

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故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

某一些前朝的經濟學家,在沒有實踐的情況下亂開藥方,這叫蠢。

某一些前朝的輿論人士,拚命宣傳某種基於假論據的觀點,這叫壞。

這兩種人合流的很厲害,叫做蠢壞。

故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蠢即壞。

雖然韓非子這句話很傷某些人的玻璃心,但是我還是推薦大家對號入座。但凡貨幣學派如何如何,我的朋友如何如何,我鄰家的孩子如何如何,某位不知道比你們高到哪裡去的人如何如何的論點,都差不多。


很多組織既招蠢人也招壞人

蠢人負責衝鋒陷陣,壞人負責出謀劃策

而既不蠢又不壞的人是不會加入這種組織的


魯迅: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或無意的騙子。

這是白話文最早版本的非蠢即壞。

動用這句的時候,通常人也不打算和你繼續討論了。


有些話是這樣的:

你當眾說出來,如果你內心自己也相信,那就是蠢。

如果你當眾說出來而自己內心並不相信,那就是壞。


蘇格拉底:「蠢就是壞」


我也一直以為是這句話來的:

Never ascribe to malice that which is adequately explained by stupidity.
能用愚蠢很好解釋的就不要歸因於惡意。

雖然漢隆剃刀有說法是拿破崙說的,也有很多其他名人的版本:Never Attribute to Malice That Which Is Adequately Explained by Stupidity(太長沒看) 可以說是東西方所見略同了。

我覺得「非蠢即壞」成立的原因在於「蠢」和「壞」的定義,一般用這句話的時候都是在某些說話人認為是「壞」的事發生了的背景之下對於負責人所說。然後根據負責人有沒有能力阻止此事的發生又可以分成兩種可能:

沒有能力——「蠢」,或者在某些版本里叫「無能」,畢竟蠢和無能在某種意義上是相通的。

有能力——「壞」,「有能力阻止惡事的發生而不阻止」,這在大部分人看來是屬於「壞」的,基督徒在討論神義論的時候除外。(如果把「蠢」當作「無知無能」的話,其實神義論也可以看作是個「非蠢即壞」的變形)

綜上所述這句話在人類社會是個百發百中成功率百分百的結論,自然很萬用,而萬用的結論自然會流行起來。


給人扣兩個帽子呀

一個帽子對方智商有問題

一個帽子對方心術有問題

。。。

具體事還是要具體說了

。。。

總的來說,就是直接上來就給人扣兩個帽子

比扣一個帽子更給力


蠢不就是因為一個人思維能力和接收信息有限造成的嗎?沒人不理解這種人啊關鍵是他們天天在網上跳以訛傳訛宣傳錯誤的東西我們為什麼沒有權利批評?


非愚即侫,自古有之,往往兼有。

究竟是哪種或是兩種兼有不好判斷,因為表現相同,危害或者說令人反感類似。

所以大家也就不去分了。

美國記者M.W說過,「如果一隻動物叫起來像鴨子,走起來像鴨子,那它就是鴨子。」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不請自來

當然是因為言論錯誤得離譜才會被扣上非蠢即壞的帽子。

什麼都不懂還大言不慚叫蠢,刻意歪曲事實斷章取義是壞。

兩者都應該是基於「對方發表了錯誤言論」這個事實上做出的評判。如果沒有辦法證明對方的言論錯誤就說對方非蠢即壞。。。額,你等於,你就是非蠢即壞,對吧?


蠢是能力問題

壞是態度問題


這句話是被羅永浩和錘粉引爆的


有些壞而裝蠢的人,對方一直表明自己什麼都不清楚,單純得讓人難以置信,而做的事卻件件致命令人膽寒,這樣的人用「不是蠢就是壞」不是最好解釋的么。


不然呢?未必還有其他可能性?目測沒有了吧


很多情況下,因為消息的不同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出現錯誤可以理解。

為這句話點贊。

但是,如果你已經提供了正確的消息呢?

他也不否認消息,仍堅持己見呢?


用的太多看著也煩。

流行原因主要是罵出這句話的人會很爽。


推薦閱讀:

記者節:真君子利人利己,大丈夫多友多敵
西部輟學潮
陸同學,學姐會好好關照你的!
神怪中的「潛規則」之雜篇(6)

TAG:新聞 | 政治 | 社會輿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