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年,清廷還有機會反敗為勝,最終反擊成功嗎?


謝邀,答案是沒有,作為少數民族政權,實際上早在進入20世紀時,清朝的民族壓迫政策已無以為繼(作為根本的八旗基本喪失了戰鬥力,作為輔庇的漢族官僚地主也大部離心),作為中央政府,接連的對外失敗和恥辱已喪盡民心,且一再拒絕改革體制,而無法讓人看到希望(如梁啟超,孫文等人代表的大批接受了西方思想的體制外精英,在二十年內不斷由改革派轉為革命派),作為統治階級,苛捐雜稅讓從貧民到士紳都苦不堪言(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帶來的大量直接的苛捐雜稅和間接的吸血掠奪)。

那麼請問,作為一個虛弱無能,拒絕變革,對外無臉,對內苛奪,在政治體制,軍事戰爭,經濟政策上全部喪盡民心的反動政權,它有什麼不滅亡的理由么?

ps:有些歷史虛無主義者常常認為辛亥革命的革命者很「草包」,其成功具有很強的偶然性,可是反過來看呢?如果革命者本身就很弱小,那被這麼弱小的一次偶然暴動就推翻了的政權又算什麼?也有人常遺憾北洋軍如果忠於滿清政權又當如何,可問題是袁世凱也不是忽然被雷劈傻了,他以前肯忠於慈禧,那為什麼這個時候就不願意忠於隆裕和溥儀了?民心已然如此,袁世凱這樣聰明的『』時代精英『』,當時中國國內最大的實力派軍閥,他幹嘛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去硬扶這隻快被弔死的狗上牆而不是把它煮著吃了呢?你問北洋為何不忠於滿清,何不問當時的滿清上層憑什麼讓袁世凱代表的北洋去忠誠於它?實際上,隨著1911年皇族內閣的出台,早已掛在樑上半個世紀的滿清政權就已經毫無疑義的踢掉了腳下最後的凳子,自此,重點已不是它死不死,而只是撲騰幾天才死的問題了。


辛亥年就難了,當時已經是樹倒猢猻散,這個不好救了。

到了這種時候,就算強行續一秒也不過是套個皮囊罷了。

更別提真有這個能力的,他也不會去續。就好像說為什麼是袁世凱,因為袁世凱在那個時間,屬於那個地位。沒有袁世凱,就會是黃世凱,李世凱。當時的皇家,不可能去選黃興收拾局面。

而如果袁世凱不是那個地位,那麼也許他就在革命黨那邊了。


這種話題看多了,不由得感佩華夏先賢的智慧——識勢知命。

清廷大勢已去了,積痾難返了,大限已到了,就安安寧寧的接受應有的結果吧。


瀉藥。

其實我覺得清朝能挺到辛亥年已經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面臨以下這些大問題,我覺得沒幾個朝代能扛。相比而言,革命黨實在是微不足道。

  • 太平天國1853~1872建都南京。江南財賦之地落於敵手,先不說軍費開銷問題,光是稅收大減就夠受的。好不容易幹掉了太平天國,曾國藩也沒造反,但是被徹底打爛的江南可沒那麼容易恢復元氣。更別提同期的捻軍、之前的白蓮教也都不是善茬,清朝的稅收從哪裡來?
  • 1855年黃河決口,極大地增強了捻軍的勢力。該地區受災情況自不必說

  • 1860年和1870年長江的兩次歷史性洪水,湖北受災慘烈

1860年,長江發生特大洪水,宜昌斷面流量為92,500立方米/秒,介於百年一遇與千年一遇之間。僅僅相隔10年,1870年,長江又發生非常特大洪水,宜昌斷面流量為105,000立方米/秒,介於千年一遇與萬年一遇之間。

1998年宜昌的最大流量63600

  • 貿易逆差,中國積累幾百年的白銀大量外流,銀本位的中國貨幣自然要掛。再加上鴉片泛濫,生產能力下降
  • 內部腐敗,守舊勢力強大。不用說,隨便哪個朝代延續上百年肯定跑不掉

  • 西方的進步與入侵。人家都工業革命了,大清國跟不上就遲早藥丸

這下子內憂外患一起來,清朝真的是抗不住了。如果清朝早個三四十年掛點,我是不會感覺意外的。

總而言之,辛亥年清朝面對的局面是沒錢,沒人,內患重重,外敵入侵,就算沒有革命黨也是藥丸的節奏。清朝反敗為勝就不要做夢了,別說努爾哈赤、康熙大帝來,就算唐宗宋祖,哪怕是毛太祖帶著整個元老院空降恐怕也只能推倒重來。辛亥年的結局,對清朝已經是相當不錯了。那個內閣搞得再好,袁世凱死忠清朝,也最多是續幾年的命。

真正底層的問題不解決,毛太祖照樣鬧革命。


很有可能。

本人學宋史所以對近代史不熟,但從辛亥前後來看,全國範圍內的民意並沒有如教科書所言深入人心,甚至在1917年也依然有不少人支持張勳——原因主要是基於對共和的不滿意和對未來的不看好,注意,這裡有相當一部分的人是農民,因為共和前後對土地稅的壓榨完全不是一個力度,清代永不加賦雖然只是名頭但至少有關部門打死也不敢在明面上喊勞資要加征土地稅,所以至少在農業上保留清政府對農民而言是有一定利益在其中的。(這點我只是初步的推測沒有材料,希望有哪位能提供一下,反例也行。)

其次就是國內商業和民族工業,嚴格意義上辛亥前後的商業和工業是分開的,因為你必須區別傳統商業和近代資本主義工商業,在這點上清政府的態度其實和後來的北洋政府基本上差不多——連人都是前清用完了北洋用,想想周學熙就懂了。

戰術上,革命黨其實也無非是十月革命的那套路子,只要清政府能夠鎮壓住起義不放棄城市,那麼革命黨就一定會失敗,因為它們天然就具有無法出城轉移與農村社會結合的缺陷,這是七寸改不了,在這點上後來的紅軍明顯做的好得多。只能說辛亥時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

所以鄙人覺得,辛亥革命其實只是傳媒界的勝利,毛線中山樵,毛線章太炎,毛線陳天華,他們起的作用還不如黃興在廣州被炸斷的手指。至少黃老爺(他是舉人)還能在前線打,他們這群人哪個能拉出來溜溜數數自家名頭的?

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禿子早生二十年的話,那這個國家的國父一定就換人了,那有他心心念念想著割東三省台澎琉球給日本的孫某人的事,一枚啞炮而已,欺誰乎?


那要看袁世凱的新軍算不算清廷的武裝了,當時即便袁世凱不在,清廷派來的人也指揮不動這支部隊,上上下下都唯袁項城馬首是瞻,而這支部隊是唯一有實力,也有意願擊敗革命黨武裝的力量。從這方面來說,他們已經不能算作清廷的武裝力量了。而聽指揮的政府軍隊,雖然裝備不差,人數佔優,但戰鬥意志很成問題,太多地方「望風而降」,壓根兒沒有興趣再去保衛清廷。所以個人認為單靠當時的清廷已經無力抵抗革命黨的進行了。


義和團發威和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清廷草草宣戰,慈禧光緒跑到西安。

李鴻章、盛宣懷、張之洞、劉坤一等江南總督委派代表,在上海與各國領事簽訂《東南保護條約》等,並得到直隸、山東、四川各總督的支持,保持各省中立,不參與北京方面的戰爭,不接受北京方面的任免。從此督撫自治,自成軍閥。

清廷的權威從此再也不能領導各省,就自己在那裡半死不活的。到了辛亥年,袁世凱北方獨大,其他人各掃各的門前雪。

周天子還能一統戰國七雄?搞笑呢?


留著大清,只有軍權沒有政權,每天還得把皇上當祖宗供著,各位王爺都是叔叔大爺;改了民國,立馬登大寶。你是袁項城,你怎麼選。


清朝到了辛亥年,也不是沒有機會反擊,關鍵是當時掌握清王朝政府絕對實力袁世凱沒有履行在於朝廷看來他應該履行的責任。袁世凱從天津小站開始發跡,在李鴻章的舉薦下進入慈禧太后的圈子,李鴻章在推薦袁世凱之前就知道袁世凱是那種見風使舵之人,或者在另一部分人看來知大勢之人,但無奈清朝末年沒有人才可用,很多勢力都知道袁世凱的為人,但還都要拉袁世凱入伙。李鴻章不喜歡袁世凱但也沒有辦法,誰讓袁世凱是當時少有的既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又有較高的軍事方面的才智的人之一呢?針對袁世凱個人而言,他的確是跟著大形勢走,他基本只為自己,其他的都不要緊,從背叛李鴻章,親近翁同龢,最終又進入慈禧的圈子就可以看出。如果慈禧太后在辛亥年還活著,袁世凱一定會反擊革命黨,成功率應該也不低,畢竟當時明著的革命黨只是少數,各大諸侯都在觀望,而袁世凱的軍隊的素質的確在袁世凱成為軍隊首領的幾年中有了一定的進步。難就難在慈禧一走,袁世凱成了事實上的老大,他不僅不需要看別人的眼色,更不需要識大勢,因為這時候他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創造大勢之人,參照袁世凱的性格,就袁世凱的個人利益而言,何樂而不為呢?如果袁世凱反擊,清廷掙扎5年應該不成問題,掙扎更長時間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從袁世凱出力逼清朝皇帝退位,作為清朝的官員卻成了民國的首個大總統而除直隸省之外的省份竟然沒有來討伐他的就可以看出袁世凱的影響力其實很大,至少是軍隊實力,一對一的話全國絕對名列前茅。所以某種程度上,清朝是自殺而亡。革命到來之時,自斷手腳,基本沒有反擊。


滿清的滿漢有別政策就是它作死之道.數百統治,滿清始終沒有把漢人融合進政治體系當中.始終堅持滿人與漢人的區分.所以,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暴露出清八旗的虛弱後,滿人的統治其實就已經岌岌可危了.等到洋人再推一把,便再無反敗之機了.

如果當時沒有西方民權思想輸入,清朝也是早晚要完的.


袁世凱完全可以鎮壓革命,但是選擇與革命黨和談。


當然有,只要列強繼續支持清帝國,肯借筆軍費出來,大清就還有可能續命,不濟也可以退守滿洲。但英國最終選擇了袁世凱,那好,大家就只能認賬,俄不能援清,日不能援革,所以辛亥來得很好,早了大清不亡,晚了,大清就要流血了。


沒有,辛亥年大青果能活下去,說白了就是漢人封疆大吏,地方士紳讓它活下去。但搞了個皇族內閣出來。從中央到地方的實力派告訴大青果藥丸啊。


推薦閱讀:

清朝皇帝和官員都在不同場合佩戴朝珠,都有什麼要求?
古代」盛世「人民生活水平到底如何?
「溥儀眼鏡」為何願意用一個亡國之君作為品牌?
一點聯動:捻軍史料數則

TAG:革命 | 清朝 | 辛亥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