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把屬於印度教的榮譽說成是佛教的,印度教怎麼看?

薄伽梵被說成是佛教的,世界第三大宗教被說成是佛教,印度傳統宗教被說成佛教,梵天是被佛教收服的魔鬼。。。作為中國人都看不下去了,印度人民怎麼看?

-------------

信佛多年,感覺佛經中很多內容不明不白,反而能在被魔化的印度教中找到精準的答案。


現在印度教對佛教怎麼看?我一個朋友說他曾經讀到過,印度教說毗濕奴有個化身,就是喬達摩悉達多,專門在人間散播錯誤的教義,好把邪惡的人引向毀滅(想知道出處我也可以去問他)。

不過關於佛教和印度教的關係,不能看的那麼簡單……粗略地說,佛教和印度教是相互學習吸收的。

現在的印度教又叫新婆羅門教。叫這個名字當然是因為以前有個叫婆羅門教的東西了。而佛教出現的那個時期,存在的就是這個婆羅門教,而不是現在的印度教。

佛教是作為批判婆羅門教的運動出現的,自然是繼承了很多婆羅門教的東西,包括輪迴觀念、「業」的概念,但都做了重新的詮釋。為了在印度發展信徒,更是毫不客氣地大量吸收了婆羅門教諸神作為佛教中的神祇。反正佛教的世界觀上六道中的天道還有色界和無色界都可以往裡塞無限多的神,並且不影響佛的位置。(我之前還看到一個針對基督教的版本,把基督教的上帝也當成天道或者色界、無色界的神,這一招簡直是【對其他宗教萬能寶具】)。

但反過來婆羅門教這邊,早期的理論水平是遠不如佛教的。當時雖然有一些比較哲學的成分在裡面(最早的奧義書應該是當時就有了),但很大程度上其實還是一個偏原始的自然神崇拜。真正變成現在以「梵」為核心的高度哲學化的泛神論宗教——印度教或新婆羅門教,也是為了應對佛教為首的一系列外道對婆羅門教的威脅,大幅度吸收和改進了它們——尤其是佛教的思想而成的。

很多中國人因為對印度缺乏了解但熟知佛教,常常有印度傳統宗教被說成佛教的情況 ,我也覺得哭笑不得,不過這應該不能算是佛教的鍋,是我國對外國歷史、外國文化教育的缺失造成的。至於三大宗教那個說法,我也不知道怎麼來的……查了一下這個說法似乎由來已久……:

毛澤東提出了批評:「世界三大宗教(耶穌教、回教、佛教)至今影響著廣大人口,我們卻沒有知識,國內沒有一個由馬克思主義者領導的研究機構,沒有一本可看的這方面的刊物。」

毛澤東對世界三大宗教的解讀和研究_佛教頻道_鳳凰網

不過如果單按信眾人口來考慮,且把中國的燒香拜佛的人都算進去的話,我覺得佛教徒比印度教徒數量多估計還是妥妥的……畢竟中國人口擺在那裡,這麼算來中國的佛教徒估計和印度的印度教徒人數一樣多吧。此外還有一堆信佛教的國家——東南亞一堆,還有蒙古、日本、韓國……

如果想較真說中國那些都不算佛教徒……我其實覺得一般印度人信教到底有多虔誠也很難說吧……這需要專業的調查考證了,超出我的知識範圍。

才疏學淺,歡迎批評指正和理性討論。


佛教實質上的算是一種寄生宗教。他的出生脫生於婆羅門教,發展依附於儒道。釋迦牟尼是婆羅門教的大仙人,吸收並有針對性地改造了婆羅門教理論。1.婆羅門教有三界:地界、空界、天界,佛教改造成:欲界、色界、無色界,並宣揚跳出三界不生不滅才是圓滿;2.婆羅門教有四種姓,佛教提出眾生平等;3.婆羅門教有輪迴,為業力三道輪迴,佛教提出因果六道輪迴;4.婆羅門教有造物論,佛教提出緣起說;5.婆羅門教有神仙(神是諸神,仙是婆羅門教的修行人,雖然長壽、有神通,但和中國的仙不是一種概念,如果論起來,也就是方士、道士的概念),佛教吸收諸神為護法,提出神、仙皆不圓滿。商羯羅的婆羅門教的改革趕上了佛教自廢武功時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吸收佛教理論,改革古婆羅門教為新婆羅門教,稱為印度教。把「梵」分為「上梵」和「下梵」,並提出「梵我和一」,稱釋迦牟尼就是毗濕奴第九個化身,在與佛教辯論中,辯倒佛教徒,使婆羅門教重新獲得重視。多說一句,在對中國的發展比在古印度要方便得多,因為基本沒什麼人了解佛教的根底,對與佛教的了解基本上都是佛教徒怎麼翻譯,中國人怎麼了解,所以譯經就是個學問,舉個例子: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就有「仙」的概念,古印度也有「仙」,指的是古印度外道的長壽、有部分神通修行人,佛教在翻譯佛經時,故意混淆了「仙」的概念,提出「仙」不出六道。實質上古印度的仙就是中國的「道士」之類的概念,而中國的仙是「佛」、「菩薩」之類的果位。


商羯羅曾經跟佛棍辯論,誰是正宗。佛棍說梵天是頭驢,商羯羅說試駕摸泥覺悟的是下梵,上梵的智慧他沒參透,而且他只是毗濕奴的一個化身,專門騙人下地獄的(對比東南亞,貌似還真是),從此佛教再也無法在印度立足,加上綠綠的屠殺(神通呢?金剛呢?菩薩呢?羅漢呢?被人砍了居然沒有佛拯救他們?),佛教從此在印度徹底滅絕


別的不說了,上面黑的都挺那啥的,題主大發慈悲說說佛教里不明不白的,而婆羅門教講的很清楚的東西,讓我們「佛棍」長長見識。誒,畢竟我也是追求真理的,信不信佛也沒那麼要緊。


《梨俱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一部詩歌集。全書共有10552節詩。這些詩歌反映了印度原始社會時期和社會發展的思想、生活和習俗。還包括有強烈生活氣息的對話體詩,分為對白和獨白,可以在祭祀、巫術儀式或者節日集會上表演,有一定的戲劇性,有人認為是印度戲曲的起源。《梨俱吠陀》包含了人類早期的一些清新樸素的詩歌作品。有不少詩在藝術上已有相當水平,不是原始的簡單歌唱。書中的詩已有15種格律。印度的詩歌,戲劇,音樂等藝術形式不過是祭祀禮儀中的一部分。
《梨俱吠陀》的作者們--歷代婆羅門種性的仙人、智者、神學家、哲學家,按照這些古老的詩歌格律寫出《梨俱吠陀》神曲的形式;與此同時,他們憑著對千變萬化的宇宙現象的猜測、觀察、推斷和幻想,創造出《梨俱吠陀》神曲的內容(即《梨俱吠陀》的詩歌角色。這些角色總的可以分為二大類:一類是神鬼性質的,一類是非神鬼性質的)。《梨俱吠陀》中歌頌最多的神是眾神之首的因陀羅。他們在一代傳一代的漫長創作過程中,終於成功地完成了1028支神曲的創作,題名為《梨俱吠陀》(Rgveda)。從哲學角度來閱讀、探究這1028支神曲,可以發現其中至少有十支神曲,蘊含著相當豐富的吠陀時期的哲理內容--實質上這正是印度哲學史的初頁內容,是印度人(印度教徒)的思想根源。印度哲學的起源還是來自祭祀禮儀。

海德格爾的「形式顯示的現象學」意在尋求一種前理論的、非客觀化(非對象化)的經驗構成方式,即對個體性實存(生命)體驗及其周圍世界的現象學的「思」與「言」,一種不同於托馬斯主義哲學的表達,一種沒有固定的抽象概念,固定的對象,又能容納【神--祭司--人】時代的,【神--人】交流思想的表達模式。
海德格爾的標的模式在婆羅門教印度教,道教,佛教,古巴比倫兩河流域的祭祀,天主教等一神教的崇拜禮儀中,都是可以容納的表達模式。「形式顯示的現象學」模式又可以不刺激現代哲學界【無神論】的大眾環境,他就是沒有一個確定理念的【思想】與【言語】表達。

「前世界的東西」乃是一般生命的基本要素,是指在【神--巫師--人】的時期,【神--人】交流通暢,是【梵--人】之間「梵我合一」,道教的【天人合一】的狀態。人在「前世界」的人,是處在與神對話,一種修鍊修行的狀態中。
「世界性質的東西」是指人一種修行中,得到了【神】的旨意,表達出【神】是如何的。商羯羅在《真我的知識》(Atma bodha) 就有對【梵--神】的表達;
56. 它是絕對的存在、知識和喜樂,是非二元的、無限的、永恆的和唯一的,並且它充滿四方,上面、下面和中間都充滿著它——要知道,這就是梵。
59. 梵遍及一切對象,因為梵,所有的活動都是可能的。梵滲透一切事物,就如黃油滲入牛奶。
60. 它既不是精微的也不是粗糙的,既不是短的也不是長的,他沒有出生,沒有變化,也沒有形式、屬性和色彩——要知道,這就是梵。
63. 梵不同於宇宙。除了梵,什麼也不存在。如果似乎有不同於梵的東西存在,那麼它是不真實的,就像海市蜃樓一樣。

世界是梵用魔力——摩耶(Mejaz)創造出來的,摩耶是轉變為現象界名色(精神和物質)的根源,是現象界的種子。摩耶是一種無明(無知)或虛妄認識。梵轉變為世界是一種幻現的轉變。從本體論或最高的存在的意義上看,世界和一切現象都是摩耶,它們好似夢、魔術中的幻象。
世界來自於【神--梵】,梵就是那個不可言說的最高存在,梵幻化出了現在我們所理解感知到能描述的世界,也就是海德格爾的「理論的東西」(das theoretische Etwas)。
理論的東西,就是蘇格拉底--柏拉圖--孔子的思想理論,延續到現在的西方文明思想和東方文明思想,就是基督教思想體系與儒教文明體系。所謂「理論的東西」則包括「對象性的形式邏輯的東西」(gegenst. formallogisches Etwas),就是西方的理性邏輯系統,東方的天道與倫理道德體系。「客體性質的東西」(objektartiges Etwas),就是指東西方文明自認為永恆的一些理念與思想,比如耶穌基督,天子,公正,道統,民主,民心。

《奧義書》是吠陀經的最後部分,啟示出精神上極為深奧的真理。《奧義書》是古印度一類哲學文獻的總稱,《奧義書》的思想特徵是遁世思想及苦修實踐。它教導人們生命就是痛苦,要解脫就必須真正地棄絕凡俗塵世。要認識或了解自我的絕對本質,就要棄絕一切行為及後果。《奧義書》中的「奧義」是「梵 」和「我」以及二者合一(梵我合一)的道理。「梵我合一」——作為個人生命基處的atman和作為宇宙萬有基礎的Brahman其本質是相同的,永恆、無形相、不變滅、如虛空般彌綸一切,超越一切經驗意識所能構想,「梵我合一」即人透過內在對真我的認識,觸及超驗普遍的終極真實(梵),並與其合一,而使個別的靈魂從經驗世界中解脫出來,成為真實、光明、喜悅。奧義書最早集中精力討論宇宙的終極真理。梵就是一切,也就是最高存在;人類的我(個體靈魂)來自宇宙的我,即梵(宇宙靈魂)。《奧義書》應該就是海德格爾關於「世界性質的東西」(welthaftes Etwas)。
梵本身是沒有任何屬性的精神實體,但是一般俗人從下智去看它,給它附上了種種屬性,如全知、全能等等。這樣就變成一個是上梵,即無屬性、無差別、無制限;另一個是下梵,即有限止的、有差別的並為屬性所限的。上梵是非經驗的或非現象的,下梵則是經驗的或現象的,是主觀化了的上梵。下梵或受無明所限制的梵即神、個體靈魂和世界。

在前世界時代,還存在對世界本源是如何的描述,就是【神】的世界與人的靈魂是一體的關係,是修行人在修行時的生命體驗,舉例子,就如同2500年前佛陀在菩提樹下開悟,證得世界本源是什麼的的狀態。佛陀證悟以後就開始有了2500年來佛學的宣講,有了現在東亞大陸及東南亞地區文明的構架。
《吠陀經》,是婆羅門教和現代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經典。「吠陀」又譯為「韋達」,「知識」、「啟示」的意思。【神--巫師--人】的三元關係,就是因為【神】的旨意不可能每個人都能感知解讀領受的,人只有通過一個中介才能領受【神的旨意】,這個中介就是祭祀。【神】是奧秘,人不能用理性去理解,祭司在祭祀禮儀當中突然被【神】擊殺,在舊約聖經中有許多祭祀中祭司被擊殺的的記錄,所以在猶太教神殿中只有祭司一個人可以進入至聖所,每個祭司腳上有一根與外界相連的繩子,以防祭司被【神】突然擊殺後,可以把祭司的屍體拉出至聖所。祭司領受神的旨意以後,再向國王大臣民眾予以傳達。東亞大陸商朝的祭祀禮儀中,祭司通過燒龜骨,通過龜骨裂紋來解讀神的旨意,以致後來東亞大陸有了【易學】以及後續的【道德經】【莊子】等哲學思想的產生髮展。
所以海德格爾才提出「前世界的東西」,就是來源【神的啟示】。

下面就是印度教的經典,商羯羅《真我的知識》(Atma bodha) 摘錄;
【【梵】(Brahman)是這個現象世界的基礎】。【只要沒有認識到梵,這個世界就顯得真實。這個世界就像牡蠣殼銀光的幻影。這個世界充滿了依附和厭惡之物。它就像一個夢:只要一個人還是無知的,這個世界就是真實的。但一旦醒來,這世界就變得不再真實】。【由於沒有分辨,阿特曼的兩個方面即存在和意識,與改變了的心意相結合而產生像「我知道」這樣的觀念】。【 在至上的自我那裡,不存在認識者、認識和認識對象之間的區分】。【梵它是唯一的意識和喜樂,它獨自照耀。 看到了它,就沒有什麼需要看的,成為它就不會在這個生成的世界降生,知道了它就沒有什麼再需要知道的——要知道,這就是梵】。【 它是絕對的存在、知識和喜樂,是非二元的、無限的、永恆的和唯一的,並且它充滿四方,上面、下面和中間都充滿著它——要知道,這就是梵】。 【梵它是非二元的、不可分的、唯一的和喜樂的,並且吠檀多哲學指出,它是在否定所有有形對象之後不可還原的基礎——要知道,這就是梵】。【一切所感知的,一切所聽到的,都是梵,別無其他】。【一旦獲得了實在的知識,一個人就把宇宙視為非二元的梵,絕對的存在、知識和喜樂】。

邏輯上證明 1 史前神靈 2 歐洲文明 無神論 3 東亞起源 無神論4 後現代哲學 海德格爾 無神論

印度河流域文明距今大概是2600–1500 BC.,。當時定居在印度河河谷的居民已經使用青銅器皿,大多從事農業和畜牧業,已有象形文字,並能製作各種造型藝術作品。其流行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對地母神、動植物(特別是牛)、性器官和祖靈的崇拜,浸浴和土葬是重要的宗教儀式。有些出土的畫品上還繪有修行者跌坐和冥想等形象, 【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古老形式。它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前1500年 ,婆羅門教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拜,以梵天為主神,此外有毀滅之神和舞蹈之神濕婆,以及光明之神毗濕奴。婆羅門教還宣揚善惡輪迴的觀念,主張梵我一致的觀念。

海德格爾思想核心----前理論的東西 ,內容意義、關聯意義和實行意義構成的整體意義 之四 讀後感

婆羅門教印度教,對於【神】的表達思想中,祭祀萬能是婆羅門教的重要綱領之一,強調嚴格的祭祀禮儀,祭祀禮儀中的音樂舞蹈都是有嚴格規定,而沒有一個抽象的理念。《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以及各種梵書中對祭祀的意義、讚歌、咒術、儀軌、祭官等都有了較系統的規定與說明。
在《梨俱吠陀》描述的【神--人】關係都是用具體的行為來表達。它的內容包括神話傳說、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描繪與解釋,以及與祭祀有關的內容、

【壺】是與我們親近的,是關聯著我們的【整體意義】,而不是等著我們去抽象的對象。
壺是【空性的】【具有各種可能性】,壺不是只有我們給定的抽象的一個理念對象,壺這個【物】的意義是在【神--人】交流中才有【完整意義】,比如在祭祀禮儀中的【壺】就可以表達【神--人】之間的交流,在東亞大陸的商代周代的酒具---尊、壺、區、卮、皿、鑒、斛、觥、瓮、瓿、彝就是祭祀用品。
海德格爾從「傾注饋贈」角度來說壺的容納,壺這個物凝聚著「天、地、神、人」四大元素,或者說是這四大元素的「聚集」,認定壺是「天、地、神、人」「四重整體」(Geviert)。
海德格爾的「天、地、神、人」的表達,可以看出【《莊子》齊物論】中的在自然宇宙中整體思維模式的背景,在【天與地的宇宙背景中思考神與人的關係】。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印度吠陀經的世界形成是基於「地、水、風、火、空」的五種自然因素,希臘古哲學家曾提出「氣、水、土、火」為宇宙間不變的四大元素

海德格爾對於佛教的【空性】思想也是體會很深,海德格爾50年代的演講《物》:思想如何以「泰然任之」的姿態、以非對象性和非技術化的態度直接思入物之存在,它迫使我們放棄這把裝酒的壺,而代之以「可裝液體的空穴」,由此實際上是把壺這個物變成「某種虛無的東西」了。這就是佛教里談的要放棄我執,了悟到裝酒的壺是【無我】狀態,它取決於我們在了悟壺的空性以後,壺存在各種可能性,你可以把壺裝入汽油,把壺埋入地下,把壺磨成粉末製造為磚,也可以用戶敲擊發出聲音作為樂器。海德格爾用西方的思想語言表達了【前理論世界】佛教的核心思想。
海德格爾其要我們「轉變目光」,擺脫現代科學的固定思維模式,而以非科學的態度,去思考衡量【壺】在富有【整體意義】的生活世界中,是如何顯示【壺】的【完整意義】。

Ereignis一詞的含義,與婆羅門教印度教的梵的含義非常接近。印度思想將萬有之根源「梵」(Brahman)予以神格化,為婆羅門教、印度教之創造神。印度梨俱吠陀時代之末期,以祈禱梵Brahman!as -pati 為至上神,並視之為宇宙生成之原理。
至奧義書時代,大梵天具有實有(梵satya )、知(梵jn~a^na )、妙樂(梵a^nanda )等三種性質,而為唯一常住獨存之絕對原理,此一絕對原理與個人我(梵a^tman )結合,產生『梵我一如』之說,此乃奧義書之中心思想。
【梵(Brahman)】與【本有Ereignis】可知都是【前理論世界】的【神】的表達,只不過海德格爾不願意用德文【上帝--神Gutt】一詞,因為德文【上帝--神Gutt】與蘇格拉底柏拉圖的傳統已發生了太多的【關聯意義】。


1、沒有任何一種思想是可以憑空出現的,新的學說的產生都是知識、智慧的累積由量產到質變的過程。2、認清學佛的目的是什麼?關注點在哪?這點很重要。


別較真,開心就好。


印度人民還能怎麼看?佛教早就被商羯羅大師辯出印度了,現在印度佛教徒還沒有印度基督教徒多。。


推薦閱讀:

車輪上的豪華行宮 | 印度 · 經典
使用體驗差、用戶習慣尚未養成……,印度移動支付任重道遠
印度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信奉印度教,牛為神聖之物,但印度的牛皮出口又是一大財源。印度人是怎麼處理這樣的矛盾的呢?在印度吃牛肉常見嗎?
為什麼尼泊爾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印度教為國教的國家,印度不是?

TAG:印度 | 印度教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