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孩子會不太願意和他人分享物品?

接觸過許多小朋友,也回想起自身年少時,不知是不是天性使然,不太願意和他人分享,無論是食物還是玩具,想請問知乎眾大神們有沒有科學研究解釋呢?


我覺得挺奇怪的,其實幾乎沒有人是天生樂於跟別人分享自己所愛的……

成年人認為人要學會分享也是因為認為這種分享的行為能促進社會化的進程,能讓人更好的融入社會,而不是什麼對錯問題。

而父母擔心小孩不會分享,則是害怕小孩子將來會太過自私(太過自私么,很可能就對父母不孝啦)……

講來講去,其實就是所謂要學會分享,無非就是要學會怎麼掩蓋自己的自私……


謝邀。

2歲半以後,可以有歸屬權意識,能夠明白歸屬權問題以後,就可以有意識引導孩子「分享」。

分享訓練務必做到:不分享也可以被理解,分享可以得到及時鼓勵。

先從熟人開始分享。

先從公共物品開始分享。

先從充足的物品開始分享。

先從不喜歡的東西開始分享。

先建立分享習慣,後建立分享意識。

不要一上來就要求孩子,必須把自己最喜歡的娃娃,給個第一次來家裡的小妹妹玩兒!

然後,

非功利性質,非交換性質,比較純粹的以自我愉悅為主的分享,就和年齡沒有太大關係了。


我小時候對吃得東西看得死緊,一次有個叔叔送了我一些外國巧克力(那時候進口貨很稀罕),我甚至不願意跟親人分享,為這事還被奶奶罵過。

現在想起來那時候的心情是,進口巧克力這玩意兒有了這頓就沒下頓,所以會把它看得很重。說到底作為一個孩子,你的一切所有物都是別人賜予的。對於沒有收入的孩子而言,這些「物品」就是天大的事。反之,成人願意分享的「物品」,除了送禮這類目的性的理由外,被分享的「物品」對成年人不值什麼,成人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即使東西送人,也可以用錢再買。對真正值當的東西,成人也不願意分享的好嗎,君不見多少親戚為一小套房子吵翻天。


~我曾經在我弟弟身上做過一個實驗。

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就是你的父母要求你去分享你的零食,水果或者其他東西,因為在他們的眼裡,這些東西本來就是他們買的,理所應當他們可以指揮你。

那時我弟弟還很小,姑姑要吃他的巧克力,他不給,他媽媽就以非常強硬地口氣命令他給姑姑,他還是不給,他媽媽就婉轉地告訴他,姑姑很喜歡他,經常給她買東西,讓他不要小氣。

其實我當時就察覺到什麼,我蹲下來,用那種奶聲奶氣地語調去求他,我嗚咽地乞求他能給我一塊巧克力吃。 然後他給我了。

在我看來,是你們成人的思維才奇怪。

你為什麼可以搶我的東西?


@kenzo lau 謝邀

我不記得自己小時候是不是有不願意和他人分享的經歷,不過我想肯定是的。

我覺得是這樣,人生下來是需要成長和學習的,通過學習,溝通和互動之後才會有這個意識,小孩子因為對世界陌生,所以潛意識裡會自動產生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一切都是在索取狀態,比如,餓了要吃,渴了要喝,只要表達出意願來,家長都會滿足,這樣孩子就會在腦海里培養出這樣的印象:一切東西都是為了滿足自我或屬於自己而存在的意識,當有人來索要或搶奪玩具的時候,會造成這種意識系統被破壞而崩坍,他不知道該如何反應,因為孩子還小還不懂得思考,以為拿走就表示,這東西不會再屬於自己了,出於自我保護所以會反抗。

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慢慢通過一步步被教導,從互換,到主動分享,這中間需要先認識自我,與其他孩子建立關係,一點點來打破心中對事物概念不熟悉的戒備,這都是在不斷成長中摸索建立起來的。

以上是我在午睡被強制叫醒後在起床躁怒癥狀態下寫的,好孩子不要被我誤導,應該去邀請兒童心理學專家吧。他們比我專業!


其實很多問題我都愛從進化角度基因角度來解釋,遠古時候有樂意分享食物的小朋友的,後來他們大部分都餓死了,遠古時候也有樂意分享物品的小朋友的,這個武器給你,我空手,咱倆和那劍齒虎搏鬥!不願意分享物品吃獨食的拿著武器的更多活了下來,基因也就流傳了下來,所以是你現在看到的這樣。

因為另一部分基因被淘汰了。


我到現在也不是很有分享精神的人。對於分享,我喜歡你,你對我好,不多說,肯定有我的就有你的。但是我反感類似綁架式的分享,這是你妹妹你要分享,這是你弟弟你要分享。我為什麼要分享,我不喜歡他們,他們對我不好,為什麼還要分享?我清楚的記著,在奶奶家吃飯時因為坐板凳的問題,我奶奶說的你是大的,你必須要讓,我不過大他們一歲,明明說好誰先到就是誰坐,為什麼我先到還是要讓?分享本質是美好的品德,但建立這種品德要有一定的認知吧。對於小孩子,他們的心裡根本不懂分享究竟是什麼,在他們看來,這種給予不叫做分享,叫做搶。


我給你了,那我就沒了,所以我不給你,當我自己能創造了能擁有更多了,我也就不怕分享給你了。


真的善良不是偽善的掩飾自己惡。是明知世上的惡還是選擇善良。別抱著交換掩飾和攻擊防備。得到就感恩就分享,沒有或失去也別患得患失再努力。簡單點積極點


自小過得充裕有安全感的孩子,分享的意願會強很多。我女兒甚至沒有「不分享」的概念:你要給你沒問題,你沒要我覺得一個挺好我也會給你。當她分享之後並不會因為分享而物質匱乏的話,她會深刻感知分享的快樂。


題主沒有見過打著分享旗號來搶你東西的人吧?相比起被強迫的做好事,還不如讓人覺得自私。作為一個從小很無私博愛的人,最終被各色"朋友"教成了自私的人。

哦,比起打著分享旗號搶你東西,那些打著幫助的旗號強迫你受人情以便未來讓你還的人更可怕。


我覺得所有的哺乳動物都不願意吧。


我到現在還不喜歡跟別人分享呢…


荀子曾說:人之初,性本惡

這個「惡」和「喜怒哀樂」一樣特指先天性情。

舉例,你拿著一個裝滿奶水的奶瓶放在兩個嬰兒中間,他們會選擇謙讓?不會,他們只會選擇爭奪。

樓上有答主說「人都是自私的,長大以後才學會掩飾。」——我個人覺得挺在理的,但我更傾向於「人都是自私的,長大後才學會謙讓」這觀點。


其實我並不贊成孩子一定要在被迫的情況下與別的小朋友分享,甚至父母分享自己的物品。

每個人都有物權感,因為這關乎安全感。其實大人孩子都一樣。

對於不分享就被打上「自私」的標籤的,那是我父母那代人的典型育兒問題。

在孩子兩歲以前根本就不需要刻意教會孩子分享的概念,反而需要不斷強化孩子的安全感。

只有在小時候建立了良好的安全感和自尊水平,才談得上三歲左右的「懂得分享」帶給孩子的另一種快樂。

孩子的發展都有著規律可循,所以慢慢來就好。

內容來自育學園APP用戶:Mumu1125


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也開始萌芽,除了認為自己的身體是屬於自己的以外,還認為父母、親人、玩具等等,也都是屬於自己的。所以在4歲以前,「我的」這個意識在他們腦海中很強烈,所謂的「不會分享」只是因為在他們看來,「分享」了,就代表著永遠失去。

而到了4歲左右,幼兒的心理能力逐漸成熟,這一階段的孩子能夠理解簡單的願望、他人意圖和情緒等,逐漸開始願意與他人分享,到了5-6歲,孩子的「慷慨傾向」會出現飛躍式的發展,他們這時會覺得和別人一起玩會比自己一人玩有趣多了。

所以,千萬別急,不是你的孩子太自私,而是分享對於他們來說有點難以理解!同時不要對孩子的種種行為放任不管,這時更需要你對於他們的行為進行悉心引導!


人的天性都是不愛分享的,除了思想。

物資是獨有的,分享出去我就沒有了。在孩子眼中,食物或者玩具都是他們很重要的東西,不捨得分享是正常的,那種勸孩子分享的,覺得孩子脾氣霸道的,可以想想,讓你分享你的汽車或者房子,你願意么?當寶寶長大,情感上可以理解的時候,會做出割捨,這並不是天性做出的行為,而且情感支配下的割捨分享。所以,慢慢從情感引導,做一個願意分享的孩子。


如果我的分享能夠得到獎勵或者讚賞那麼我會願意分享。而現實是,我的分享往往被剝奪了「知識產權」,別人理所當然的把我的點子當做自己的說或者做的時候,我的內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傷害,這是一種被剝奪和背叛的感受,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加讓人難受。

只是現在的我,發現大多數人都喜歡偷竊,樂於偷竊,把偷竊當做一種品質。然後我便把自己深深地包裹起來。不讓任何人從身上獲得任何點子。因為我不想恨任何人。

漸漸地,我發現這樣的我是無法讓自己活得心情舒暢的。那怎麼辦呢?於是我把有價值的點子範圍縮小,依舊保護好不提,自己默默利用別人看不到的時間去做。而範圍外的,做到不要有任何負面情緒給自己,別人偷竊了我的,那麼我也偷竊你的。這樣我的心理就平衡了。


當一個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認為自己什麼都沒有的生命,你憑什麼要依靠自己的意願或者是面子來逼迫自己的孩子分享自己心愛之物呢?


我到現在也搞不明白,為什麼一定要分享呢?而且分享的都是好東西,為什麼壞東西就不能分享呢?這種道德綁架我真受夠了!

講真,就分享這件事,給我童年留下了陰影。

我不覺得我是一個自私的人,我只是覺得我的東西,我想給誰的時候,自然會給的,不想給,你們為什麼要說我自私?按照這種邏輯,你們為什麼不把自己賺的辛苦錢分享給流浪者?相比於偽善的成人世界,我寧願呆在不願分享的童年。

到現在,我也不會去分享,不管受了多少折磨痛苦委屈失落,頂多吐槽兩句,真實的內心感受,怎麼可能跟別人分享?您說是不是?

以後我有了孩子,我會從小讓他知道,自己和別人的邊際,而不是教他傻傻的拿著自己的東西給別人,況且別人還不一定領情呢!


他才剛剛有了我的這個概念,你讓他怎麼理解他?他這個時候以為自己就是世界中心,你不能要求他超我啊。別太緊臟,再大點就好了


原始社會食物不夠吃,飢一頓飽一頓,需要分享才能大家活命,然後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這東西是我的,給了你我就沒有了,我為什麼要給你?(小時候媽媽逼我把東西給妹妹的時候我就是這麼想的)


我覺得這是性格,有的小孩就願意分享。這類小孩長大了比較大方。有些小孩不願分享長大後比較小氣。不過我覺得這種小氣會因為環境而改變。


推薦閱讀:

女兒兩歲,感覺對媽媽過分依賴,只要媽媽不在就表現地比較焦慮、不安,是不是小孩內心缺乏安全感?
如何教育一個問題多多的二年級男生?
我這樣是不是傷害了一個孩子?
「不喝奶、不吃飯、不睡覺,媽媽不要走」 | 磨人的分離焦慮,到底應該怎麼辦?
一個天天在「不要、不許」聲中長大的小朋友會變成什麼樣?

TAG:心理學 | 人性 | 兒童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