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佛教業力的疑問?
看過業力的基本介紹,一個人平時的言行思想,善念惡念造成的業力,會在下一世給人投胎造成影響。請教,歷史上那些名人,業力該怎麼給他們在投胎時算這筆賬呢。比如發動戰爭的人,造成幾百萬,甚至幾千萬民眾死亡,但人沒有絕對的善惡,他們一生中也或多或少做過好事,業力在他們死亡時候怎麼算賬呢?難道因為他們讓幾百萬人死亡,所以業力會讓他們投胎幾百萬次,但每次都是以被殺暴死的結局收場,但因為他們也做過一些好事,所以也會讓他們在這投胎的幾百萬次中得到一些福報,比如財富或其他啥的?
有些名人,假如這個人出於公心,為什麼做出極大貢獻,世界性影響,影響了歷史方向,使得世界上極多人手藝,但也因為個人生活經不起誘惑有了私生子。佛教的業力觀,對這樣的人怎麼算?那麼大的功德,是讓他直接成佛嗎,但私生子這一點又會給他在六道輪迴,或者因為那麼大貢獻而差點跳出輪迴上打哪些折扣,有哪些影響?外行表述,見諒舉例不恰當之處,多包涵,只是想知道業力,對這些情況怎麼算的。一般人,一生中可能做過很多不大不小的好事,也犯過很多不大不小的錯,業力怎麼算覺得不太好奇。只是好奇這些犯了巨量罪惡和功德的,但同時又做過好事和犯過錯的人,業力怎麼算?
嘗試粗淺的回答下。 看來樓主閱讀時腦海里產生疑問,而假設此例。這樣的例子是粗大的,不能在細微的層面上與現實擬合。對部分概念的理解亦有偏差。
首先,在表現上業力是客觀規律,並不以某意志為轉移,不由某意志來「算賬」。
業因種下後,依因緣聚合而開花結果,並不是等死的那一刻算總賬——類似於審判。也許前一秒造下的業因,下一刻就現報眼前。也許這一世造下的業因,隔多世才報在身上。有很詳細的分類,樓主可嘗試搜索。然後,粗略的說,一切果報看發心。如果一位將軍為了保土安民而不得已導致百萬軍士身死,也許果報還不如因為強烈覬覦鄰居財富而行歹事的惡徒——這是個粗略的比方。同樣,大方施捨窮人的百萬富翁,在這件事上,也可能比不上連鹽都買不起卻收留了一名棄嬰的農民。《金剛經》里說到,如果有人在末世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宣說,所得功德,要超過想像、天文數字的倍於,滿宇宙財富用來布施的功德。福報和功德。人世間的善行惡行,所得為福報,比如壽數長短,財富多少,順利坎坷……並不能跳出輪迴。能助益跳出輪迴的,是修出世法所得功德。即,發平等清凈心,行世出世間法,那麼所做一切皆有功德。心中執我,布施再多,也僅僅是些許福報。關於「投胎百萬次暴死」……你當投生人道是洒洒水、大白菜啊。人的數量如同指尖土,眾生數量如同大地土。欲得人身,似乎要嚴持五戒十善。而我們呢……不要心懷僥倖,我們每一個念頭,都在造業。也許今日見一女子相貌不美、見一乞丐衣衫襤褸、見一殘疾身體缺陷,而生出了嘲笑的心,說出了挖苦的話,就為將來自己的墮落埋下禍根……就是這麼猛厲。在當今時代,想要招致惡果,簡直容易的不能再容易。僅供參考而已。佛教講的業力是一個人的惡習,煩惱,貪嗔痴慢。修也就是修這些,懺悔業力,消除業力就是在根本上用功夫。然而用功辦道又不是強制要改變什麼,消除什麼,修行是妄,是頭上按頭。不修是放逸,為所欲為。唯有覺照當下,照破無明,當下解脫。覺照即非修,也非不修。時刻保持覺照就是最好的消除業力,可以理解為警覺身心。妄念惡習來了不需要限制,不跟隨造作,也不去迎合它。只管覺照,警覺在與不在。圓覺經講: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不作方便,亦無漸次。
所謂的「業」,是指思維程式,一個人的起心動念,都會構成一種無形無相的牽引力,條件配合之下呈現相應的活動現象。
業,並不是某種外來的神明,不存在什麼有誰來「清算」善業、惡業。一切唯心造,種什麼種子,結什麼果,自己的心就是田。
做一萬件善事,自然有一萬件善事的功德,但善業、惡業是不能相抵消的。一顆種子種下去,何時長成只是時間問題,並不是說由於做了善業,就可以抵消那顆已經種下去的惡的種子了。舉例來說,放生自然有放生的功德,但並不能抵消過去已經殺害眾生性命的惡業。
至於死後的去處?其實不用等到死後,生前死後還是同一顆心,生滅的只是肉體,與其等死後「清算業力」,不如問問自己此時的心是怎樣的?是執著還是放下?是奉獻還是貪婪?是智慧還是愚痴?是覺還是迷?
下一秒已經是來生,所謂的「業」,都是「心」,若生前修不好自己這顆心,問死後如何「清算」有何意義?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萬般帶不走,唯有業相隨。為何唯有業相隨?因為無論肉體如何生滅,心還是同一顆心啊。所謂業的梵文是karma,不過action的意思,變成簡單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信用卡積分制度只是中國文化的限制。===「佛陀對於人生和宇宙,最初淺的的教法,是「業感緣起」。一個「有情生」的思想、言行(身、口、意),都會對其自身及周遭,造成某些影響,引發某種後果。這些影響,有的後果立即而明顯,很容易被察覺;有的則幽微深遠,潛伏不發,常常被誤認為無疾而終。 這些成熟或潛伏的後果的總和,被稱為「業」,我們日常用語中的「學業、事業」的「業」,就是由佛教中衍生來的。一個有情生所造的業,是非常錯綜複雜的,後續的作用及影響,也是極為深遠的。佛教認為,這些業的影響力,可以跨越一個有情生的生物生命周期,而持續影響其下一個不同生物形式的生命。 業力的作用,遵循一定的因果律,但這極為複雜的因果關係,去往往被簡單地解說及理解成「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或「積善升天,累惡下地獄」。事實上,因果緣起的法則極為深奧,不是凡人智慧所能掌握的。佛經中就有紀載,阿難尊者覺得「因果緣起」很簡單啊,而佛告訴他,他根本沒弄懂。因果極複雜糾纏「如織機相鎖,如蘊蔓草」,只有「如真」知、「如實」見的人,才能明了。」觀察者老師關於輪迴的豆油
首先了解修學佛修什麼
佛教是一位沒有煩惱的人關於煩惱和解脫煩惱的教育,每個人通過自己身口意的練習可以離苦得樂,自利利他。關於學佛2014-03-09 09:46:58世尊的教示,其目的並非為宇宙人生,提供一種系統性的解說,而是欲使聞者得以擺脫本能驅力以及成見的束縛,臻於心靈完全自由自在的境況。所以世尊的教法,都是由認知的本身切入的,藉由深思熟慮以及實踐力行,方得以契入。這種「深思熟慮」,不單只是日常口語中思考的意思,而是以幾年、幾十年的時間,就極微小的問題開始,反覆盤索,層層深入展開,以致於認知本身的解構。這種「實踐力行」,並非單純的服膺教條,展開對於本能的徹底逆反,而是對於本能驅力的反覆導引及檢視。那麼,契入佛法後到底能獲得什麼呢?Just be a Happy guy!其次,做點功課,畢竟現在……observer (因緣合會,皆歸於磨滅,不得久住) 2014-02-12 00:52:41
師兄若得便,不妨先依序讀下這幾本有趣的小書,雖不包大悟,但都免費。^_^
先有一些基礎知識,再來討論比較好。 這是南傳法師寫的入門書 《佛陀的啟示》 羅侯羅?化普樂法師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more.asp?lm=lm2=813amp;open=_blanktj=0hot=0這是漢傳禪師寫的入門書 《佛教入門》 聖嚴法師 佛教入門(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
正信的佛教 - 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 有聲書下載 聖嚴法師 有聲書 有聲讀物 在線收聽《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 學佛群疑 - 聖嚴法師學佛群疑 有聲書下載 聖嚴法師 有聲書 有聲讀物
這是藏傳瑜珈士寫的入門書 《正見:佛陀的證悟》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1819569/最後,也是最重要的,
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練習,和四眾僧團一起。檢看自己是否越來越平和喜樂,周圍人是否因為你的練習而受益,也越來越平和喜樂。
1.業力概念的複雜與困難
很不幸地,人們已經過於濫用「業」這個詞;現在「業」是一個被嚴重染污的詞語。似乎還有對「業」的現代式解讀,就是一種大雜燴型的解讀。業大概是最難以讓人信賴的事情了。然而,我們也必須學會信任這種不可信之事。但其實「業」毫不神秘,而且是明擺著非常簡單的。
業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主題。在我對佛教哲學和形而上學的數年研習中,我必須說,「業」這個課題是最困難的。
2.業力的產生過程
當我們談「業」的時候,乍看之下,我們在談「因」,我們在談「果」,但我們也在談論一個行為。因為一談到因、果的時候,自然就有一個行為,有著一個動作,所以我們也在談論動作。當我們談動作的時候,就必須談論時間。而談論時間的時候,就必須談論空間。
而因、果、行為、動作、時間、空間等一切,全都是含糊不明確的!
如果時間是相對的,「相對」是什麼?這是你們必須思考的。「相對」意味著不是絕對,是可變的,是權宜的,是主觀的。
當我們談到「業」的時候,就會談到轉世。
3.業力的對象
當我們談論業,我們談論因果的時候,無法忽視的一大內容就是:我們必須談論主體——即感知者、認知這些的人、能知者、受用者、產生作用者;可以說,就是經歷這些,積聚這些因和經驗果的某個人。
所以我們現在在談的是一種認知。若無認知或能知者,就沒有業。於是,我們自然會談到心。所以當我們談到業的時候,就談到了心。而當我們談到心、因、果之時,不可避免地,就必須談論善惡,這就更複雜了。
4.業力的作用
「業」讓人覺得非常難以理解的另一個原因在於,業報往往不一定會馬上現前。佛陀自己曾說,如同小鳥一般——鳥兒飛入天空深處之時,便無影無蹤,但鳥兒遲早得下來,因為鳥兒不可能一直飛翔,必須有飛下來的時候,而當鳥飛下來時,就會有影子。所以會有那種「隱性的業」——我並不想使用這個詞,因為這些辭彙都被濫用了。但無論如何,會有那樣的事情。
而那又進而引發了許多疑問。因為會有那些做盡各種壞事的壞蛋,他們卻活得最久,似乎沒太多健康問題,無論去哪都很成功,那又是怎麼回事?而那些做好事的善心人士們,卻總是碰到各種問題——他們抑鬱,他們生病,他們不成功,他們默默無聞,被所有人厭煩,諸如此類的。這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5.業與空性
其實業與空性是不分離的。由於缺乏更好的例子,只能說,業與空性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這實在是個很糟的例子,實際上它們是一體的。正因如此,如同我在一開始就說的,業是最難教導或學習的內容,極其困難。原因在於,它承諾了某種工具,它具有某種定律,它有特定的遊戲規則,但過沒多久,這遊戲規則便無法將遊戲玩完。
以上為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
只要你有行,就有果,就有業,這不是你的自由意志的問題。
自由意志的提法,是西方思想的東西。
只要你是人類,就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就是你有選擇的權利,分別的權利。
你分別了,就住於法相了,就退轉了,就有進入了輪迴,就是在造業。
業力不是一個實體的東西,業力就如同心識,業力是佛法的施設不錯,但是也是不虛的。
有情在沒有證得無上菩提的時候,業力是不虛的。
有情證得菩提,進入涅槃,一切法就證得了性空,業力也就消了。
宿命論對於沒有證得菩提的有情類,是真實的不虛的。
漢地佛教已把漢族人自己對於業、善惡觀、倫理觀、來世觀的理解加啦進來,以適應漢族的儒家倫理。
---------------------------------------------------------------------------------------------------------------------------------------------------------------------------------------------
進一步考察由現在經驗所得之餘勢力─潛在力,及果報異熟。如前所述,現在經驗包括意業(思業)及身語業(思已業),若業完整,則會留下余勢力─潛在力,且感得與之對應的善惡果報。又如前所述,即使不屬於善惡,有時也會留下余勢力。對於余勢力─潛在力的產生,從記憶、練習等日常經驗,便能很容易地得知。我們的經驗若是強而有力,則必定會留下某種余勢力。所以藉由訓練,不論是語文、書法、珠算、技術、藝術等,皆能逐漸進步。
對於善惡的行為,它也絕不會就此消失,余勢力必定會在那人身上存留下來。不論他人是否看見,即使神明佛菩薩沒有照鑒,或者自己對此沒有記憶,善惡業也必定會每次都留下它的余勢力而逐漸累積。例如:偷盜、妄語,最初必須非常努力才能做得出來,反覆幾次之後,產生了習慣力,便變得極為容易而不費力氣。善惡行為皆是如此。因此,不論他人是否看見,日常行為皆須謹慎小心。反覆造惡者,其品德、言語、態度、容貌[172]皆是低級而可憎的,陰險之人,無論外表如何修飾,在不經意之間即會暴露出他的本性。反之,常為他人的幸福著想,造令人喜樂之善行,以愛語和他人接觸,其言語也必定平穩而和悅、態度優雅高貴,神情溫和親切吧!
如此,不論是善惡或其他知識、技術,時時刻刻都被保存積蓄下來,其積蓄成為基礎,對日後經驗的善惡及精通與否會造成影響。對於如此積蓄下來的經驗力,唯識學稱之為「種子」,用現代的語言,從知性層面來說,可稱為「智能」,從情意層面來說可稱為「性格」,從肉體層面則可名之為「體質」。也就是,我們時時刻刻的經驗,被積蓄為智能、性格及體質,其經驗積蓄的總合,則構成了人格。而此經驗力不只在我們的一生,在我們出生於這一世時,就已帶著過去經驗所累積之一定的智能、性格、體質等素質,投生於母胎。此素質即使是在同父母所生的兄弟之間,也未必相同,所以,在智能的優劣、性格的不同、體質的強弱上,即使有著明顯的差異,也不足為奇。可見人的過去經驗,會藉由某種形式累積下來。
因人而異的天生素質,在後天成為我們經驗的基礎,在此素質上,現世善惡的經驗會繼續累積。因此,生下來時的素質,能時時刻刻再度被改變。生下來具有善的素質者,其後的經驗若是惡的,則生來善的素質也會逐漸惡化;天生不太好的素質者,只要其後累積善的經驗,也能逐漸改善其素質。這就是為何必須不斷的修習或訓練的原因。
佛教的目的,是在於最後能藉由累積善的經驗,改善不好的素質,為了人類社會向上發展,此點成為必要的課題。而佛教的理想─無我的實踐,[173]如前所述,是在於藉由善經驗的累積,令之成為習慣,使日常行為能任運無作、無意識地合乎法則,這就是所謂解脫涅槃的境界。
如前所述,我們經驗能引發余勢力,而余勢力累積成為我們的人格素質,此素質又對以後的經驗造成很大的影響;現今學術界對此看法亦相當認同,近代精神分析學或深層心理學等,也特別研究此課題。佛教從千百年前,即於唯識學等做極為精細的考察,這方面在西方近世的心理學或哲學亦未曾論及,所以為了將來使這方面的學術更為發展,有必要吸取佛教的知識,重新加以解釋、整理組織。
經驗及其餘勢力的累積,從近代的學術上很容易被理解;相對於此,對善惡之果報,在學術上卻無法被輕易的明了接受。但是,業的概念必定伴隨著果報,沒有預想到果報的業,可說是不可能存在的。
==============================================================
以佛教為首的東方固有思想,很少從如此嚴密的學術立場來考察。其採用的對象,並非用單純的抽象概念來表現,而是希望將活生生的實踐體驗,如實地掌握、表現。所以,對於事物或狀態,並不像純粹學術,將它片面地抽象化,而是根據其﹝身心﹞活動,從多方面、立體性論述體驗。因此,即使是同一用語,也未必有固定的概念,必須依據時間、地點來理解。例如:從有、無或空的用語即可明白這種情況。它是隨著領受者的心境(主觀),以及所處的狀況(客觀)等種種情形來理解和解釋。隨著部派的不同、時代的變遷,同一用語也會有不同的意義,不僅如此,即使是同一人在同一著述中,也會將同一用語用於世俗或第一義等種種含義,因此,同一用語從表面上看起來,甚至會有令人感到完全相反或矛盾的情況。這是佛教教理或用語概念難以理解的一大原因。
關於業的用語及其概念,即有如前所述的情況。第一,業的原語karman(巴kamma),其意不只限於佛教的業之意義,而且即使是佛教業的概念,在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也有所不同,部派佛教的各部派之間也有異說。又,印度佛教之意義的業,與中國、日本佛教意義的業,其意義內容亦未必相同。甚至也有用karman一語以外的原語來表現業的意義,或者含有與其有密切關係的意義。
關於karman一語,所謂「karman」,是「作事、作者、作之力」之意,此語之用法並未只局於業的意思,而是也被用於廣泛的意思。根據《大毗婆沙論》卷113所敘,karman有三義:(一)作用、(二)持法式、(三)分別果。
(一)「作用」:是指與善惡或道德宗教無關的,普通的作用而言。
(二)持法式:是指佛教所謂的「羯磨」,即戒律的儀式作法。這是因為將出家受戒、布薩、雨安居等儀式作法稱為karma(羯磨)之故。在佛教之前,其它宗教亦使用此概念。婆羅門教稱祀神的祭式為karman。
無論是作法的意義,或者業的意義,karman皆非只有單純的作用之意,而似乎還包括一種具體的力量之意。因為藉由祭式,其行為並未消滅,在得到其果報之前,祭式的功德仍會以一種力量的形式而繼續存在著。此藉由祭式所產生的力量,彌曼差派稱為apūrva,如前所述,此是業的同義語。這是因為作為原動力的karman(祭式),被認為具有功德力之故。而佛教作為戒律儀式的karman(羯磨)也被認為具有如此的力量。例如,藉由受戒的儀式,於受戒者產生了所謂「戒體」的潛在力(無表),成為防非止惡的力量。
三)分別果:也就是由善惡而感得果報的業,會有令得果報的一種力量, 與業關係密切,且具有多種含義之語是sa?skāra(巴sa?khāra)。眾所周知,此語在中國被翻譯為「行」。但是,此語也與karman一語相似,大致有三種用法。第一、諸行無常的行,第二、作為五蘊之一的行蘊的行,第三、十二緣起支第二項的行。
首先,諸行無常的行,是sa?skāra的最廣義者。它與sa?sk?ta(有為)一樣,是指包含物質、精神的現象世界,亦即由種種條件、原因所組合成的現象界。但是,我認為sa?skāra(共同合成者)的本來意思,並不是指由條件、原因所組合成的結果,而是指促使條件、原因合成的力量。這也是五蘊中的行蘊、十二緣起的行支中的行的意義,如同業的情況,仍然含有具體力量之意。 本來五蘊是指由肉體精神所組成的我之個體,以及由物質精神所組成的內外現象界;五蘊中的色蘊是肉體或物質,受蘊是苦樂等感受作用,想蘊是表象或概念的作用,識蘊是認識判斷的作用或認識主體,行蘊是指除受、想、識三蘊之外的一切精神作用,思即是作為其代表。此思既是善惡意志,也是業的本質,可視之為業的同義語。因此,最狹義的行,亦即思,可看成與業相同。
十二緣起的行,如通常所說,幾乎與業同義。但是就業而言,不論是精神的(意業)、言語的(語業)、身體的(身業),不只是(1)最初的經驗(現行),[165](2)在對應其經驗而感得結果之間,以某種形式而存續為業力者,也被視為業;雖然緣起支的行是指包含了(1)(2)這兩者的業,它不只是行為的現在經驗,也包含了此經驗被保持為業力者,而且甚至以後者的意義更為重要。行(sa?skāra)英譯為disposition(性格、傾向、意向)即此意義,在佛教以外,也多半將之解釋為習慣力或性格。十二緣起的有支,被視為等同行支,認為有支也有業力的習慣力之意。
考察sa?sk?ta(有為)的否定─asa?sk?ta(無為)一詞。此詞在原始佛教中,被用作amata(梵am?ta,不死、甘露),即涅槃(nibbāna,nirvā?a)的同義語。此是超越業報輪迴,善惡業或果報所不及的狀態。但是,部派佛教的阿毗達磨,將無為解釋為不生不滅的無變化者,所謂存在論的意義,這包括了空間(虛空)、缺緣之不生狀態(非擇滅)、真理,即三無為、六無為、七無為、九無為等說。也就是,被認為沒有生滅變化的一切法,稱為無為。但是,這並非佛教原本的立場,佛教絕不是存在論證性地、談論事物的有、無之理論。超越業報或生死的無為,其本來的意思絕非客觀性存在論證性的脫離生死輪迴;而是雖然存在於生死的世界,但是既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無執著、無礙自在的境地,這才是無為。
佛教有四業說:黑黑異熟業、白白異熟業、黑白黑白異熟業、非黑非白無異熟業。其中,「黑」(k???a,ka?ha)是不善,「白」(?ukla,sukka)是善,因此,前所列之第一項是感黑異熟的黑業,第二是感白異熟的白業,第三是感黑白異熟的黑白業,此三項是於三界世間的有漏業。而第四是指出世間的無漏業,它既不屬於黑白,也不會感得異熟。[171]有部等說無漏業不感異熟,並以第四項為非黑非白無異熟業;
三界為眾業所集,特別如今劫末,就算是塊石頭都在劫中。也唯有與邪惡徹底劃清界限才有可能脫劫!特別現在很多披著人皮的「人」都是應劫而生的,生來就是為了禍害蒼生的。所以眾生只有和這些邪惡(赤魔)徹底劃清界限,才能確保未來人間界中還有自己的位置。冥頑不靈者,也將付出相應的代價!
你可以理解為簡單的因、果、緣。你蹲下來使勁兒往上跳,馬上就落地。跳是因,果是落地,緣就是地球引力。你種一棵桃樹,三年以後結果了。種桃樹是因,桃子是果,緣就是陽光、水、土壤等。可以看到,果報並不是馬上就會到來,根據你種的因不同,果報的速度就不同,內容也不同,而且緣也很重要。因果是客觀規律,不以任何事物的意志為轉移。
作者:羅東字丙戌
鏈接:死刑執行者從佛教的角度,是積德還是有損陰德? - 羅東字丙戌的回答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不請自來,
回答這個問題的前提,是要搞清楚兩個基礎概念:因果、業力;那麼首先,腦補一下,
宇宙級人事檔案——「因果業力演算法」:因果:
1、起因引發的結果;2、因通常緣起於發心(直接起因,這裡不深究宿世因果)3、果是因的成熟。業力:
1、簡單的形容,就是記錄每個個體(不單純針對人)的善惡對錯的一套演算法系統;2、業力參與輪迴,跟隨累生累世;3、業力全由自己的發心和作為增減,外力無法強制加減;4、業力不能轉讓,不隨輪迴清零。業力的增減:
1、善業惡業各自結算,是兩組數據,不是簡單的加減,功過不相抵;2、業力由意業、口業、身業組成,簡單形容就是:想,說,做;3、發心的善惡是定義意業、口業、身業善惡的標準;4、業力由主動業力和被動反饋業力兩部分組成。(比如:第一回合: 我心裡看你不爽,心生惡念,意業:-5分 我罵了你一句,口業:-5分 你對我生氣了,你心生嗔怒,我受了抱怨的,反饋業力:-5分 你心裡生起怨氣,意業:-5分 你不只生氣還回罵了我一句,口業:-5分這一個回合下來,我:-15分,你:-10分第二回合:
我心裡看你不爽,心生惡念,意業:-5分 我罵了你一句,口業:-5分 你當我是空氣,呵呵一笑,一笑泯恩仇,心裡還享受了自己的高尚和愉悅,意業:+5分 回合結束。這一個回合下來,我:-10分,你:+5分第三回合:
我心裡覺得跟你是正常聊天, 可是一句話無意說到了你的痛點或短板:意業:0分,口業:0分。 你對我生氣了,你心生嗔怒,我受了抱怨的:反饋業力:-5分 你心理生起怨氣:意業:-5分 你不只生氣還罵了我一句:口業:-5分這一個回合下來,我:-5分,你:-10分)好了,業力模擬結束,有點複雜和燒腦,
不過這個業力的是基礎邏輯,更複雜的都是在此基礎上衍生。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劊子手殺死刑犯的業力分解」
(比如:
第一回合: 劊子手執行死刑,發心是為民除害,意業:+100分,身業:0分 罪犯死了,對劊子手心生嗔怒:「是你殺死了我,你要償命」,反饋業力:-500分 罪犯心理生起怨氣,意業扣分:-500分 罪犯不僅生氣,變鬼後來罵劊子手,來索命,口業:-500分,身業:-1000分這一個回合下來,劊子手:-400分,罪犯:-2000分第二回合:
劊子手執行死刑,發心是「終於又輪到老子殺人了,開槍爆頭的感覺,太他媽爽了」,意業:-500分,身業:-1000分; 罪犯死了,對劊子手心生嗔怒:「是你殺死了我,你要償命」,反饋業力:-500分 罪犯心理生起怨氣,意業扣分:-500分 罪犯不僅生氣,變鬼後來罵劊子手,來索命,口業:-500分,身業:-1000分這一個回合下來,劊子手:-2000分,罪犯:-2000分第三回合:
劊子手執行死刑,發心是「這個就是我的普通本職工作,無所謂善惡」,意業:0分,身業:0分; 罪犯死了,心想:「我罪有應得,劊子手也就是盡了本職工作」,反饋業力:0分 罪犯按業力牽引,重新投胎,因果了結。這一個回合下來,劊子手:0分,罪犯:0分綜訴:
這裡,劊子手執行死刑和罪犯死後的心態(死後中陰身下的心態),決定了後期業力的走勢。劊子手,綜合來看是一個高危職業,很容易受到惡業的反饋。 也算是一個福報不太好的,才輪迴到這個職業。)事實上,真實的業力演算法系統千絲萬縷,比這個複雜更多,佛經上說(記不得原文,意譯):由於業力的累積及其產生果報的過程是極為複雜深奧的,除非是已證得平等性智的報身佛(盧舍那佛),一般凡夫是不得而知的。基因決定性格,性格決定一個人處理具體事情傾向於做出的選擇。要是我上輩子做了好多壞事,導致這輩子攤上了暴躁的性格。因為這種性格,這輩子我繼續幹了好多壞事,再次導致下輩子出身以及能接受的教育水平等更差。是不是就成了惡性循環?
業力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因果關係嗎
你似乎沒懂業的原理。
業的原理是:1.陰作陰受相似不斷。2.即作即受。3.異作異受。4.無作無受。《優婆塞戒經》雜品中有較為縝密的論述。而且指出了外道為何無因果的原因。請確認理解1、2、3、4四個命題。義理集中在以下經文中,自己研究一下:
「善男子。子異芽異。雖作得異相似不斷。五陰亦爾。善男子。如子業增芽。芽業增莖。莖業增葉。葉業增花。花業增果。一道五陰增五道陰。亦復如是。若言如是異作異受。是義汝有。非我所說。何以故。如汝法中。作者是我受者是身。而復不說異作異受。受不殺戒即是我也。以是因緣身得妙色。是故汝法受者無因作者無果。有如是過。若言我作身受。我亦如是此作彼受。復應問言。汝身我異。身受飲食被服瓔珞。妙食因緣得好色力。惡食因緣得弊色力。是好惡色。若屬因緣我何所得。若言我得。憂愁歡喜。云何不是異作異受。譬如有人為力服酥。是人久服身得大力上妙好色。有人羸瘦見之心喜。是人即得大色力不。若言不得。我亦如是。身所作事我云何得。何以故。不相似故。我法不爾。陰作陰受相似不斷。「」善男子。若言五陰無常此不至彼而得受報。是義不妨。何以故。我法或有即作即受。或有異作異受無作無受。即作即受者陰作陰受。異作異受者人作天受。無作無受者。作業因緣和合而有。本無自性何有作受。」//////////////////////////////////////////////////////////////////////////////////////////////////////////////這部經後面會告訴你怎麼算。有興趣自己研究一下。利益相關:諮詢師,占星從業者
雖然目前在命理行業里,大多數從業者都喜歡用這個詞兒,業力
但是真正能解釋這個概念的卻寥寥無幾,大多數人只是用這個模糊的概念來搪塞諮詢者。比如諮詢者問:為什麼我這麼辛苦?
如果諮詢師不知道怎麼回答,通常會用,這就是你的業力所導致的。一句話搪塞過去。回到正題
先說結論,再說原因。業力就是存在於我們個體當中的慾望。
業力在很多時候,其實指的就是存在於世間或者宇宙法則中的基本法--因果律
比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等換句話來說,業力是為了維護平衡的存在,但平衡不一定都是靜態的,平衡也可以是動態的而動態的平衡會導致業力法則,因果關係在時間上往往會出現比較大的跨度。所以大多數廣義的業力論往往會假定這種因果關係會在不斷的轉世投生中往複,而不會在物質世界投生一次就了結。
狹義的自然就是指在物質世界一次性完成的因果論。存在於個體本身當中的慾望,將會誘發因,今而引發果。
比如某個人很渴望得到物質上的財富,即使某一天他得到了自己想要擁有的一切,那麼他會因此而滿足嗎?心的本質就是不斷的製造慾望,慾望會是我們前進的動力,卻也會是我們成長的阻礙。
所以這個人很容易發現他所期望所擁有的財富,也會很容易變為他的負擔,畢竟貧窮的時候沒什麼東西可以失去,但是現在就該不斷的害怕自己已經不再渴望(已擁有)但仍然執著的東西。引用一句收藏的話,就是:
「命運,業力,不論你怎麼稱呼它,指的就是一種正義法則,它決定了我們的種族,肉體結構以及心智和情緒的特質,我們必須認清的是我們很難逃脫這些基本模式,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學習如何順應它,而意志力就是為此而存在的,在我們有限的理解之下,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有著選擇和辨認的自由。因此若是正確的行使我們的選擇權,悟性自然會增長。一旦做了選擇,人就必須接納他的選擇所帶來的後果,然後繼續運作下去」
就像莫泊桑所說的一句話一樣
故事中出現了槍,那麼這把槍一定會發射。快樂生活的前提——認識命運(七)
原創 2015-10-01 天瓶雲水 閑人碎語
大家要了解佛教「業」這個概念,「業」為造作之義。指行為、所作、行動、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動。若與因果關係結合,則指由過去行為延續下來所形成之力量,即「業力」。一般而言,業分身、語、意等三業,小乘說一切有部(即「有部」)更進一步解釋為:內心欲行某事之意志稱為「意業 」;以身體之行動與言語表現其意志者,即是「身業」和「語業」。佛教業論的邏輯展開即「因果律」,俗稱「因果報應」論。
因果律包含幾條原理:第一,業具有三種性質,即善、惡、無記。依照「因果決定不雜亂」的原則,善心肯定生起善業、噁心肯定生起惡業,無記心肯定生起無記業原則,一個人如果既行善又作惡,善惡之業不能互相抵消。第二,自作自受。眾生既然以自我為中心造業,則其所造業的果報只能由造業者自己承受,而決不可能由另外的主體承擔。這正如飲食睡眠,不能由別人替代一樣,所以,當一個人遭遇到苦難或災禍時不要怨天尤人。第三,佛教有「三報」之說。慧遠在《三報論》中說:「《經》說業有三報:一曰現報,二曰生報,三曰後報。現者,善惡始於此身,即此身受。生報者,來生便受。後報者,或經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後乃受。」
有人對有些惡人不受報應感到不解,其實是機緣未倒,因緣沒有成熟,一旦成熟必然報應。有些人平時也不錯,沒有做什麼傷天害理的事,但會突然遭到意外死亡或傷殘,就是過去世所造的惡業而來的果報。又有些人也沒有經過什麼努力卻會有意外的財富,這是過去世的善業所致,就是所謂「命好」了。順豐的王衛說他取得的成功和財富與他的能力一點關係沒有,只是他前世帶來的福報就是這個意思。
總之,由於業力的累積及其產生果報的過程是極為複雜深奧的,除非是已證得平等性智的報身佛(盧舍那佛),一般凡夫是不得而知的。例如一個人死後投胎轉世,生到那一道?或投生人道的那一戶人家?這些都是受某一種業力的影響。
『業』有『共業』與『別業』,共業是兩個以上的眾生做相同一件事所造的『業』,共業的果報經常呈現的形式是集體災難或福報,例如一次大地震,一場大火災或空難很多人一起死亡,這些人就是『共業』產生的果報。別業』則是眾生各自所造的『業』。
我想提醒學佛的朋友注意,「真我」不屬於這個地球,這個地球像人的肉體一樣遲早要毀滅,然後再一次誕生。法國科學家龐加萊提出的一個定理中說:「在一個足夠長的時間間隔內,任何孤立體系(例如宇宙本身),將返回到它的初始狀態;事實上,在一個無限長的時間中,它應當如此重複無限多次。」其實,即使地球第六次毀滅與我們也無關,六道到處都是,釋迦摩尼說象地球這樣的星球在宇宙中有億萬個,共有四大洲,我們這個地球屬於南瞻部洲的一個星球,如果我們轉世還是為人,那麼在不在這個州的這個地球是不一定的。
我們寄住的這個肉身是屬於地球的,它按照命運的安排執行自己的使命,與「我」沒有任何關係,不要把肉身當成自己。這就是稻盛和夫說他「搞的兩個世界五百強企業與他本人沒有關係,這只是肉身的使命而已」的原因所在。
道家也談「借假修真」,即借肉身這個「假我」修心靈這個「真我」。至於佛教談的「五戒十善」「坐禪」「漸悟」等等方法只是對一些根器淺的人採取的方便法門,其目的還是修心。所謂的命運指的是「假我」的生命運程,它是地球、太陽、草木、動物等等物質之間的遊戲,有其自身的遊戲規則,而「我」無影無形的,只是利用地球上發生的一切事情修「真我」。
宣化上人提醒人們:「人為什麼都是糊里胡塗的?因為他們一點也不曉得自己從哪裡來,還到哪裡去。每天在鏡子里所照的形相,那不是真正的你呀!」在「真我」「假我」這個問題上大家千萬不要像袁了凡一樣執著無明,一旦執著,就是修白了頭也是白修。切切!
有朋友問我,佛教這麼厲害,而且是最大的科學,為什麼在印度被印度教取代呢?這個問題無異於問為什麼猶太教被基督教取代呢?這樣的問題答案既複雜又簡單。
說它複雜是因為人們有個大腦,它喜歡談邏輯和道理,什麼都要有個為什麼,一問為什麼就複雜了。要知道,一個宗教或理論在物質世界的生存要受限於客觀的環境和統治者的需要。在中國,從諸子百家到秦始皇尊法而焚書坑儒,從漢初文景二帝尊道而實行無為而治,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梁武帝尊佛到唐武宗大力滅佛。僅僅對佛教而言,在中國歷史上就有四次滅佛運動,一個個講過去,三天三夜也講不完,就是講完了也只是現象而已,這就是複雜。
說它簡單也簡單,宗教和人一樣也有命運問題,命運的背後有真相。釋迦摩尼兩千多年前談佛教的命運,他說他入滅後正法延續一千年,接下來像法一千年。兩千年往後就進入了末法時代,也就是佛教衰落的時期,我們今天正處在末法時代。他預言佛經將會漸漸地被人們遺忘,歷經一萬年後,佛法則滅盡。佛經說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大家看到今天的佛教界很亂,漢地的偽「佛學大師」到處都是,一本正經地忽悠大眾,廟裡的和尚只知道收錢。藏傳佛教好一點,真修行的人多一點,但問題也不小,比如,國家認可的活佛只有兩千多個,但現在有上萬的假「活佛」在到處招搖撞騙。這正如佛陀所說,邪惡的「法師」像恆河的沙子一樣的多!還有就是今天眾生善根淺、福報薄、業障重。縱能修行,亦不易證果。
佛經說未來佛是彌勒佛,他是釋迦摩尼的繼任者,將在下一個「四劫」到來時誕生。達摩一千多年前說「紫氣東來」,印度東面就是中國,他預知佛教將在中國發揚光大近千年。一切皆被言中。所以,佛教被印度教取代只是天命而已,這就是簡單。
政治家如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等,科學家如愛因斯坦、楊振寧、朱清時等,文學家如梁啟超、譚嗣同、魯迅等,企業家如李嘉誠、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喬布斯、洛克菲勒等,他們或信仰或贊同佛教的原因:佛教不打誑語,也不自吹自擂,它實話實說,兩千多年前就把宏觀宇宙說得清清楚楚,把微觀世界說得清清楚楚,而且把未來說得清清楚楚。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佛法的可信,是因為從佛陀時代直至如今,一直有佛弟子以親身的修行體驗,證明著佛經的正確。」
下面再介紹一些傑出人物對佛教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德國哲學家尼采說:佛教是歷史上唯一實證的宗教。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多種宗教中,我所贊成的是佛教。
魯迅說:釋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啟示了,真是大哲。
陳獨秀說:佛法之廣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
物理學家黃念祖說:佛教是宗教而超宗教,是哲學而超哲學,是科學而超科學。
數學家、發明家王季同說:哲學對這個(宇宙本體,終極真理)不過是推測,而佛教卻是親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前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清時先生說:「在量子物理學家眼裡,唯物主義已經崩潰了…… 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物理學已步入禪境:緣起性空。」
著名科學家沈家禎:科學只能幫助我們多明了一些開悟,但不能引導我們到悟的境地。如果我們要悟得正覺,我們須以佛陀所教示的方法去切實修行。我本人是科學家,我個人認為佛法和科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科學家尤智表:佛教不僅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徹底的學理,科學造詣愈深者,愈能解釋佛經中素不能解的真義。
章太炎說: 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智人不能不信。通徹上下,這是最可貴的.。
康有為說:佛學之博大精深,雖有聖哲無所措手。
英國著名學者克里:佛教所開示的法,包含內容的廣大深奧,確實無與倫比。
人類學家馬里奧博士:很多科學家已開始對那些描寫輪迴的佛學書籍發生興趣,那些書上有很多的記載和近年的研究十分的吻合!(他研究成果表明:很多人的前世是飛禽走獸。)
宣化上人:佛學包括科學,而科學不能包括佛學。
英國哲學家柏克森,他研究唯物主義哲學。1956年,他寫的專著連續印了十七版,均銷售一空,並翻譯成了法文、德文等多國文字。後來他旅遊至印度,在靈鷲山見到了迦葉尊者,迦葉尊者帶他到寂靜處,整整給他傳授了一年的佛法,還把他剃度出了家。一年後他回到倫敦,他身披袈裟,向大家介紹了佛法,指出以前論著中唯物哲學的錯誤之處,並作了懺悔。他回答了大家關於佛法與哲學等的各類問題。當時就有96位博士在他面前皈依了佛法,其中有生物博士米克恩,神學博士甄克費勒、化學博士羅斯哈德,天文學博士哀潑思等等。
各領域這麼多傑出的人物給予佛教這麼高的評價,這不能不讓我們對佛教的科學性肅然起敬。在我們對佛教了解之前不要胡亂評價,胡亂謗佛是「造業」,是惡因。莎士比亞警告人們:「千萬不可妄自評論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則你可能會用生命的代價來補償你所犯過的錯誤。」
(這篇關於命運的文章一共十二篇,如果有興趣閱讀可加我微信號rdtpys查看我的公眾號。)佛教中的業有三種,分別是善業,惡業,和無記業。
善業就是,以非貪,非嗔,非痴,的心所造作的身口意的行為,稱善業;惡業就是,以貪,嗔,痴,心所造作的身口意行為,稱惡業;無記業,就是,不善,不惡的業。例如,睡覺,吃飯,理髮,這都是不善不惡。三種業力所帶來的影響不同,也就是果報不同,善業招感可樂果報,惡業招感不可樂果報,無記業影響別報。
例如,你走路,踩死螞蟻,但你的心並不是想要踩死它才走路,你可能都不知道,這屬於無記業,非善非惡。但是,以後感到的果報,就是,如果某一生,你為人,哪只螞蟻也為人,那你們見面,他對你起不歡喜心。就是往昔結了惡緣。
來源:凈界法師 《佛法修學概要》阿彌陀佛!推薦閱讀:
※信仰基督有什麼好處?
※錫克教與伊斯蘭教什麼關係?
※一妻多夫制的清奇畫風:老公們輪班過夜,幸福快樂一家人?!
※歐洲宗教危機一撇——布魯塞爾的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