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現在的狀態與《菊與刀》所描述的發生了些哪些變化?為什麼二戰前後日本社會的對美國態度轉變如此之大?

剛看完《菊與刀》,耐著性子蛋疼的看完了(書讀的少的原因吧),自己感覺作者要說的就是日本人三觀之類的原因致其各種方面矛盾。發現日本在很多方面是會在兩個極端,可以極致得小清新,也可以極致得重口味。。。可以極致的純真美好,然後又可以極致的邪惡變態。。。


其實那本書真的不是什麼特別好的歷史或社會讀物,真的。認真你就輸了


《菊與刀》沒有仔細看過,說實話要拿那麼老的書去說現在日本社會的現狀是完全沒有適用性的,何況之間還隔了戰後超級拼搏的一代日本人到後來泡沫經濟毀滅的一代,到現在完全對國事無關心的一代。

日本總務省近日統計了2014年12月日本眾議院選舉中不同年齡段選民的投票率。其中整體投票率為52.66%,遠低於2012年的59.32%,創下歷史最低紀錄,所有年齡段選民投票率均在下滑。投票率最低的是20至29歲的選民,僅為32.58%。從這一點上來看就知道了,日本現在的年輕一代對於政府,國家的這些概念很淡薄,甚至淡薄到了一定的極致,其中有一部分也是受了宅文化的侵蝕,年輕文化中沒有書中所說的「忠」這個概念,對於天皇的尊敬與信仰基本被放在老一代人身上是適用的,但是對這一代已經幾乎不存在了。

甚至事關國防大事的自衛隊,說實話出了上層政治家還有那一套思路,年輕人沒有人願意去,要靠AKB48這種流行偶像文化團體來做廣告招募了。

日本的社會淡漠和親和兩塊其實很極端,和自己無關的事情盡量的避開,國事更是離自己很遙遠,所以會有大的人群的政治無關心,而侵略性在這一代的日本年輕人身上已經很少能看到了。

另外對於美國文化的侵蝕,日本的抵抗力很弱,幾十年後過去了,對於歐美的崇尚已經進了日本這一代的骨子裡,現在東京的大街小巷到處可以看到洋食店,基本可以與和食店一半一半的分享市場,無論是食物還是音樂或是服裝,整個被歐化的很嚴重,而在教育體系里,英語也成了必須要修的主要科目,往往日本人的國語(日語)很多都沒有英語好。日本確實是矛盾的一個國家,要細說的話可以寫整整幾本書了,暫且說到這裡。


瀉藥。這本書上我覺得我可能還是有點發言權的。

第一,很多人有誤解。這本書其實是寫日本的,但不是寫給日本人的。實質上是寫給美國人看的,也不是為了講述美國文化的優越或是日本文化的低劣。她最先的目的其實是想通過美日的行為對比來提醒美國人,文化是多樣性的,是互相獨立的。作者寫於二戰期間,主要是通過對居住在美國的日本人進行調查寫的一本人類學書籍。所以它根本不是什麼歷史讀物。這本書之所以特別出名(或者它的重大意義),不僅僅是它的內容,而是它的方式。在這以前(好像是包括她的導師)認為人類學這種東西你不去現地進行田野調查(field work)是不可能對一個民族進行深入了解的。但是其作者卻通過大量的資料整理以及採訪發現了一些日本民族裡非常具有特徵性的象徵,證明了即使不需要現地調查也能了解一個民族的某些特性。當然,囿於協作環境,自然是有些錯誤之處。但但凡事是對人類學有興趣或者學習人類學的人來說都應該是一本必讀作。

到了現在,讓日本人(熊本大學的學生)看《菊與刀》,他們是挺不能接受的,和他們所認知到的現在的自己以及對日本這個國家的印象大相徑庭。想想也是,如果有人拿著一本幾十年前的書來問你現在的中國是否如同書本描述的一般時,我們同樣無法認同書中的大多數的說法吧。在我眼裡日本發生的西化其實不僅是日本而是全球化的一個現象。中國也一樣。聽聽現在的流行樂、現在的文化,無處不有西方文化的影子。只是日本在結果上更用心的對其進行深加工,就有了日本的東西。

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我不清楚。我不是人文社科專業的。我的主觀印象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態導致的。

關於問題補充,題主有很強的 主觀意識在裡面。一個人口過億的國家,肯定不是只有一種主流文化存在。還是反證法,題主的句式,套入大多數的國家甚至個人都毫無違和感。


我最近也在讀這本書,正好借題主的這個題發表一下自己的一點兒拙見,正如題主所說,日本是一個奇葩的民族,他們能將你看來是截然相反,甚至無法相容的兩件事糅合在一起,菊與刀這本書里也說了,日本人傳統意識里就有「忠」這一元素,他們最大的忠就是獻給了他們的天皇,天皇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因為他們把天皇視為神的後裔,這也就是為什麼歐美在二戰後並沒有處罰裕仁天皇,因為如果日本人的天皇受到哪怕一點兒不好的待遇,日本人都會與對方死磕到底的,因此西方也就利用了日本人的這一點兒,日本人對於天皇的命令都是絕對服從的,儘管他們可能對此持有不同意見,但是詔命一經發布,他們就會虔誠的去執行,因此當天皇對美國人展現出友好的態度時,日本人自然會跟隨他們的天皇,友善對待美國人。此外日本這個民族是尚武的,這個尚武的一種表現就是對於強者的崇拜,這中傳統是由來已久的,從最開始日本人向唐朝學習,後來想荷蘭學習,日本國門被打開之後,他們認識到西方的強大之後,開始向西方學習,菊與刀這本書里也列舉了幾個例子,就是薩摩藩事件,薩摩藩的一個武士殺了一個英國人,結果引起了英國對薩摩藩的炮轟,但是日本人並沒有因為這次戰爭就對英國採取敵視態度,而是友好態度,他們開始向英國學習,當時的長州也是這樣,因此戰後日本人認識到美國的強大,他們的傳統也使得他們很樂意與美國做朋友,並藉此機會學習,以此進一步使得日本更加繁榮強大。而現今的日本似乎也印證了他們的選擇


事實上,別說與現在的日本,就是與戰後日本社會的出入也很大,因為中國人不知道的是,這本在國內被視為日本學研究必讀的經典其實在日本乃至西方都備受爭議,甚至日本出了數本勘其謬誤的書,絕對不能把書中描寫的日本與日本人跟現實情況畫等號,最多只具有參考價值。

之所以受到如此大爭議不僅因為作者帶著西方視角的局限性,作者本人從未涉足日本,主要的研究資料居然是日本電影。書中主要觀點是將日本文化提煉為兩種矛盾狀態的對立與共存,這兩種矛盾的代表便是菊花的柔美、溫良,與武士刀的剛烈、暴力,但這難免顯得以點蓋面。

至於你提到的日本人既能小清新又能重口味,我想你的主要印象來源是以動漫、av、電影為代表文化產品。這幾類作為日本主要的文化輸出,自然傾向與以較極端較易辨識的風格來讓其他國家的群眾易於接受。而且日本文化工業較發達,各種細分比歐美還瑣細,再加上日本的匠人精神,每個領域都有人做,而且做得嫉妒精細,奉之為道,故而看到了在完全不同的領域完全截然相反的風格都能達到極致。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黎智英疑似向香港反對派提供政治獻金並被廉政公署調查?
劉鑫:人間寄生獸

TAG:日本 | 美國 | 日本文化 | 社會 | 菊與刀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