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評價一下《大師與瑪格麗特》以及作者的意謀?


這是一部偉大的復調小說,和浮士德有諸多相似之處和可比性。想側重談談它的政治隱喻。我用10年終於想通,布爾加科夫筆下彼拉多就是斯大林。

06年的我,連戀愛都沒談過,幻想著以思想改變社會,放暑假呆在家裡,每天看電影、看書,睡得醉生夢死,死活就是想不明白,彼拉多究竟是代表著什麼。這十年間,他就像一個幽靈,時不時閃回在我的腦中。16年的我,有了些難以言說的經歷,終於理解了這個自大、自私而自卑,殘暴、固執而迷離的統治者形象。他就是斯大林。

斯大林在現實中統治著莫斯科,而彼拉多是故事中的耶路撒冷總督。書中莫斯科的統治者缺位,他以彼拉多的形象出現在大師書中的耶路撒冷。他們掌控著他人的生死和命運,自以為理智和公正,其實自私而瘋狂。

而大師和耶穌,就是布爾加科夫和他身後飽受折磨的俄國知識分子。白銀時代的黃鐘大呂,卻被強權拋棄到勞改營的斷壁殘垣。自己的祖國已不再正常,現實和每個人的心中處處是古拉格群島,這個國家的靈魂正在被一種強大的力量所吞噬。現實中,大師們飽受摧殘,肉體和精神都被釘上十字架。他們只能在虛構中獲得精神勝利,恣意狂想,與魔鬼共舞,把莫斯科變成奇幻的魔都,懲罰現實中的惡人。布爾加科夫的妙處在於,他故意把現實和虛構掉了個兒。

最後,耶穌寬恕了彼拉多,整部《大師與瑪格麗特》彷彿閃爍起基督教和人文主義的光輝,俄羅斯的知識分子雖然保守苦難,但仍心懷寬恕,留下了尊嚴的形象。

未經滄桑,終究難以理解偉大的思想。但我畢竟不是聖人,學不會這種寬恕。


我看的是人民文學出版社錢誠翻譯的《大師和瑪格麗特》。

我印象中,所有著名的俄羅斯和蘇聯作家都是現實主義大家,契訶夫、托爾斯泰、屠格涅夫、肖霍諾夫、高爾基等等,陀思妥耶夫斯基雖說有點古怪,但也還比較真實,而突然間蹦出來一個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和他的《大師和瑪格麗特》,讓我著實有些吃不消。

我囫圇的看完後,感嘆這位蘇聯作家真能寫,想像力真豐富,不僅在書里對魔鬼和耶穌侃侃而談,還描寫各種魔女鬼怪,居然最後把莫斯科也掀了個底朝天。這樣的書,在上世紀前半葉的蘇聯絕對是不能出版的。

我看完的第一感受是:看不懂。不是說我看不懂書里的情節,而是我不懂作者想要表達什麼,書里的情景很明白清楚,寫得很動人、很豐富、很有創意,就連小說中的小說也是一部極有趣的作品。我有一種隱隱約約的感覺,彷彿作者並沒有想要表達什麼,而他的書寫僅僅是一種壓抑後的釋放。

這本書被譽為魔幻現實主義的先驅,難以理解也是出了名的。好在我看的這版的最後附有餘華的一篇「後記」,寫得非常透徹,幫我掃清了不少困惑。

這本書開始寫於1928年,第一版刪減版於1966年出版,最終完整版發表的時間是1973年,作者布爾加科夫已經逝世三十餘年。在布爾加科夫於1930年得知自己的作品被禁止出版後,曾一度把這本書付之一炬,但第二年他又重新開始寫這本書(這和書中的焚書情節是多麼的相似)。從1928年到作者逝世的1940年,他沒有再能發表任何一部作品。在明知道自己的文字不會被讀者看到的情況下,他還堅持創作,也正如余華所說:「他的寫作失去了實際的意義,與發表、收入、名譽等等毫無關係,寫作成為了純粹的自我表達,成為了布爾加科夫對自己的紀念。」

雖說不用考慮名譽、不用考慮發表,但赤裸裸的現實卻壓迫著布爾加科夫,他依舊不能直白地表達,他不能隨心所欲地寫,如果被告發,他的身體肯定是吃不消西伯利亞的勞改營的。因此,他採用了這種扭曲而晦澀的寫法。也許陰差陽錯的,正是這種「春秋」的筆法讓他的思緒得到了解放,他在想像里肆意嘲笑貪圖小便宜的莫斯科市民;無情捉弄迂腐陳庸的大小官員;痛快報復歌功頌德的文藝界人士...最後在安寧與祥和中,大師和瑪格麗特去往了生活的彼岸,那也許是布爾加科夫夢中的仙境,但卻是魔鬼帶領他去的。

余華這樣評價:

在卡夫卡之後,布爾加科夫成為二十世紀又一位現實的敵人,不同的是卡夫卡對現實的仇恨來源於自己的內心,而布爾加科夫則有切膚之痛,並且傷痕纍纍。因此,當他開始發出一生中最後的聲音時,《大師與瑪格麗特》就成為了道路,把他帶到了現實面前,讓他的遺囑得到了發言的機會。

...

正是這樣的方式,使布爾加科夫在其最後的寫作里,沒有被自己的仇恨淹沒,也沒有被貧究拖垮,更沒有被現實欺騙。同時,他的想像力,他的洞察力,他寫作的激情開始茁壯成長了。就樣,在那最後的十二年里,布爾加科夫解放了《大師和瑪格麗特》的敘述,也解放了自己越來越陰暗的內心。

這本書的結構很有意思,故事嵌套著故事,我不知道是不是布爾加科夫第一個做這樣的構造,但的確十分的有創意,最後書中的大師和他筆下的人物彼拉多相遇,完成了寬恕,得到了安寧。整本書三十二章,前十二章都沒有出現大師和瑪格麗特這兩位主要人物,就算後面出現了,大師也沒有得到很多的描寫。不過書的後半部卻塑造了一個完滿而純凈的人物:瑪格麗特。這個人物有著她的特殊性,有一種超脫的氣質,再次引用余華的評價:

作家就是這樣,窮盡一生的寫作,總會有那麼一、兩次出於某些隱秘的原因,將某一個敘述中的人物永遠留給自己。這既是對自己的紀念,也是對自己的獎勵。布爾加科夫同樣如此,瑪格麗特看上去是屬於《大師和瑪格麗特》的,是屬於所有閱讀者的,其實她只屬於布爾加科夫。她是布爾加科夫內心的所有愛人,是布爾加科夫對美的所有的感受,也是布爾加科夫漫長的人生中的所有力量。在瑪格麗特這裡,布爾加科夫的內心得到了所有的美和所有的愛,同時也得到了所有的保護。

這本書五彩斑斕,有趣不枯燥,如果了解一點作者的背景,可能會更能理解他的文字。雖然這本書可以解讀出很多的政治隱喻,但不知道為什麼,我不太願意那樣闡釋。我並不能說這本書是一部多麼多麼了不起的傑作,但它的確是一本非常奇特的作品。


很推薦大家去看一下余華先生「書評」,是他1996年發表在《讀書》雜誌上的一篇文字,企鵝經典版的《大師和瑪格麗特》後面附有。如果版本不同,可以看網上這篇:余華:布爾加科夫與《大師與瑪格麗特》。

最後感嘆一下,知乎上討論嚴肅文學的氛圍真是挺單薄的。


妙不可言的作品!讀這樣的書何必費心思考作者有什麼隱喻,跟著大師的思路走就好了。何況這本書的隱喻處處都在體現:諷刺,弘揚極其鮮明


嚴肅的魔幻。聯想當時蘇聯的氛圍,魔鬼應是一種隱喻。時空穿插敘事,於宏大事件中直剖人心。


剛看完,剛開始看的時候還覺得有些乏味,尤其是很不能適應俄國人的名字啊(′▽`)

後來就越看越欲罷不能了,完全被書中瑰麗奇幻的想像和迷離曲折的情節所吸引了,看完覺得很痛快,很震撼。看到書中黑貓河馬和卡羅維夫捉弄愚蠢的人類,就覺得覺得特別搞笑,有一種看惡作劇的快感,看得我哈哈大笑。而且作者對於各種意境的營造也是很厲害,尤其是關於暴風雨的描寫,真的是氣勢磅礴。

而關於這本書的思想與主題,我是真的沒太看出來,好像是明白了點什麼,但又好像啥都沒懂。反正我還是挺喜歡這種魔幻現實主義的小說,看的過程感覺很舒服(′▽`)

ps,覺得那隻黑貓河馬真的是莫名很萌啊,一直在腦補貓咪的形象(′▽`)


推薦閱讀:

《挪威的森林》開篇提到的那口井有什麼象徵意義?
幻夜的結局如果是這樣,會不會讓人感動?
從文學上如何評價張宗昌?
文學應該揭示善,還是惡?
為什麼「你妹」是罵人的話?

TAG:文學 | 文學評論 | 大師與瑪格麗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