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音樂一年想做 100~150 場商業演出,業內人對這一數字有怎樣的看法?

據說恆大調集了各地地產項目中與演出場所相關的信息,是做了市場調研的。

國內音樂商業演出有多大市場?

一家公司做到如此規模,能夠攤薄成本從而賺錢嗎?


最近也在思考文化產業是否一個循環, 所謂流行是說現在發生的東西,但要下這麼大的一盤局,就要掌握好未來和循環。這個市場難看準除了因為我們的聽眾口味變化快和複雜之外,還有因為受事物影響多而較大。市場的情況因為一些小東西就會失去剛剛建立的平衡,何況重磅炸彈?

收入除了關乎趨勢和本身的餅有多大、競爭對手的動作等等。按照國內的商業慣例,一有油水就無論螞蟻、蒼蠅、老虎獅子也會搶吃,所以最關鍵的問題不是餅是否夠大,而是怎麼可以做到壁壘維持競爭優勢。投資規模、人才、時間,也可以是壁壘的一部分,但當然最好的是獨有business model和做成品牌效應之後的壁壘,這個才是成功的關鍵。

之後就是執行的問題了。各位老師們提出了成本控制的關鍵,個人也覺得軟硬體的投入才能讓總體成本降低。在設備、場地、內容(藝人)等先做投入慢慢回收,關鍵是在於管理,而不是規模。國內投入大型設備然後虧損的例子,已經可以做成教科書了。

所以結論是跟所有這裡發生的事情一樣,沒有什麼是完全可能和不可能的。。。忽悠了大家了,抱歉!


謝邀。

這個目標是好的。不過我的理解是這個是一個中期規劃,而不是長期或短期規劃。短期規劃(比如到2014年)應該是一年30場以上,長期規劃應該是市場的份額比例而不是多少場這樣的數字。

不過如果能做到100場以上這個規模,毫無疑問可以在幾個方面節省下大量的成本。

  • 宣傳
  • 地接(酒店、租車、制證、餐飲)
  • 場地
  • 接盤的價格
  • 票務傭金

演唱會獲取冠名是很難的,我們之前統計的數字這裡就不寫了。低的驚人。所以演唱會獲利的關鍵是如何控制成本。

市場中實際上比較大的公司可以執行幾十場演唱會,相比其他接盤的公司而言,宣傳的費用降低了很多很多,環節中的費用也節約了很多很多。比如酒店就是有長期合作夥伴來提供的。

不過整體接盤,比如某個港台大咖的演唱會做大陸獨家的話,假設10場演唱會,考慮到實際執行的各個環節,需要儲備的資金基本都得是4千萬附近的樣子。如果是100場,需要的資金量太大了。

我的疑問是恆大怎麼做到這一點?這需要巨額的資金做支撐,還需要完整的團隊(藝人溝通、演唱會策劃執行還有商務)。這兩個都挺難的。

真心希望恆大能做好。


同意老張。

我的問題是:

  • 巡迴演出跟旅行社完全是一樣的模式。如果真能依靠恆大地產在各地方的軟硬體實力,建成旅行社一樣的巡演系統,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以後甚至可以出租、售賣自己的巡演系統。

  • 1年100~150場的話,現在這點兒撐得起演唱會的藝人,就再算上各種來我國的國外大牌,再考慮一下本國自身造血水平(等這一波人唱不動了,後面能接班嗎),能做幾年?
  • 如果1年100~150這麼做,看看現金流和投資回報率,幹嘛不幹點更掙錢的呢,呵呵呵呵呵呵呵……


我覺得是有可能實現的。

所有的企劃案寫好了,都可以把演出外包給演出公司來做。老宋有這個渠道。

錢也不用花多少,外包團隊會報價的。值得做的會給包底,不值得做的,老宋就跟摁了。

無非就是寫幾十個企劃案的事兒……


首先,演出費用這個大家都明白,對一般的企業來說那肯定是昂貴的,因為現在市場上藝人的價格都是經過多次轉手,如果企業財力雄厚的話,那確實可以的。

再者,150場,那需要的藝人肯定十分多了,企業如何在短時間內預約到自己想約的明星,這也是個問題呢。

不過,現在互聯網時代,任何東西都會變得透明,娛樂行業也是如此,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不少約明星的平台,做得比較好的比如說「火了演藝「,直接上百度都能搜到的,裡面的明星都是一手價格,而且很多明星都可以在裡面找到。

上次我們公司商演,就是在這個平台約的明星,流程還算簡單,付完定金後,平台有專業的客服會給聯繫好明星,然後商量好之後簽合同,說真的,很方便。

不過,並不是所有明星都能約到,當時我們想約周濤做主持,但是那邊回復周濤檔期都排滿了,我們最後也只好換,畢竟大牌明星都是檔期比較多,這個也是可以理解的。


題外話:

高曉松某次接受採訪時如此評價金志文,我不在的時候,他(金)就是半個總監。

可見一斑


商業演出,演出公司,舞蹈晚會,「未央星空」藝術團:未央星空藝術團


推薦閱讀:

滾石能掀起「第三次樂團浪潮」嗎?
從難過到驚喜的兩極,李宇春說音樂行業從去年開始「復甦」了
Other Music唱片店之死
音樂現場的六種新玩法

TAG:演唱會 | 音樂產業 | 演出 | 恆大地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