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何不能單性繁殖,雌雄異體的優勢是什麼?

有些「低等」單細胞可以直接自身複製來繁衍,或者多數植物可以孤雌繁殖,有些動物也能自動轉換性別,或者雌雄同體。

1. 為什麼需要有性繁殖。

2. 雌雄同體和雌雄異體相比有什麼優缺點。

3. 性別究竟是什麼,為何需要兩性(對什麼染色體之類的不了解,但希望從根本上來回答這些問題)

4. 還有與此相關的一些問題,我理順不出來問題了,大家有相關想法就請暢所欲言。

PS:如果性什麼都不是,只是上帝的玩物,那麼變性和同性戀雙性戀這些看起來都可以接受,人類的愛情也是很搞笑的事情了。

PS2:至少說,有些物種能夠在極端的條件下自動變性或進行孤雌繁殖,不是比人類更能適應環境嗎?


為什麼性別一般只有雌性和雄性兩種? (2014-03-09 12:30:1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6d81df0101q9sf.html轉載▼

所有的生物都是具有同一個祖先,也就是說所有生物都是由同一樣生命進化而來的。而且同一個屬的生物被認為是由同一個最親近的祖先進化而來的。生物之間的異同,可以反映出它們的進化關係的遠近。科學家估計世界上的生物物種有3000~~5000萬種,充分體現出生物的多樣性。但是為什麼生物的變異性那麼多,它們繁殖方式卻如此少,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其中有性生殖分為單性生殖和兩性生殖。為什麼沒有出現三性生殖,或者多性繁殖呢? 而且大多數的生物是通過兩性繁殖來實現物種的繁衍的。另外,我們也知道,大多數物種只有兩種性別:雌和雄。也有多達上億種性別的物種,例如蝴蝶;有種黏液黴菌就有13種「性別」。但是實際上這些物種只佔少數。

為什麼性別一般只有雌性和雄性兩種?早在1958年,生物學家羅納德·費舍爾在他的著作《自然選擇的遺傳學理論》中,就明確提出了這個問題。但這個問題直到現在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答。兩性繁殖到底有什麼好處,使得大多數高級生物依靠這種繁殖方式來繁衍後代?

根據維基百科英文版 Sex條目——生物中有許多物種可以劃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種類,稱之為性別。這些不同的性別個體會互相補足結合彼此的基因,以繁衍後代,這種過程稱為繁殖。這其中提到說性別不只一種,例如前文提到的蝴蝶和黏液黴菌。繁殖的一個重要過程為基因互補,如果基因不能互補就無法進行繁衍。我們知道,無性繁殖根本就不需要基因互補,它們是直接將基因複製給子代,無所謂的減數分裂,生物的性狀也一絲不差的遺傳給子代。在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州有一種蜥蜴,其種群中不曾發現過一個雄性,雌性不需要精子來受精,它們的卵在預定的時間分裂,然後便長成一隻小蜥蜴,而所有以這種方式產生的蜥蜴都是雌性。如果自然界能夠讓雌性獨自完成整個生殖過程,為什麼願意付讓50%基因流失的代價去完成繁衍過程呢?

目前流行的觀點認為,有性繁殖帶來了基因重組,基因重組帶來了無窮無盡的變異,而豐富的變異更有能力接受生存的挑戰。生物觀察的結果也表明,無性繁殖對環境的要求不高,因而能夠更好的適應較貧瘠的環境;而對於複雜多變的生態環境,有性生殖有明顯的優勢。另外,無性生殖的物種的歷史較有性生殖的物種短。這樣說明了有性繁殖有利於長遠的進化。兩性繁殖的物種,存在同代個體之間的基因交換。在單性繁殖系統里垂直傳遞的基因隨機變異,由於個體之間的基因交換,在雙性繁殖系統里實現了水平傳遞。這種傳遞,實現了基因變異的組合,通過組合的方式實際上加快了基因變異,實現了基因多樣性。

其實一直以來部分生物的性別並不是徹底分離的,例如一些魚類,它們的性別會隨著環境需要而變化,紅海中生活的紅鯛魚以20條左右為一群,其中只有一條雄魚,其餘的全都是雌魚。一旦這條雄魚死去,在剩餘的雌魚中,身體最強壯的一尾便從內部器官到外在形態都變化成雄魚。

既然基因重組會帶來生物的生存優勢,那為什麼不進行更多性別的繁殖,讓基因獲得更多的重組機會?

有人認為那是因為兩性繁殖最符合自然界的經濟原理。自然界中任何規律都遵循最經濟原理,簡單的說就是一個能做到的事情不用兩個,兩個能做到的事情不用三個。任何事物的發展和形成都是遵循這一規律的。但是這沒有從本質上解釋到為什麼沒有用三性或更多性繁殖,而且又如何解釋,單性繁殖也可以進化,一個也可以做到繁衍,那為什麼要兩個呢?顯然這種說法並不完全讓人信服。

兩性繁殖也有其缺點。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兩性繁殖要兩種性別來結合。如果兩種性別的個體數目是1:1的話,那麼一個個體則有50%的機會遇到異性,即使我們假設遇到異性便可以進行交配繁殖,在尋找過程中往往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由於基因的重組,我們很難保證所尋找到的異性所攜帶的基因是優良基因。而實際之中,往往是很多雄性爭搶一個雌性,這又浪費了不少時間精力。如果我們假設某種生物性別是有100種,並且它只需和不同的性別的個體就可以交配生殖,這樣它遇到異性的機會便會大大的增加,並可以在短時間內用較少精力就實現了交配生殖。

顯然的,只有兩種性別交配繁殖降低物種的延續的速度,但是為什麼自然界大多數生物仍然以兩性繁殖為主呢?

這裡需要明確的是兩性別繁殖和兩親本繁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下文分別討論多性別繁殖的不可能性和多親本繁殖的不可能性。

多親本繁殖要建立在多性別的基礎上。我們假設一年之中有一半時間適合繁殖,那麼單性繁殖的物種任意時間繁殖的可能性是1/2。而對於雙性繁殖物種,概率下降到1/4。如果存在三性系統,概率是1/8,可見參與的個體越多,繁殖的效率越低,而且是以幾何級數下降的,對更多親本參與的個體繁殖,效率就更低,這對於生物遺傳的穩定性十分不利,很大程度上拖慢生物的進化速度。

如果同時考慮到個體之間的選擇。在雙性系統里,選擇已經使得很多個體失去了繁殖的可能性,在三性系統里,這個效率會進一步下降,而且幅度可能會相當大。

多性別繁殖建立在生物個體具有多種性染色體的基礎上,並且對生物的基因等級要求很高。一般的有性生殖之中,需要來自不同性別的生殖細胞重新融合成一個新的、帶有父本、母本的基因的完整細胞,基因每個個體各佔一半沒有爭議,但是新細胞里還有來自不同細胞的線粒體、葉綠體。線粒體和葉綠體里都各自有基因,它們為了更多的保存各自的基因,更多的複製,這樣可能會產生一些變異,以阻止或消滅來自另一個個體的線粒體或葉綠體,這樣會導致新細胞的毀滅。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形成只有兩種性別的有性生殖體系,其中一種性別放棄把細胞質的遺傳物質傳給子代的機會,而另一種性別則享有把細胞質的遺傳物質傳給子代的權利。自然中也是這樣的,精子放棄了把細胞質的遺傳物質傳給了子代,而卵細胞則可以把細胞質的遺傳物質傳給子代。

因此也有人認為今天的兩性制度,也許正是以前多性制度垮台之後的結果。

現實中存在著13種性別的黏液黴菌,它們的繁殖沒有遭遇了這樣「細胞器官內戰」,那是因為它們的13種的存在著嚴格的等級制度,以防止「細胞器官內戰」,例如,具有第13號性染色體的生殖細胞,面對任何其它性染色體的時候,具有保存細胞質遺傳物的權利;而具有第12號染色體的生殖細胞,只有在與具有11號或者低於11號性染色體的生殖細胞交配時才有保留細胞質遺傳物的權利,以此類推;也就是說具有1號性染色體的生殖細胞沒有保留細胞質遺傳物的權利。這樣就使得有性繁殖變得很複雜。同時,不能排除有部分具有低編號性染色體的生殖細胞由於變異拒絕放棄細胞質遺傳物,引起新的「細胞器官內戰」,如此反覆下去,性別的種類會不斷的減少,到最後可能只剩下兩種性別。

由於黏液黴菌是低等生物,我們有理由猜想,今天的兩性制度,很可能是由多種性別的制度演變而來的。但是蝴蝶有上億種性別,它們交配想必也同樣存在著某種潛規則。但是蝴蝶的生命一般來說比較短,這個與單性繁殖的生物有相同之處。

根據自然選擇學說推導過程可知道事實:生活資源是有限的和生物繁殖力過剩,結論之一是生物後代的絕大部分必須滅亡(生存鬥爭)。兩性別生殖尚且如此,更多性別出現會導致什麼結果?

多性別出現使得繁殖速度和基因多樣性的基因交換大大加速。繁殖加速的結果可能導致生活資源分配嚴重不均,生物體雖然可能大量的死亡,但是顯然的會導致生態系統嚴重失衡。自然界的自動調節需要漫長的時間,因此生物進化必須要受到自然界的生態系統的承受力所限制。基因多樣性的基因交換的加速,很可能導致這就導致種群的快速分化。在多親本繁殖中,快速的分化和較低的繁殖速度共同存在時,分化出的小群體數量會很快的下降,而實際上很快就使得種群數量少到難以繼續存在。結合數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三物體系統運動所存在的隨機性,破壞了基因遺傳的穩定性.


1. 有性生殖的優勢吧,其他都以這個作為基礎來回答。

對於親代和子代都是單倍體的生物而言(如衣藻的有性生殖),有性生殖可以增加子代遺傳物質的多樣性,在環境不適的時期,尤其是營養或食物不足,導致無性繁殖更替速度明顯減慢的時候,增加更適應不良環境個體的可能性。因此衣藻在食物充足時進行分裂生殖,不足時進行有性生殖。

對於親代和子代都是2n倍體的生物而言(如大部分的非原生動物),有性生殖除了具有單倍體的優勢外,還可以在子代隱藏一些導致不良性狀的基因(如隱形基因遺傳病),提高子代的成活率。且某些當前環境下的不良基因可能在另一環境下是有利基因,因此子代的一些隱藏的不良基因也提高了適應環境變化的可能。

最重要的一點:之所以結構簡單生物採用分裂或出芽的方式單性生殖,是由於在環境有利時,他們有超高的繁殖代際,導致僅僅依靠突變,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積累足夠的基因多樣性。而單性生殖成本要低於有性生殖,還可以減少有性生殖過程本身帶來的能量損耗,並加快繁殖速度。但對於人而言,子代到完全體需要複雜的發育過程(由於細胞類型嚴重差異化導致,如果人只有兩三種細胞組成,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假使一個人採用單一女性二倍體卵細胞懷孕發育(類似克隆技術),甚至想像一下出芽生殖的方式繁殖子代,一個子代需要成長為一個能夠繁衍下一個子代的個體需要十多年,這樣的基因突變率遠遠不能達到自然對多樣性的要求,這樣的物種不要說文明,在蒙昧時期就被環境變化淘汰掉了。

有個例子:美洲有兩種鬣蜥,會自然雜交產下能夠單性繁殖的雌性個體(不需交配,所產的卵可以單獨發育為個體),而不像騾子無法繁殖。但這種個體在自然界無法大規模存在,幾代之內就會自行滅亡,就是這個道理

回答第二個問題我覺得需要先回答第三個:

3. 性別在生殖細胞中的價值是什麼:

一個真核細胞,現在普遍認為是細胞內共生的產物,大多數實驗證據都支持了包括線粒體、葉綠體在內的細胞器是由被吞噬的另一種細菌(葉綠體是藍藻、線粒體則是某種磷酸基喜氧細菌)在吞噬細胞母體內存活下來與宿主細胞形成共生體。連核糖體和細胞核也有學者認為也是細胞內共生的產物,但是這個還沒有明確的證據。

以線粒體為例:把線粒體想像成生活在細胞內的細菌。一個細胞內的多個線粒體是可以和諧共生的。交配時,兩個細胞的線粒體混合在一起,兩種線粒體就會打架,一般來說至少其中一種線粒體會消失,甚至是兩敗俱傷,這對於子代是一種非常不利的情景。因此,幾乎所有有性生殖,配子融合之前,都會決定先留下誰的細胞質遺傳。這就是生殖細胞的性別的來源的基礎。

即使是同配有性生殖,如衣藻,也會在結合的時候,決定只留下其中某一方的細胞質遺傳,我們有+來標定他的性別。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的有性生殖都是有性別之分的。另有一種變形蟲,我們認為由13種性別,或者說沒有性別(個體本身沒有差異),其性別只是在有性生殖時,有細胞質遺傳的優先順序差別,從最高的13級到最低的1級。

簡單生物的生殖細胞由於配子體同時是母帶與子代,或者是世代交替中的一個代際,所以生殖細胞需要有能夠營養生活一段時間的所有功能,所以大多是同配生殖。

在複雜生物採用有性生殖的時候,由於配子不承擔長期營生活功能,只承擔交配繁殖功能,通過自然選擇,尤其是雄性一方,其他功能退化,特化為專業生殖細胞,從而配子的性別也在生殖細胞發育初期就決定下來了。而兩性是決定起來最容易,不易導致過高的交配成本。因此,幾乎所有複雜生物的有性生殖都只有2種性別。所謂雌性,就是決定細胞質遺傳的生殖細胞。雄性,則與雌性共同決定細胞核遺傳。

2 個體性別的特化

這個與生殖細胞的特化是類似過程。

雌雄同體的優勢:每個個體同時能產生兩性的生殖細胞,如大部分植物、許多無脊椎動物。其優勢在於,交配成本相對低,碰上任何一個同類個體都可以交配,幾乎沒有個體間的生殖競爭,尤其對於種群密度相對小的生物,如浮游生物(並非絕對密度小,而是相對個體大小而言的平均間距和自主運動能力而言,開花植物則幾乎沒有自主運動能力),陸地的蝸牛、蚯蚓等。

雌雄異體的優勢:極大的減小了近親繁殖的可能性(雌雄同體甚至可以同宗,即兩性配子由同一母體發育,如自花授粉),降低了不良形狀疊加遺傳的機會。對於自主運動能力強的物種而言,這種方式對遺傳更有利。另外一個個體不需要發育兩性生殖器官,降低了發育成本。

以上回答不成熟,原因見4

4. 但是生物的性別決定本身是複雜的

人類是性染色體決定,但即便是雌雄異體生物,也存在溫度決定、染色體倍性決定、後天環境決定,甚至有的生物同一個體在不同的生存環境下、不同的發育階段下具有不同的性別。所以即便了解了雌雄異體的一些優勢,但產生的機理、具體的影響因素是複雜的。唯一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不同類型雌雄異體生物的性別決定是趨同進化的結果,而不是同源的。如果環境需要,雌雄異體生物也可以隨著環境的變化演化為雌雄同體生物。


搜到了這個問題,就把我專欄的文章大部分轉過來了,禁轉禁轉,看全文請去我的專欄~

http://zhuanlan.zhihu.com/hitchhiker/20496153

在小鼠和其他哺乳動物上的實驗表明一個卵子必須被一個精子受精才能開始發育。單純地用化學物質或電流刺激哺乳動物的卵子並不能使它正常分裂。

看起來是需要精子中特有的蛋白質先使卵子產生一波一波的鈣離子來引發後續變化,然後DNA和染色體進行複製,最後受精卵分裂成兩個細胞。

但是不只是精子提供的蛋白質不可或缺,你還需要每一段染色體在受精卵中有兩份拷貝。通常其中一份由母親提供(在卵細胞核中),另一份由父親提供(在精子細胞核中)。

你可以人為製造一個小鼠「受精卵」,讓原本來自一對異性的兩個細胞核(編輯註:分別來自父親的一個細胞,如精子,和母親的一個細胞,如卵子)都由同性提供(編輯註:都來自父親的兩個細胞或都來自母親的兩個細胞),然而這並沒有什麼用。如果一個卵子有兩個來自母親的細胞核,它雖然勉強能形成一個胚胎,但是這個胚胎會由於胎盤組織不發育而萎縮;如果有兩個來自父親的細胞核,則會出現相反的情況:產生很多胎盤組織但是沒有胚胎髮育。

這是哪出現問題了呢?

原因是有30多個印跡基因,它們表達的前提條件是必須要來自於父親的精子。同時還有另外30多個印記基因,必須要來自母親的卵子才能表達。所以是基因印跡(Genomic imprinting)阻止了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哺乳動物的處女懷胎(單性生殖)。(編輯:聖誕節起源神話就這麼破滅了,突然覺得他養父好可憐,不知隔壁老王是誰?聖誕老人:「......你瞅啥」)

基因印跡是來自父系或母系的(等位)基因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基因印跡於90年代被發現,其機制在過去十年才被研究清楚。沒有表達的基因並不是發生了突變,而是被修飾在DNA上的化學基團沉默了。在睾丸或卵巢里,這些化學基團被修飾在基因上;在胚胎生長的過程中,它們又被移除。

有證據表明經過基因改造使小鼠不能對一個關鍵基因進行修飾,就會導致印記基因無法被正常沉默。這樣的兩個同性小鼠所產生的胚胎是能夠正常發育的。

但是為什麼會進化出基因印跡仍然是個謎。是因為它避免了單性生殖所以被留下?還是因為來自父系和母系的基因競爭的結果?很多印跡基因的功能都暗示了這種「性別對抗」。

通常如果表達的印記基因來自於父系,會直接或間接地促進生長;倘若來自於母系,則會抑制生長。有種解釋是因為出生的孩子越大越強壯就越有利於雄性的基因傳播,而雄性總能找到其他雌性來交配,所以他並不在乎雌性在孕育孩子時付出的代價。而對於雌性來說,通過付出較少的代價(健康和能量)來生育則有利於她的基因傳播,因為只有這樣她才能活下來生育更多的孩子。

一些非哺乳動物能單性繁殖

但是如果是爬行動物或魚,單性繁殖是可能的。例如,人們發現與雄性長期隔離的雌蟒蛇和雌科莫多龍生育的後代只有來自母親的基因。如今人們還發現,一些其他蛇類以及幾種鯊魚也能選擇進行單性繁殖。如果周圍沒有雄性時這真是好用的技能!

實際上,有幾種蜥蜴都只有雌性沒有雄性。在美國西南乾旱地區及澳大利亞乾熱的內陸地區有幾種鞭尾蜥蜴和壁虎,雌性所產的未受精的卵孵化出的下一代也全是雌性。

這個過程叫做孤雌生殖(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處女產子」)。能進行孤雌生殖的動物(蛇、鯊魚和蜥蜴)不需要擔心基因印跡,因為卵生動物沒有這個功能。

爬行動物能通過幾種方式來完成孤雌生殖。為了產生一個含有全部染色體的可孵化的卵,雌性能通過融合兩個各含一半染色體的卵細胞來實現,或通過使含一半染色體的卵細胞經過一種不同的分裂方式來加倍其中的染色體數目來實現。

雖然子女的所有基因確實都來自母親,但準確地說這並不是克隆,因為母親的基因並沒有被原樣複製到子女身上。

那為何還要愛愛?

爬行動物中孤雌生殖的現象很讓人費解:交配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的後代全部的基因都來自於你,那你的基因在進化中不是更有優勢嗎?(編輯註:對基因來說,能進行自我拷貝的數目越多越有利,無性繁殖親代會把全部基因傳給子代,而有性繁殖則每個親代只能把自身一半的基因傳給子代。)「有性繁殖的雙重代價」在這個領域中已經被爭論了80年。(編者註:雙重代價之一是要產生不能直接生育後代的雄性(等於白白浪費一半資源);另一個是只能傳一半基因給下一代。)

答案似乎是:雖然孤雌生殖在短期內很有效,但是終究它還是會逐漸被淘汰,因為有性繁殖每一代都要進行的基因重組是改變自身蛋白質組分以來抵禦病原體的有效方式。

倘若一個病原體能感染一個個體,必然也能感染其他具有相同基因的個體,所以有很多克隆出來的個體是沒有意義的。比如只存在雌性的澳大利亞壁虎就非常容易受到蟎蟲感染。


雌雄異體繁殖基因自由配對產生變異,更能適應環境變化,對物種延續至關重要。如果是單體繁殖基因幾乎完全一樣無法適應變化的環境。


美國肯塔基大學生殖生物學博士後劉璟表示,首先應當問「為什麼有有性生殖」?她說,單細胞生物,比如細菌,是採用簡單的分裂方式繁殖的,它們絲毫不知道「兩性」的存在。低等生物比如水螅,可以通過「出芽」產生新的個體。這類無性生殖的方式多快好省,就好比人多長出一個手指來,然後手指自己掉下來,長成了一個小人兒,完全省去了「搞對象」的麻煩。那麼,為什麼有性生殖會在演化中出現,並且成為演化的主流呢?

劉璟表示,現在大多數理論認為有性生殖能產生更多的基因組合,增加適應性演化的幾率,防止有害突變的積累。也就是說,有性生殖產生的多樣化的基因組合後代,其中一些後代能適應環境變化而生存下來;如果是無性生殖,後代基因總是一成不變,當環境發生改變時,所有後代可能都無法適應新環境。

最早的有性生殖的產生可能是因為有些細菌會融合在一起,然後再進行分裂。後來出現了兩個生物個體各出一個「配子」,然後配子結合形成新的生命。在二者的博弈中,生物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策略:一類生物提供具有極少營養物質的配子,也就是精子,可以支持「廣種薄收」;另一類生物提供具有大量營養物質的配子,也就是卵子,保證「成功率」。雄性和雌性的差別由此產生。

引用:孤雌生殖_百度百科


可以想像,生命的最初,有兩個最基本的形式

第一個是與外接物質交換,就是吃東西,拉東西。

第二個是繁殖,就是可以拷貝自身。

只有具備上面兩種形式,生命才是生命。

沒有第一種吃喝拉撒,那跟一塊石頭沒兩樣。

沒有第二種,生命也就無法延續,也就沒這個物種了。

最初的繁殖形式,就是複製自身,最簡單的複製自身,就是分裂,一個變兩個,兩個變四個。。。

這樣的複製形式,每個就是自己的克隆,都是一模一樣。

病毒,細菌都是這樣繁殖的。

對單個細胞生物來說,分裂就是自己一個變兩個,幾乎平等的分,比如草履蟲之類。

後來生命變得越來越複雜,多細胞出現後,每次分裂就不會是完全5:5等分的了。

不等分對於生命繁衍是有優勢的,你想是減根頭髮容易,還是切個大腿容易。『

所以,不等分的特性就越來越突出。很多低等生物就是用這種方式繁殖的,在低等生物身上,叫出芽繁殖。

接下去重點來了!

複製繁殖很有效率,但這種繁殖有個問題,就是每次複製,DNA都是一樣的,就是說後代跟自己一模一樣。

當然,因為環境關係,DNA是會突變的,但是這種突變非常少,撐死了每代突變1/100已經很了不起了,實際上這種突變可能連萬分之一都不到。

DNA一樣就會造成問題,DNA上有缺陷,就全部複製給後代了,後代就容易死。

又比如容易被某種病菌感染,那麼這一類就很容易死絕。

或者有些不是缺陷,但是不適合環境的變化,比方熱帶植物不怕熱,但是環境一冷,這種不怕熱的基因反而先被凍死了。

自己突變,跟與對方交換DNA來變化,可以看到後者優勢非常明顯了。

跟對方交換,自己出一半DNA,對方出一半DNA,後代一次就能突變50%,比自己等自然突變效率的高多了。

雖然突變不是好事情(事實突變往往不是好事情),但是可以造成多樣化,那麼多突變,總有一個是好的,這個後代就更有機會活下去。

所以,這種能交換DNA的生物基因,因為造成的突變多,後代更有機會活下去,就慢慢流傳下來。

事實上,雖然一直說細菌是分裂的,其實很多細菌病毒,在繁殖時候也會互相交換一些DN****段。

特別對於更高級的動物,DNA更多,每次能形成的變化也更多;同時,如果你是不做DNA交換(單性繁殖),跟身邊那些能夠DNA交換(兩性繁殖)的同類比起來,突變數不在一個檔次上。根本就沒法適應環境的變化。

假如現在有一類單性繁殖的人,大家都長的一模一樣,如果其中有一個人對某個病毒沒抵抗力,那麼只要碰到這個細菌,就基本嗝屁了(可以想像下流感暴發)

所以,DNA的交換,可以說是高級動物的基本功能。

最初,支持純粹的DNA交換,其實是不分男女(雄雌)的,大家都是拿一些DNA出來,交換一下,形成下一代。

那麼,雄雌是怎麼產生的呢?

最初大家都是拿一些DNA出來,但是到底要拿出多少DNA才最合適呢?

可以想像,一開始大家拿出來的DNA都是差不多多的,

但是其中有一些(就是未來的雌性),願意拿出的DNA更多一些,拿的多的話,就是DNA更多,而且營養更好,肯定對後代更好,所以拿DNA多的這個性狀,就慢慢的形成了優勢,就更容易存活下來。

另外一些(就是未來的雄性),反其道而行之,覺得既然你願意拿出來那麼多的DNA,我就不用拿那麼多出來了,我可以當小偷,搭你的營養便車就行了。

但同時,我既然拿出來的DAN比較少,那麼就可以拿出更多份DNA,然後我到處出擊,能搭上便車就搭上。

這樣雖然我出的DNA少,但因為出擊對象多,我的DNA也能留存下來。

逐漸逐漸,兩種策略的性狀越來越明顯

出DNA多的,在我們現在,就成為雌性,雌性出的DNA,就是卵子,卵子個很大,攜帶了足夠的營養,但是數量少。

出DNA少的,就是雄性,雄性出的DNA,就是精子,精子個很小,但是數量多,到處搭雌性DNA的便車。

所以,為什麼只有兩種性別,沒有第三性呢?

不只第三性不存在,只是因為以上分析,就算有第三性,也會越來越傾向於兩性中的一類,最後消亡。

簡單總結一下

因為DNA交換能形成更多的突變,從而更好的適應環境變化,所以較為高級,或者說較為複雜動物(其實植物也是)都是能進行DNA交換繁殖的,也就是兩性繁殖。

兩性繁殖中,為了能更好的交換,形成了兩種策略,一種策略是盡量留更多的營養和DNA,另一種是以數量取勝,搭另一種的便車。所以就形成了雄雌。

雄雌不是看外表,不是看有沒有胸,有沒有鳥,甚至不能看誰來哺育後代。比方雄海馬和某種蛙,都是雄性來哺育後代的。

而是看是用什麼策略

以少數量,高質量DNA遺傳策略的,就是雌性。以多數量,低質量DNA取勝的,就是雄性了。因為雌性提供了高質量的DNA(卵子),自己帶足夠的養分,根本不愁自身的繁殖,所以她要做的,是把好關,保證進來的DNA是最優秀的

所以器官也為了達到這個要求,逐漸逐漸埋藏於體內,而且設置一定的障礙,只有最優秀的DNA才能到達。

而雄性,反過來,就是要突破雌性給的種種難關,所以就形成了鳥鳥形狀的器官。


所有生物最初都是無性繁殖的。那麼有性繁殖是怎麼出現的呢?

在無性繁殖的種群中,一些個體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為了自保,而去尋求新的基因。它們通過和別的個體進行基因交換的辦法,來讓自己獲得新的基因,從而讓自己能夠適應新的環境。它們認為如果想要快速獲得一些新基因,這是一個好辦法。

現在有許多生物都沒有無性繁殖。那麼它們的無性繁殖是怎麼消失的呢?

在有性繁殖出現後,原來就有的無性繁殖並沒有立刻消失,而是和新出現的有性繁殖並存。生物體的每次繁殖都可以在這兩種繁殖方式中選擇其中的一種。通常,在環境穩定的情況下,生物體都選擇無性繁殖;而在環境發生劇烈變化的情況下,生物體就會選擇進行有性繁殖。

但這種局面被後來出現的性慾給打破了。隨著生物體的進化,就像吃東西不再是為了填滿肚子,而是為了爽嘴巴了一樣,生物體開始喜歡交配的過程了,它們不管環境是否發生變化,都進行有性繁殖,而且許多生物在交配上非常「挑食」。整個種群愈來愈頻繁地進行有性繁殖,直到無性繁殖在該種群中完全消失。


1 對於親代和子代都是單倍體的生物而言(如衣藻的有性生殖),有性生殖可以增加子代遺傳物質的多樣性,

-------------------------------------------------------------------------------------------------------------------------------------

可是多樣性也代表不穩定性,假設一個族群的個體的戰鬥力分別為1到100不等,戰力100的個體肯定是單性繁殖更有優勢, 配種只會讓後代的戰力下降啊.

再者如果要說多樣性,那3性4性可能更多,為什麼現在是雙性呢



推薦閱讀:

情人節到了,如何給母馬選擇優秀的種公馬?
純血馬配種,找誰?
美人魚怎麼繁殖後代?

TAG:人屬動物人類 | 繁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