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國1~3》:我們如何確定外部世界的真實存在?自我的體驗在何種程度上是實在的?

在黑客帝國中,人們因為知道有外部的世界,並通過各種渠道知曉了自己生活的世界是否虛擬。然而走齣電影後,在真實世界裡,我們不禁會提出疑問:我們如何確定或驗證外部世界是真實存在的?自己的感官所告訴傳達給自己的信息真的是真實的事實嗎?它在何種程度上是實在的?

歡迎大家告訴我們你的想法以便於學術交流,請暢所欲言!


人類無法確定自己生存的這個世界是否真實。

就如同一隻眼睛無法看到自己本身。

就如同一隻手無法抓住自己本身一樣。

存在無法自證。

舉個栗子,來例證一下。

在影院里看電影的人,會知道自己在看電影。

那是因為他有一個走進電影院,電影開始了等等這樣的一些開頭的過程,而且他還知道電影會結束。

所以,他可以輕易區分齣電影的故事性的虛假,無論他如何入戲,都會有一個現實感,那個現實感是他正坐在影院里。

假如他一出生就在看電影呢?

假如那是一部到老死才會演完的電影呢?

他就不會那麼輕易分辨了,

這種難辨,正如世界上正生活著的人們,看待這個世界。

無始以來,無垠宇宙,無限未來,構成一部無始的電影,無盡的未來。

這就是人類無法自證存在的真實與否的原因。

好吧,

我再多說一點,

佛陀給出了一個答案,佛說五蘊十八界便是一切了。

佛用的是實證法,

緣起緣滅。


沒辦法判斷。

因為人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只要欺騙過人僅有的認知手段,就可以把你困在一個虛擬世界裡。

但是釋迦牟尼老前輩早就說過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既然根本分辨不出來,那真的假的又有什麼區別呢?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哲學入門時都會提到的很經典的缸中之腦問題,於此相關的問題還有很多。但總的來說,這類問題事實上是無解的。或者說是不可證偽的。

莊周夢蝶,缸中之腦,甚至農場主假說,黑客帝國,盜夢空間,楚門的世界,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包括很多元小說作品,其實都可以扯到這個問題上。所謂不可證偽的問題,宗教其實也就是這麼回事,你永遠也沒辦法證明西天啊天堂啊是不存在的。天上沒有,也許在別的星系啊,也許在世界之外啊,也許是不按照我們的邏輯認知存在的啊。我們的世界到底是上帝創造的、是大千世界式的、是缸中之腦式的還是克蘇魯式的?甚至我們只是一個遊戲里的npc也是有可能的啊。所以這種問題,本身只有討論的價值,沒有討論的結果。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

「其實知乎都是我的小號,不信我換個號說同樣的話。」

不可證偽的問題太多了,奧卡姆剃刀就是針對這些東西的。

目前沒有證據證明世界是虛構的,我們應該選擇相信我們的世界,直到真的出現證據。


萬法唯心,一切唯識而已。

泛心論萬有精神論 物理學家稱存在涵蓋全宇宙的「原意識場」宇宙其實有自我意識!查默斯 迥絕常蹊的哲學家

三十年前,彭羅斯提出了泛心論中的一條關鍵理論,他認為,意識植根於量子物理學的統計學規律之中,存在於腦部神經元之間的微觀空間。

德國物理學家伯納德·海斯以活躍恆星研究和對非正統科學的開放心態而著稱,2006年,他把彭羅斯的觀點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他提出,意識在瀰漫一切虛空(所謂「量子真空」)的量子場中產生並傳播,遇到任何足夠複雜並有能量流經的系統,便會湧現。不僅僅是大腦,任何物理結構都有可能滿足條件。馬特洛夫被這種可能性深深吸引住了,他很想通過某種觀測,檢驗一下這些說法的準確度。

靈魂阿賴耶識 人工智慧自我意識與情感 感知理解反思處境行為 學習記憶推理建模 博弈非完整信息 盲人畫家

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鄭南寧:人工智慧的下一步是什麼?―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

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鄭南寧:人工智慧的下一步是什麼?

2016-12-15 中國教育網路

院士談信息領域的顛覆性技術

編者按:

  10月25~26日,「國際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高端論壇——信息領域的顛覆性技術」在西安開幕,百餘名國內外院士、專家出席,現場聽眾近700人。本次論壇的主題是「信息領域的顛覆性技術」。論壇由中國工程院主辦,西安交通大學、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共同承辦,是中國工程院信息學部最重要的年度學術活動。本屆論壇設置主題演講、分論壇兩大環節,26位專家將各自研究領域所獲得的傑出成就發表演講,研究範圍涉及人工智慧、認知計算、人機交互、雲計算、知識自動化、機器人、大數據、虛擬現實、集成電路、高性能計算、空天一體化信息網路、計量檢測等領域。擷取部分與會嘉賓的精彩觀點與讀者一起分享。

鄭南寧:人工智慧的下一步是什麼?

鄭南寧: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院教授

  隨著2006年Hinton等人提出深度學習概念,人工智慧研究進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也不斷地影響、推進著相關眾多產業、行業的快速發展。人工智慧「精彩回歸」,重新受到學術界、產業界等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人工智慧是研究人類智能活動的規律,構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統,使機器能夠像人一樣思維和認知。當前人工智慧的研究前沿之一是如何實現由完整信息到非完整信息的處理,構建更加健壯的人工智慧,使人工智慧系統對用戶錯誤、目標偏差、錯誤模型以及未建模對象具有更好的適應性。無人駕駛就是一種典型的非完整信息處理問題。

  由於我們不可能為所有的問題建模,「未知的未知」問題對構建穩健的人工智慧系統提出了挑戰。為了設計更加健壯的人工智慧,需要採用穩健優化、學習因果模型和組合模型等方法來提高人工智慧建模問題的穩健性。

  要設計更加健壯的人工智慧,首先要提升對於模型錯誤的穩健性,對風險敏感的目標進行優化,採用穩健推理的演算法,如採取謹慎的策略提升應對建模錯誤情況下的魯棒性;其次,需提升對於為建模問題的穩健性,擴充模型、學習因果模型、採用組合模型監測模型表現以檢測異常等。

  從人工智慧的研究來看,我們長期以來堅持兩個目的:一是如何使機器更加聰明,二是如何用機器模擬人的智能,同時能夠發展出更聰明的機器幫助人類更好地發展。從人的角度來思考,建立一種智能系統需要以下基本的因素:它必須要適應我們的世界,要具備學習的能力,同時需要有記憶能力,在學習記憶的基礎上完成推理,另外在推理的過程中還必須建立一種因果模型。

  直覺推理可以看成兩個方面:一個是物理層面的推理,就是可以跨越時間尺度給出判斷和情景演變的過程;另一個是心理層面的推理。無人駕駛車事故的例子,說明無人駕駛車是在非完整信息下出現的問題。如何在不完整信息下讓機器做出正確判斷,使得機器具有推理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的過程是健壯的人工智慧能夠實現的。

  人的認知過程,在很多場合下是從全局到局部的,在大量先進知識的前提下,往往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過程。我們做了一個讓計算機實現對人體運動進行分析的實驗,並選擇了樂團的指揮。樂團的指揮實際上是樂團的靈魂,在樂團演出中每一個人都要按照指揮的動作把曲子用自己演奏的樂器表達出來。通過身上的標記點把指揮的動作通過攝像機模擬出來,把一個指揮家的動作合成以後,我們讓機器來指揮。

  人工智慧是一門綜合性的前沿學科和交叉學科,其發展與信息科學、認知科學、神經生物學、心理學、數學等學科深度融合。發展人工智慧要做到「兩手抓」,即一方面要踏踏實實積極推進人工智慧的基礎理論研究,另一方面要重視人工智慧在重大學科領域和重大工程中的實踐應用。開展科學研究的目的是造福人類,但在歷史進程中,科學技術也曾被別有用心者利用而阻礙了社會發展,甚至給人類帶來災難。

  實現類人水平的人工智慧還需要迎接哪些挑戰?一是如何讓機器在沒有人類的幫助下學習,二是如何讓機器像人類一樣感知和理解世界,三是如何讓機器具有自我意識、情感以及反思自身處境與行為的能力。使機器具有自我意識和反思能力是類人智慧最難的挑戰,無論對科學和哲學來說,這都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探索領域。

  未來三十年,人工智慧將在計算能力、人工智慧系統等方面催生顛覆性技術,其研究成果將在社會管理、國防、生命健康、金融、能源、農業、工業等眾多領域大放光彩,人工智慧也將迎來新的發展高潮。未來,人工智慧將滲透到人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本文根據鄭南寧在「國際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高端論壇」上的講話整理,未經本人確認)

=-===========================================================================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南寧:人工智慧發展應明確方向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南寧:人工智慧發展應明確方向_人工智慧,機器,挑戰,智能製造及工業4.0-中國智能製造網

2016年06月21日 11:32:28中國智能製造網人氣:30906

  【中國智能製造網 名家論談】不久前,圍棋軟體「阿爾法圍棋」戰勝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讓人們驚嘆人工智慧發展取得的成就。這是否意味著機器即將獲得類人智能呢?現在得出這樣的結論還為時過早,但確實需要思考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南寧:人工智慧發展應明確方向

當前,人工智慧在發展中面臨三大挑戰。

第一大挑戰是讓機器在沒有人類教師的幫助下學習。人類的很多學習是隱性學習,即根據以前學到的知識進行邏輯推理,以掌握新的知識。然而,目前的計算機並沒有這種能力。

迄今為止,最成功的機器學習方式被稱為「監督式學習」。與老師教幼兒園孩子識字一樣,機器在每次學習一項新技能時,基本上都要從頭開始,需要人類在很大程度上參與機器的學習過程。要達到人類水平的智能,機器需要具備在沒有人類過多監督和指令的情況下進行學習的能力,或在少量樣本的基礎上完成學習。也就是說,機器無須在每次輸入新數據或者測試演算法時都從頭開始學習。

【修行人解讀 人類的學習能力依據唯識學,關鍵是阿賴耶識種子依,人類的學習能力是存在於人的整個生命體的靈命之中。後天的教育與學習,不是人類學習能力的全部,否則不能解釋莫扎特8歲就可以作曲,並且8是的作品一直流傳至今,不斷演奏而具有生命的感召力。也許隨著科學的發展,阿賴耶識的種子依,也會被人類證明。人工智慧現在只是被動的監督式學習,達不到主動地隱性學習,更談不到阿賴耶識種子的流轉】

第二個挑戰是讓機器像人類一樣感知和理解世界。觸覺、視覺和聽覺是動物物種生存所必需的能力,感知能力是智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自然界的感知和理解方面,人類無疑是所有生物中的佼佼者。如果能讓機器像人類一樣感知和理解世界,就能解決人工智慧研究長期面臨的規劃和推理方面的問題。雖然我們已經擁有非常出色的數據收集和演算法研發能力,利用機器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推理已不是開發先進人工智慧的障礙,但這種推理能力建立在數據的基礎上,也就是說機器與感知真實世界仍有相當大的差距。如果能讓機器進一步感知真實世界,它們的表現也許會更出色。要達到人類水平的智能,機器需要具備對自然界的豐富表徵和理解能力,這是一個大問題。儘管圍棋很複雜,讓計算機在棋盤上識別最有利的落子位置也很難,但與精確地表徵自然界相比,描述圍棋對弈的狀態顯然要簡單得多,兩者之間的差距還要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彌合。

【修行人解讀 人類之所以具有感知和理解世界的能力,首先是人類文明4萬年以來發展與進化的結果。在印尼的原始森林的存在的原始部落,由於他們與現代社會存在數千年的隔絕,原始部落的人群的感知和理解的世界,就與現代社會人群感知和理解的世界大大不同,原始部落拋棄吃人的高尚習俗還是近30年的事情。

所以,對於人類為何具有的感知和理解世界的能力,是屬於人類意識與靈魂的範疇,作為科學家的院士,有此犯下凡重大失誤也是可以理解。鄭南寧,男,漢族,1952年12月生,祖籍陝西西安,出生於江蘇南京。1975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1981年西安交通大學獲工學碩士學位。畢竟院士的生活的年代與社會環境背景是那樣的。

但是院士對於人類的博弈與計謀,還是有深刻的認知。儘管圍棋很複雜,讓計算機在棋盤上識別最有利的落子位置也很難,但與精確地表徵自然界相比,描述圍棋對弈的狀態顯然要簡單得多,兩者之間的差距還要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彌合。】

第三個挑戰是讓機器具有自我意識、情感以及反思自身處境與行為的能力。這是實現類人智能最艱難的挑戰。具有自我意識以及反思自身處境與行為的能力,是人類區別於其他生物最重要、最根本的一點。另外,人類的大腦皮層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將智能機器設備與人類大腦相連接,不僅會增強人類的能力,而且會使機器產生靈感。讓機器具有自我意識、情感和反思能力,無論對科學和哲學來說,都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探索領域。

【修行人解讀 人工智慧具有人類自我意識,是完全不可能的。人類的自我意識,是因為人類與宇宙生命體是一體的。人類至今都無法解讀意識的機理,今後也解讀不了。靈命與靈魂問題,是一個遠遠超越人類本身的哲學問題,也是人類的終極問題。

世界,也許就是一個宇宙大生命的模擬的、夢幻的鏡像,宇宙的本體在哪裡呀?這是一個不是人工智慧的科學院士,可以回答的問題。】

人工智慧的發展能不斷幫助人類,但它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要警惕人工智慧給人類帶來的負面影響,關注人工智慧的發展將帶來的深刻倫理道德問題。我們需要的是幫助人類而不是代替人類的人工智慧。發展人工智慧的目的不是把機器變成人,也不是把人變成機器,而是要擴展人類的智能,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這是科學界、各國政府和人類社會在人工智慧發展上應認真對待的問題。需要確立倫理道德的約束監督機制,使人類免受人工智慧不當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來源:人民日報 原標題: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南寧:發展有助於人類的人工智慧)

文章鏈接:中國智能製造網 http://www.gkzhan.com/news/detail/88302.html

============================================================================

鄭南寧:發展強人工智慧需從腦認知和神經科學尋求啟示

鄭南寧:發展強人工智慧需從腦認知和神經科學尋求啟示-新聞-科學網

當前,人工智慧已經成為席捲社會各界的熱潮。今年7月,國務院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正在逐步推進。在日前在濟南舉辦的2017中國自動化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南寧向記者表示,當前,人工智慧滲透到了社會各個領域,但目前來看,無論是深度學習還是其它方法,解決的都是單一問題,而人類大腦是一個多問題求解的結構,「當前急需發展強人工智慧,而這可以從腦認知和神經科學中得到啟示」。

鄭南寧指出,人類面臨的許多問題都具有不確定性、脆弱性和開放性。今天人工智慧的理論框架,建立在演繹邏輯和語義描述的基礎方法之上,但我們不可能對人類社會所有問題都進行建模,因為我們不能把一個行為的所有條件都模擬出來,這就是傳統人工智慧的局限性。

「因此,我們要建造一種更加健壯的人工智慧,需要腦認知和神經科學的啟發」,鄭南寧指出,計算機和人類大腦是為問題求解的物質基礎。在智力和計算能力方面,計算機遠遠超過了人類,但是人類面對的大部分問題都是開放的、動態的、複雜的,大腦在處理這種問題時表現出的想像和創造,還有對複雜問題的分析和描述,是傳統人工智慧方法所不能企及的,因此,我們只能從人類大腦的神經網路結構中,去獲得構造新的人工智慧的因素。

鄭南寧介紹,人類大腦非常奇妙,正是在這個物質基礎之上,才演義出人類世界的發展和為問題求解的各種方法,「大腦不是通過一個統一的、未分化的神經網路,來實現單一的全景優化學習。大腦是模塊化的,具有獨特且相互作用的系統來支持認知功能,如記憶、注意、語言和認知控制。腦認知和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可以為解決人工智慧長期存在的規劃與推理問題提供新的方法」。

鄭南寧進一步介紹,人的大腦有800億個神經元容量。我們可以通過大腦的結構連接、功能連接和有效連接的聚合與分離來洞察大腦的認知機理,「大腦的結構連接是相對靜態的,而功能連接和有效研究則具有時空動態演化的特性。有效連接描述了神經元之間的因果與相互影響關係」。

「直覺推理、認知推理和因果模型是構建健壯的人工智慧必須考慮的基本因素」,鄭南寧最後表示。

=========================================================================

【解讀新一代人工智慧規劃】鄭南寧院士:混合增強智能——協同與認知

【解讀新一代人工智慧規劃】鄭南寧院士:混合增強智能——協同與認知

2017-08-04 16:06人工智慧/操作系統/人類

人工智慧是一種引領許多領域產生顛覆性變革的使能技術,合理並有效地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意味著價值創造和競爭優勢。為搶抓人工智慧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依託我國應用需求和市場的巨大優勢,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在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部署和要求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我國人工智慧發展戰略做了全面部署,明確了我國人工智慧發展的總體要求及三步走的戰略目標,並將人機協同的混合增強智能作為規劃部署的五個重要方向之一。

智能機器與各類智能終端已經成為人類的伴隨者,人與智能機器的交互、混合是未來社會的發展形態。人機協同的混合增強智能是新一代人工智慧的典型特徵。

當前的人工智慧系統在不同層次都依賴大量的樣本訓練完成有監督的學習。真正的通用智能會在經驗和知識積累的基礎上靈巧地無監督學習。如果僅僅是利用各種人工智慧計算模型或演算法的簡單組合,不可能得到一個通用的人工智慧。特定領域的人工智慧系統如谷歌的Alpha Go、IBM的深藍和Watson等依賴強大的計算能力在挑戰人類智力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但這些系統還無法通過自身思考得到更高層次的智能,它們與具有高度自主學習能力的通用人工智慧依然存在著差距。但是,人工智慧在這些特定領域應用的巨大成功為我們研究與發展新一代人工智慧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新的方法。

人類面臨的許多問題具有不確定性、脆弱性和開放性,也是智能機器的服務對象和最終「價值判斷」的仲裁者,因此,人類智能與機器智能的協同是貫穿始終的。任何智能程度的機器都無法完全取代人類,這就需要將人的作用或認知模型引入到人工智慧系統中,形成混合-增強智能形態,這種形態是人工智慧或機器智能的可行的、重要的成長模式。

混合增強智能形態可分為兩種基本實現形式:人在迴路的混合增強智能,基於認知計算的混合增強智能。

一、人在迴路的混合增強智能

將人的作用引入到智能系統中,形成人在迴路的混合智能範式。在這種範式中人始終是這類智能系統的一部分,當系統中計算機的輸出置信度低時,人主動介入調整參數給出合理正確的問題求解,構成提升智能水平的反饋迴路。

把人的作用引入到智能系統的計算迴路中,可以把人對模糊、不確定問題分析與響應的高級認知機制與機器智能系統緊密耦合,使得兩者相互適應,協同工作,形成雙向的信息交流與控制,使人的感知、認知能力和計算機強大的運算和存儲能力相結合,構成「1+1&>2」的智能增強智能形態。

在當前大數據、深度學習在不同領域不斷取得突破性成果之際,更需要清楚認識到,即使為人工智慧系統提供充足、甚至無限的數據資源,也無法排除人類對它的干預。例如,面對人機交互系統中對人類語言或行為的細微差別和模糊性的理解,特別是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一些重大領域(如產業風險管理、醫療診斷、刑事司法、自主駕駛、社會輿情分析、智能機器人等)時,如何避免由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局限性而帶來的風險、失控甚至危害?這就需要引入人類的監督與互動,允許人參與驗證,提高智能系統的置信度,以最佳的方式利用人的知識,最優地平衡人的智力和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從而實現大規模的非完整、非結構化知識信息的處理,有效避免由於當前人工智慧技術的局限性而引發的決策風險和系統失控等問題。

二、基於認知計算的混合增強智能

在人工智慧系統中引入受生物啟發的智能計算模型,構建基於認知計算的的混合增強智能。這類混合智能是通過模仿生物大腦功能提升計算機的感知、推理和決策能力的智能軟體或硬體,以更準確地建立像人腦一樣感知、推理和響應激勵的智能計算模型,尤其是如何建立因果模型、直覺推理和聯想記憶的新計算框架。

對當前人工智慧而言,解決某些對人類來說屬於智力挑戰的問題可能是相對簡單的,但是解決對人類來說習以為常的問題卻非常困難。例如,很少有三歲的孩童能下圍棋(除非受過專門的訓練),但所有的三歲孩童都能認出自己的父母,且不需要大量經過標註的人臉數據集的訓練。人工智慧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借鑒認知科學、計算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使計算機通過直覺推理,經驗學習將自身引導到更高層次的。

另外,在現實世界中,人們無法為所有問題建模,這裡存在條件問題(Qualification Problem)和分支問題(Ramification Problem),即不可能枚舉出一個行為的所有先決條件,也不可能枚舉出一個行為的所有分支。而人腦對真實世界環境的理解、非完整信息的處理、複雜時空關聯的任務處理能力是當前機器學習無法比擬的,還有人的大腦神經網路結構的可塑性,以及人腦在非認知因素和認知功能之間的相互作用,它們是形式化方法難以、甚至不能描述的。人腦對於非認知因素的理解更多的來自於直覺,並受到經驗和長期知識積累的影響。人腦所具有的自然生物智能形式,為提高機器對複雜動態環境或情景的適應性,以及非完整、非結構化信息處理和自主學習能力,為構建基於認知計算的混合-增強智能提供了重要啟示。

認知計算架構可以將複雜的規劃、問題求解與感知和動作模塊相結合,有可能解釋或實現某些人類或動物行為以及他們在新的環境中學習和行動的方式,可以建立比現有程序計算量少得多的人工智慧系統。在認知計算的框架下,可以構建更加完善的大規模數據處理和更多樣化的計算平台,也可為多代理系統解決規劃和學習模型的問題,以及為新的任務環境中的機器協同提供新的模式。

人工智慧追求的長期目標是使機器能像人一樣感知世界和解決問題。當前的人工智慧已不是一個獨立、封閉和自我循環發展的智能科學體系,而是通過與其他科學領域的交叉結合融入到人類社會進化的過程中,並將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生活,改變世界。

【修行人解讀 人類之所以具有感知和理解世界的能力,首先是人類文明4萬年以來發展與進化的結果。在印尼的原始森林的存在的原始部落,由於他們與現代社會存在數千年的隔絕,原始部落的人群的感知和理解的世界,就與現代社會人群感知和理解的世界大大不同,原始部落拋棄吃人的高尚習俗還是近30年的事情。

所以,對於人類為何具有的感知和理解世界的能力,是屬於人類意識與靈魂的範疇,作為科學家的院士,有此犯下凡重大失誤也是可以理解。鄭南寧,男,漢族,1952年12月生,祖籍陝西西安,出生於江蘇南京。1975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1981年西安交通大學獲工學碩士學位。畢竟院士的生活的年代與社會環境背景是那樣的。

但是院士對於人類的博弈與計謀,還是有深刻的認知。儘管圍棋很複雜,讓計算機在棋盤上識別最有利的落子位置也很難,但與精確地表徵自然界相比,描述圍棋對弈的狀態顯然要簡單得多,兩者之間的差距還要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彌合。】

【修行人解讀 人工智慧具有人類自我意識,是完全不可能的。人類的自我意識,是因為人類與宇宙生命體是一體的。人類至今都無法解讀意識的機理,今後也解讀不了。靈命與靈魂問題,是一個遠遠超越人類本身的哲學問題,也是人類的終極問題。

世界,也許就是一個宇宙大生命的模擬的、夢幻的鏡像,宇宙的本體在哪裡呀?這是一個不是人工智慧的科學院士,可以回答的問題。】

==============================================

https://zhuanlan.zhihu.com/p/31699318嘉露蓮、布琴科夫、派保、菲蒂帕、沈冰山盲人畫家 30歲失明Bramblitt現能見更多顏色 陶進失明人水墨世界

說起繪畫藝術來,許多人都說:畫畫是視覺藝術。確實,繪畫藝術作品的創造靠直覺和直觀,但人們往往把這直觀的「觀」簡單地理解為是視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直觀」不僅包括眼睛「看」這種「觀」,而且包括遠遠超過這種意義的深刻認識。「觀」這個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其意義是繁多的,但是,有幾層意義,是值得特別重視的。在《說文解字》中,釋「觀」為「諦視也」。「諦」則釋為「審」。就是說,這種「觀」不是一般的看,它要達到的目的,也不是一般所要達到的目的。這在《易傳》中,更明確地指出:「常事曰視,非常曰觀」。老子在《道德經》中所用之「觀」,正是在這種「非常」的意義上。「道可道,非常道」。其所指是,「道」乃「非常」,不可言說。雖然不可言說,但卻可以「觀」。因此,「直觀」就中國傳統文化而言,必須從超越眼睛看這種意義上去領會,才能進入事情的本質。

其實,人了解信息和掌握信息是有很多渠道的,人的六根②即眼、耳、鼻、舌、身、意的互用就足以證明了這一點。當然,眼睛是最便捷獲得信息的渠道之一,但並不是唯一。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說:「有的人與常人不同的實踐,也就有一種特別的思維,他能處理普通人扔掉的信息」。每當我帶著盲人繪畫班的學生去公園、郊外去寫生花卉時,盲人學生都能用手辯認出紅花、藍花、白花……這是因為不同色彩的花朵在溫度上有一點點差別,而使盲人認出它們的顏色,這叫以手代目;每當我帶著盲人學生去樹林中畫樹時,總會有盲人對我說:「這有一隻美麗的小蟲站在樹葉上」,我看了半天都沒看見,於是盲人拉著我朝他嗅到氣味的方向走去,把樹葉一翻開,原來漂亮的小蟲就在我們身邊,我卻看不到。然而盲人以鼻代目卻看到了並在地上畫給我看「它是園形的紅色的,然後在紅色的園中有規律的點上七個黑點」此時,七星螵蟲活靈活現的展示在我眼前;每當我帶著盲人學生到山裡去畫大山時,盲人學生通過雙耳聽山中的迴音,從而觀察出山的近遠、大小、多少並畫出來。這叫做以耳代目。這就是普通人扔掉的信息,即認定沒有眼睛觀察就無法做畫的道理。

從遠古記載的所有資料中,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在人類還沒有創造出文字之前人類就用繪畫、舞蹈等進行交流,這就是與人類象思維有關的形象思維的問題。是的,象思維乃是人生來的一種本能,一種本原性的思維③。只是這種「本能」或「本原」在概念思維占統治地位,或者說概念思維成為思維「常態」之後,人的這種「本能」或「本原」就經常被遮蔽或被抑制,久而久之甚至有所退化。例如,傳統中國文人,許多人都是琴、棋、書、畫四樣都會的,至少精通書法、會作詩。但是,現在,就是從中文系畢業,從事文化或文藝事業的人,不用說琴、棋、書、畫中四種都會,就是能作詩的,又有幾個?在這裡,確實可用老子的名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來解釋這種「退化」現象。老子批評的「學」,在春秋末期,主要是指儒家為代表的「禮樂」文化。「禮」之「明份」,「樂」之「合同」,無論是作為理論規定,還是作為治國的典章制度,都是一種理性化的表現。從思維方式上看,也是強化概念思維的表現。為什麼「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就在於作為「禮樂」的「學」,在概念思維的框架里出現僵化,從而使顯示宇宙萬物一體相通的「道」受「損」,即出現堵塞。現代人,其所以缺乏象思維,正是這種在概念思維框架中所顯示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從現代腦科學的意義上看,用《數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龐蒂的話來說,就是只用左腦而使右腦萎縮。

但是人們卻沒有意識到這種右腦萎縮的可怕性,有些人反而指責別人對右腦的開發,對人的潛能挖掘,諸如:繪畫藝術又不是鬧著玩的,沒有雙眼是不可能畫畫的。

那麼我又是怎樣教盲人學畫畫的呢,概括而言:一聽,聽理念課樹立信心戰勝自己的弱點,聽用筆在紙上組成不同造型時的聲音特點,聽自然界美好的氛圍之聲,從而激發自己的創作衝動。二嗅,讓盲人學生嗅出不同五顏六色的味道,嗅出濃淡墨色的味道,嗅出一幅新國畫構圖的墨味布置和五顏六色的分布來。三比,拿著盲人的手當畫筆在畫紙上比畫著學構圖,在手掌心上練造型等等。四摸,摸我用硬紙剪出來的各種動物、植物的形狀及構圖等。五練,勤能補缺,用心苦練,早晨4—5點就起來靜心的用心聽毛筆在紙上造型時如春蠶吃葉的聲韻之味,並加以總結成為自己的心得。六評,我們老師再對盲人學生的國畫習作進行講評指導等。

特殊藝術中的盲人繪畫猶為特殊,盲人畫家嘉露蓮這樣說: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念、信心,而不是憑著眼見。由於盲人失去了視力,他們認識色彩是憑著嗅覺和觸覺,他們深有體會的說:每一種色彩都有自己獨特的氣味。而且用手觸摸也會有不同的感覺。例如紅色使我的手指尖感到暖,而藍色則感到涼……。正因為他們不用視力去繪畫,所以她們的繪畫都不是寫實的,而是中國式的寫意畫,他們把用心去觀察到的事物憑藉著想像去創造,這就是特殊功能的繪畫藝術,是心靈的畫卷。正如印象派繪畫大師塞尚所講的:「藝術不是直接描繪,而是我心靈的作品」,這才充分體現了藝術挑戰精神的極限,只有這樣,繪畫才能治心明道,盲人才能從藝術中得到完美,所以盲人繪畫是特殊的,其創作的一般過程是這樣:她由一條嚮導狗帶領,拿著錄音機到風景區去散步,錄下水流,鳥鳴、風吹樹林、狗踏青草等聲響。回家後,反覆播放錄音帶,當這些感覺衝動使她得到一幅畫的意念和意象時,就要聚精會神,「發瘋似地畫起來」。她說:「我只是畫出我心中的畫,直到我的心感覺已經完成時為止」。盲人的畫就是這樣熱衷於表達心靈,表達內心的情緒,這些方面是複雜和潛在的,是非語言,非文字的,也就是說:繪畫藝術必須忠實於自己的感受,在表現自我感受的過程中不能照顧到誰,如把該照顧的都照顧完了,藝術家自身也就不存在了。是的,特殊藝術中的盲人繪畫正是按照「藝術上的突破,以思想上的突破居先。藝術上的變,以魂質上的升華更有價值。」去實踐的,當盲人畫家們在觀念上衝破繪畫一定要視覺的框架之後,就享受到了公民的權力,就明白了「等你逼近生命極限,把曾經想都不敢想的事也做過了,這就叫無憾的人生。」

John Bramblitt繪畫的方式與盲人閱讀的方式相同,通過觸摸紋理而感受。John Bramblitt通過使用一種特殊類型的油漆,在畫布上用線條創造屬於他的藝術品,他說,每種顏色顏料的手感不一樣,這樣調色是靠自己觸摸的感覺而決定。「有時候人們很難理解我是如何畫畫的,但這真的很簡單」他笑道「這需要耐心」。

在他的網站上他說:「我所作的基本上就是把所有能看見的畫家眼睛的工作用觸覺來代替。突起的線條讓你找到畫布上顏色的位置。」Bramblitt說失明對於他來說是生活的轉折點,因為他開始在最黑暗的洞穴中發現了出路,那就是藝術。他開始用速干顏料在畫布上畫出線條,將空白的畫布塗滿顏色。隨著他越畫越多,他發現每種顏色都有不同的質感。

神奇的盲人畫家和他的作品

神奇的盲人畫家和他的作品_趣聞趣事_中文幽默王

  你能相信這些彩色畫作是出自一位盲人畫家之手嗎?沒錯,他就是現年53歲的土耳其畫家Esref Armagan,一出生就失明的他,卻可以畫出人物、山水、房屋、蝴蝶等,甚至還繪製了自己的肖像畫,而且可以很好的應用色彩、陰影、透視比例等繪畫技巧,是不是很神奇?

佛家的「天眼說」或修鍊界所謂的「第三隻眼」。

佛家的「天眼」說

「天眼」真的存在嗎?_本來如此_新浪博客

大約二十多年前,科學家們一直認為人的神經細胞分工很細。比如,視覺細胞只接收處理眼睛傳來的信號,而聽覺細胞只是對聲音有反應。但後來研究人員發現神經細胞其實可以有多種功能。比如在靈長類動物的實驗中,一些細胞既可以對手的觸摸有反應,同時也可以「看」得見距離這隻手幾厘米內的物體。

和李教授合作進行特異功能研究的物理學家陳建德教授則是從佛家「開天眼」的說法來解釋。天眼在人的兩眉之間往上一點連結松果體這個位置上。陳教授認為用手識字,可能就是這隻「天眼」發揮的功能,也就是修鍊界所說的第三隻眼所起的作用。

在許多古老文明的神像、祭司的面具上,或印度的佛像,道家的神像上在額頭的部位都不約而同地刻畫者這一隻眼睛。古希臘哲學家將其稱之為「靈魂的寶座」。

史記「扁鵲列傳」中記錄著神醫扁鵲具有「視人五臟顏色」的能力。他具有天眼,能透視人體,然後配合自己的醫學知識,幫人「看」病。這個例子在俄羅斯也有,根據真理報2004年1月的報導,俄羅斯的一個小女孩娜塔莎可透視人體內部器官,看到其中有病的部位。

從小失明的盲人畫家艾斯萊福·阿馬甘(Esref Armagan)和其風景畫作。

著名「盲人繪畫」的實例

2005 年1月的《新科學家》雜誌報導了一個從小失明的盲人畫家艾斯萊福·阿馬甘(Esref Armagan)畫圖的事例。按理說他這輩子完全沒看過任何景象,然而他卻可以畫出山川、湖泊、房屋、人物和蝴蝶,對於色彩、陰影和透視比例的處理亦非常專業。

哈佛大學的神經學學者阿爾瓦羅·帕斯庫爾-勒奧納(Alvaro Pascual-Leone)邀請阿馬甘到美國波士頓接受測驗。勒奧納教授也請阿馬甘作畫,畫一條伸向遠方的路和路邊的電燈柱。盲眼畫家一手作畫,另一手指尖觸摸紙面完成作品。

在視覺功能缺失時,人大腦中負責視覺功能的區域並不會停止工作。而掃瞄阿馬甘的大腦時,發現在他作畫的時候,這一區域也發光,正像他「看」到了一樣。

勒奧納教授說,阿馬甘雖然沒有光感,但是他的「觀察」能力與正常人不相上下,他還能將反映到他大腦中的物體在紙上完整地表達出來。

科學家因此認為:爭論多年的關於人的意識眼(mind eye)應該是存在的,而且每個人都有,但是有正常視力的人所感知的外部信息太強,從而將這種能力淹沒了,阿馬甘卻得以發揮了這種能力。

有些學者認為人體有許多潛在能力尚未被開發出來,而這隻天眼其實就是人的本能之一。

================================================================


當然是破譯這個矩陣的代碼給自己new一個女朋友啊


謝邀,實際上在提出缸中之腦假設後,普特南就嘗試用語義外在論的方法來證偽缸中之腦。普特南首先提出:如果我們是缸中之腦,我們能不能說或想到我們是缸中之腦?

他回答說,雖然缸中之腦假設既不違反物理規律,也不與我們的經驗相衝突,但是,它是自我反駁的。所以他說:不,我們不能』。事實上,說我們真的是缸中之腦這樣的假設不可能是真實的,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是自我反駁的。說一個命題是自我反駁,是指這個命題的真蘊涵了它的假。例如:「凡全稱命題皆假」就是自我反駁的; 「我不存在」這個命題如果是我所想到的,也是自反駁的。普特南認為,缸中之腦假設具有自我反駁的性質,「當缸中之腦認為我們是缸中之腦』 時,其真值條件必須是:它們是想像中的缸中之腦或其他類似的東西。當它們這樣想的時候,這個句子就似乎是假的而不是真的。普特南認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語詞是有指稱的,在使用「缸」一詞時,它是指某種裝東西的容器;在使用「腦」一詞時,它是指某種思維器官。在缸中之腦的世界裡,指稱發生了變化,「缸』和「腦」只能 指稱某種由計算機操縱來控制頭腦中影像的程序,或者某種『由電流刺激產生的狀態」,或者某種想像 的或帶引號的「缸」和「腦,而不能指稱現實世界的缸和腦。因此,如果我是缸中之腦,我說「我是缸中之腦」必定是錯誤的,因為這個概念名不符實。普特南說,如果我們是缸中之腦,那麼「我們現在說我們是缸中之腦』這句話的意思便是我們是想像中的缸中之腦或諸如此類的東西(如果我們畢竟表達了什麼意思的話),「所以,如果我們是缸中之腦,那麼 我們是缸中之腦』就是一句假話(如果它說了什麼的話)」。與此同時,如果我不是缸中之腦,我說「我是缸中之腦」也是錯的。因為我使用的這個概念所指稱的是正常的「缸」和「腦,而不是由計算機所控制、刺激的東西。因此,無論我是不是缸中之腦,我說「我是缸中之腦」都是錯誤的。換言之,我說 「我不是缸中之腦」是真的,也就是說,我不是缸中之腦。正因為縱使我們假設我們是缸中之腦,通過推論我們也會得出「我們不是缸中之腦」的結論,因此,缸中之腦假設是錯誤的,我們不能說或想到我們是缸中之腦。普特南因而宣稱:他提供了「一種論證來證明我們不是缸中之腦」 。

但是,標準的缸中之腦並不是自我反駁的。根據缸中之腦是後天製造出來的,還是先天就有的,或者缸中之腦是否有過日常的生活經驗,缸中之腦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標準的缸中之腦,它與外部世界有多年的正常接觸,有關於現實世界中的樹、腦、手、缸等物體的感覺經驗,最近才被邪惡的科學家置入缸中製造而成,這種缸中之腦是後天形成的。另一種是普特南式的缸中之腦,它是先天就有的,不曾具有日常生活經驗,由自動機操縱。在這種缸中之腦的世界裡,除了自動機和缸中之腦外,別無它物。

標準的缸中之腦所說的話有現實的指稱,不是自我反駁的。因為標準的缸中之腦所用的語詞或者來自它以往的經驗,或者來自科學家的輸入。如果它的語詞來自它以往的經驗,由於它未被缸化之前與現實世界有直接的因果聯繫,它所使用「樹」、「缸」、「腦』等語詞,與正常人所使用的「樹」、「缸」、「腦」等概念的意義完全一樣,因此它的語詞也是有現實指稱的。如果它的語詞來自科學家的輸入,由於那位科學家不是缸中之腦而是與現實世界有直接因果聯繫的人,因此,通過這種間接手段所獲得的語詞也是有現實指稱的。無論哪種情況,標準缸中之腦的語詞都是有現實指稱的。標準的缸中之腦說 「我不是缸中之腦」雖然是錯誤的,但它說「我是缸中 之腦」則是正確的,因此標準的缸中之腦假設並不是自我反駁的。

所以這個問題我更傾向於德婁斯的語境主義,德婁斯認為,在日常語境下,由於知識標準很低,因此,我們知道諸如「我有兩手」之類的常識命題,通過推理,我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腦,。隨著懷疑主義假設在對話中的出現以及對話者對懷疑主義假設的承認,日常語境便變成了懷疑主義語境。由於即使我是缸中之腦,我仍會相信「我不是缸中之腦」,因此「我是缸中之腦」是不敏感的,因此我不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腦」。為了使「我不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腦,這個命題為真知識的標準必須提高到非常高的對話水平,使得常人無法企及。在這些高標準下,懷疑主義者正確地斷言了「我不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腦」。這種解釋說明了「我不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腦」 的說服力,不過,這種說服力是通過提高知識的標準才達到的,因此,這種解釋並沒有威脅日常語境下說 「我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腦」的真理性。在日常語境下說「我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腦,與在懷疑主義語境下說「我不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腦」並不矛盾,因為這兩種說法的知識標準不同,「知道」的含義也不一樣。 如果用「知道日常」標識日常語境下的「知道,用「知道懷疑」標識懷疑主義語境下的「知道」,則日常語境下說的「我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腦」與懷疑主義語境下 說的「我不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腦」,就變成了在日常語境下,「我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腦」和在懷疑主義語 境下,「我不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腦」,很明顯,它們並不矛盾。

所以說,在懷疑主義語境下,由於知識歸因主張一種絕對不可錯的高標準,我不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腦; 在日常語境下,由於知識歸因主張一種可錯的低標準,我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腦。


如果你想絕對的證明一件東西存在,

那麼一定需要一個很重要的元素,

參照系。

一部手機存在,因為過去它沒有,現在有了。

它的參照系是過去的未生產之時。

太陽存在,因為它的能量供應著地球的植物,並且能感受到其溫度。

它的參照系是地球上的植物生命狀態,以及反饋給人的溫暖熱能。

井底之蛙的故事我們都聽過。那隻渺小的青蛙,以為世界就是那口井,它的參照系也只有那一口井。當它爬出井口看到了藍天白雲,才明白,原來井外的世界真的存在。

但問題是,這一切的觀測方法,一定有一個媒介你是脫離不開的,就是人本身。不管你作用多麼科學的實證手段,作為接受反饋信息的人本身,你可以說你發現了某些客觀規律。但尊行客觀規律的物質本身,有沒有可能只是另一個空間里演繹給你的皮影戲。

一場接著一場,你察覺齣劇本的編排規律,但是到頭來卻只是演戲?

就如偉大的哲學家笛卡爾說的那樣:

我存在么?我不知道。但有一件事我一定是知道的,就是我正在思考我存不存在這件事。

嗯。

我思故我在。


謝邀了,一開始你這個問題其實我不怎麼想解答,但你陷進去沒關係,導致太多無知群眾陷進去就不好吧。

首先,人也是動物之一,也會歷經生老病死,吃的時候影響你味覺,享受的時候影響你心情,迷茫的時候影響你心態,被打的時候影響你痛覺,這一切是真真切切的。至於所謂外部世界,所謂什麼內部世界,恕筆者直白了,根本不知所謂。

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的發展是為了什麼呢?人的一生有什麼意義呢?其實,人類社會發展的驅動力,人類對於物質的不斷追求,其核心在於提升人類的生活質量,以及提升人類的生命質量。不論歷史怎麼變,人類怎麼變,世界怎麼變,核心未變,大道無形。

筆者說的話可能有點重,還望您見諒,再次謝邀了,點贊的祝福生活工作都愉快喔。


真實虛假的唯一可觀測區別就是信息量,所以我們人類的認知能力只能區分哪一個世界更真實,不能說清楚哪一個世界絕對真實


我思,故我在——笛卡爾


謝邀,確實無法認定,因為我們,甚至整個宇宙,都可能是另一個世界的一串代碼,另一個世界也有可能是這樣,就跟俄羅斯套娃一樣,不過這好像和生物學相悖。


謝邀。

我的回答是無所謂

無論裡面外面,真實虛幻,世道總歸是不會變的。那管它做甚


如何確定外部世界是否存在的話,你看電影里neo如果沒有一幫人插足自己的生活,他能意識到這一點嗎?所以我們要意識到外部世界的存在,大概需要外力干涉吧

真實這個說法也是相對的,你認為虛假的東西我也可以認為是真實的,只要你願意它就是真實的


謝邀,黑客帝國我並沒有看過。但我看過超時空接觸和西部世界。

超時空接觸是穿越時空的事,因為超光速理論,超光速飛行時時間極其快,對你來說兩小時,對地球觀察不過一秒,這是科學證明的了。腦洞很大,通過平行宇宙,然後探討對外時空,如果宇宙存在四維或者更高維度,那麼三維理論無非只是四維的映射,但你不能說三維就不存在。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二維有一個超級大的平面,螞蟻想要從原點出發,然後爬到它另一個面還是這個點上,若二維無窮大,對螞蟻來說,這是沒法實現的。但倘若站在三維角度上,我們無非只需要用一根針把紙穿一個小孔,就能實現;可不可以這是一種蟲洞問題,打孔的瞬間,也即實現了時空的穿越。我們這個例子中,所謂的穿越,無非也即只是增加了一個維度。所以未來穿越未必不可考慮發現新的維度,創造多維條件。

西部世界就更魔幻一些了,它講的是設計出來的世界,而其中的人物是不知道的,他們只是一個玩具,但確實活生生的人,你也永遠不知道哪個是真正的人。倘若世界真的被安排,那麼肯定會周而復始,即會出現文明的交替,根據考古發現,估計不太支持這種觀點。除非你說我們這個世界一切都是虛擬的。

就我個人而言,世界是存在的,不是一場幻覺,至於更高維度的空間,我並清楚,倘若把時間算上,這就創造出一個完美的四維時空,只是這個時空的時是單向的,我們暫時不能走回去,對比三維,我們確實可以往回走的。所以有人反對時間作為第四維度,肯定是有道理的,但我更支持時間就是第四維度。

反對時間作為第四維度的人認為,其一,時間是不能後退的,但空間卻可以,你可以往回走。其二,如果把 時間+二維平面=三維?這個公式顯然不成立。

至於第一點,我認為,我們可能只是沒有發現可以穿越時間的機器,或者說穿越時間不是不可能,只是要求更苛刻,我們現在只是沒法實現。其次,倘若我們選擇某種參考系,認為三空間無論左走右走,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前進和後推,對於絕對參考系來說,他都是前進。

至於第二點,我認為世間+二維平面可能就等於三維,只是我們沒法感知,我們站在三維的世界感覺他一直就是二維平面,和時間沒半毛錢關係,也不會產生三維空間,但倘若我們對比三維空間對二維平面的投影,是可以隨意投下來的,但形狀基本可以不同。可不可以認為 時間+二維平面=四維不同的投影。四維可以投出一個三維平面,也可以投出來一個 時間+二維平面。

所以,時空確實存在不存在,可能還不可定論;但根據科學驗證手段之一,只要讓我為這假設精準的符合實驗規律,我們認為他具有正確性。現在大部分證明是存在的。


第一:要回答這個問題的前提是精確定義出真和假,真是神馬?假是什麼?我不知道。所以泛泛而談毫無意義。

二:真和假相對而生,有真就有假,無假肯定也不會有所謂真。現實中真鈔和假鈔還是能區別的。真雞蛋和假雞蛋還是分的清的。這樣看來真和假顯然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真雞蛋不存在,就是給你一個假雞蛋你也不知道他是假的,也就是說真和假是個相對的概念,有真才有假,沒假也不會有真。你問我世界是真的嗎?如果人不會做夢,不會想像各種各樣的世界,那麼你連這個問題你都根本提不出來,我只能說相對於夢境和想像,這個世界是真實的。但是如果我們只活在夢中,一種沒有醒過來,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夢中之物是假的。這樣推理,我們怎麼知道我們生活的世界不是另一個維度的夢境勒?

上:問題應該已經完滿解決。


謝邀。說白了就是如何證明這一切不是這缸中腦的實驗,自殺就好了。

要麼就找現實中的BUG,你懷疑只有你眼睛看到的才是某個人使用某種方法讓你看到的,包括這個我的這個回答,那麼你走路時突然轉身,每每如此,如果突然發現身後的景象有延遲,那麼恭喜你,你證明了外部世界不是真實存在的。

可真實存在與不真實存在的區別又是什麼?即便真實存在,那麼你的本體不還是你的大腦嗎?大腦控制你的感知,行為,甚至你的思考,現實對於你的最終反饋還是你的大腦。那麼缸中的大腦與你的大腦有什麼區別?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