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港口城市用磚作為建築材料?

比如橫濱、漢堡、大連、赫爾幸基都很常用到磚。


謝 @周鑫 邀請。

首先,我們在思考建築用材料的時候一定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環境來看,比如如果有一個人問:「為什麼漢朝人不用玻璃建造皇宮?那樣更好看啊。」,那麼我們一定會認為這個人提的問題有點有失水準。因為玻璃出現的時間是公元前3700年,古埃及人這時候製作了一些玻璃器皿,而中國到公元前1000年出現了玻璃製品,如果你僅憑這些史實來說漢朝人就一定要出現玻璃製造的皇宮是有失偏頗的。

第一是直到12世紀才出現可以進行大規模商業銷售的玻璃;第二是即使當時出現了商業化的玻璃製品,但是當時的施工工藝跟不上,我們完全無法把玻璃固定起來;第三可能是漢朝人從審美上就覺得玻璃製品不好看,畢竟第一次世博會上出現的純玻璃製造的水晶宮很多人都覺得很醜,但是現在「玻璃大廈」又成為了一個主流。

所以回到這個題目上面來,我們來看這四個港口的建造時間:

橫濱港始建於1859年。

漢堡港始建於1189年。

大連港始建於1899年。

赫爾辛基港始建於1640年。

有沒有發現一個共同點?這四個港口的建造時間都很早。但是說到這裡有人就不服氣了,漢堡港口和後面幾個港口可相差六七百年呢,那它為什麼也還是用磚建造的啊?難道材料在這幾百年內沒什麼發展?

我可負責任的告訴大家,材料的發展就是如此的緩慢。

幾千年以前的歐洲希臘人用大理石建造了雅典娜神像和帕特農神廟,幾千年以後的漢堡人同樣用石頭和磚建造了漢堡港,比它還要更晚幾百年的赫爾辛基港、橫濱港、大連港也都用磚石作為他們的主體材料。即使在現在,磚石也是港口必不可少的材料(太空港就算了EVE的別來抬杠)。

因為這些港口都找不到更好、更廉價的材料來建造港口。我們在建造港口的時候首要考慮的就是它一定得堅固和實用,建築的三個標準不就是:堅固、美觀、實用嗎?(我知道首要考慮地,但是這裡在說建築。)

所以我們再來看看石頭這種材料。

第一它抗壓,但是很不容易抗拉,可是即使這樣就已經夠了,因為港口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抗壓的,一是承受海壓,二是承受往來人流的壓力,幾乎沒有什麼需要抗拉的地方。

第二是石頭的耐腐蝕性強(你要硬是想要潑強酸我也沒辦法),你看看幾千年前的金字塔、雅典衛城都是用石頭建成的,它們幾千年前長什麼樣子,幾千年以後也長什麼樣子,除了有戰火的痕迹外,其實差別不大(石頭材料這裡牽涉到中國和西方的價值觀問題,以後有機會再講)。

第三就是石材是一種很廉價的建築材料,你甚至可以就地取材,或者去不遠處的石場運過來。

所以在沒有更好的選擇的情況下,石頭肯定是建築的首選材料,尤其是港口十分需要堅固、實用這兩個因素的前提下。

但是有人會問了,為什麼後面的處於19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大連港不用鋼筋混凝土呢?感覺那時候應該發明出來了才對,這樣港口即抗拉又抗壓。確實,1867年,鋼筋混凝土就已經出現了,在1872年美國紐約落成了世界上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建築,那27年後的大連港為什麼不用這種更好的材料呢?

還是那句話,建築的發展要順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國那時候大家也知道是處於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地位,你這麼大的鋼筋混凝土用量不僅國家用不起,而且也沒人知道怎麼用,那既然如此,為什麼不用可以將就一下,而且也有大量熟悉這種材料的建築師的磚石材料呢?

所以了,用磚是因為當時的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制約以及這確實是當時更為經濟的選擇。

現在的港口城市雖然逐漸開始使用鋼筋混凝土,但是很多還是會選用磚石,畢竟這種材料也還在不斷的發展,並且還經濟實用。

以上。

.


題主說到的港口都是近代就有的港口,那時候用磚才是最普遍的


推薦閱讀:

在城市規劃團隊(城市設計為主)裡面做景觀設計是一種什麼體驗?有什麼利弊?
世界範圍內有哪些成功的綜合交通樞紐案例?
北京第四使館區真的要建在東壩嗎?東壩的未來規劃是什麼呢?
大學景觀專業應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概念性創造性思維還是應注重培養學生對一個方案落到實處的能力?
景觀中「生態敏感性」與適宜建設強度間的關係如何理解?

TAG:城市 | 城市規劃 | 建築 | 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