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越戰爭中方在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仍有較大傷亡?

如題。這裡的「絕對優勢」是相對於越軍而言的,不喜勿噴。


簡單說幾點

個人以為

其一、戰前廣州、昆明、成都、武漢四地的PLA都進行的急速擴編,大批乙種師補充新兵之後均升格為甲種師,而這些新兵進行軍事訓練的時間非常短促(1978.12~1979.2)

——訓練倉促可能是PLA「傷亡較大」的一個主要原因

其二、因為長期政治運動的影響,基層軍官的軍事素養退步嚴重——特別是廣昆成武這四個比較「後方」、戰備任務相對較輕的部隊(畢竟當時面對毛子的沈北蘭新、面對灣灣的南京福州才是「一線」)

——現在多認為鄧打這一仗亦有練兵考核之意

其三、戰前後勤保障這塊準備不足,導致反擊戰前期一線部隊傷亡較大時,出現後勤衛生部門跟不上的現象

其四、對敵情、敵方戰場環境未進行充分偵察,機械的要求在越北的山地-叢林環境里實施穿插包圍戰術

——加上訓練不足的大批新兵、軍事素養嚴重退步的基礎軍官、不給力的後勤保障,導致很多部隊承受不住高強度的穿插迂迴強行軍,從而出現(前期)傷亡較大的現象

==========================

已經邀請@cpcliusi 大神,我這不過是班門弄斧罷了,他才是專業的(滑稽)

==========================

@cpcliusi 大神老是不來,可能忙什麼別的吧

而我看到@框框框子 同志和@弗雷德里希大王 同志,還有很多答主都認為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傷亡大的原因之一是「無軍銜

所以這裡貼一下大神的答案,以供各位參考

因為不讓轉載,只好上圖了

為什麼關於自衛反擊戰的歷史有那麼多以訛傳訛的說法呢? - 知乎


題主的問題描述不準確,解放軍承平日久、訓練水平低下、不熟悉地形、新成分多、步兵輕武器自動化不夠……這些都是很明顯的短板,怎麼能說佔盡優勢呢?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中方在實力(兵力火力後勤保障能力)對比上佔了絕對優勢。通常情況下,實力強弱雖然能夠決定戰爭勝負,但決不意味著實力強的一方傷亡就必然小,傷亡大小和實力強弱不一定成正相關。

1979年一戰,解放軍犧牲加失蹤九千出頭,負傷二萬三千餘人。28天的戰鬥損失三萬二千餘人,確實是傷亡較大。具體統計下來,傷亡主要發生在戰役第一階段、特別是開戰後的頭幾天。(比如37師頭兩天的傷亡佔總傷亡的46.5%,163師第一階段的傷亡佔總傷亡的60%)究其原因,要從我軍、敵軍、地形三個方面考察:

我軍方面:

1,訓練不足。受到政治運動尤其是文革的衝擊,長期在低層次、低水平徘徊。而且大量乙種師平時主要執行生產、施工、營建任務,軍事訓練時間很少。以128師為例,該師受領參戰任務時,已經連續兩年執行生產、施工任務,3個步兵團,只有383團8連在進行訓練。

2,新成分大量增加。參戰29個陸軍師,有21個都是乙種師,臨戰擴編,補入的新兵多,新組建單位多,新提升的幹部多。仍以128師為例,新老兵比例為1比1.5,而基層連隊補入的新兵佔50%還多;新提升幹部占幹部總數的22.5%,9個步兵營長沒有一個搞過實兵戰術演習,27個步兵連長只有3個搞過連進攻演習。

3,實戰經驗缺乏。我軍大部分參戰部隊自50年代初期之後便沒有打過仗,承平日久。特別是完全沒有和越軍作戰的經驗。

以上三點可以用五個字來概括:軍事素質差。

4,敵情掌握不清楚。援越從50年代派顧問團幫他們打法國人,到60年代直接出動防空部隊、工程兵部隊、鐵道兵部隊、後勤保障、掃雷部隊幫他們對抗美國人的時候更是總計達到了32萬人,去的人是不少,但一是當時沒有收集越方情報的意識,援越部隊的相關材料里當然有越南的一些地理民情記載,可是只供本單位和上級存檔,沒有歸口到情報和敵工部門進行專門整理,也就是工作沒有針對性。二是援越部隊在沒有地面戰鬥的北方執行任務,因此對越南陸軍作戰情況缺乏直觀深入的體驗和認識,這和抗法時我顧問直接指揮越軍作戰已經完全不同。況且抗美戰爭時期的越軍編製體制、武器裝備與戰術打法較之以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自然對其作戰特點不甚了了。第三,越南南北統一後,河內出於親蘇反華的需要,對北部兵力部署進行了較大調整,並且新組建了一些步兵師。在關係已經開始惡化的背景下,中國要掌握這些情況顯然是相當困難的。綜上所述,中央在11月初決定對越作戰之後,情報和敵工部門沒有現成的資料可用,只得倉促上陣臨時收集,通過整理檔案、開展技術偵察、向歸國華僑和邊民調查了解、開設觀察所、潛入捕俘等方式獲取越南和越軍情報。時間緊迫,工作強度高難度大。如果情報工作做得更好一些,那麼我軍付出的代價會更小,戰果會更大。

越軍方面:越軍幾十年來一直處於戰爭狀態,實戰經驗比解放軍要豐富得多。而且越南早在70年代中期便以為我為敵,積極進行戰爭準備。1979年中越戰爭爆發時,越軍在河內附近和北部一共部署了9個作戰師、8個生產師、2個訓練師、30多個獨立團和1個空軍師。而直接位於我進攻正面的有6作戰師:316A師位於平盧 345師位於柑糖 3師位於諒山 346師位於高平 338師位於亭立 325B師位於先安(戰中327師、337師、197團、46旅獨立營向諒山增援),15個獨立團,30餘個獨立營,54個公安屯,約十萬餘人(不含數量龐大,但無法統計的民兵)。利用山高、谷深、林密、洞多的地形特點,構築工事,儲備糧彈,形成了完整的防禦體系。 越軍預有防禦準備,憑藉有利地形和既設工事,當然會在初期給我軍造成相當的損失。

地形方面:越北的山嶽叢林地形,對解放軍(尤其是東線部隊)來說是一個陌生的環境(我軍參戰部隊里只有13軍和14軍少數參加過1961年中緬邊境勘界警衛作戰的部隊有熱帶山嶽從林地實戰經驗。至於有些人所說援越部隊應該熟悉地形,但那是高炮、工程、後勤等部隊,不是1979年參戰的野戰軍。而且昆明軍區部隊雖然有過兩次叢林大練兵的經歷,但從戰績來看,雲南方向的敵我交換比還低於廣西方向。真正了解79年戰史的人,絕不會說什麼西線比東線打得好得多之類的話。)。在這種地形上對陌生敵人作戰的組織指揮、戰術運用、後勤保障都是全新的課題,只有在實戰中去解決。初期傷亡大些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至於把沒有軍銜也拿出來當理由的,說得難聽一點,是連解放軍戰史的常識都沒有。談土地革命戰爭史,你不說軍銜;談抗日戰爭史,你不說軍銜;談解放戰爭史,你不說軍銜;談抗美援朝戰爭史,你不說軍銜;談1979年對越作戰史,軍銜突然就成了問題。你的邏輯有沒有問題?有沒有問題?有沒有問題?

相關鏈接:

軍銜和指揮沒有必然聯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註中越戰爭史,兼習解放軍其他歷史時期戰史,只用乾貨說話。

歡迎關注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


簡單說一下。

在1979年的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中,中國軍隊統帥部仍沿用解放戰爭年代的大兵團戰法,力圖集中優勢兵力,穿插迂迴,將越軍分割合圍,包餃子,打殲滅戰,一次殲敵一個師至幾個師。然而,越北的山地叢林地形複雜,道路稀少,氣候惡劣,民情嚴峻。中國軍隊的殲滅戰水土不服,企圖不達,在第一階段作戰中遇到了較多的困難和挫折。

中國軍隊的戰役計劃是:在東線,集中主要兵力兵器,以裝甲部隊沿公路打穿插,輕裝步兵沿山地進行大迂迴,南北對進,東西合圍,一舉殲滅高平地區守敵。在同登、祿平地區,首先攻殲邊境當面要點之敵,視情況再進攻重鎮諒山;在西線,沿紅河東西兩岸的寬大正面發起突擊,攻殲主要目標老街、柑塘地區之敵,相機殲滅來增援的316A師。在萊州方向,向封土、巴丹地區實施淺近縱深的短促突擊,消滅邊境要點之敵,牽制越軍主力東援老街。在第一階段作戰中,中國軍隊的進攻戰術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 裝甲部隊沿公路進行穿插、突擊

主要實施方向在東線。北集團的123師加強80餘輛坦克、裝甲車,由嶺隘沿簡易公路和山間路向扣屯實施90公里的長途穿插;南集團的126師、124師加強200餘輛坦克、裝甲車及履帶車輛,組成裝甲摩托化梯隊,由布局關沿牛車小路奔襲東溪,然後上4號公路向高平實施總長70餘公里的長途穿插;北集團的122師,南集團的125師,東集團的163師、165師,分別加強1個營的坦克部隊,向朔江方向、復和方向、同登方向、班庄方向發起短距離正面突擊。

這一階段坦克進攻作戰的主要特點是:坦克沿公路高速行進,突出在前,或是坦克引導步兵前進。共同特點都是坦克在前,缺乏步兵掩護。長途穿插時,步兵為了跟上坦克,就要搭乘在坦克上。因為坦克在行進中搖晃厲害,為了不被摔下去,還會把步兵和重武器用繩子、背包帶綁在坦克上。有的坦克搭載人員很多,達到20餘人。實戰中,前衛坦克沒有步兵掩護,很容易被越軍的反坦克火力擊毀、擊傷而堵住道路。而搭乘在坦克上的步兵遇襲時來不及解開束縛下車戰鬥,也發生了很多傷亡。如123師穿插先遣隊的坦克縱隊在扣旺、打蘭幾次受阻,損失嚴重;126師步兵搭乘坦克前進,在那悅山口和靠松山附近被越軍襲擊,步兵不及下車,造成了較大傷亡;124師突擊4號公路,在攻擊弄梅隧道時,坦克沒有步兵跟隨被阻住,耽誤了10個小時。在博山,坦克沒有步兵跟隨,兩次受阻;125師在進攻坡街東南側無名高地和大弄時,步坦一時脫節,坦克孤軍前出,被越軍擊傷數輛。廣州軍區獨立坦克團朱富鈞團長帶領混編坦克縱隊,為馳援125師師前指和375團,孤軍深入,在復和西北一帶遭到越軍火力打擊,8輛坦克和1輛裝甲車被擊毀擊傷,朱富鈞團長負重傷後犧牲;122師步兵搭乘坦克突擊朔江時,遭到越軍火力阻擊,坦克和步兵都傷亡嚴重;163師進攻探某,1個連的坦克突出在前,遭到越軍火力夾擊,毀傷大半;165師步兵搭乘坦克進攻班庄,因先頭4輛坦克中彈,將道路堵塞,步坦協同不好,步兵沒有跟上,以致攻擊受挫;在西線的孟康戰鬥中,1個營的坦克支援41師發起進攻。因坦克衝擊過快,步兵沒有跟上掩護,導致坦克孤軍在敵縱深作戰,先後被越軍擊毀、擊傷19輛等等。當年中國軍隊的步兵和坦克沒有有效的溝通方式,坦克遇到襲擊時沒法聯絡步兵支援,步兵遇到阻擊時也無法呼喚坦克火力支援,這就加大了坦克和步兵的損失。實戰結果是,開戰僅4天,戰損坦克數量就達530輛次,占整個1979對越作戰中戰損坦克總數的87%。到了第二階段作戰時,裝甲兵部隊的大規模突擊能力已受到嚴重削弱,改為配屬步兵遂行火力支援任務。

(2). 輕裝步兵沿山地進行長途縱深穿插

在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中,中國軍隊在東西兩線都實施了師、團級規模的輕裝步兵向敵縱深長途穿插的戰役行動。

在東線,北集團的121師和123師穿插先遣隊向高平以西的班庄、扣屯地區實施了長途穿插迂迴的戰役行動,以封閉高平越軍西退原平和南逃太原之路,配合南集團總攻高平,同時阻擊原平、太原的來援之敵。

其中,121師以3個輕裝步兵團向高平以西的班庄、董賽地區進行長途穿插,全程80公里。沿途地形複雜、敵情不明、遠離後方、聯繫中斷、補給困難,受越軍大小襲擊上百次,傷亡很大,迷路失散,大量人員失蹤,糧彈供應不上,部隊餓著肚子拚命穿插。最後雖然插到目標地班庄、董賽地區,但各部因迷路遇襲而分散混亂,未能及時整合進至高平外圍,而是滯留於扣屯地區,戰術企圖歸於失敗。

123師穿插先遣隊搭乘坦克前進,在打蘭受阻,隨後以1個加強步兵營輕裝沿稻田小路向扣屯穿插。該營徒步兼程43公里,歷時27個小時,終於插到扣屯。但因兵力不足,只能持防禦態勢,也未能迅速進至高平外圍。

北集團的兩路戰役穿插都沒能完成預定任務。步兵走小路隱蔽穿插,因地形不熟,敵情民情不明,迷路遇襲屢有發生,部隊越拖越長,乃至變成營連級別的各自為戰。即使穿插到位,但部隊散失嚴重,極難整合,一時形不成有效戰力,結果只能自保防禦,難以完成預定計劃。

在西線,第13軍也設置了兩個長途穿插:以38師114團向谷柳側後10號公路南北兩側的威龍松、奔西愛地區穿插,全程38公里,目的是切斷公路,阻擊316A師東援老街和柑塘,保障軍主力圍殲345師;以39師116團向柑塘南側的朗貫、朗格姆進行穿插,長途75公里,要直接截斷柑塘越軍沿紅河的南退之路,同時阻擊向柑塘增援的任何越軍。

38師114團規定完成穿插任務的時間是7個半小時。實際上渡河時間就已推遲,前衛部隊又走錯了路,加上還有越軍阻擊,到規定時限後,全團只前進了約3公里。經一天一夜穿插,114團在孟珊地區受阻,被越軍猛烈的炮火封鎖。隨後114團接軍指命令改變任務,配合39師116團攻殲附近地區之敵,以保障39師右翼安全。而316A師果然沿10號公路東援,3天多即推進到代乃,114團只能徒留遺憾。

39師116團規定完成穿插任務的時間是16個半小時。第二天在進至周登以南和岳山以西地區時,遭到周圍諸高地的越軍阻擊,在預定時間內完成穿插任務已不可能。後116團的穿插任務被上級取消,轉為配合39師115團奪取了387一帶諸高地。為保障攻擊柑塘的順利進行,39師轉變116團的戰鬥任務,命其向代乃地區穿插,阻擊316A師東援。116團這次如期插到代乃,將越軍阻住,與117團協同打了一場著名的代乃阻擊戰。

雖然114團和116團的長途穿插都沒有完成,但其及時轉變戰鬥任務,配合軍主力各個殲滅當面之敵,並沒有造成全局明顯的被動。尤其是116團,連續作戰,插到代乃,擋住316A師,在戰略上奠定了西線作戰的勝利基礎。與東線不顧一切地長途穿插造成了損兵折將相比,西線的穿插顯得很靈活,能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轉變任務,在實戰中打出了較好的效果。

總的來看,在越北這樣的山嶽叢林加水網稻田地帶,地形複雜,敵情不明,民情不利,步兵輕裝進行長途穿插,深入敵後方,戰鬥風險難測,後勤難以保障,傷員無法轉運,很難達成作戰企圖,應加以避免。

(3). 長途推進的步兵山地拔點和淺近縱深的步兵山地迂迴拔點戰鬥

在步兵搭乘和跟隨坦克沿公路進行長途進攻的時候,一般戰法是:遇到越軍阻擊時,步兵迅速展開消滅敵人,坦克以炮火支援步兵攻擊。遇到路障或橋樑被毀時,步兵迅速排除路障、搶修橋樑,坦克以炮火掩護步兵施工。

在淺近縱深的山地拔點戰鬥中,步兵通常採用正面牽制,兩翼迂迴的戰法,拔點攻殲守敵,打開道路。

在開戰初期,中國軍隊的步兵普遍缺乏戰鬥經驗,懼怕越軍的冷槍、冷炮、地雷、竹籤,不敢走大路兩側。加上地形不熟,識圖能力也不強,部隊願意擠在一起行軍。還有當時的通信聯絡不佳,連以下分隊主要以軍號、小喇叭、旗語、手勢進行指揮和聯絡,就更強調互相靠攏,以便及時傳達命令。這樣一來,攻擊隊形就過於密集,戰術上受到了限制,也不善於利用地形地物隱蔽自己。遇到越軍火力襲擊時,往往傷亡一大片,部隊發生混亂,緊急散開時又容易遭到路邊兩側的地雷殺傷,加大了傷亡。

攻擊公路兩側的越軍防守要點時,部隊往往只從正面進攻,越軍就能集中火力進行封鎖,以致攻擊經常受挫,傷亡不小。

開戰初期,由於缺乏戰鬥經驗,地形複雜,部隊不願意也不敢進行大膽的夜戰,一般都是在白天進行戰鬥。這樣,受地形限制,兵力不易展開,難以發揮兵力優勢。越軍藏在山洞、草叢裡,以突然襲擊和冷槍、冷炮殺傷中國軍隊。情況不利時,越軍就利用地形迅速逃跑,中國軍隊也不易將其追殲。

隨著戰鬥的進行,部隊及時總結經驗,改進了戰法:前進時注意組織進行掃雷,開闢道路;進攻山頭要點時,步兵實行正面牽制,兩翼迂迴,從三面向敵發起攻擊;沿公路攻擊前進時,步兵同時沿山頭兩側拔點,保障公路的暢通。坦克則以火炮和高射機槍支援步兵戰鬥,打擊山腰、山頂的越軍重機槍、高射機槍、無坐力炮,摧毀敵火力點。步坦協同動作,共同推進;在攻擊前進時,步兵必須邊打邊搜索、肅清殘敵,打掉一處,控制一處,防止遭到越軍的火力逆襲;大膽地採用夜間接敵、滲透、進攻的戰法,隱蔽進攻意圖,加快進攻速度。

這樣打下來,部隊的推進速度大大加快,傷亡也大大減少。

(4).炮火對步兵的支援方式轉變

在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中,中國軍隊的炮兵火力佔有絕對優勢,越軍根本無法抵擋。但在開戰初期,中國軍隊往往集中使用炮火齊射,向敵縱深猛轟一氣。但對利用有利地形、既設陣地精心隱蔽的越軍,效果經常並不是很大。山嶽叢林地作戰,單個的目標多,集團的目標少,一線進攻的步兵更需要得到炮火的精確支援。實戰中,集團炮火準備後,步兵發起進攻,會遭到突然出現的越軍火力點壓制。這時,步兵呼喚炮火支援,卻要層層上報到炮兵集群,耗時很長,往往難以得到炮火的及時支援,以致多次受阻。經過總結經驗,上級開始充分重視步炮協同,將一部分重炮兵配屬給一線的主攻團、營,直接支援某一方向的攻堅戰鬥。同時將炮兵觀察小組派到一線主攻營、連,緊隨步兵前進,及時呼喚炮火支援步兵的進攻拔點。並充分發揮單炮、伴隨火炮的作用,對敵單個目標進行精確性炮火打擊,隨時準備對付突然出現的敵方集群和火力點。

此外,中國軍隊的偵察和情報工作不佳。實戰中,把偵察分隊當警戒、戰鬥分隊使用,甚至集中偵察分隊組成偵察大隊作為戰鬥部隊獨立行動,等於取消了偵察分隊的主要作用。戰場表現就是不善於邊打邊偵察,難以及時為一線部隊獵取情報,對當面敵情掌握不清,主要仰賴上級通報,相當程度上影響了戰鬥的進程。

在後勤上,解放軍總後勤部大力抓了後勤保障工作,對彈藥、油料、運輸、技術保障和醫療、支前等方面都做了具體安排。考慮到山嶽叢林作戰的需要,總後勤部為參戰部隊增發了單衣、背囊、毛毯等,還緊急生產和發放了防刺防滑解放鞋。部隊出境後,因敵區作戰,燒飯困難,吃的主要是攜行的乾糧,消耗量很大。張震部長就命令後方緊急籌集和生產壓縮乾糧,迅速送往前線。開戰初期由於主要交通線沒有打通,一些擔負縱深穿插任務的部隊出現了斷糧情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部隊戰鬥力和任務的完成。隨著戰役進展,各主要道路逐步被打通,後勤物資也就源源不斷地供應上了前線。

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是一場有限規模、有限縱深的懲罰性質作戰,並不力求深入敵境,中國軍隊的主力還是背靠邊境進行淺近縱深的攻防作戰,同時控制了戰場上的主要交通線。因此,後勤因素對這場戰爭的重要影響還並不很明顯。

在第一階段作戰中,由於越北的地形複雜,民情不利,戰前偵察不細緻,戰場獲取情報能力不強,中國軍隊的指揮組織和單兵技戰術水平不高,制定了不切實際的作戰計劃,對戰鬥中遇到的困難嚴重估計不足,發起進攻的戰鬥隊形過於密集,坦克運用不佳,步炮、步坦協同較差,通信聯絡不暢,誤判多發等原因, 以致遭遇了不少挫折,大大延長了戰役時間,傷亡也較大。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不能知己知彼,久疏戰陣,訓練缺乏,倉促出征,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沈聽雪的歷史文集」,搜索微信號shentingxue2017,如顯示該用戶不存在,請點擊下面「搜一搜shentingxue2017朋友圈、公眾號、文章等」查找即可。

非常感謝網友支持,會繼續推出精彩文章讓大家欣賞。


越猴哭暈在廁所……

你一個換我四五個……燒殺炸轟的……

當然,客觀上來說確實是有較大傷亡。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我國裝備上,沒有和越南拉開代差,僅有數量上的差距

第二,指揮上比較混亂,65年把軍銜廢了,結果85年打完老山後覺得沒軍銜實在是不方便指揮和管理,又在88年把軍銜加上了。

第三,十年期間,軍隊受到衝擊,對戰鬥力很有影響


我認為是戰法問題。

從十年血戰時期一直發展下來的解放軍的戰鬥方法,從來就不是什麼節約士兵人力的方法。長期處於火力弱勢的軍隊發展出了以高速靈活為特點的機動能力和交戰時絕不吝嗇傷亡數字的堅決果敢這兩個特點。

此外,解放軍的軍事傳統並不是很注重士兵在上戰場之前的訓練和養成,而是更加註重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早年間,今天擴的紅背不住明天就得揮舞梭標衝鋒,各大山頭在投入戰鬥前經過三個月整訓的例子都不是很多。

打越南這種戰爭,要想降低傷亡數字,四平八穩的一線平推,火力準備、徐進彈幕、步兵佔領,是唯一可行的辦法。把步兵分隊散出去搞大規模穿插,不得已的時候以徒步步兵的攜行能力所能負載的火力強度進行山地攻堅,傷亡不大就怪了。

何況,你覺得傷亡很大,屍山血海殺出來的那些老將沒準兒還覺得洒洒水,三成還不到怎麼就大了?從前站先鋒的步兵連打絕戶了也不止三回五回,你們這群弱雞為何如此大驚小怪?

一場遼瀋戰役打下來,頭等主力二縱五師的兵幾乎換了一茬,老將們眨過眼睛沒有?


當時部隊處於van革剛結束的時期,部隊訓練不足,而越軍則有相當數量經驗豐富的老兵。事實上軍工生產也受到了波及,《高山下的花環》就有戰士發射多發無后座力炮彈均未炸響而犧牲的情節。

裝備上的差距,我覺得這個要分兩方面看待,重兵器,坦克,大口徑支援火炮這類武器中方佔有絕對的優勢(事實上在雙方空軍基本都沒有插手的情況下,中國軍隊就是用這兩樣打斷了越軍的脊樑)。但是單兵作戰裝備這一部分,實際上越軍是稍微佔優的。

自動武器方面,中國和蘇聯援助了越南大量的AK47/五六衝自動步槍,而中國軍隊自用的武器中還有相當數量的五六半自動步槍,在叢林戰環境下,五六半精度高的優點難以發揮,射速慢的弱點則被放大了,當雙方在叢林中突然照面時,中國軍隊往往被壓制。

統一南越的戰爭不僅讓越南培養出來相當數量經驗豐富的基層軍官,而且還讓他們獲得了美軍遺留下的大批武器裝備,比如單兵榴彈發射器一類的武器,這些當時中國軍隊還沒有類似的裝備,步話機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讓越軍得以更加靈活的組織協調對中國軍隊的偷襲和進攻。

還有蘇聯的支持,中國第一代狙擊步槍就是仿造的從越南戰場繳獲的蘇聯制svd狙擊步槍。

越南確實有些狂妄的資本,畢竟能撐過法美中三個列強打擊的國家也確實沒幾個(雖然有相當吹水的成分)不過太囂張了也確實容易挨揍。


真正的精銳和空軍都在北方防備蘇聯,打越南大部分是戰前緊急升格為甲種師的乙種師,這是最主要的


中方當時沒什麼優勢,

有優勢,也是自己覺得而已。

越南剛經歷了和美國長達近十年的鬥爭,

叢林作戰經驗豐富,

美國撤出越南,

不是因為勝,

美國境內反戰情緒嚴重,

實在是耗不起了。

而中國因為十年動亂,

無論軍官和士兵都屬於「一窮二白」的狀態,

當時征的新兵文化程度低到連坐標都不懂,

無法適應現代化作戰。

越南叫囂自己的軍事是世界第三,

當然,

我們也狠狠修理了世界第三,

只不過,

是用巨大的傷亡換來的。

那以後,各大軍區輪番到老山拉練,

越南陪練了十來年。

那次戰爭和後來的陪練導致了越南的經濟停滯了三十年。

感謝所有長眠在那裡的無名英雄,

願我中華永遠強大。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誰告訴你是 佔盡優勢的?

地利佔不佔?天時佔不佔?在越方土地上作戰,人和又佔不佔?三個有兩個半不佔,還叫佔盡優勢?

你非要說人數佔優,那越南是傾全國之力,解放軍才出幾個師?你非要說武器佔優,那也有武器適不適合山地戰叢林戰的問題。

說一個偽命題讓大家答為什麼?

對對對我軍就是從頭到腳腐敗就是戰技戰術不行就是上級指揮失當下級進退無據,滿意沒有?


我們覺得傷亡大是因為那是我們自己的人,死一個兩個都心疼,去問問越南人,看看他們死了多少再說我們傷亡大,所以說這就是一個屁股問題啊


中越兩國用的冷戰初期時期的武器,打了一場二戰水平的戰爭,但是也要比西亞兩個拿著冷戰後期的武器打出一戰的水平好。我個人認為對越反擊戰算不上一場現代戰爭。大規模的地面交鋒,大炮壓制,甚至解放軍的戰術仍然是解放戰爭時期的老一套。受文革和裝備水平的影響,傷亡大還是可以理解的。


首先,是否佔優勢和傷亡大小沒有關係,歷史上佔優勢一方傷亡更大的例子比比皆是。法國戰役,法軍兵力裝備均優於德軍,然而結果法軍傷亡兩倍於德軍,法國戰敗投降。朝鮮戰爭,聯合國軍兵力裝備大大優於志願軍,然而雙方戰鬥傷亡對比為116萬:36.4萬。

其次,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方確實佔優勢,但遠稱不上占優勢。中方相對於越方,在綜合國力、重武器方面佔優勢。而越方在作戰經驗、地形、輕武器方面佔優勢。中方深入越南境內,是客場作戰。而越南則是主場迎敵,除正規軍外,還可以發動群眾展開游擊作戰牽制中國軍隊。此外,還要考慮越南背後對其支持的蘇東集團,後者不僅對前者提供了大量的軍事、經濟、情報援助,還在中蘇邊境牽制了大量中國精銳部隊,迫使中國只能動員大量乙種部隊投入對越作戰。這些乙種部隊裝備都比較差,而且都不滿編,要在戰前臨時補充大量新兵,進一步拉大了中越兩軍在兵員素質方面的差距。


是誰講我們佔盡優勢的?


講真不管是絕對傷亡數字還是相對傷亡數字傷亡都不大啊,為啥一直說傷亡特別大


首先我軍並不算絕對優勢

部隊基本用的就是廣州和昆明兩個軍區的,而大家都知道我軍的精銳師大部分都在北線防蘇聯

WG十年別的不說,部隊的建設完全停止,加上這麼久沒打仗了,部隊戰鬥力其實沒保障

最後,雙方打得也確實激烈啊,我軍傷亡兩萬七千,越南傷亡6萬還不計民兵,這數字就算不說有多麼的驚天地泣鬼神,至少也是勝仗啊


感覺主要原因是和單兵訓練不夠,以及輕武器不佔優勢有關

訓練上因為文革,一堆沒經過什麼訓練的兵(好吧當年第一批打進去的很多部隊貌似一半新兵)單兵戰鬥力比不上對面從越戰美國飛機大炮下打出來的越猴子

輕武器方面因為北越多山地,多叢林,輕武器交火比較多,造成的傷亡也比較大,猴子的輕武器基本上實現了自動化,還有相當數量的毛子之前援助武器和美軍撤退是留下的武器(不包括民兵,猴子貌似也有不少民兵參戰)我們這邊甚至一線還有不少56半……

然而TG在炮兵上面的絕對優勢,坦克上的優勢(59上山(●—●))

以及後勤保障上的優勢導致最後越猴子的傷亡好像是我們的數倍(?ω?)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