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陽春說美國用原子彈是為了自己少死人是謊言?
我居然這麼多年都聽信了美帝的謊言,信了你的邪。
我發現很多人研究歷史現象的時候都或多或少會玩雙重標準,一會兒覺得某國特別聰明做萬全打算,一會兒又讓某國故意很傻,漏洞無數
【有人提到這個原子彈是威懾蘇聯的,我就在想啊,為什麼一些人會拿自己的角度來猜測國家機器呢,你看到原子彈爆炸才知道原子彈,情報機關和間諜們的報告可是在和曼哈頓工程同步的往克里姆林送啊,有些人喜歡把國家人格化就算了,那你別人格了個智障出來啊】
下文邏輯很繞,看緣分理解。
日本軍部在41年珍珠港之前就判斷出自己和美國作戰勝不可能獲勝,中途島的戰前推演也是慘勝-失敗,可是為什麼還去作死?
因為戰爭的目的本身並不是戰爭。
太平洋戰爭後期,跳島作戰的目的和美軍真正的戰爭能力即使最愚蠢的昭和參謀也能看出來,擺在大本營面前的事實是:東邊美帝已經把自家多年積蓄全部艹乾淨了,主要製造業城市幾個月時間全部燒成了灰。西邊德國半年前已經確定完蛋了,蘇聯完全有能力,也有動機去對日宣戰,只隔著日蘇互不侵犯一張紙。
對於美國來說,自然是希望佔領日本全境,進而在太平洋的對岸建立強大的軍事和地緣政治存在。那時候蘇聯威脅論早已發酵,戰後的鐵幕演講並非一蹴而就,稍有常識的西方學者都能看見一個冉冉升起的和自己共同瓜分戰後勝利果實的紅色帝國。珍珠港的記憶不可能被抹去,太平洋作為緩衝區對美國來說太大了也太小了,蘇聯可不是當年那個工業產值不到美國1/11的日本。
對於蘇聯來說,日蘇互不侵犯條約保證的是互相的利益。很多人覺得這個條約保障的是日本的利益,單方面對日本有利。這麼著又把蘇聯人當傻白甜,可能嗎?
對於蘇聯來說,關東軍的存在,並不構成局部威脅,但是構成全局性威懾。關東軍如果和蘇聯遠東部隊交戰,或者發生全面戰爭,39年諾門坎已經證明了蘇聯想打能打成什麼樣,在遠東就讓關東軍徹底失能毫無問題,但是這一過程導致的卻是需要抽調相當數量的原屬於西線的後勤,補給,運力和軍隊,這一行為在未來面對德軍上可能產生的損失或者潛在風險,相比較而言遠大於對日遠東作戰的最大可能收益-艹爛關東軍-當時蘇聯在遠東方面的基礎建設和後勤保證能力並不支持遠東部隊擴大戰果,佔領滿洲,北海道之類的地方。換句話說,戰鬥很容易陷入戰鬥性勝利和戰役性膠著,一旦蘇聯被迫用後方資源和運力來對抗關東軍背後的滿洲國和日本國內生產力,就能判定戰役性失敗了。戰術和部分戰役級別的勝利很容易,但是蘇聯面對的並非日本一個敵人。正如前面所說,戰爭的目的並非戰爭本身。除了東線還有更加吃緊的西線,東線戰爭勝利帶來的後果和全局收益是負數,因此蘇聯需要一個安定的東線。但是縱觀蘇聯利益,在45年初後蘇聯在遠東【可以實現的】利益最大化,自然是獲取並支撐起在遠東,北方四島,乃至大連,長春,甚至北海道的利益,這也是蘇聯對抗資本主義世界的需求。蘇聯在西線的節節勝利使得蘇聯有足夠的多餘的運力後勤和軍隊來完成部分入侵作戰,蘇聯需要通向太平洋的不凍港,和在東方對抗資本主義世界的橋頭堡。蘇聯的分析部門和情報部門不可能分析不出這樣的結論。對於日本來說。
先說日蘇互不侵犯條約,這一條約不但保障了蘇聯的利益最大化,也保障了日本的利益。大本營並非不能從諾門坎判斷關東軍和蘇聯遠東部分的戰爭潛力和戰爭能力的差異,關東軍本部也明白手中的軍隊和滿洲的穩定發展是自己面對軍部/大本營的唯一本錢。大本營和關東軍都可以預料到,在40年8月德意日同盟簽訂後,蘇聯將面臨對德國的戰爭,東線將會吃緊。這時的判斷很簡單:蘇日非零和博弈,而且顯然是負和博弈。對於即將面對德軍的蘇聯,入侵滿洲/日本對於蘇聯來說獲益顯然小於投入,而且關東軍也絕非吃素的部隊,諾門坎打成那樣雙方都心知肚明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對於日本來說,進攻蘇聯遠東部分純屬不自量力,明顯軍部想這麼做,關東軍也不會,後者會失去全部對外對內正主對抗的籌碼,而前者不但會失去可以抽掉往中國戰場與南亞戰場的兵源,也會幫助德國分攤壓力,在一廂情願的蘇聯戰敗意淫上,也會幫助德國佔據更多的戰爭收益,顯然傻子才會做。
於是才有了蘇日中立(日蘇互不侵犯)條約。日本在45年初以後的形式,前面已經提到,此時日本的利益最大化,顯然是保證在滿洲,中國的部分佔領區和日本本土。在中國的作戰,感謝國軍,此時還顯得在節節勝利。在滿洲,關東軍已經被43-44年跳島作戰產生的巨大兵源窟窿和關內戰場的需求將相當一部分主力和炮灰永久的抽掉出去了。實現這樣的目標,顯然大本營知道自己的力量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只能藉助美蘇對抗的未來趨勢,將來做騎牆打算,或者選擇更加強大的一方進行依附。
然而,這種小國騎牆戰略在和平時期大概是毫無問題的,但是在戰爭時期,怎麼可能不變成波蘭第二?但是好在日本相對大波波,還是有對抗的資本:自爆。或者說,美國內的其他保守勢力和蘇聯的西線壓力。
只要美軍或者蘇聯的登陸作戰【在任何條件下可能】產生極其大量的傷亡,就有可能對他們的最終軍事行動產生影響。島嶼和二戰運力與技術兵器的稀缺性決定了德國和日本本土並不會被同一對待。同樣的,如果日本投降已成定居,那麼佔領/登陸日本,事實上其目的已經變成了戰爭之後意識形態鬥爭的更高利益出發點的爭奪,美軍可以在太平洋西岸就壓制共產主義蘇聯和中國(那時候已經幾乎放棄國軍了)。登陸的權衡利益點,就變成了巨量的損失,已經確定的勝利和戰後對抗的高起點之間的平衡,美國國內的保守勢力必然會出來阻撓,再殺紅眼的人也要考慮利益對比。事實上這也是日本的本錢:我自爆,我死了你更吃虧,所以別逼我。
而在美國看來,自己的登陸-遇到巨大阻力實質上還是在幫助蘇聯分攤壓力(雖然此時只能算阻力),日本在兩面受敵下自然會更早投降,但是蘇聯對日本的地理位置優勢會讓蘇聯相對於漂洋過海登陸的美國在日本投降前獲取更大的【既成事實】的利益。同樣的,蘇聯一旦摸到了日本的國土,以蘇聯部隊的實力,又將是一場德國式的瓜分,劃首都而治,東西德南北日不可避免,這是蘇聯想看到,而美國所不想看到的。
蘇聯想的也是同樣的東西,只要適合的時候對日本進攻,就能夠獲取更大的利益,因此在德國5月8日投降之前的4月5日,已經推到易北河附近的蘇聯,正式廢除了日蘇互不侵犯條約。但是蘇聯也有絆腳石,在歐洲部分搶地盤的利益,建立對歐洲的威懾的橋頭堡-緩衝區利益,是大於在遠東隔著太平洋搶地盤的利益,更何況強大的盟軍部隊在歐洲的存在必然需要更加強力的蘇聯部隊進行壓制和威懾,遠東利益必須也只能放在第二位。而且蘇聯可以預料到美國已經判斷出蘇聯存在對日攻擊的地理優勢,只是現在心繫西線而已,因此蘇聯也在等著美軍進攻,分散日軍注意力後再進攻以獲取更大的利益。
這樣的三(er)方博弈,最終的平衡點,將會可能是蘇聯以解放者的形象接管滿洲(關外大部),北海道,部分本州,美國接管部分本州,四國,九州的德國模式。這一局面的平衡,來自於美蘇之間的博弈平衡,和這一平衡的潤滑劑--三方都清楚,對日登陸作戰會帶來大量損失,這是負和博弈。
但是原子彈摧毀了這個潤滑劑。
軍部和下屬原子能研究所(其實主要靠仁科芳雄...)並不認為美蘇擁有核武器,這也是日軍判斷登陸損失巨大的技術基礎-也是日本在美蘇之間能夠周旋的最大籌碼-你打我我自爆,你難受還幫了未來的敵人。這一信息盲點只有美國清楚,美國也能預料到,這是唯一的破局點,其他一切的條件,對於三國情報分析機構來說,本質都是透明共享的。蘇聯難道完全不清楚嗎?蘇聯唯一不清楚的是,美軍到底有沒有【大規模】實用化原子彈,而並非又沒有原子彈,或者在日本爆炸後的破局怎麼解。
1945年8月6日,第一顆原子彈炸了。局已經破了,朝著蘇聯利益受損的方向滑去。
蘇聯,日本,美國的情報部門都在分析後做出了判斷。
美國情報部門:我就看你們跳大神蘇聯人在證明是原子彈爆炸後,可以預料到日本將會很快明白這是原子彈,而且也明白日本並不清楚的是美國的核武器潛力,這就會招致日軍判斷,登陸-迫使自己投降的所需要產生巨大損失這一事實已經不復存在,日軍認為抵抗最後的籌碼已經消失,進而準備投降。顯然,日本主要的投降對象將會是美國,美國所展現的巨大實力和科技必然是日本的依附對象和戰後利益最大化的解,這對於蘇聯來說是巨大的損失。顯然,蘇聯必須在日本投降前立刻進攻才能保住自己當前局勢下最大化的利益。8月8日,確認原子彈信息後,對日正式宣戰,此時距離撕毀互不侵犯條約過去了4個多月,距離投下第一顆原子彈,過去了一天。
日本情報部門最初不願意判斷這是原子彈爆炸,但是顯然事實擺在面前了,最後的僥倖是美軍只有一顆實用化的原子彈,仁科芳雄在當時對核材料使用的判斷戰後解密也是挺有趣,最初認為美軍造不出原子彈,裂變材料要起太多了(算臨界質量其實沒錯),後來被廣島打臉後又認為美軍有幾百顆了,軍部繼續當他傻逼,直到8月9號第二顆原子彈爆炸。
日本最後一點僥倖消失了,也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總之日本15號確定無條件投降了,並且倒向美國,蘇聯也用自己的快速反應,在實力強大還擁有原子彈技術的美國前,榨乾了自己能從日本手中拿到的最後一點東北利益。完。因為促進日本投降的最大因素實際不是原子彈,而是因為美國放棄懲處天皇,以及蘇聯出兵東北。
日本是實君立憲,實權在天皇手裡,原本盟軍是把天皇當作頭號戰犯的,你投降了就上絞刑架,你還投降么。所以盟軍在硫磺島戰役後意識到登陸日本本島是有困難的,降低了懲處標準,放了天皇一馬是促進投降的一大原因。
另外,還有一個阻礙日本投降的原因就是日本政府內很多人存在一個幻想,就是美蘇之間是有矛盾的,而蘇聯還沒有對日本宣戰,日本幻想蘇聯能夠居中調停,促使美日談判,到時候說不定日本能夠保留中國或者至少保留朝鮮殖民地。但蘇聯進攻關東軍使這個幻想破滅了。蘇聯進攻東北是在8月9號,廣島核彈是8月6號,長崎核彈也是8月9號。所以到底是蘇聯人進攻東北對日本刺激大還是原子彈刺激大,後人會比較難判斷。但仔細想想,還是蘇聯的進攻這個因素排在前面些。
所以在蘇聯進攻關東軍時如果還沒有原子彈,實際上日本投降的大部分阻礙也已經沒有了。天皇這個時候也只有投降一條路了。唯一需要擺平的是軍內一些強硬派的反對。我認為這些問題在日本內部都可以解決掉,只不過現實中美國人的原子彈幫天皇解決掉了,強硬派在面對美國人號稱無窮無盡的原子彈的宣傳前屈服了。如果沒有原子彈,也許日本政府內部需要花點時間擺平這些強硬派的反對。但日本決定投降的大趨勢無論有沒有原子彈都應該可以被確定了。
而美國之所以要趕在日本投降前使用原子彈,是為了戰後的利益。原子彈的威懾力的展現的機會可能失去了就沒有了。美國要最大化這種武器來給自己帶來的政治利益。另外,蘇聯出兵也有可能是促進的原因。雖然蘇聯正式出兵日本比廣島原子彈晚了幾天,但美國不可能之前沒有得到蘇聯動向,更何況雅爾塔協議那麼簽了,美國人也會料到蘇聯會出兵來換取雅爾塔會議承諾的利益。這邊日本會投降,但是也許還要時間,而蘇聯人明天可能就在東北了,下星期就可能在朝鮮,過1個月可能就到朝鮮半島南端了。如果日本在蘇聯人參與對日本轟炸後才投降,美國想獨佔日本託管可能就不那麼容易了,朝鮮對半分的也有可能變成蘇聯獨佔。
我也覺得是謊言,明明可以用B29炸到投降,為什麼還要用原子彈呢?
以上是抖機靈,開始陰謀論模式:
蘇聯和美國有一個關於朝鮮半島的協議,以38度線劃分朝鮮南北。美國大概有一個從朝鮮半島南部登陸日本的預案。但是,蘇聯人動作太快,號稱皇軍之花的關東軍不堪一擊,蘇聯人一下子就衝進了朝鮮半島,眼看就要一波推完了。炸了2枚原子彈以後,蘇聯退回了38度線以北,美國人一星期後才在朝鮮上岸。
另外補充一下,這事是有前提的。就是丘吉爾和斯大林會面的時候兩人寫了一個條子,劃分了巴爾幹半島各國勢力範圍。
不過最後的結果嘛。。。有英國的教訓在前面,美國有這樣的舉動也是可以理解的吧!當然,至於朝鮮人民和日本人民的意見並不重要。大家都說的很好啊。
使用原子彈最主要的目的是 戰略威懾, 塑造以美國為核心戰後世界秩序。1.某種程度上是謊言,因為理論上是可以等日本人都被餓死和飛機炸死。2.這麼搞蘇聯人都要解放朝鮮半島和北海道了,所以如果沒有原子彈這個東西,美帝是會果斷選擇登陸的。以天皇那個慫尿性,打下東京估計就降了
這些白左啊,都有左派的幼稚病。
對於日本這樣的,假的人類,必須施以切膚剝皮之痛,才能讓它馴服,比如東京燃燒彈雨啊,核沐浴啊。蘇聯那個攻勢離核心太遠了,本土人民感覺不到,還能再吸兩口。
趁米國造第三顆蛋蛋的不應期,日本深挖洞,步步暗堡,處處松山硫磺島,米軍可能放棄征服本土,改為圍困政策。但蘇聯要是不怕地面傷亡,平推日本,會導致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扔原子彈是為了搶戰利品。誰搶到了日本,就能施以意識形態改造,使其成為自己的高達坐騎。是不謠言我不知道。憋了幾年功夫,耗費了海量的資源弄出來這麼一個大玩意兒,總得出來聽個響吧!德三是跪了,剛好萬里之外的泥轟是個死硬派,為了立威,怎麼也得試試!如果不投降怎麼辦?也好辦,李梅接著放火就是,大玩意兒接著造,恫嚇敵人同時還可以拉攏盟友!
美國下蛋的時候,其它軸心國都已經投降了。日本本土製空權盡失,制海權也沒有,同盟國只需要持續空襲破壞日本工業就能讓它自己投降。美國扔原子彈,一是實戰檢驗,二是像世界特別是潛在敵人裝逼。
原子彈當然是給日本人看的但更是給蘇聯人看的當時蘇聯有一波推到大西洋邊撈魚的想法
表情包那個回答通篇的扯淡中有一點說對了:
日本高層的確在準備退路。
對,你沒看錯,是準備退路,不是投降。
準備退到東北滿洲國,日本在東北經營多年,根深蒂固,不說一勞永逸,能撐個幾年引發中美蘇勾心鬥角是沒問題的。
估計有些腦子轉得快的想到了:不對啊,這日本沒挨原子彈前,放在自家不住跑東北?
日本挨了原子彈後第一個想的不是投降,而是退守東北,蘇軍也落井下石後才開始商議投降。
這個是天皇和內閣的記錄都有的記載,時間關係不粘貼了。
現在美國天下第一了,有些人就產生了一些誇張的幻覺,動輒航母下餃子——拜託,航母也是要人開的,當年美帝的空軍是牛,但開的不是殲星號,太平洋血戰已經讓海空軍損失巨大,日復一日的轟炸你當不要錢不要命的啊?真當美國有資源複製器啊?戰爭後期國內都承受不住開始商討有條件和談了。
而日本方面,一億玉碎,軍部企圖謀殺和談官員的事不需要我多說了吧?為什麼你們都把本土日軍(包括民兵、公民)會激烈抵抗、即一億玉碎會發生作為前提?
現在有學者稱:在美國人投下第一顆原子彈以前,日本天皇就已經決定無條件投降了。
我覺得比較贊同。
推薦閱讀:
※在福島核電站丟一顆氫彈會怎麼樣?
※一百年前的「最強大腦」,他拒絕拿諾貝爾獎,在32歲的時候神秘失蹤
※完整地讀完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是怎樣一番體驗?
※謝耳朵只服他一個,又玩原子彈又是辦畫展
※2015 年 8 月天津濱海新區發生的爆炸當量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