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八月》獲得第53屆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


如果你也有一個不善表達的父親,如果你也有一段不被看好的童年,請一定看看《八月》。

我是在內蒙古電影製片廠長大的孩子,這部電影對我的意義,可能大過很多人。

電影中的撞球桌,標放,露天泳池,就在我家南邊,走路不超過五分鐘。路邊叫賣的西瓜,年年都有,不過我們都拿勺子吃。還有那一大家子人,哦,包括搶錢的大孩子,都離我太近太近,彷彿就是昨天,他們還都在我身邊。

我看完電影一路哭回了學校,然後哭唧唧的給我爸打了個電話,給他買了電影票讓他晚上去看,他有點被我嚇到了,畢竟我長大後就沒跟他這麼哭過。

我人生中看的第一部電影,是我那不靠譜的爸爸帶我去看的《拯救大兵瑞恩》,當時的我只有五歲,開場不到十分鐘我就被槍炮聲嚇得大哭,我爸只能帶著我出了電影院。

我爸是一名攝影師,他經歷了片中父親所經歷的改革,他像片中的父親一樣一看電視就睡著,一樣不願「低下他高昂的頭顱」。廠子改制後,他開過照相館,賣過掛曆,最後還是奔波在劇組。我都不記得有多少次,小時候的我囑咐第二天要上組離開的爸爸「走之前一定要叫醒我」,但當我早上醒來時,他都已經帶著行李出發了。離家短則兩三個月,長則半年,還記得有一次他回來留了絡腮鬍,我被嚇的嚎啕大哭,他被爺爺趕去颳了鬍子才來見我。

我爸媽在我很小就離婚了,所以家裡不像片中有媽媽做飯,我爸在我小時候又不會做飯,我一從奶奶家回去我們倆人就每天下館子,他騎著自行車帶著我,吃遍了家周圍所有的小飯館。我爸也帶我在標放門口用那些岌岌可危的球桌打撞球,在路邊攤吃羊肉串和田螺。

我們電影廠的孩子大多數都有個「壞孩子」的標籤,因為我們像電影里的「三兒」,愛和人打架,像「小雷」,每天瘋玩不愛學習,聽到最多的話就是「不許你和他們玩」「你可別像他一樣」。我們院兒的孩子,一半在三中,一半在三十五。我和我的發小們也經常在標放看不買票的電影,在廠院里打鬧,爬到院里的大榆樹上摘榆錢,在院里打水仗,捉迷藏,數數我們都認識了二十多年了,我們還和彼此在一起,那是我最珍貴的回憶,他們是我最珍貴的朋友。我們之中的很多人現在都在從事電影相關的工作,我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讓我們來拍我們自己的故事。

看完《八月》,我覺得我的童年,第一次被認可了,就好像有人告訴十歲時被嫌棄的我:「你這樣,也是可以的,最然會走些彎路。」。

我也突然理解了為什麼我爸這麼多年不向廠子妥協,不願拿那幾萬塊的買斷工資,為什麼不願「低下他那高昂的頭顱」。我從前覺得他執拗,不聽勸,甚至不可理喻。卻從來沒試著去理解過他,他絕對不是個完美的爸爸,他倔,脾氣差說話直,得罪了不少人。但是他永遠支持我任性的決定,給我選擇自己路的權利,這是多少孩子不曾擁有的。

那老師,如果你不想低下你高昂的頭顱,就永遠別低下,無論這決定是對是錯,我都陪你面對。


在知乎上看到某篇對這部影片中有說「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大人。」

這部從孩子視角出發的電影據說是拍的「亂七八糟」。

可就是這份「亂七八糟」卻讓我的心一點也不雜亂甚至有些平靜。

拍全家合照,男孩看了看身旁抬起手臂作出摟抱的姿勢對著鏡頭笑笑。

這一笑便是將整個八月的所有懵懂全部笑到另一個時空。

對於成人的世界,他迷茫,但這份迷茫卻不會打消八月即將帶給他的快樂。

黑白的西瓜與冰糕,轟隆隆的破舊風扇與夢境里羊肚子的碎石攘攘,還有甩著自製雙截棍的12歲少年與不願低下「高貴頭顱」卻最終無奈苦笑找人辦事的父親。

這些,都是那個八月,都是那個曇花一現、夏日消逝的八月。

片尾說謹以此片寄給我們的父輩,我想,也是噫此片寄給我們還是孩童時的迷惘以及哪怕是迷惘也不能消卻的對那個八月所期待與悸動的心。

那個八月,男孩與我們都會成長,因為時間也在不斷長大。

推薦電影《八月》

2017.3.26


比起文藝片,「八月」更像是一卷回憶錄影帶。

我就是被這張海報騙去電影院的。

沒看宣傳,沒看點評,沒看預告片,甚至連簡介都沒看,我就坐到了3排7號,影院正中央的座位上。

一見鍾情。只因那藍得像海的天,綠得發亮的葉,灼熱耀眼的光,和枕著雙手躺在屋頂的少年。那樣明亮歡快的顏色只屬於記憶中美好的夏天。就算不看劇情,相信電影的畫面也足以讓人賞心悅目了吧。

沒想到的是,我被那夢幻般的海報欺騙了。

這是一部黑白片。

然而一百一十分鐘後,我必須承認,我被騙得心甘情願。

我不想把這部片子定位為文藝片。我承認它的小眾,但這部電影,單憑一顆『文藝心』很難產生共鳴。這是一部需要觀影者經歷的電影。1994年8月,我還沒有來到這個世界,我的爸爸還沒有在車站望見我的媽媽,他們還沒有相遇。幸運的是,我與影片都出生在了北方,又因90年代經濟發展的緩慢,我們之間並沒有太多隔閡,反而有著濃濃的親切之感。這是一部獻給父輩的電影,我想如果坐在電影院的是我的爸媽,他們感受到的溫暖會更加強烈吧。

比起一部文藝片,「八月」更像是一卷錄像帶。男孩的眼睛是錄像機,錄下了一個對於他來說平凡又不平常的夏天。這些記錄下的日子在屏幕上投影,出乎意料地被格外真實地還原了,真實到一不小心就被捲入了那悶熱的酷暑之中。早晨鄰居大叔站在陽台放聲歌唱,午後樓下傳來「戧菜刀,磨剪子」的吆喝,傍晚衚衕里小孩子你追我趕嬉笑打罵,撐起了這個北方小鎮的一天。

男孩的目光停留在對樓拉小提琴的小姐姐身上,停留在三哥球杆推動的撞球上,停留在膠捲放映的陳佩斯滑稽的表情上,停留在李小龍眼神凜冽赤膊上陣的畫報上。當然,他也充滿疑問地注視著許多無法理解的事情,比如舅舅三十年工齡換一屋毛線自嘲的嘆息,比如燈熄人靜的夜裡父親在客廳憤怒而瘋狂地擊打空氣。

這個夏天,男孩在懵懂又不自知地緩慢成長。父輩們在理想和現實中徘徊掙扎。

看電影的時候時常會恍惚,就好像那些明明專屬於自己的記憶不知被誰偷搬到了屏幕上。這種帶入感是瑣碎的,又細密得像空氣中的塵埃,無處不在。壞掉的風扇,母雞啄米的鬧鐘,黑白的膠捲電影,帶著紅綢子的拔河粗麻繩,在坑窪不平的土路上踱步的喜鵲,都在我的記憶中長久地存在過。片子里有我的爸爸,有我的媽媽,有我的祖輩。當小男孩爬到樹上靠著樹榦哼著那句『祝你平安』的時候,影院中的我鬼使神差跟著他哼唱了起來。或許,在那一刻,我把小男孩當成了兒時的自己。

這部電影,就是生活本身。生活毫無頭緒,卻又充滿詩意。平淡似水,卻也絢爛如虹。

關鍵在於觀察者的眼睛。

「八月」是男孩的一場大夢。入夢時恍恍惚惚,夢醒時亦不清不楚。夢留下的痕迹,是額頭滲出的細密的汗珠。這場夢,講到這裡已經足夠了。


看著舒服,很舒服,像做夢一樣,我沒有這樣的回憶,但是很少有這樣讓人看著舒服的電影,好像人們所描述的那個我不曾經歷的年代,人們安安靜靜地看著電影,把電影當作藝術去欣賞。

看完之後再回想起影片,腦子裡不自覺配上六月船歌的旋律,感覺更像一部黑白默片了。

喜歡這種不為了討好觀眾賣弄劇情的電影和導演,真的很純真啊~喜歡? ? ?


你覺得故事平淡如水甚至有些乏味,但走齣電影院,會有無數個畫面和記憶湧出,而今晚,也許會夢到自己的那個八月的童年。


人不能低下高貴的頭顱

——《八月》

八月算是我數著日子等上映的片子

之前青年電影展在成都就有展出過這部片子

當時導演張大磊也到了現場

只是後來很後悔沒去看

之後知道《八月》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

想的是那無論怎麼樣也不能錯過了

而年僅十歲的小演員孔維一

也憑藉《八月》囊獲了最佳新演員

在這紀念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誕生25周年的金馬之夜

這枚小小身影的存在

難免會讓人想到《一一》中的簡洋洋

都是童年都值得被記錄

看到很多人抱怨《八月》並沒有排片

當我走進電影院看著空空蕩蕩的座位

理解了小眾的電影在如今尷尬的處境

也確實覺得對於這種私人化的電影

能理解能欣賞的人也不在大多數

電影的私人化就如同導演張大磊說自己的電影

「《八月》是我在2008年的時候想到要拍的一部電影

2006年畢業回國之後直到08年這段時間

我一直在試圖要找到一個機會來拍攝屬於自己的電影」

也很容易看得出來

故事裡面的男主人公曉雷就是導演自己本身

總是用原生態的眼睛望著周遭的一切

他是那個時代的一員

對於九十年代的回憶不那麼清晰像散文

但又覺得這些就是能喚起我的記憶

《八月》勾畫了張小雷在小升初暑假八月時的生活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下崗潮」中

作為電影廠剪輯師的父親工作難保

卻堅信在新規下依然能夠「憑本事吃飯」

而依然清閑故我

母親則為了曉雷能上一所好中學東西奔走

成為家裡的經濟支柱

好像《八月》就是講述了一個夏天

這個夏天可以讓我們看的任何一個人都有所觸動

八月在我們青春時期想的就是

過完了就是九月了就開學了

回味還覺得這些好像都是我的回憶

因為我們都將經歷那個時期又從那個時期成長

雖然我是九五後了但是看到《八月》

黑白影像之下就是對自己少年童年的回憶

當年會有自己的個性會去反抗會去想像

成長青春死亡學習懵懂的愛情

這些元素都是我們成長必備的

而父親對我們而言小時候就是我們的英雄

他告訴我們始終都不能低下頭顱

告訴我們要有夢想

你可以不做一個英雄你可以不成大器

但是你一定要有骨氣

很多人在電影里都看到父親這個角色

覺得這部電影彷彿就是給父輩的禮物

小雷怎麼也不明白

不明白爸爸為什麼會喝醉

不明白爸媽為什麼要吵架

不明白爸爸為什麼要在深夜對著空氣亂揮亂舞

不知道媽媽為什麼一定要讓爸爸去幫我找關係上重點

不知道為什麼爸爸會在那一天離開,去那麼遠的地方工作

他甚至連「下崗」意味著啥都不知道

就像爸爸把家裡的拖把鋸了給小雷做了一個雙截棍

這個雙截棍從一開頭就一直出現

小雷無論做什麼都帶著它

他的偶像也是李小龍覺得自己也能跟他一樣威風無比

小雷本來就是有個性的人

放蕩不羈但是又覺得他就如同我們每個人一樣

青春時期總是覺得自己是個小英雄小霸王

我們什麼都能解決

而這雙截棍也代表了父親深沉笨拙的愛意

而那曇花就如同我們所生活的狀態一樣

長出來又衰敗

花開過成塵埃

整部片子導演都選擇了黑白影像

拉開了故事與現實的距離

而影片過度曝光的鏡頭

也讓有關八月的記憶白得亮

散文化的電影讓我想起來

去年上映的《黑處有什麼》被稱為詩電影

值得我期待的是我發現這些小眾文藝電影

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影響力了

無論怎麼說

《八月》是負擔的起這個獎項的

我們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時代要去記錄的方式

要是有這麼一個人

何況這還是一個年輕的導演

用他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故事

記錄下來我們生存過的時代

這何嘗不應該鼓勵

最後附上我自己很喜歡的一個詩人

林白

在《過程》裡面說

「八月就是八月

八月我守口如瓶

八月里我是瓶中的水

你是青天的雲」

要是感興趣可以關注我個人公眾賬號

五元沒有電影

http://weixin.qq.com/r/JTiwqObEpLvbraLL9203 (二維碼自動識別)


據說明年大陸上映,豆瓣上褒貶不一,反映的那個年代片中那個小孩的感受估計是80後的整體回憶


90後看八月會是什麼感受 明天去體驗一把


一個娓娓道來的故事,壓縮了整個童年時回憶。


推薦閱讀:

《戰狼 2》為何能在七八月檔期獲得如此可觀的票房?

TAG:電影 | 金馬獎 | 八月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