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Material Design 推行了兩年,到現在怎麼樣了呢?

RT


設計師們談的風生水起,但在產品上實現了的沒多少個(雖然規範講了一大堆,但怎麼通過編程實現還得自己猜)。

現在很多應用都是偽 MD ,設計水準還停留在套官方色表再加一個 FAB 。特別是有些還每個頁面都來一個 FAB 的,令人髮指。

真正有 MD 味道的應用都去琢磨插畫、布局和動畫。

比如現版本的知乎,採用了 MD 沒錯吧。但圖標和 FAB 有基本的邊緣質感嗎?沒有。有像樣的過渡動畫嗎?沒有。有用陰影反映層級嗎?有,但極少。

由此可以看出,細節出真彩。但就國內來說,這已經很不錯了。

總而言之,兩極分化——會用則靈,不會則淤


首先談一下我對國內 MD 的看法。很多人都抨擊國內很多的偽 MD,批得一文不值,似乎一處不符合 MD 規範就不應該發布,就是丟人現眼,我有時候也很無奈。大家不要忘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也不過 38 年,而紅色政權被蘇聯社會主義審美又影響甚深,急功近利的教育體制把基本的審美教育毀滅殆盡,你不能指望這樣一個國家培養出來的國民、 UI 設計師和開發者們能夠立刻全盤接受 MD 以及做出絕對符合 MD 的應用。而且,主流應用的 UI 都是具有傳承性的,MD 化需要一個過程去消化去融合,國外 Facebook Twitter 更新了多少個版本才弄出個像樣的 MD 版本?當然了 UI 的傳承性並不是國內毒瘤不採用 MD 的借口。(就算不存在 MD 毒瘤們照樣會按照他們的想法亂改...)

所以我覺得大家面對個人開發者做出那些有 MD 影子但沒那麼規範的應用要學會包容,不要一味地指責,去打擊他們的積極性,也不要以偏概全,那一些站不住腳的理由去誹謗 MD (例:MD 不適合功能多的應用)。

以下是答案正文:

答題之前還是要交代一下背景,我是一名 Nexus 用戶,被診斷出可能患有 MD 癌,並且是名留學生,使用習慣並不符合絕大多數中華人民共和國用戶,所以請別問我類似於「不用毒瘤怎麼在中國生活啊」 「用這麼多英語應用裝什麼裝啊」 之類的問題。我也不是什麼專業設計師,沒認真讀過 guideline,評判時私貨多靠直覺,專業人士輕噴。但我的學習能力應該在用戶里名列前茅,起碼我不是那種有 drawer 就不會用裡面功能的腦殘用戶 XD

題主的問題是 MD 發展了兩年到現在怎麼樣了,換句話說就是 MD 被接納程度(注意,題主並沒有規定地域,並不是問在中國的被接納程度),那我就展示下我的主屏,來看看其中有多少應用使用了 MD (Stock app 我就不說了)

我把 MD 的使用情況分為以下幾等:

  • 符合 MD / 有自家傳承性的 MD (Grade - A)
  • 想用好 MD 但並不是那麼符合 MD (Grade - B)
  • 想用 MD 又想跪舔 iOS HIG (Grade - C)
  • 跪舔 iOS HIG (Grade - D)

首先看 Dock 欄:

FB Messenger - A

QQ - D

微信 - D

WhatsApp - A

Fenix for Twitter - A

騰訊系的兩個給出 D 原因很簡單,除了狀態欄有個 Darker Shade 以外,沒有任何控制項符合 MD,濃濃的跪舔 iOS 風,QQ 的好多控制項連 1080P 屏都未適配,我 2K 屏幕看著簡直折磨死人。

此為 FB Messenger

Google Folder:

Google - A

Inbox - A

Maps - A

Calendar - A

Gmail - A

Keep - A

Rewards - A

Translate - A

Youtube - A

Google Folder 當然是理所應當的全 A.

Music Folder:

Play Music - A

網易雲音樂 - B/A

Poweramp - A

Shazam Encore - A

SoundCloud - A

Spotify - A

網易雲音樂的 MD 化其實在國內大型開發者出品的應用里算是頂尖的,可惜 drawer 被濫用,所以給出了 B/A. 其它幾個音樂類應用都很好的保留了自家 UI 特色,和 MD 結合的恰到好處,你問我這種非專業人士我挑不出什麼毛病。

上兩張截圖是 Spotify,下一張是 Shazam Encore

Frequent Folder:

Facebook - A

Instagram - A

QQ 空間 - D/C

Shadowsocks - A

Swarm - A

知乎 - A

QQ 空間有別於騰訊之前兩個應用,它不僅有 Darker Shade,還有長按水波的 interaction,雖說也是跪舔 iOS 以及不適配 FHD 屏吧,但誠意我還是能看到一點所以給出了 D/C. Facebook 經過了多輪更新總算是有一個像樣的 MD UI 了,而知乎 3.0 雖然招惹了很多非議,但總體看並沒有特別違反 MD,所以依舊給出了 A.

第二屏:

Bilibili - A

Dictionary - A

Focus - A

Outlook - A

Pocket Casts- A

Relay - A

S1 Next - A

Wikipedia - A

滴滴出行 - D

S1 Next 主要是因為功能太簡陋了,否則毫無懸念的 A,當然了其本身也不要多少功能,所以我還是給了 A 等級。滴滴我就不詳說了,徹頭徹尾的垃圾,要不是壟斷了市場我是絕對不會用的。

News Folder:

BBC News - A

BBC Sport - A

BuzzFeed News - A

Flipboard - A

Sky News - A

網易新聞 - C

網易新聞是我唯一的中文新聞應用,倒不是它做的有多好,都是靠同行的襯托lol。Android Design 的時代里網易新聞算是國產應用里的佼佼者,可惜現在它也漸漸屈服在了 KPI 面前,雜七雜八的東西都往裡加,最後把當初的好設計改的不倫不類,但好歹還有 MD 的痕迹在,所以給出了C等級。

BBC News

網易新聞結論:我們可以看到,我的常用應用里,所有來自於海外的應用都獲得了 A 的好成績。它們在自己傳統的 UI 都參考了 MD 形成了 Android 5.0 後 Android 應用該有的形象,使用起來明顯區分於 iOS 的體驗甚至勝於 iOS. 而國產應用里,網易雲音樂、知乎、Bilibili、Shadowsocks 以及 S1 Next 都拿到 A 或者能觸碰到 A,說明國產應用好好做也是可以做好的。我常用應用里國產佔了 10 個,而 5 個都做到了「符合 MD / 有自家傳承性」的 MD. 剩下的 4 個都在 D 里。這些應用都來自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型開發者,而且在我看來都是「因為圈子裡有人用所以我沒辦法只好裝的應用」,如果我是個從小就生活在歐美的用戶,則不會感覺到任何由這類應用所帶來的問題(這些應用的內存管理都不咋地)。我不能一棒子把中國開發者全打死,但我的統計只告訴了我,MD 在海外已經十分普及,iOS HIG 在國外有多普及 MD 就有多普及;在國內,如果能努力脫離毒瘤生態,情況也沒差到哪裡去,但要是用起毒瘤來,我感覺我依然在用山寨的 iOS 應用。而造成這個的根本原因不是 MD 不優秀,也不是用戶蠢或者沒審美(雖然這是事實),而是毒瘤太多外加毒瘤里的果蛆/想跪舔 iOS 的人太多。為什麼果蛆那麼多?因為 iOS 和 Android 在國內不是公平競爭。為什麼不是公平競爭?那你去問中央人民政府去。所以題主問 MD 發展了兩年究竟怎麼樣了呢?我會告訴題主:發展得很好,Android 發展得多好 MD 就發展得多好。中華人民共和國內為什麼感覺不到?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里沒有 Android 呀!


看看iOS的Ripple player,iOS里少有的MD風格app,靈動才是MD的靈魂。


就國內而言,不怎麼樣。幾個採用了material design的app,知乎,b站,酷市場,網易雲音樂,都只停留在了像是material design的階段,用個FAB,加幾個圖標(網易雲音樂的圖標還是ios風格的)就算是md設計了,但細看之下沒有流暢的動畫過渡,material(質感)就更沒有了。

但是問題在於,以上幾個已經算得上做國內Android app界認真做設計的app了,你就可以想像material design在國內的推行和實現程度究竟如何。(不過看著像md也足夠讓我這個md廚非常高興了)

最後推薦兩個自己很喜歡的material design風格的app:

播放器:phonograph

天氣:weather timeline

暴露位置了:)


恕我直言,目前還沒怎麼見到讓人滿意的MD作品。

MD的靈魂是什麼?是配色和FAB嗎?顯然不是。我心目中的MD是一種讓人愉悅的設計風格,它應當是靈動的、有彈性的,我對material的理解是:帶靜電的小紙片。你按下圖標,它輕快地做出反應,一張新的material彈出來,注意是物理意義上的彈,橡皮筋一樣的彈,然後恰到好處地減速停在應該在的位置,整個過程符合一種帶有科幻色彩的物理定律,熟悉而又更輕快迅速靈動。

做出一個看起來好像MD 的界面就簡單的多了,5.0以上默認控制項就是這樣的風格,加上些甚至層級都不合常理的陰影,大堆的卡片,看起來就像MD了,然而那是假的。

iOS的界面看起來真重。


不能夠方便廠商增加各個按鈕的流量是md最大的缺點。

就如同uwp應用無法進行彈窗捆綁而難以大規模發展是一個道理


就Google Play上的應用來看,MD的推廣還是很成功的。但是回到大陸的應用市場,又是另外一種情況。


我個人超喜歡Material Design風格

無奈我無法推動產品的設計交互

可是我還是會在開發時強行改動

最後就算只有一點點MD影子我也好爽


就國內而言,MD這種設計語言對於國人顯然是太超前了,大部分人不了解,不理解,也不喜歡MD,搞機黨更喜歡的是撿垃圾,開箱,評測,刷機等等,Material Design文檔對於他們來講還是太過枯燥,無趣了。普通用戶也似乎認為ios的界面更好看。

在這種形式下,其實App廠商是沒有什麼動力去設計MD風格的產品的(我想他們也應該沒怎麼讀過文檔)。諷刺地是,這兩年來,倒是見證了一些Android Design類Material Design的App逐漸放棄了自己原本的風格。


看到這個問題,真的想吐槽一下,國內只能說是一片混亂吧,不少iOSapp做出了安卓的感覺,安卓的app做出了iOS的感覺,不想點名,看到這些app,就像吃了魚,被刺卡住,就是難受。不少朋友努力推,也推不出來,許多人至今連md都沒讀過。兩年了,我們這群人只是還停留在嘴上,實際做的,屈指可數。然而還是不倫不類。是什麼原因呢?我沒有找到答案。難道是為了kpi?ip?還是什麼?


作為一名前端er,第一眼看到的時候就喜歡上了。但我不是設計師,不能干涉公司設計規範。最害怕的是公司產品初期採用了MD設計,中後期又因為領導的任性增加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那就不忍直視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人支持在 Android 上使用非 Android/Material Design 的應用?
如何評價AcFun 4.0Beta版的Material Design設計?
在交互方面,歐美普通用戶的「學習能力」到底是怎樣的?
哪些因素阻礙國內 BAT 的移動應用採用 Material Design?

TAG:MaterialDe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