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所指的「著相」究竟是什麼?
謝邀!頂禮師兄,這是善問。作為大乘凈宗弟子,學佛要「不著相」,是非常關鍵的。長話短說,避免重要的信息埋沒在廢話里:
「一切法由心想生」,也即相由心生。《地藏菩薩本願經》中雲,「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怎麼個離法?起心動念為眾生去想,不要去想自己,就是「不著相」,也就是發菩提心。我們凡夫念頭不能斷,總有念頭起來,這裡做一個轉變,過去起心動念想自己,現在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但是還要記住,以往起心動念想自己是造惡業,現在念頭轉變,念念都想一切眾生是善業,如果是著相還是福德。那就是你已經轉了,你從三惡道轉變成三善道,依舊沒出輪迴。所以斷惡修善要都不著相,這才能了生死、出三界。
不著相是什麼?絕對不掛在心上。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任何人,做任何的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事,不要放在心上,這就是不著相;」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天天做,做了之後心裡頭痕迹都不著,這是功德,這是諸佛菩薩之所作,我們應當要學習。所以一定是兩種觀道成了,這就是奢摩他跟毗婆舍那,就是天台家講的止觀。止是所有一切妄念、妄想分別執著止住了、停止了,不再有了;觀是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觀是慧,止是定。兩種觀道就是定慧等學,決定信解。諸佛菩薩跟凡夫差別的地方就在此地。
望有幫助,頓首!若謂以眼見 而有生滅者
則為是痴妄 而見有生滅
這頌非常重要,我們之所以說,龍樹的論證起點是站在認識論高度,而不是本體論高度,就是這個原因。
這一頌,直接翻譯,是說:有人說,你怎麼能說世界不存在,沒有生滅變壞呢?你睜大你的眼睛看看,這不是有生滅嗎?
答:如果你以為你看到就是真實的,你是笨蛋,還跟我談生滅?
什麼意思呢?
就是問:
1、是思維符合客觀事物?
2、還是客觀事物符合思維?
第一個思想,就是典型唯物論的思想,就是一定存在一個客觀事物,無需證明。我們的思維只是符合這個客觀事物的。只是符合對與錯。第二個思想,就有意思了。客觀世界符合思維,這很多人就很奇怪,怎麼會有這種說法。
這裡暗含著,客觀世界的存在與否,我們是不可知的。我們並不知道,客觀世界是否存在。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你無法證明客觀世界就真的存在,你能證明都是你感知的事物。
假如按照第二種說法,我們並不能知道客觀世界是否存在。我們要做的是證明他是否存在。
關鍵在於怎麼證明。
我們說,你能做的都只能是感知的世界(我所),而絕對不可能在客體瞎琢磨。
龍樹想到一個辦法,假設真的存在客體。
那麼客體必然要符合思維,思維藉此命名。命名的根據在於性質,而且是本質屬性。
比如,我們說,蘋果。蘋果可以是紅的,綠的,圓的,甜的,酸的,好的,壞的等等。這些都不是他的本質屬性,所謂本質屬性,是那個區分於其他事物的屬性。
你看到面前的水果,你說他是蘋果,而不是梨。總有一個東西,他是區別兩者的存在,這個就是自性。
自性是不可改變的,因為他一改變,就變成其他事物了。
通過自性的反映,我們形成了名字。那麼我們通過考察名字,也就是考察了名字背後的自性。
假如一個事物有自性,也就是存在一個本質屬性,獨立,區別其他事物。
那麼這個事物是存在的。存在了,就不能變化了,一旦變化,事物本身就改變了。
因此通過這種方式,一個個考察事物。
比如生,生如果存在,背後有一個生的自體存在,自體展現出自性,有了自性,就代表他不能改變了。一個事物是生的,就是永遠生的,而不能改變狀態。
同樣,滅也是這樣。
那麼生和滅就不能相互轉化了,因此我們感知到的生滅變壞就是假象,就是不存在的。
我們再想想什麼叫無自性,就是沒有這個本質屬性,他不能區別於其他事物。無自性,說明無自體存在,那麼事物就成了不存在的狀態。
現在,通過概念的自相矛盾,我們發現這個概念本身是錯的。
但是很多人疑問,概念錯了,換一個就好了嗎?何必認為,自體不存在呢?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依然認為客觀世界是存在的。現在的前提是,客觀世界必須符合概念所指。而概念,是通過自性來決定的,現在概念自相矛盾,就已經說明了,自性是不存在的。
因為如果自性存在,那麼自體就存在,自體存在,就不可能出現,一個概念自相矛盾的情況。
相反出現自相矛盾的情況,就代表思維和存在是不同一的。
那麼存在又是要符合思維,故客觀事物是不存在的。
所謂執著,就是執著於一個名字,真是何苦來哉呢?
當然,龍樹這個思想可以延伸出很多東西。龍樹的思想是對早期思想的一個深化和補充。
如果了解佛教的人都知道,佛教曾經有一個十四無記的故事。
1、世界恆常存在。(「世有常」)
2、世界不會恆常存在。(「世無常」)3、世界恆常而又不恆常。(「世非有常非無常」)4、世界非恆常非非恆常。(「世非有常非無常」)5、世界有邊際。(「世有邊」)6、世界無邊際。(「世無邊」)7、世界有邊際而有無邊際。(「世有邊無邊」)8、世界非有邊際非無邊際。(「世非有邊非無邊」)9、生命即是物質身體。(「命即身」)10、生命與物質身體並非同一。(「命異身」)11、佛死後還存在。(「如來死後有」)12、佛死後不存在。(「如來死後無」)13、佛死後存在而又不存在。(「如來死後亦有亦無」)14、佛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這十四個問題,全部是哲學問題,但是佛陀沒有回答。佛陀沒有回答,並不代表不能回答,龍樹的《中論》就是系統回答這十四個問題。答案很明確,一個字,就是空。
而這十四個問題,在佛教看來,戲論,無需回答。如果各位讀懂了中論,這十四個問題,都能回答。
當然,我們講,我們生活在概念的世界。概念本身也具有研究的價值,因為概念本身是抽象的,概括的。我們舉出任何一個東西都是具體的,比如面前有個蘋果,就是這個蘋果。但是單獨拿出蘋果這個詞,又是普遍化的。這就是概念本身自相矛盾的點,用普遍的詞描述具體的物。
林先生:中論 觀成壞品第二十一zhuanlan.zhihu.com相,就是性質,屬性,不是客體的原樣反映。而是以概念傳達出來,而概念必須是常一不變的,所以執著於概念,就是執著於常。
我認為討論「著相」必須引入「性空」。因為著相是用以敘述我們平凡人得問題,而性空才是我們需要通過佛法認識的道理。
「著相」
附著,執著在事物的表相上,凡人的生活基本都只停留在相上。「我們可以相愛一輩子」,「石頭是硬的」,「我賺了很多錢」「性空」
相比著相,「性空」意味著佛法所倡導的,事物的本性應該是空,是無,甚至是連空都不要執著的空空。「情侶關係也好,所謂的相愛也好,都會因為我們的姻緣而和合消散,說白了沒有什麼是永恆的」
「石頭的形成是由於許多細小的元素和合而成,隨著風化等一系列自然反應最終也會消散成其他形式,和合形成現在的樣子是緣起,消散本質還是性空」
「錢說白了更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緣起了在這一刻被你擁有,轉眼即逝」馬雲穿一套皮爾卡丹該幹啥幹啥,你穿皮爾卡丹,覺得很自豪很興奮,甚至各種小心衣服別弄髒弄破。那麼你就著相了。你同事穿著一身地攤貨去面試去約會,該幹啥幹啥,你穿著一身地攤貨,覺得很丟人甚至不敢出門,那麼你又著相了。
大般若經卷 著不著相品 不行色著不著相 於色菩提不起著不著想 是行般若 若贊若毀不增不減 如虛空中可施設
https://pic1.zhimg.com/da8e974dc_xs.jpg爵士貓3 分鐘前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甚奇!如來、應、正等覺善為大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宣說種種著不著相。」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善為大乘諸善男子、善女子等,宣說種種著不著相,令學般若波羅蜜多,離諸染著,速得究竟。
「複次,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色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行受、想、行、識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眼處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行耳、鼻、舌、身、意處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眼處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行耳、鼻、舌、身、意處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色處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行聲、香、味、觸、法處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眼界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行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耳界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行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鼻界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行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舌界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行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身界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行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意界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行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地界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行水、火、風、空、識界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無明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行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布施波羅蜜多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行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內空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行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真如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行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苦聖諦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行集、滅、道聖諦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四靜慮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行四無量、四無色定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八解脫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行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四念住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行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空解脫門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行無相、無願解脫門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菩薩十地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百九十一
初分著不著相品第三十六之五
「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五眼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行六神通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佛十力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行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無忘失法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行恆住舍性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一切智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行道相智、一切相智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一切陀羅尼門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行一切三摩地門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預流果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行一來、不還、阿羅漢果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獨覺菩提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一切菩薩摩訶薩行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行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著不著相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
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色不起著不著想,於受、想、行、識不起著不著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眼處不起著不著想,於耳、鼻、舌、身、意處不起著不著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色處不起著不著想,於聲、香、味、觸、法處不起著不著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眼界不起著不著想,於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起著不著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耳界不起著不著想,於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不起著不著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鼻界不起著不著想,於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不起著不著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舌界不起著不著想,於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不起著不著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身界不起著不著想,於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不起著不著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意界不起著不著想,於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不起著不著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地界不起著不著想,於水、火、風、空、識界不起著不著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無明不起著不著想,於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不起著不著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布施波羅蜜多不起著不著想,於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不起著不著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內空不起著不著想,於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不起著不著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真如不起著不著想,於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不起著不著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苦聖諦不起著不著想,於集、滅、道聖諦不起著不著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四靜慮不起著不著想,於四無量、四無色定不起著不著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八解脫不起著不著想,於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不起著不著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四念住不起著不著想,於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不起著不著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空解脫門不起著不著想,於無相、無願解脫門不起著不著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菩薩十地不起著不著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五眼不起著不著想,於六神通不起著不著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佛十力不起著不著想,於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不起著不著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無忘失法不起著不著想,於恆住舍性不起著不著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智不起著不著想,於道相智、一切相智不起著不著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陀羅尼門不起著不著想,於一切三摩地門不起著不著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預流果不起著不著想,於一來、不還、阿羅漢果不起著不著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獨覺菩提不起著不著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菩薩摩訶薩行不起著不著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不起著不著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甚奇,世尊!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法性,若說若不說俱不增不減。」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法性,若說不說俱無增減。
「善現,假使如來、應、正等覺,盡其壽住贊毀虛空,而彼虛空無增無減;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法性亦復如是,若贊若毀不增不減。
「善現,譬如幻士於毀贊時,不減不增、無憂無喜;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法性亦復如是,若說不說如本無異。」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甚為難事,謂此般若波羅蜜多,若修不修無增無減亦無向背,而勤修學如是般若波羅蜜多,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曾無退轉。何以故?世尊,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如修虛空都無所有。
「世尊,如虛空中,無色可施設,無受、想、行、識可施設,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
「世尊,如虛空中,無眼處可施設,無耳、鼻、舌、身、意處可施設,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
「世尊,如虛空中,無色處可施設,無聲、香、味、觸、法處可施設,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
「世尊,如虛空中,無眼界可施設,無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可施設,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
「世尊,如虛空中,無耳界可施設,無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可施設,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
「世尊,如虛空中,無鼻界可施設,無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可施設,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
「世尊,如虛空中,無舌界可施設,無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可施設,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
「世尊,如虛空中,無身界可施設,無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可施設,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
「世尊,如虛空中,無意界可施設,無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可施設,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
「世尊,如虛空中,無地界可施設,無水、火、風、空、識界可施設,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
「世尊,如虛空中,無無明可施設,無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可施設,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
「世尊,如虛空中,無布施波羅蜜多可施設,無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可施設,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
「世尊,如虛空中,無內空可施設,無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可施設,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
「世尊,如虛空中,無真如可施設,無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可施設,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
「世尊,如虛空中,無苦聖諦可施設,無集、滅、道聖諦可施設,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
「世尊,如虛空中,無四靜慮可施設,無四無量、四無色定可施設,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
「世尊,如虛空中,無八解脫可施設,無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可施設,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
「世尊,如虛空中,無四念住可施設,無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可施設,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
「世尊,如虛空中,無空解脫門可施設,無無相、無願解脫門可施設,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
「世尊,如虛空中,無菩薩十地可施設,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
「世尊,如虛空中,無五眼可施設,無六神通可施設,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
「世尊,如虛空中,無佛十力可施設,無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可施設,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
「世尊,如虛空中,無無忘失法可施設,無恆住舍性可施設,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
「世尊,如虛空中,無一切智可施設,無道相智、一切相智可施設,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
「世尊,如虛空中,無一切陀羅尼門可施設,無一切三摩地門可施設,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
「世尊,如虛空中,無預流果可施設,無一來、不還、阿羅漢果可施設,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
「世尊,如虛空中,無獨覺菩提可施設,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
「世尊,如虛空中,無一切菩薩摩訶薩行可施設,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
「世尊,如虛空中,無諸佛無上正等菩提可施設,所修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
般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空性0收藏分享編輯還沒有評論https://pic1.zhimg.com/da8e974dc_xs.jpg寫下你的評論
三個方面:心、對象、觀點,心是你的心,對象可以是任何事物,觀點就是心在自己與對象間產生了看法。這個觀點就是著相,著相就是心附著在觀點上,因為萬事萬物都是相對而存在的,沒有絕對的屬性,而一旦我們產生了觀點,事物在心中就產生了屬性和立場,這就背離了相對的真相,附著在了屬性上。這種屬性雖然也是變來變去的,但在一個個單獨完整的心念中,這些屬性是具備絕對立場的,因為這種絕對性的產生,心就遠離了真相,無法理解附著之外的相對真相。
很簡單。著相,二貨。不著相,二貨。著相 既是不著相,不著相既是著相,不二法門。總之不能心外求法,做好自己。請賜教,謝謝!末法時期是不是月亮惹的禍?
比如,桌子 不是桌子,而是名為桌子的這個東西的相。你看到桌子的時候想到 桌子 這個相,並且心裡以為這個相就是真的桌子,這就是心住其中,就是著相。
執著於相。
就是著相。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我來寫一個俗人的理解。
「不著相」,首先要不做定義。
把你學到的形容詞都忘掉,比如不要看到高樓就說「好雄偉啊」,看到日出就說「好壯觀啊」,看到月亮,就想到一堆詩詞。去感受,不去解釋,不訴諸語言。
不辨美醜,不去想自己的容貌身材如何。
不分善惡,不去想這個人是好人還是惡人,聰明人還是蠢人。所有人在你眼裡都是一個人。
忘記教條。「不住法」 :知乎專欄
不定義自己。一個人被人說善良/正能量/聰明時,容易繼續去營造這樣的形象。不要刻意去表現一種性格。
不刻意追求一個結果。專心於事情本身,讀書時不要想文憑,比賽時不要想名次。
不刻意固定一種生活狀態。不談「我要如何如何生活」
沒有目的。淡若海,飄無所止。
「雲在青天水在瓶」,你要繼續你的生活,如水在瓶中。而你的心是雲,不受拘束,無所止,無所往。
認真你就輸了
根觸塵以後而有受,這是覺性的必然現象,無可厚非;當因受而起愛時,即稱為著相。因為,如果是能正覺的人(這裡,不是正等覺的意思,而是對某些觸受能如實覺知的人),在這裡是不會導致「愛」的出現的。因此也就把這種因正覺而不出現「愛」的「受」稱為正受
著相就是obsession
凡有所相皆為虛妄,可以反過來解,當你意識到某種狀態或者追求其實是一種虛妄時,就說明你之前狀態或者追求著相了。當然當局者迷,這本身也很麻煩,需要自己及時自省以跳出桎梏。說實話,個人更喜歡把生活所遇與各家所說相印證的當做自己的思想裝備起來,而不是像一個老僧一樣盲目地把各家哲學及生活所悟往佛裡面塞。
著相於心著相,心不著相,則世間無相...
著相,或者著相,指的是執著。
正所謂:顯現沒有束縛我們,束縛我們的是執著。
執著是什麼意思?大約就是放下對內在情緒和外在事物的貪心、恨心、牽掛心。
拿我們的話來說,就是:我們幸福與否,不是外在的環境,更關鍵的是取決於我們對生活的態度。
如同你正在用於上網的電腦、手機。
著相,就是看視頻 、打遊戲、聽音樂、玩知乎,等各式各樣的程序在運行(等於你腦子各式各樣的想法,術語叫種子 不斷的現行,不斷的現行又熏出各式種子)。
離相,就是關機。無一絲一毫之相在生,但是卻能生出萬相,正如六祖所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此時即為楞伽經所說心之寂滅時,寂滅為心。
何謂寂?何謂滅?
寂者,心無所依,無一可依,是故世人常說 ,我好寂寞,心裡想抓個東西,這叫心行,叫不寂寞,叫著相,叫迷失,叫顛倒,叫無明,於是有人打遊戲 有人玩知乎 有人再泡妞 有人在吃茶 有人在玩佛法 有人在玩佛經 有人在玩佛語 ,此時覺性迷失。故說,佛者覺也!
兩者之關係, 如六祖所說,前念不生為心,後念不滅為覺。
滅者,如家裡電燈,瞬間無光。但是燈體卻在。此謂心,即是體。
如何做到?修定!
如何修定?離相,先破金剛經上說的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如何破?金剛經四相,以我相為根本,我相以身相為根本,欲破身相,當修白骨觀,先把未到地定修出來,如瑜珈師地論所說,得未到地定方是得定,最小的定,繼續努力,終至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