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所指的「著相」究竟是什麼?
《金剛經》云:「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sakyamuni釋迦牟尼大意指:不應該滯留於「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意識」的感知而去面對一切。
《我和手袋的六天約會》
法國名牌「hermes愛瑪仕」,一個手袋可以為賣200,000元,假設很多女仕都愛不釋手,又假設你是女生,今天你生日,我一次過送了兩個手袋送給你,一個是真正的「hermes愛瑪仕」手袋。
同時,我模仿製成了一個跟以上牌子從肉眼看來,無論「形狀、質料、設計」也跟「hermes」牌子標籤一模一樣的式樣手袋,肉眼、質感也是看分辨不出來,現在同時送給你,請先代入了解六天情景,再想想幾個問題:
1)第一天,(你在不知真假)的情況下,先將「真」hermes揹上肩膊上街,好讓其他人看見,結果你換來的是羨慕目光,你內心生起一種無法形容的愉悅感。
2)第二天,(你在不知真假)的情況下,再將「假」hermes揹上肩膊上街,好讓其他人看見,結果你換來的是羨慕目光,你內心生起一種無法形容的愉悅感。
3)第三天,(你清楚知道)手袋是「真」,再揹上肩膊上街,好讓其他人看見,結果你換來的是羨慕目光,你內心仍然生起無法形容的愉悅感。
4)第四天,(你清楚知道)手袋是「假」,再揹上肩膊上街,好讓其他人看見,結果你換來的是羨慕目光,你內心仍然生起無法形容的愉悅感。
5)第五天,(你清楚知道)手袋是「假」,再揹上肩膊上街,好讓其他人看見,但我(要你告訴別人是假的),結果別人便帶著「輕視眼神」對待你,你感到似被悔辱。
6)第六天,(你清楚知道)手袋是「真」,再揹上肩膊上街,好讓其他人看見,但我要你告訴別人,是好朋友送給我的生日禮物,結果別人更帶著輕視的「羨慕眼神」對待你,你感到似被讚歎。
《名車與虛榮》
問題一:究竟一般人喜歡那個名牌手袋什麼?
此刻跳出手袋領域.......問題二:一般男人在眾目睽睽下,駕上一架「法拉利」跑車,那份愉悅感來自什麼?
問題三:如果他戴上面具,無人知道他是誰,但在眾目睽睽下看著他駕上一架「法拉利」跑車,他內心又有愉悅感嗎?問題四:如果他坐上一台價值三百萬重型鏟泥車在烈日當空去做鏟泥工作,他的感覺跟駕上「法拉利」一樣嗎? 問題五:如果他駕著上一台價值三百萬「法拉利」進入一個沒有名牌車子觀念的非洲部落,他內心又有愉悅感嗎?
說句笑話,這班非洲人可能是食人族,見到這個男人非常肥美.....hahahahaha.....說笑而已,不要理會我這句話。
好了!以上五個問題你都不需要答,現在請你只需說出人的「苦樂」究竟來自什麼?
《喜惡源自主觀的心~二元對立》
在你未給自己一個具體答案前,勿急於看以下文字。
原來,人對世事的態度,全來自透過六種感知功能~「六根」聚合而生起的感受,亦即是透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思維活動,所引起一連串身體內外的生理及化學反應所帶來的「感覺」,故此,全部只是內部主觀發生,人所「追隨、拒絕」的只是「內在感覺」,並非來自被感知的外界,亦即跟外界的「名牌手袋、法拉利跑車」無關,世間只是「中性活動」,批判、分別的是「心」作怪。
這份感覺凝聚成「喜歡、嫌棄」的兩種態度作為主軸,一部份你更能回憶,另一部份你卻會完全忘記,但無論是否記得起,那份因六根感知聚合的「生化反應」複雜細節過程,都會不知也不覺「累積訊息」儲存下來,形成了「感覺記憶體~(識)」,導致使人面對世事,也情不自禁、不受控,在不知不覺地自動提出記憶中的累積訊息去運作面對眼前的際遇。人總活在「榮辱、得失、對錯、善惡」等等之間的對立世界裡,所以矛盾、糾結、煩惱是必然的,這種「二分法」形成了一種「慣性思維(Inertial thinking)」。我們從小就被教導這樣分化所有人事物的價值,彷佛以為這「二分法」就是處世理所當然之道,誰知這種「二分法思維」存在大量邏輯謬誤,難道世界上顏色又豈會只得「非黑即白」這樣簡單?人總慣性看表面事相作基準,局限只得「兩種對立」角度層面,常常只考慮一系列「兩極端」的可能性,而排除其他可能,看不見「兩極端」以外領域,佛法上叫「邊見」,亦即永遠執取「偏側於一邊見解,卻看不見整體」,這就是痛苦根源,佛法叫「著相」。(註:「著」指滯留。「相」指由感知後而出的觀點。)
《掉進二元沼澤~煩惱》
這種「喜歡~取、嫌棄~捨」的慣性思維,進一步地操控著我們的身所行、口所言、意所想,讓人無知的向「外界表象~相」作出無止境的「攀附」,到頭來做出很多不是傷害別人,就是傷害了自己的決定,就為滿足那份內在的化學反應~「我、我的、我的感覺」。
稱合我的感覺,想它不斷延續~取。
不稱合我的感覺,想它馬上消失~舍。
修行佛法就是超越這兩種令人上癮「慣性思維」,目的就是「破除我的執迷」,人就可以用中庸的思路去平衡生活上種種際遇,再調煉超越「表象框架束縛~離相」,當平等心出現的時候,煩惱就會越來越少,內心就會感覺越來越自在,如果未能超越這種「落兩邊」的思路,人是永遠沒有辦法自在,始終也是在苦樂中浮沉。
順帶一提,如果你經常運用離相的心,別人眼中的你是充滿慈悲的,慈悲心並不是一種情緒,而是一種思路上的平等心流露。
如果無法令自己每一天也開心,而只有憂愁的話,人生存還有什麼意義,如果死真能解決一切,我早就馬上自我了斷。
人人每天都很多煩惱及阻力,你我他一模一樣,每天自有每天愁,彷佛煩惱永遠解決不完,揮之不去,日日新鮮。
從修行中,我明白了世事也有陰陽造化,有黑暗必有光明,既然每天自有每天「愁」,也肯定每天自有每天「樂」。
人人一出生下來的最大使命,就是來「面對困難,解決困難」,萬物平等,誰也不能獨善其身,面對生活,解決人生上種種障礙是人的責任,沒法推卸,人人所面對的其實大同小異,誰都不比誰「好命」,誰也不比誰「歹命」,重點是誰有「智慧、勇氣、能力」去面對?上天非常公平,並不會因你的眼淚而放你一馬。
《跳出二元幻影~自在》
故此,我決定從那份苦惱的環境中,時刻再找出光明面去自得其樂,男兒女兒也當自強,為了自強就必須不能極端,一定要看出世事的真相,那個真相原來全部在我們的心,不能被相所迷,誓要火焰化紅蓮。
由此可見,我們就不難理解佛法為何叫「不二法門」?
簡言之,就是「沒有二元對立」的法門,亦即是覺醒的方法。
佛者,覺也。佛法是「覺醒」的方法,是指出萬象的「實相」而已,根本並非談對錯,更並非另定基準去為世間「認定」或「否定」,「對、錯」只是人心的基準,並非指事件本身意味了什麼。
佛法「不會認定、不會否定」世間任何錶象,只是借止惡行善去維持人間活動、因果作為指引去面對人生,目的是離苦得樂,卻是權宜之計。
「世俗心」;這思維使人心不斷在「二元對立」之中交戰似的,執取一邊觀點卻推開另一邊觀點,那份矛盾使內心產生衝突,使眼中看出的世界容易產生不順眼。
稱我心意就認為是對。
逆我心意就認為是錯。 這種「順我者對、逆我者錯」的思維屬執著,這是煩惱根源。
人心執著創造了概念世界,充滿了二元對立,當中包括了「上下、左右、這個、那個、內外、對錯、真假、正負、好壞、你我、應該、不應該」等等數之不盡的二元對立觀念,佛法上叫「分別心」,亦是「著相」。
著相的觀念全部是一廂情願創造出來,宇宙萬物只有生滅表象活動,更以不斷轉化以存在,本質皆空,實相是不生不滅,並沒有對立,種種對立及分別只是人心創造錯覺,主觀道德標準界定出來的幻影。
《駕馭一切觀點與立場的般若波羅蜜多~離相apratisthita laksana 》
「出離心」;是指「從感知中出離」,叫「apratisthita laksana~不住於相」。
出離心,並非放棄或討厭世間,而是指從感知出離。佛法,從來都沒有「認定」或「否定」世間所出現的活動,而是超越二元對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內每一個「不」字就是說實相,「不要滯留」表象二元對立,萬法唯心,森羅萬象的千差萬別,都只是自心創造出來的幻影。
佛法從來都並非為世間另定基準,佛陀四十九年言教只是指出「實相」,也完全跟閣下秉持什麼宗教、理念及接受「實相」與否無關,任何人只要攀附表相,結果就只有苦。
佛法上的修行,其實就是修心,扼要地說就是「思維修」,佛陀所教的一切的「功法、心法」就是教人認識我們這個心,去了悟人生的「實相」,用「不取不舍」的思路去面對人生,離心說道,就叫「外道」,這樣就已偏離了佛法本身。
說到這裡,讀者應該對「相」已有一定的體會,更加知道什麼叫「著相、離相」。人生際遇,無非只是內心的一份主觀感覺,佛者;覺也,求覺者首先要明白「實相」,才願意學習「離相」。學佛最基本就是要「明心見性」,除此以外,再沒其他,這才算是依教奉行的真正佛弟子。
人的苦樂跟外界無關,外界只是一連串「中性活動~緣」,苦樂是內在的心所創造出來的錯覺,不要再受「相」欺騙,一切唯心造。
《著相pratisthita laksana 》
最後我再分享一下什麼叫「名、相」,作為這篇文章的總結。
相;指森羅萬象呈現,其形相狀,也各盡不同。
名;指依據各種形相,定出種種名稱,以作表詮。
簡單說,不論有形無形、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動態靜態,只要由心所感知,再去執取的名或相而建立的內心種種觀點,就叫「相」,簡單說,相就是指由感知後而出的觀點,「際遇」也。
著:指滯留。
相:指由感知後而出的觀點。 全句內涵,指被感知後所生起的觀點而牽制滯留。
P.S
梵音:pratisthita,指「住」。
梵音: a-prati-sthita,指「不住」。 梵音: laksana,指「相」。
古代語叫「住相」。
近代語叫「著相」。
舉例說;阿女、女兒、女生、女仕、女人.....,都是指女性,一切都是時空、情景上的表達而已,不必拘泥字辭彙。詳見:《維摩詰經》
《做一件事,究竟是動機重要,還是結果比較重要?正邪應該以什麼標準去界定?》
Handsome:《超人大戰蝙蝠俠》
超人為了救地球,常都因為制止邪惡勢力,同時使到鬧市受到破壞......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156510/answer/173053743
《為什麼現在多數人對佛教抵觸這麼大?要不就是明明半章佛經都沒看過就各種大放厥詞?》
Handsome :問者著相,答者著相,問者越預設答案,越問就越著相,答者見問者越惆悵,答者就答得越囂張......
http://www.zhihu.com/question/53548119/answer/137504470
《佛教叫不二法門嗎?原因何在?》
Handsome:以下說話不難理解,究竟佛法為何叫「不二法門」?簡言之,就是「沒有二元對立」的法門......
佛教叫不二法門嗎?原因何在? - 知乎用戶的回答
《請善知識把佛法見解,用最通俗表達一下嗎?謝謝。》
Handsome : 生活技巧、知識,通通仍要必須學習......
http://www.zhihu.com/question/52772461/answer/131994198
謝邀。
佛教有個詞叫覺悟,意思就是「覺一切相,悟一切本」。
著相意味著:沒有真正去覺相,也沒有真正去悟本。
比如你站在山頂,什麼也不想,感覺清風撲面,全身的毛孔都舒坦。
一般,我們會發自內心地說一句:好舒服啊!就完事了,下山咯。
這就是著相了。
只有你把心持續放在這個清涼的肌膚觸動上,投入去感受,不要讓它輕易跑掉,那才是「覺其相」。
因此,也可以說,著相就是用不安定的心,去對待一切事物(物質和意識)。這樣永遠也不會認知到事物的本質,更不會從中獲取真正的智慧。
了解這一點,就不難明白為什麼佛弟子要出家了。俗世中轉,心不可能安定,只有遠離系縛,慾望,不讓自己著於相中。
也不難明白為什麼佛弟子常常要坐禪。不是坐在那裡啥事也不幹,而是在「覺相」。覺物相,覺心相,覺覺相。
是的,覺本身也是一種相。
先覺而後悟。這才是大智慧,可惜人多被相所迷,反以為覺,顛倒夢想。
handsome 用名牌舉的例子非常好。
這是農民工的蛇皮袋子,土嗎?有人送你了一個這樣的LV袋子,土嗎?
有一天你覺得別人送你的LV袋子可能是假的。這時你覺得上圖的袋子土嗎?然後你找人鑒定,然後發現確實是真的,這時你覺得土嗎?這就是著像。台灣人對於民主也是典型的著像。部分香港人和大陸人也是如此。著像就是臨其門而不入,迷惑於表象卻看不透實質。台灣人覺得民主了就萬事大吉,可以躺著肚皮睡大覺,覺得事情圓滿了,有問題也是小問題。就跟被灌了迷魂湯或者被鬼打牆了一個樣。很多信佛的人只顧拜佛,覺得把佛像擺在家裡就萬事大吉,也是著像,是把自己關在了門外。入世的生活讓我們常常記得自己是在一條船上,卻忘記了自己是在一條河上,以物喜,以己悲,謂之著相,佛菩薩無相不是沒有相,而是千萬變化沒有固定相,與眾生的區別不是相上怎樣,而是菩提心與凡夫心之區別,天天面帶笑容合掌做楫者未必是佛菩薩,如果心懷鬼胎也是魔。
道可道,非恆道。既定的認知和知識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演化的,而如果只認死了一個東西,就著相了。 名可名,非恆名。對事物的描述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個東西被叫成蘋果,然後 別人叫apple 你覺得這人蘋果都不認識,這就是著相了。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當事物沒有名字和代號的時候,你就有好奇,去察覺事物的微妙,而有名字代號的事物,往往你只是看到了大體構架,就一晃而過。 大道理,易經 ,孔子,老子 都說的很明白了,就看你們是否去看。
比如某些明星的迷妹們……
一般一說相。似乎就是看得見的,有形的,才叫相。
其實,相包括兩種,有形和和無形的。或者用一次來解釋,可以叫做境界。比如當下我想林志玲,大美女的樣子、身材、娃娃音就呈現出來了一種境界。
我們管這個叫意識境界。當然,還包括顏色、形態、溫度、硬度、形狀、氣味、味道、聲音……等等這些我們可以感知到的境界。這些有形的物理境界和無形的意識境界,就是所謂的相。
著相,就是執著於這些境界,
執著個啥?就是認為他是真實的。比如我們的身體,這就是一個相,色相,肉身,有溫度……
佛說,這個身體本來沒有固定的特性,否則很久以前乃至很久以後,他應該一直就是這樣。不會改變。但是我們知道,身體不僅會變化,還是消亡。所以我們的身體壓根就沒有固定的本性。而因為因緣和合,地水火風四大種在特定時間和範圍內,合成了我們的這個身體。你說他真實么?其實不真實。不僅來去轉瞬,而且分子原子蛋白質之間更多的是空間。所以身體更多的是虛幻。就像電影,你說他存在么?其實不。你說他不存在么?又有個影……但是我們會死死地認為這個身體就是真實的自己。所以這就叫著相,執著於這個肉身的境界。佛也就管這個叫顛倒。把一切本來沒有本性,也不真實,而且只因為因緣和合而生成的轉瞬即逝的空假幻境界,執著地當做恆久、認作真實、以為永遠……
很多人說,你著相了!其實,他要沒著相,也壓根說不出這話來……著相是學佛人的棒子,專門冷不丁棒打別人的。左手有棒謂執著,右手有棒謂著相,此二棒一揮,見者禁聲而慍惱,若執棒還擊則勢處下風恐反失分。是故無大修行者不得輕用此棒恐對方不服。
正說著相就是看見什麼就是什麼,執著於「是什麼」「求什麼」,而沒有學心經、金剛經、壇經。但凡讀過這幾本經就理論上知道一切皆夢幻泡影終不可得得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哈哈裝修房子考慮了好久下定決心買了超預算的理石,結果效果不好,還付了全款。和石材店交涉處於弱勢。裝在新房子上的理石拿砸掉損失又不想承受。於是我糾結了,對,著相換成糾結這個詞那就是著相的心態了。
上面說的事真的,我知道我自己著Jiu相jie了,但是控制不了。
著相與否不是看不在乎什麼,而是看心念是否出入無間。你不在乎的你感覺你不著相,那讓你糾結的就是心念的結。被眼前的事物帶給你的感覺所吸引,進而固執在這種感受上而看不到客觀真實的狀況叫著了相。
偶然間看見這個很久前提出的問題,或許不會有人留意到這裡的回答了,因之前寫過的一篇文中對此作過解釋,就正好移為一用吧,不定也能緣起一些令人歡喜的果。
說兩個譬喻:
你的眼睛和一切色之間彷彿系著一根隱形的繩子,打了個結,而你的心呢,又錯認「眼見為實」(色根本不實,一直在緣起衰變,這個道理其實無需借用佛經,世間法就可明了),所以當眼睛看的對象——也就是色——發生改變時,好比丑了、壞了、老了,你的心立即也就跟著這個色發生變化,變得不如意、恐怖、痛苦。發現了嗎?這根隱形的繩子就一直這麼牢牢牽動著你的眼,而世人往往認為眼是心感受外界的渠道,所以眼一旦生變,你的心也就必定隨著色的變化而承受各種起伏不定的情緒(此處的心並不是通過眼所看之色而有,《楞嚴經》之七處征心的譯文已經解釋得很清楚)。當你認為色是不變的、或者明明知道它必定是剎那變化的但仍然希望它是不變的,這就叫「被色導致的幻覺所系著」,以至於「受、想、行、識」都一一連帶著被系著,彼此互為緣起,周而復始地輪轉(《雜阿含經》中曾多次開示此道理)。
對此展開解釋:這種色的變化,就叫剎那生滅。一切色每一刻都在變化,那色就不能稱之為是實有的,僅僅是憑藉十方各種條件支持(各種緣起)而幻有的一種存在形態(量子力學奠基人和許多站在第一線的科研者都早已承認世間根本不存任何物質)。那麼同樣的,按照「存在即感知」的理論,我們先不延展到五蘊後面的心理現象四蘊(受、想、行、識),僅僅從源頭客觀現象的第一蘊「色蘊」去思惟,此時就是心和色的關係。既然色從本來面目的境界去觀察,根本無法稱之為是真實的、不變的、恆常的存在,為什麼世人卻都認為這顆心是真實的、不變的、恆常的呢?難道心的狀態不該是隨著每一個剎那都在生滅的色相而同時生滅嗎?也就是能看的心和所看的色(能、所)當下同時雙亡嗎?這裡的亡,不是指一切都灰飛煙滅消失得無影無蹤的虛空狀態,有一樣是常在的:就是心能夠相應各種色在不停生滅時的性能。「性能」,在之前所寫的文章中很多次被提及,那麼這裡就要說到第二個譬喻了。
很多人無法理解「性能」這兩字,這是正常的,所以才會在之前《無盡藏》這篇文中提起這個譬喻,這裡再次展開說明:你把自己想像成一面鏡子,但是注意了,你不是一面實有的鏡子,即你不是物質形態的鏡子,你是且僅是鏡子的映照性能。你把自己整個身心,化成鏡子映照出萬物的性能。這句話聽得懂嗎?一朵花開了,你只負責映照出這朵花從含苞待放到盛開的一切剎那生滅的色相。是什麼花在開?花是什麼顏色?什麼香味?美不美?什麼時候凋謝?這類分別概念性的問題通通不管,你只管無止盡地映照一切,映照每一個剎那的變化。整個過程,根本不需要你用力,不需要你動用世間知識和認知邏輯,僅僅是直覺的相應。還記得《楞嚴經》中開篇佛陀怎麼和阿難說的嗎?「求佛法智慧的人,起初憑的,都是直心」。你完全不需要努力,放下一切曾學過的思惟造作,狂心頓歇。接著你發現什麼了嗎?在極微狀態的觀察下,其實花沒有一個當下是不變的,光、風、土壤、濕度、空氣等等條件一直在被無間斷地互相緣起,那麼你的心,是不是也是一直在跟著生滅變化?既然每個剎那都在變化,那何來一顆實有的心?不變的心?這時的心,其實是什麼?僅僅是映照的性能啊。即:覺性。萬千佛法經論和法門,旨在讓你明白這個最關鍵的真相。禪門、天台宗和密宗的一念頓悟、心性在當下大開圓解,就是這個意思。
很多人在面對理解或者體悟「性能」上,存在諸多疑惑,比如,他們會發問:「這要怎麼做到呢?怎麼做到放下一切去相應呢?怎樣去直覺呢?」看到了嗎?人心已經如此習慣依靠人間知識和固定的一套認知邏輯去做事了,凡事都覺得必須要具備一些什麼技巧和方法才能做到。諸位,你不需要學啊,你本來就具足這一切智慧,你只需要去發現就可以了啊。於是他們又會問:「但是我不知道怎麼去發現啊」,這就是絕大部分人的巨大阻礙。人心,已經連不需要依靠任何世間知識和方法的直覺都不會了。
每當這種困惑襲上心頭,請時刻想起第二個譬喻:把自己想像成鏡子的映照性能。注意:不是你在映照,不是任何一個人在映照,你,就是映照本身。無論對象是什麼,僅僅映照。只照,這個動作會嗎?除了映照,一切皆為虛幻。所以整個映照過程的真實面目是什麼?就是:被照出來的對象和能照的心在每一個剎那的變化中都是同時泯滅、當體即空的。但是這裡的空——現在明白了嗎——不是斷滅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要是真的一切都是虛無的空相的話,請問這些剎那生滅的幻相又是憑藉什麼而得以呈現的呢?難道不是憑藉當體即空的這個空性、這個映照的覺性而變現的嗎?所以,萬法皆空的這個空,也是同樣道理,根本不是一切完全不存在的空,覺性是無始以來一直存在的。這個覺性,就是譬喻中鏡子的映照性能。世間一切幻相,都是呈這個映照的性能而能夠幻有存在。再好好思惟一下曾在過往文章中提到過的《圓覺經》中的這段開示,看看心性能否相應:「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覺性或空性)。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說到這裡,是否思緒開始清晰?平日里,世人認為的「心」,指的是時時刻刻被色相所影響、充滿習氣、有著諸多定義或隨時等待未知狀態改變的心。這顆心,是搖擺不定、高低起伏、感受著愛恨悲苦的世俗之心,這是妄心。而這裡要破的,要洞察的,就是從妄心中顯出「真心」,也就是佛經中的「圓覺妙心」、「覺性」、「空性」。真心不是實有的心,而是如如不動的、能夠相應任何變化的性能本身。所以很多人錯向外處去尋法、尋智慧,其實從來都只在具足的心性之中啊。一念之差,就可以迷失到無邊無際,無明實在令人畏懼。
所以修觀,首先就要把「一切色都是剎那變化的」牢牢印刻在思惟中,如果你認定色是真實的、不變的、恆常的,那就叫著相,叫顛倒夢想,叫活在自我欺騙的幻覺里,「滅從色除」的第一關就無法突破。當修行者在觀照心時,他無法發現心以任何真實事物的形式存在。不存在過去的心、將來的心,所謂觀照當下的心,其實是通過觀照當下剎那生滅的真相從而領悟到實無心,它無所生、無所住,只有永續不斷的明性,也就是映照之覺性。但是人苦於妄認有一顆實在的心,在體驗著、被影響著、困擾著,承受本為虛無的幻境。《大智度論》中有云:「人心求樂初無住時,當觀此樂為實為虛。身為堅固猶尚散滅,何況此樂?此樂亦無住處。未來未有,過去已滅,現在不住,念念皆滅。以遮苦故名樂,無有實樂」,也是一個道理。
研讀佛經時曾用一句話總結過佛陀第一時說法的核心思想:「不取和不住」分別乘以「五蘊」(色、受、想、行、識),即涅槃(此處應該聯想到《心經》中的第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不是聽著極為簡單?簡單到不可思議,簡單到人心都不會。這裡「照見」的「照」,指的就是鏡子映照的性能,即明明了了、無所不在的圓覺妙心(覺性)本身。
佛法的智慧,就是開示和教導眾生如何從「執一切色為實有」的顛倒認知邏輯中返思,返至萬事萬物本來面目的真實境界狀態,從這一切幻相中掙脫出去,一念就進入相應的覺性境界。一念相應,即出幻塵。這一念所需的智慧,每一個人本來就都具足。如果究竟的智慧不能被公平地體現、被感知、被實證在每一個有情生命上,那就不是智慧。故無論人如何強調自我強烈的主觀體驗、意義、價值,都只不過是虛妄的自受用幻覺。這種認知,無法推開智慧之門。
解釋到此,希望這兩個簡單譬喻言下的含義能夠進入你的心性中,緣起不可思議的徹變。由於宿世根器的差異,絕大多數修行人,走的是愚公移山的道路;極少數人,佛緣深厚,能夠一念出離,生起菩提心,餘生便再無疑慮、腳踏實地、交付所有去實證。無論是迷,還是悟,皆是每一位眾生的因果業力和機緣所致,絲毫不差,真實平等。
覺悟「映照」,僅僅是開悟的第一步,悟後起修,事須漸除。無論是破五蘊、習四禪定還是修行五十二階位菩薩,皆是一步一層天。往日里和諸位再三說到「速速告別塵世幻境,進入深遠光明的智慧境界」,就是出於此意。告別,是心出離,出離,不是從世間生活中消失或消極面對世事,而是讓身心對一切保持映照,不再被拖入以往無知迷惑的假相中去。請時刻記得出離的真實含義,不要極為可惜地掉入執著於任何一邊的世俗偏見中。我理解「著相」即為「分別」,有分別心即為著相。禪宗三祖僧粲大師在《信心銘》中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揀擇」即為分別執著。
相:就是心與心外法的總合,也即是萬法。著:就是執著萬法是真實的存在!著相就是…………執著一切萬法是真實的,存在的,永恆的!也就是「萬法皆空」的反面!
何謂名相。相謂四大所造諸色。名謂一切非色之蘊。如是名相一切皆悉虛妄不實。以顛倒故而有執著。或色是我。色是我所。相分別故有名示說。如是名色二俱不實。一切皆是虛妄壞法。如幻如夢。色體不堅如夢所見。乃至四蘊亦非真實。但以世俗文字施設。如是知時不見有苦。由實諦故無有攀緣。無攀緣故心無所有。無所有故何有與彼攀緣相應。由此而能於涅槃界。得超過想及所知滅。-------------------------------------------
何名虛妄分別。謂我 人 眾生 壽者 補特伽羅 儒童 意生 作者 受者。
此名虛妄愚夫異生無聞之者。於我人眾生壽者等中。而生遍計。此名分別。
總而言之故名虛妄分別。
此虛妄分別有故。不如理作意即可施設。
虛妄分別無故。不如理作意無所施設。
此虛妄分別及不如理作意有故。無明即可施設。二法無故。無明亦復無所施設。
著相實際上就是指我見,我見的定義就是「取五蘊為我或我所」,意思就是說把物質或者精神當成真實的,而佛教認為萬事萬物全部是因緣和合的假相,沒有一個事物可以脫離因緣而獨立存在,或者說世界上根本沒有永恆的存在,所以講諸法無我,實際就是說諸法當中沒有真實的存在,我通真實義。如果把事物當成真實的存在,就會對它患得患失,這就是我見或者著相的體現,比如100萬到手了,心裡高興的不得了,為什麼?因為這是真錢,而佛教主張不要認為這個錢是你的,因為這是前世的因緣註定你有這個果報,並不是它真的憑空到你這裡,但是因為大家看不到因果,就相信會有無因之果,天上有可能掉下來餡餅,所以就會對它產生執著,並且患得患失。而實際上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任何人都沒辦法主宰事物的生滅變異
謝邀
著相就是「刻意地關注」,執著於事、物、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