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漢字的使用情況是否被低估了?
經常聽說日本漢字普及程度在下降,年輕人用漢字越來越少之類。
我現在在學日語,遇到幾次出乎意料的情況,比如課本中寫的是 おいしい,沒有標漢字,我還以為這個詞只有假名形式,沒有漢字形式呢。後來看日本綜藝節目的時候,看到節目里打出的是「美味しい」(是日本節目本身打出的,不是字幕組加的)。還有一個詞課本上寫 かっこいい,看到日本綜藝節目里打出「格好良い」。課本上的辭彙是一般在日本用漢字寫的,都會寫漢字;漢字假名都可以的,會括弧標明漢字;如果只有假名沒標漢字,是課本認為這個詞在日本基本不會使用漢字書寫。這兩個例子就是課本認為在日本基本不會使用漢字書寫的詞,實際在日本綜藝節目中用漢字表示了。不知道這種情況有多普遍?
先簡單介紹一下「當用漢字表」和「常用漢字表」。
1946年,為了限制漢字的使用,日本政府發布了「當用漢字表」,共1850字,主要是使用頻率較高的漢字,對公文和出版物等的漢字使用作出了規定。其後隨著學校教育和媒體傳播逐漸普及開來。
1981年,廢止了「當用漢字表」,發布了新的「常用漢字表」,在「當用漢字表」基礎上增添95個漢字,對一些字體和音訓進行了修改。後來「常用漢字表」又經過多次的補充修改,現行的是2010年頒布的,共2136字/4388音訓[2352音?2036訓]。
但是!關於這個表的性質,是這樣規定的:(懶得打字,直接上圖了)也就是說這個表只是作為公文、報紙雜誌等的漢字使用的一個指標而已,而在科學藝術等專業領域,以及個人的書寫表記的漢字使用並不是強制規定。
—————分割線————————
以上,是簡單的背景。1.有關一些副詞,接續詞什麼的,一般這類虛詞日本人都習慣用假名表示。如【ただし】漢字表示成【但し】的,雖然【但】字也在「常用漢字表」中,但是不僅一般人較少使用,『公用文作成の要領』也有規定在公文中使用假名表示這個詞。
2.雖然剛才說了「常用漢字表」並沒有強制規定個人的漢字使用,但現在的學校教育都按「常用漢字表」來教的,所以很多表外漢字日本人並沒有在學校學過。
不過,因為生活中會有很多機會接觸各種各樣的漢字表記,日本人也會接觸並使用很多表外漢字(當然他們基本上不會去意識哪些字是表內的,哪些是表外的)。
舉個典型例子:【よろしく】
再平常不過的了吧,日本人一輩子不知要用多少次這句話。有的人也會寫作【宜しく】,這也很常見嘛。問題來了,還有很多人會寫成【宣しく】,這是什麼鬼啊!這明明是【沙宣】和山寨的【沙宜】!為什麼這麼常用的他們都能寫錯呢?首先【宜】這個字就不在「常用漢字表」裡面。但實際生活中又很經常接觸到【宜しく】這個寫法,有的人就記了個大概,自己使用時就寫成了【宣しく】。然後更多人看見【宣しく】的寫法,又慢慢傳播開…而且,據說n年前,當人們還在用非智能機發簡訊,字數還得被限制的時候,有人為了省字數,就會用【宜しく】代替【よろしく】,可見漢字的使用也是受各種條件影響的。至於上面那些平常就誤寫為【宣しく】的人,據說他們就是先輸入【せん】,再輸入【しく】,因為以前沒有智能輸入嘛,只能這樣一個個輸。
現在有了智能輸入,大家不就直接輸【よろしく】嘛,問題又來了,有人會說:「咦,我的手機為什麼顯示的是【宜しく】,而不是【宣しく】?」然後他又輸了一個【せんでん】,切換成【宣伝】,再刪了第二個字,再加上【しく】變成他自以為正確的【宣しく】…(我都替他覺得累啊)自從有了輸入法,因為可以輕易地打出很多難寫的漢字或原來一些不認得的漢字,也使得漢字的使用狀況發生變化。
比如【憂鬱】的【鬱】是在「常用漢字表」中的哦,能正確寫出來的人不多,可自從有了輸入法,只要你一切換就能出來了!(也不排除有的人用漢字裝逼的可能)3.日本人的觀念中還是覺得漢字有一種正(gao)式(bi)感(ge)。比如同樣是壽司,寫成【すし】【壽司】【鮨】感覺是不一樣的,【すし】可能是迴轉壽司一類的便宜,【壽司】呢可能是普通的介於高級壽司和迴轉之間,【鮨】就是專業壽司師傅捏制特別高級的那種啦。
所以很多漢字也是分場合使用啦,像前面很多人就說到論文就會有很多漢字。
樓主說的是否存在漢字使用被低估的狀況,這個我不敢直接下結論。
年輕人用漢字用得比較少的情況確實有,前面說過用漢字會有逼格,但是是類似於老學究的那種逼格,年輕人特別是女孩子也不是人人追求這種逼格的是不。但是,在日本朝鮮韓國越南這四個漢字文化圈的國家中,只有日本至今仍保持使用著漢字,採用假名漢字混合表記法,這能說明什麼問題呢?日本也曾經有多次要廢除漢字的運動,支持全用片假名的組織什麼的也有,前面說到的「當用漢字表」也是為了逐步限制漢字的使用而出現的,但是為什麼都沒有成功。
如果全用假名表示的話,假設像韓語那樣用空格來斷開單詞,由於日語的漢語辭彙很多,漢語同音詞也比韓語多,所以很多同音詞都用相同的假名表示勢必造成混淆。而且,漢字從六七世紀傳到日本,由於日語和中文完全是兩種體系的不同語言,之前沒有文字日本人經過不斷地學習和探索才終於能熟練地運用漢字來表達自己的語言(假名也是在漢字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日本的訓讀就是充分將漢字與自己語言結合的最好例子。
所以可以說日本人其實已經離不開漢字了。暫時想到這些,以後再補充啦。第一次手機碼這麼多字,發現好像有點沒邏輯加偏題,求輕拍。再補充一個最近的事。
我得說日本人真的是很任性很隨意的,別說漢字和平假名經常看不出規律,有時候他們還會用片假名……如果是想要強調的話我也理解,有的時候卻並不是為了強調。之前就收到一個工作mail,有一個詞用了片假名(不是外來詞),不過一時想不起來是啥了。。。漢字和平假名的問題我最近也遇到了,比如我說推薦學習
材料時用了「お薦め」,於是一個前輩說這個詞一般寫「おすすめ」就行了,我記住了,但是沒幾天另外一個前輩給我發學習材料時用了お薦め……他們自己都沒個准,我也不想多糾結了=-=
以下是原答案。
我猜測課本不是認為現實中很少用漢字才寫成假名,寫成假名可能是為了初學者更好學?尤其是非漢語圈的日語學習者,對他們來說肯定是先記住假名,有了基礎再接觸漢字比較好。我以前看那個小黃本的日語書的時候就有這種感想。至於現實生活中漢字的使用率,口語和書面語是完全不同的。口語或者說非正式場合的日語,比如你寫個blog,上網發個帖子什麼的,這些時候漢字率相對較低,日本人會使用大量的略語,他們通常不在意這種時候到底該用漢字還是假名,比較隨性。我隨便引用一段中川翔子的blog。わー!ニュースeveryでも!ドラクエツアーのことが!ニュースで流れるドラクエという凄いゲーム、大きな規模のショーで!歴史的キャラクターを演じさせていただくこと、大変なことなんだと、あらためて身も心も引き締まる思いです。
比如這段話里,せていただく,あらためて這些短語,在正式場合,比如我每天上班發的郵件,比如一些發言稿裡面,通常會寫成させて頂く、改めて。當然也不排除偶爾寫成假名的情況,也有本來就習慣寫假名的人。但是大多數情況會寫成漢字。舉的這個例子不是很好,其實翔子寫得已經算比較正式了,懶得找更貼切的例子。
至於論文啊,電視里的新聞啊,政客的演講啊之類的非常正式的場合,日本人會使用更多漢字辭彙。比如新聞里經常出現的,疑い→疑惑 辭める→辭職する 明らかにする→解明する等等,相對比較死板的表現形式會用得更多,這時候漢字的出現率也就相對上升啦。
綜藝節目的話我覺得相對口語化的東西比較多,但是LZ說的那個美味しい其實2種形式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都很多……有些東西比較難解釋,可能要多接觸才能體會到。有時候日本人就是會比較任性的使用日語……這個問題我也思考過,沒有想到特別好的答案。。。等日語大神前來解惑。。。
除了題主的這些例子。。我也是最近才知道もちろん(當然)漢字可以寫成「勿論」,在此之前我還以為もちろん是一個和語詞,畢竟已經有來源於漢語的 當然(とうぜん)了、
ありがとう漢字可以寫成「有難う」或者「有り難う」這些漢字和假名是通用的,但是現實中寫成漢字的情況很少了。。なし和ない可以寫成無し無い。。但是也不多見。あなた漢字寫成「貴方」,但是似乎意思有區別。。
可愛い和かわいい倒是差不多都常用。。
こんにちは的漢字是「今日は」,但是我從來沒看到過打招呼的時候寫成漢字的。。。或許是有用法的規定吧。。
有些詞假名一樣。。。寫成漢字又不一樣。。比如寫成假名「やさしい」的時候有溫柔和簡單的意思。。具體就看語境了。但是漢字的話就分別是優しい和易しい。はやい的漢字「速い」和「早い」,速度快和時間早,也是同理。
所以好像辭彙有很多種類,有些詞常用漢字,有些詞常用假名,有些詞均常用,有些詞漢字和假名在使用場景或者含義上有所不同。。
常用假名不用漢字的情況,應該是這些漢字比較難吧。。日本人學日語也是先從假名開始的,比如小孩子讀物,小學低年級課本,很多全寫成假名的形式。。平假名寫得多了也給人一種小孩子的口吻。還有就是很多漫畫里漢字都有標註假名讀音,我想也是因為看漫畫的青少年的漢字認識的比較少吧。。當然現在也有很多漫畫里也不標註了。。而我們中國人學日語通常是有了漢字基礎之後學的,所以可以用漢字來方便記憶。。
隨著年級的升高,漢字的比例也提高了。從小學作文到中學作文到高中作文到大學論文,漢字比例一路上升。大學的專業術語,很多寫成漢字的,麻酔(ますい)頸椎(けいつい)這些字都比較生僻了。。我想應該在那2000個常用漢字之外了。。日本人也會忘記掉寫法。。。可能是專業術語的關係,所以打字默認也是漢字。。如果寫個ますい在那裡的話,ますい對應的漢字有很多,反而搞不清楚了。。
比如もちろん,ありがとう,日常用得很多的,常寫成假名。。因為很常用,假名也不會引起同音其他詞的歧義,還有個原因我想大概是漢字寫起來比劃多,假名比較複雜,ご飯,お茶這些詞,也可以寫成御飯,御茶,但是這些詞生活中很早就要接觸到,但對孩子們來說這個字太複雜,還是假名用起來方便。。
當然有了電腦輸入法了用漢字也不算特別難了,認漢字比提筆寫簡單嘛。。那個勿論也是我網上看別人評論看到的。。不過輸入法好像也有詞頻排序,默認假名更常用的時候還是第一個選項是假名,第二個才是漢字。。
PS:說到日語漢字,日語里表示總統有「大統領」,新聞上也都說奧巴馬是米國大統領,但是也有「総統」這個詞,像馬英九新聞里就寫的総統。。好像也是用法上稍微有點區別。意思是一樣。一直很好奇。。。(更新..)關於「大統領」和「総統」..在講到使用漢字的台灣的時候, 採用台灣的說法把大統領說成総統, 其他非漢字國家的還叫大統領..維基百科上講, 在集權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叫総統, 這裡應該是總體統治的意思..法西斯義大利墨索里尼, 西班牙弗朗哥這樣的..また、基本的な漢字を忘れると減點になる。例えば、「きほんてき」と書けば減點だろう。一般に漢語は漢字だが、和語はかなで書いでも許される。「ゆるされる」「許される」どちらでも良いだろ。漢字を忘れたら、和語で書くとよいだろう。基本的と書けなければ、「優しい漢字を忘れると…」と書けば良いだろう。參考にして欲しい。
我個人不是日語專業的,我校日語系外教給出的意見是這樣的。
如果辭彙本身是和語(固有詞),那麼全寫作假名和寫作漢字假名混書都可以,而如果辭彙是漢字詞的話,基本就應該寫成漢字了(常用漢字表內的),過冷門的漢字可以寫作假名讀音,比如「干ばつ」就沒必要寫成「旱魃」或「干魃」了。
在 iOS 上的大辭泉中,標註了詳細的方案:非「常用漢字」使用x表示,而倒三角表示常用漢字但不是常用讀音,原則上這兩種標記都可以直接寫作假名。一般教科書似乎傾向於盡量寫作假名,比如「葉える」寫作「かなえる」,反倒日本的媒體遊戲中會更願意寫成漢字的「葉える」。題主你說的那個叫「當て字(あてじ、ateji)」。
日語中有兩種當て字,一種是漢字僅表讀音不表含義,如「沢山(たくさん)」、「丁度(ちょうど)」等,這些漢字僅僅是讀音一樣,但是這些詞的意思和借用的這些漢字毫無關聯。這類當て字以副詞居多。
另一種則是僅表含義不表讀音的,如「美味しい(おいしい)」,這裡漢字「美味」並不讀「おい」,只是用來指代「おいしい」這個詞是美味的意思,類似地還有「上手く(うまく)」、「煙草(たばこ)」等。這類當て字的覆蓋範圍就廣了,名詞、形容詞等等都有涉及。
其實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極其罕見的當て字,既不表音,也不表意,比如「流石(さすが)」,你看到「流石」兩個字的時候,你能想到它竟然讀「さすが」嗎?你能看出它的意思是「不愧是~」嗎?(後記:「流石」是表意不表音的當て字,它是有含義的:「さすが」は當て字で「流石」となります。さて、どの様な由來でしょうか?)
「當て字」嚴格來說是不規範的用法。個人認為,娛樂節目因為口語成分居多,再加上語速飛快,如果字幕上可以用當て字的部分全部寫作假名可能會造成辨識上的困難,使用當て字以後可以迅速篩選出句子中的重要信息。寫作上,個人覺得最多只能使用一些表含義不表音的當て字,而表音不表含義的當て字則要極力避免使用,寫作的話重點在看上,表音不表意的當て字只會增加閱讀難度。
當然還有一些看起來像當て字實際並不是的,如「かっこいい」和「格好いい」,後者其實是有個長音的,「かっこういい」,前者是口語的表述,後者相對正式一點。
再比如「かわいい」和「可愛い」,後者的漢字用的是音讀方式,「可(か)」+「愛(あい)」+「い」,而「愛(あい)」為了和前面的「あ」段假名「か」區分開避免成為長音,將「あ」轉為「わ」。動詞的未然型,結尾是「う」的詞,「う」不轉為「あ」而轉為「わ」也是這個道理。
因為在日企工作的關係,我常常需要把一些資料翻譯成中文發到中國大陸分部,以及港台分部。一般我都會做一份簡體字版本,再做一份繁體字版本。鄰座的日本小妹特別驚異我這份「能力」,曾問我為何既可以使用簡體字又可以使用繁體字。我和她說,中華圈的人大部分都可以看懂簡繁雙體,很多小時候學過書法的中國人也臨摹過古代繁體典籍,所以繁體字對於中國人來說並不難。她聽完一副佩服的神情,「太厲害了,你又會中文繁簡體,又能說日語,還可以說英文,感覺去全世界各處都能工作啊。」
坦白說,日本小妹的稱讚有很大局限性,世界上5000多種語言,使用人數超過5000萬人的就有13種,光是不懂地域廣泛的西班牙語、法語、阿拉伯語這3門語言,離可以在全世界工作的水平就差了太多。不過拋開日本小妹的是否只是禮節性的讚美不談,她的回答其實體現了很大一部分日本人的想法:漢字一直是日本人頗為尊敬、但卻覺得書寫識記有困難的文字,而拉丁語系的英語更是不少日本人頭痛所在。所以對於可以掌握漢字與英文的中國人,日本人普遍是流露出欣賞和尊敬之情的。
眾所周知,悠久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古代時期中華地區的文化軟實力輻射了無數鄰國。單單是使用過漢字為本國語言的國家就有越南,朝鮮和日本。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越南和朝鮮地區都相繼停止了漢字的主流使用,而日本則至今把漢字融入到自己的語言之中,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進入奈良時代,漢字作為日語文字的用法逐漸發達,日本人的文字生活變的豐富起來,除了用漢字書寫以外,也利用漢字每個字的發音自由地表現日語的讀寫,發展衍生出了萬葉假名,平假名,片假名,編篡了萬葉集,日本書記,風土記等使用漢字的書籍。
這個時候,使用漢字的人逐漸區分開來,不同文化的人掌握的漢字程度不同,高等文化的人可以讀寫漢字,中等文化的人間雜著漢字與假名,而宮內女性則只能用假名,一般庶民則是不會讀寫,只能聽說。可以看出,使用漢字向來就有著高等文化的符號痕迹與價值傳統在裡面。直到今天,不會簡單漢字的日本人也會被取笑,會讓人產生一種此人學力不高,知識淺薄,不會讀書的印象。
接著鎌倉室町時代,武士代替公家的宮廷貴族掌握了政治上的實權。貴族們的讀、寫和前代差異不大。流行漢字假名並用文等新的文章表現法。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的庶民階級也逐漸開始了文字的學習,室町時代中期讀、寫、算和常用語開始被一般使用。
江戶時代之後,政府採取了鎖國政策,禁止和西方國家貿易往來,當時的日本社會主要通過中文書籍學習各種知識及了解國外消息,江戶幕府以「朱子學」為唯一正統學問,鼓勵普及儒學,日本朱子學者致力於儒學的日本化,出現了各種學派。如朱子學當中的陽明學,包括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幕末日本的一些思想家利用陽明學鼓吹思想解放,力行務實,吸收洋學,為明治維新鋪好了思想理論上的準備。
明治時期,日本政府提出了「富國強兵,置產興業」的口號,開始吸收大量西方先進文化,明治維新開始。看到中國清朝的衰弱,西方的強大和日本民族意識的抬頭,和學興起,使日本對漢字的態度也發生了極大的轉變,日本人開始思考漢字的優劣。英語,外來語在這一時期大量引進。
從過去的以能使用漢字而被認為有學識,有教養,逐漸演變成認為漢字是阻礙日本繁榮富強的絆腳石,從此轉變了對中國漢字的態度,從吸收到不屑,以福澤諭吉等為代表的文人志士都認為如果不限制漢字,日本就不可能進步,因而在明治維新後的20年內,出現了文字改革的高潮。
看到漢字在這裡的命運,希望讀者朋友們不要太難過,畢竟當時漢字體系是以文言為載體,藉由儒學經典等輸入東亞周邊國家的,而這些古代漢字隨著各國文化的發展早已不能夠對應當地的語言了。甚至對於中國,明清時期大家的口語也早非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傳統漢字體系已然成為了官僚貴族在書籍記載中使用的語言了,而「淡出個鳥來」這樣生動的漢字表現卻僅僅只能出現在市民的口語中與市井小說里。
傳統文言在中國都已與口語嚴重脫節,更不用說其他國家了。在中國國力與影響力日益衰弱的明清時期,如何引進先進文化,建立現代的文化教育體系,利用字面文字有效表達和傳遞信息,「言文一致」成為東亞各國迫切的問題。所以我們後來才有近代的白話文運動,新中國的拼音系統,簡體字系統的推廣等等。
再回到日本,針對漢字,日本社會當時的聲音大概有三種:全廢論,限制論以及擁護論。全廢論主張將漢字全部廢除,用一種全新語言作為日本的語言,主流意見討論了假名,拉丁語,設計新文字等等。限制論以日本大教育家福澤諭吉為代表,他主張避開生僻難用的漢字,保留日常漢字,能夠書寫簡單易懂的文章,漢字規模限制在3000字左右,同時實行義務教育,提高國民對於基本漢字的可讀寫率。擁護論則主張按照往常一樣即可,認為漢字已經和國民生活不可分離,否定漢字會造成社會混亂。
最終折中的限制派聲音得到了更多人士的支持,日本政府開始對漢字進行整理,提出生僻與不常用的漢字,同時將來自歐美先進的政治、經濟、法律、交通、建築等方面的詞語借用漢字創造出成千上萬的「和制漢字辭彙」:世界、社會、經濟、文明、商業、宗教、科學、民族、哲學、客觀、進化、電話、細胞、元素、俱樂部……
其中有很多水平較高的和制漢語流向中國,開始在中國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西學東漸中發光發熱。當然也有不少詞也並沒有進入中國,比如:勉強(日文意學習)、怪我(日文意受傷)、油斷(日文意馬虎)、手紙(日文意書信)、散策(日文意散步)、案內(日文意引導)、割引(日文意折扣)……
可能有的朋友會問,難道同一時期中國引進西學的時候沒有自創新的漢字辭彙,只是單純地用「拿來主義」從日本引進?我想說這和時間上有一定關係,當然也存在翻譯優劣的自然淘汰。由於日本西化較中國早,相當多西語辭彙首先經日本學者翻譯成漢字辭彙,然後透過中日的文化交流傳到中國,不少辭彙已有先入感更容易被民眾接受。
當然另一方面,中國部分翻譯差強人意,被淘汰了也是原因之一。比如早期的德謨克拉西(日翻民主),微生物(日翻病毒),造反(日翻革命),天演(日翻進化),這些詞語客觀上都沒有日本造的好,於是自然而然最終流傳下了日方的翻譯。相反也有些中方翻譯的好留下來的例子,比如麥克風、邏輯等等。
最後還有一種情況是,日本人在漢語典籍中找到了原有的詞語,但是給其賦予了新的定義,最終這些詞語再回到中國,路徑是:中國→日本→中國。比如:文學、文化、文明、物理、演說、博士、保險、環境、運動、主席之類。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地區。由於台灣被日本殖民時間較長,台灣語言中吸納的日本漢字辭彙要比例更高,比如便當、看板、注文、注射、刺身等等。另外日語辭彙也會音譯成漢字存在於台灣語言中,比如歐巴桑、秀逗、榻榻米等等。
20世紀末期,日本的軟文化滲透世界多地,日本的漢語辭彙再次藉由ACG文化對外擴張。比如達人、聲優、攻略、既視感、違和感、萌、奧義、逆襲、進擊、暴走、援交、御宅、人氣……而且這種情況,在中國文化作品不能深度影響周邊國家的時候,暫時還看不到逆轉的趨勢。
2010年日本內閣發表了「改定常用漢字表」,在原定的1945漢字中增加了196字,削減5字。於是,新的常用漢字規定為2136字。可以說,這大概是現代一個普通日本人在日常生活里能夠接觸的漢字數量。日本社會裡有門考試叫「漢字能力檢定」,簡稱漢檢,這是日本文字工作者必考的一門測試,只有獲得一定的等級才能達到某些職業的門檻。
另外這個漢檢協自1995年開始,每年會舉辦一個著名的漢字相關活動,叫「日本年度漢字」。協會每年向社會徵集一個代表性漢字,用於表現該年時事和人們的感受,投票選出的代表性漢字會在12月12日(日本的漢字日)於京都市清水寺公布,由主持揮著大毛筆寫在一張寬1.3米,長1.5米的大和紙上,然後供奉於清水寺的千手觀音像前。
比如去年的漢字是「金」,就表達了去年奧運會日本代表隊獲得的金牌破紀錄,日本銀行金融政策引發關注,金髮的特朗普當上總統,身穿金色衣服的《菠蘿蘋果筆》的表演者Piko太郎創下YouTube播放記錄等等意思。而受到此活動的影響,中國也開始有企業或組織模彷進行「今年的漢字」的民意調查或網路票選。雖然尚未成為政府公認的活動,但已漸漸被民眾關注。
客觀上來說,對於中日兩國來說,漢字的使用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想要區別劃分那麼清楚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大體上總結下就是,日本漢字根在中國,近現代發展則由本國主導。在歐美社會中,漢字能夠抗衡羅馬字母,展現其文化的精彩,一方面也歸功於日本對於漢字的使用與宣傳。中國祖先創造了漢字,如何繼續使其進化,向世界推廣漢字的傳播,我們本族後輩更是責無旁貸。去粗取精,推陳出新,攜手漢字圈的兄弟一起好好利用這筆寶貴文化財產,而不是向網上罵戰一樣,你說「殘體字」,我說「龜體字」。我想,這是我們未來所必須面對解決的課題。
前面很多樓層都有解釋過日本設立 漢字表 廢除部分漢字的嘛,我在這裡說一些題外話咯。
其實 如果日本能恢復原先廢除的很多漢字使用就好了,
就比如 方位詞 其實都是寫作漢字的 此処(ここ) 其処(そこ) 何処(どこ),或者是古代流傳下來的那些字~ 感覺 御 這個字很棒誒 比如那句吃過飯之後要說的 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寫成漢字 御(ご)馳走(ちそう)様(さま)でした。多好啊 大量恢復漢字使用,還有那個韓國如果恢復的話,三個國家的書面用語基本能夠互認了 特別是日語韓語 語法上還相近。好像我的回答和問題八杆子打不著關係~對了,說一些別的,就舉栗子一下歷史上的 日本 對於外國地名的翻譯吧,二戰之後,就全面改為平假名書寫了。
イギリス 大不列頓 英國
イングランド 英蘭 英格蘭 アイルランド 愛蘭 愛爾蘭 フランス 仏蘭西 仏國 法國 ドイツ 獨逸 獨國 德國 スイス 瑞西 瑞士アイスランド 氷蘭 氷島 氷州冰島 ロシア 露西亜 魯西亜 露國 俄羅斯 (哈哈哈,這個好有少女的味道~ 毛子:媽的智障)ネパール 泥婆羅 尼泊爾 (尼泊爾慘當泥婆羅~)
オーストラリア 濠斯剌利 濠太剌利亜 豪斯多剌利 濠洲 澳大利亞 (我大土澳表示 一臉懵逼)
アメリカ 亜米利加 米國 美國 (現在還是米國呢) カナダ 加奈陀 加拿太 加拿大 ブラジル 伯剌西爾 巴西 アルゼンチン 亜爾然丁 阿根廷 ペルー 秘露 白路 秘魯扯了亂七八糟的,其實稍微有點高級的書面用語中還是漢(Zhuang)字(Bi)居多的,我朋友的師範類的書。
在這種 高Zhuang級Bi 的場合,各種專業名詞還是直接 漢字 ,剩下作為助詞的假名就像角標一樣,就像古代日本書面寫作一樣。(韓國 朝鮮時代發明諺文 ?? 之後也是這麼寫字噠~)我就不上圖了,扯了一堆跟課題無關的,估計也沒有人看吧。以上朋友,你聽說過偽中國語么如何評價「偽中國語」?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0522110 (分享自知乎網)
推薦閱讀:
※你以為只有中國簡化字太混亂,容易用錯?日本簡化字也一樣!
※從背誦日語單詞的角度,如何準確區分單詞中的送氣音與不送氣音?
※以しい結尾的一類形容詞的本質是什麼?
※和制漢字為什麼會有中文讀音?
※漢語中「一」與「逸」古音同是念「Yit」,為什麼日語音讀一個是「いち」,一個是「い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