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後世稱之為明君的皇帝,諸如齊桓公漢武帝晉武帝唐太宗清聖祖在立儲君問題上大都失敗,甚至多次廢立太子?
太子是帝國制度中最微妙的一個位置,離皇位僅一步之遙。皇帝對於太子的態度是很矛盾的,一方面將太子看作自己的接班人,另一方面太子又是對絕對皇權的最大威脅。而太子方面,本身也很尷尬,有作為是錯,無所作為也是錯。有作為會被認為是要搶班奪權,稍微參與朝政都可能被皇帝猜忌;沒有作為會被認為平庸無能,難堪大任,也很容易被換掉。由於這種尷尬,太子基本上是個活靶子,一打一個準。基於皇帝的原因,挺太子的人有兩個下場,一是堅定挺太子,被皇帝猜忌結黨,會被皇帝將太子大臣一鍋端,二是不敢堅定挺太子,對於太子受到的攻擊起不到什麼實質保護作用。所以,對於大臣們來說,挺太子的成本很高,但支持其他皇子就不一樣了,一方面不需要明確表明態度,只需要暗地裡搞小動作,風險很小;另一方面如果成功的話收益又很高,所以其他皇子更容易獲得大臣支持。皇帝在位時間越長這種問題就越容易暴露。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繼承製設計之初是封建時代,立嫡長子是因為正妻的家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政治力量,可以確保嫡長子能夠順利接班,另一方面,由於封建的原因,嫡子之間沒有後來帝國時代那麼大的利益差距,這樣一來,其他嫡子也會成為嫡長子順利接班的一個屏障。到了帝國時代,這一點就變了。皇后和太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皇后又缺乏封建時代那樣強大的政治力量,相應地,太子也就不具備這種力量了。後位不保,太子也就失去了資格。這樣一來,嫡長子繼承製就失去了設計之初的意義,太子的地位完全取決於皇帝個人好惡,不穩定性極高。而嫡子之間呢,由於利益差距是君臣之別,嫡子又離儲位最近,這樣一來,太子的兄弟非但不會幫助太子穩固儲位,反而千方百計要搞掉太子,譬如隋煬帝楊廣,唐太宗的兒子魏王李泰和明成祖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一家之言,僅供參考;謬誤之處,歡迎指正。
哪本書告訴你晉武帝是明君的?這位和其他幾位不是一個層次,原因也不一樣。
原因驚人的簡單:活的太久,把原本的太子熬壞了。先佔坑,慢慢填。
這幾個明君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活得久、執政時間長。
齊桓公,(前716年-前643年10月7日),壽命73歲,前685—前643年怎麼會,中國古代歷史明君裡面宋太祖就沒有在立儲君這個問題上多次廢立儲君!人家就是怕斧子而已。
並沒有這種歷史規律。。立儲這一國本問題除某些情況下會有偶發性的爭議(比如暴死而為來得及立儲,或者開國時沒有祖宗之法可依),多數時候的混亂和爭議都不是皇帝個人原因造成的,而是一個制度性的問題。。
拿最為混亂的初唐時期的立儲問題舉例,其中存在結構性的混亂,直到明皇登基才算基本上解決了亂象,太宗殺兄廢父、高宗n多兄弟皆被廢最後白撿了個皇位、武則天篡權稱帝、李姓諸子與武姓諸子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鬥爭聯合、神龍政變、韋氏對神龍政變的清算、睿宗在推翻韋氏的過程中被強行上位、再加上最後太平公主的「謀逆」,這一連串的皇族紛爭其實都是同一種制度性的問題導致的。而對這一制度性亂象的解決可謂是明皇前半生最為卓著的一點貢獻,他不僅解決了具體的作亂者,而且為後世立下了可以杜絕亂象的制度。也許在題主看來最終搞出安史之亂的明皇算不得什麼明君,但他早年的功績對整個中晚唐政局的穩定實有巨大貢獻,況且就連教科書上都對開元盛世有正面評價。縱觀他的一生,就不符合你所總結的歷史規律。
我目前手頭沒有書,單憑當年讀史的一點印象來說吧。唐朝皇室最大的制度性問題就是任何一個皇子都可以開府治事,這給了各路皇子謀逆的客觀條件。太宗自己就是這一制度的得利者。起家創業之時他一直在外領兵,招募到征戰之地的各路名士,形成了屬於自己的政治集團。這一制度不是暗中的規則,而是明面上大家都認可的制度,除了太子要留在李淵身邊少有機會招攬人才外,其餘諸皇子都有這樣的機會。後來跟著太宗搞政變的人基本都是在太宗府上先幹了幾年「秦王參軍」「秦王從事」之類的官,然後再進入的中央或地方官僚系統。這一制度是戰爭時期的產物,但戰後卻無人完成制度轉型,也就是說李淵沒有能夠對皇族勛貴及其黨羽進行除權,最終使得這一制度被延續到了和平時期,導致了「戰時強權思維」在和平時期繼續主導著高層政治生態。
其實早在初唐立國不久,天下未能全定的時候,就有人提出過對諸王私府進行裁員精簡的建議(具體是誰我給忘了),相當於削權。李淵當時也有此意向,但最終被人駁回,且駁回者還不是太宗一黨,可見這完全不是一個黨爭問題,不是什麼關內政治集團與關外政治集團,或乾脆直接說是秦王黨和太子黨之間的什麼利益鬥爭,而是一個深層的制度問題,所有人都是在圍繞制度來分利,而不是通過依附於某一派系來分利。故而在有人試圖動搖這一制度根基的時候,任何一個派系的人都有可能站出來反對。
這一制度最直接的弊端就是皇子勢力做大之後會不受皇權節制,但這要明確一點,其對皇權的威脅並不體現為某一個皇子做大後會直接與皇權進行對抗,而是體現在諸皇子在為儲權進行鬥爭的時候會將皇權邊緣化,也就是說當諸皇子間展開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的時候,整個官僚系統都會去圍著鬥爭中的皇子們轉,而不會再圍著皇帝轉。這顯然就會影響政治機器的正常運作,也會招來皇帝的不滿。明皇之前歷代的皇帝採取的具體措施會有不同,但都沒能解決制度上的根本問題,都只是一種消極的應對,算不上主動出擊。。
李淵是放任自己的兒子們斗,他自認自己管不了,早年他試圖削權的時候就失敗過,後來也沒法管了。最後只能眼看著兒子們在鬥爭中把整個朝廷的政治資源都吃掉,他最終也只好選擇倒向其中一邊,奈何他作為一個皇帝站錯了隊。。
李世民是見到一個鬧騰的就廢掉甚至賜死,直到諸皇子里只剩李治這麼一個人畜無害的小屁孩。。李治做為嫡子比幾個哥哥小太多了,他在李世民死前根本沒機會去發展黨羽,所以李世民的做法至少實現了皇權的平穩交接。。
李治則屬於有比較明確的立儲意向的一個,他也是政治手段相對高明的一個(我覺得比太宗在執政技巧上高),但太子李弘早斃,導致他後來對中宗睿宗幾個都不上心了,任他們自己折騰,但這幾個皇子遇到了更能折騰的親媽,最後就統統被親媽給制裁了。。
最慘的是睿宗旦,基本上皇帝生活都是在作傀儡,先是做老娘的傀儡,然後做妹妹的傀儡,最後又被兒子請上了太上皇位。他對皇子間內鬥的看法恐怕是最消極的,不像中宗多少還有一點鬥爭性,還能和武家人搞一搞。把他第二次推上皇位的竟然是被武則天過繼到早斃的哥哥李弘名下的三子李隆基,即位後還不得不給這位早死的從未當過皇帝的哥哥上了廟號。。你說這得過得有多憋屈。。反倒是李隆基登基後光明正大地就把自己繼父的廟號給撤了。。
由於李旦的傀儡屬性,導致他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鬥爭中的每一個決策都顯得極為愚蠢。其實他一直都不想廢李隆基,但又被太平公主架著,只能兩頭瞞兩頭討好,一邊不斷向李隆基讓權,一邊又不斷把自己手中所剩無幾的權力私下裡交給太平公主去運作。他是被奪儲鬥爭架空得最為徹底的皇帝(太平公主雖然是李隆基的姑姑,但說廢李隆基的時候還是說的只是另立其兄弟,說是要立嫡長子,所以二人鬥爭本質上還是奪儲之爭)。
也正是因為自己的親爹被鬥爭架空得如此徹底,加之認識到前輩們的鬥爭實在過於殘酷,導致李隆基下定決心要對皇室制度進行改革。他第一個處理的對象是自己的兄弟們。其實李隆基和兄弟們的關係一直不錯,大家都是在武帝和韋後的政治陰霾下成長起來的,都沒有那麼強烈的政治野心,李隆基立相王旦為帝的時候,長兄主動避嫌,讓太子位於李隆基,睿宗後來也迎合李隆基的意思收走了其他幾個兒子的私權力,而李隆基則進一步「溫和的」把大家養了起來,大家還是有「府」,但再也無法治事,也沒有王府屬官了,就不可能形成什麼政治勢力。
這一制度同樣延續到了他幾個兒子身上。但是李隆基對兒子的管束異常嚴格,將諸子集中安置在「十王宅」里,每宅都有宦官監視,賜諸王子節度使職,但只是遙領,並無實權,這與對兄弟們的溫和態度遠不相同。這說明他意識到對皇權威脅最大的其實是兒子之間的奪儲鬥爭,而非在法統上次一級的兄弟們。這些兄弟要想稱帝,唯一的渠道就是明牌謀反,這需要極大的政治資本。但皇子間搞奪儲鬥爭,則有太多的算計和手腕了,而且在法理上還完全合規,這導致哪怕手頭只有一點點政治資源,這群兒子們也能給你玩出各種花樣來,而且立儲作為「國本」問題,任何一個外臣都有可能過問,以之為要挾,與皇帝拌嘴,這也是皇帝不想看到的。縱觀明皇晚期遇亂之前,他的幾個兒子完全就是被圈在籠子里的螞蚱,根本蹦躂不出去,而所有關於立儲的爭議基本都被明皇壓制了下來,無論是早期寵愛的德惠妃的運作還是幾位輔國重臣的運作都被他壓住了,而且這些運作在怎麼運作也都是圍繞著他去運作,而不是圍繞著皇子們去運作,這說明他的確把儲權抓到了自己手中。
直到晚年他才放太子李亨外出領兵,但也是完成任務後就立刻收回兵權,絕不給他做大的機會,甚至有幾次戰鬥李亨還是蹲在父親身邊「遙控」指揮的,就這樣打贏仗了還能領賞,可謂最高級最王者榮耀的「泉水指揮官」了。。
不過最終李亨還是趁著安史之亂髮展出了自己的政治集團,擅自自立為帝了。之後唐朝延續了李隆基對諸皇子的嚴格管束方式,以及遙領節度使、常時不出任實職的制度,這些制度基本上穩定住了皇族內部的政治關係。再加上李亨之後李豫(代宗)對前代皇族政治鬥爭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的清算,基本上就完成了制度的平穩轉變。之後唐朝就沒有發生過嚴重的儲權鬥爭,架空皇權的就又成了老生常談的外戚和宦官。。大道至公,有得有失至高無上的權利,不是人們說的那麼簡單,想放就放的君不見,乾隆那傢伙,當了太上皇還抱著玉璽不放手至高無上的權利,對任何人都有吸引力君不見,西漢學道修道的淮南王,其實也在暗窺皇位
他不是個明君,他也不想立太子。就是他,沒錯。
這題有點意思。
假如你有兩個太子人選,皇帝才當了一半,就有很多人說長子要謀反,要顛覆政權。
怎麼辦?
你為了國家穩定,為了自己的聲譽,是不是要在百官朝見的時候把他給廢了,讓忠誠的部下覺得你英明,讓有二心的部下覺得你威厲?
皇上這麼多兒子,用後半生再挑一個,大家滿意的就好了,至於能力行不行沒關係,還有大臣呢廢太子和明君沒有直接關係。
推薦閱讀:
※潘金蓮不開窗戶真的會這麼發展嗎?
※舊影瑣憶·光腚的大師真會玩
※威爾·杜蘭特《歷史的教訓》:人類如何以史為鑒吸取教訓?
※二戰坑之法國的潰敗(2)
※海南土匪鼻祖:對越自衛反擊戰偵察英雄劉進榮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