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語是吳語,為什麼我話吳語時很容易發出濁音,而發其他語言(如日語)的濁音發不好了?


不論清音濁流p?、鼻冠清m?p、先塞濁?b、常態濁b、內爆濁?、濁音濁流?b?/??/b?與否,吳語調值普遍清高濁低,濁聲但凡出現在詞首或單字位置,其語調就很低,語調低對濁聲發聲有輔助作用。其他語言詞首濁聲未必主流語調就是低調(比如日語的「ばか」陳述語氣的實際調值大概是44 32)。這對習慣了詞首濁聲低調的吳語人來說有了難度差。

「受普通話影響」一說無必要。普通話清得利落,母語只有清濁兩分而無語調限制再說普通話影響不遲。


其實這個是很正常的。

第一是普通話的影響。

小學開始老師講課基本都是用普通話,而且江浙比全國其他地方執行更嚴。90後上小學那時,小學英語老師可能還不要求本科學歷,所以有很多中職高職畢業的,姿勢水平不夠(比如沒學過語言學),也認為普通話里bdg同英語里的,這樣他們念出來的英語不能說完全沒有濁音,但至少不區分不送氣清音和濁音,比如無法解釋sport里p發音具體和英語b有何區別。老師這麼教學生就這麼念,結果導致學生也無法區分(比如我高中以前念選擇題選項BD是「碧」」弟」和正確讀音隨機的。。)

加上小學初中那時候很少有方言意識,認為標準漢語就是語文課學的那種,方言就是土話。所以即使母語是吳語,也無法意識到吳語里清送氣、清不送氣、濁音三分,無法把吳語里的濁音和英語等外語的濁音聯繫起來,更何況當時很多同學以為普通話的bdg就是濁音。

而語言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小時候沒有及時糾正過來,等到高中大學即使意識到了錯誤也很難改了,讀單個單詞或片語可能下意識會發出濁塞音(underground, bring down, getting older這種,日語的例子しずか、ばんごう、xxてください),而碰到整句整段話或是即興演講的時候就無法兼顧所有音了。

而我們可以觀察父母他們,雖然他們不一定懂英語等外語,但他們會把B超念成「皮超」(方言音),字母BD等發音都正確。這是因為他們本身在小時候沒有受過正規普通話教育(七八十年代會普通話的是極少數),遇到英文字母是直接用方言去對應,所以他們可以正確發出BD(同時也因為方言影響而無法正確發出GJW等音,但是濁音這一特點卻都能保留)

第二是語言遷移。

語言遷移的定義看下圖(百度百科)

比如我們同時會吳語(本地方言)和普通話,但遇到粵語,同樣是聲調語言,卻因為其聲調調值不同而很難掌握,因為我們受母語影響太深,而不同方言間的聲調調值又是沒有太大聯繫的(儘管還是分平上去入,但僅僅是人為給的名稱)。這便是負遷移。

所以儘管吳語里有濁音,套到英語日語等外語里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好吧,說了那麼多,其實都可以歸為語言遷移,只是普通話對我們學外語的影響蓋過了本身母語吳語對其的影響。


謝邀,

舉例來說,主要是因為普通話是 p-ph 二分法,

英語等日耳曼語言實質上可以認為也是 p-ph 二分法

(日耳曼p的送氣比羅馬和斯拉夫強太多,所以b也就不濁了)

然後大多數人系統學過語音的就是普通話和英語

所以這就導致,吳語地區雖然有 b-p-ph 三分,但對於 b 缺少意識

不知道哪些字是讀b的,那麼在學外語的時候,也就較難把b的語感應用起來

如果有語音上的意識,這個應該不難

日語和 羅馬、斯拉夫一樣,是 g-k 二分的語言,k送氣程度弱,g濁

直接拿日語的濁音對應吳語的濁音就可以了


因為吳語的濁音從語音學上說是清音濁流,也就是說本質還是清音,但在爆破時附帶一種濁氣流。而日語的濁音是「真」濁音,聲帶振動。二者本質是不同的,所以題主發日語的濁音會發得不準確。樓上長篇大論歸因於語言遷移簡直瞎講叭講。


吳語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啊,內部差異那麼大,比如蘇州話裡面所謂的「濁音」,實際上是清音濁流啊,放在語圖上看的話,VOT 都是大於零的,溫州話裡面才是真正的濁音。假如本身母語裡面沒有濁音的話,想在成年後習得濁音是很困難的,之前參加過一個語音學的培訓,當時老師說有沒有人會法語(法語的濁音非常純正),當時有個女老師說會,而且基本上是那種與法國人交流無障礙的那種,但是錄音之後通過praat 分析發現,她實際上發的還是個清音。


因為有些吳語全濁音並不是真濁,只是語流變體。


不同地區的吳語,濁音性質是不一樣的。松江府的浦東浦南是真濁音,浦西和太倉州蘇州其實是清音。。。

你看我本來日語講得還行,回國一個假期以後講日語濁音也變清音濁流了。


推薦閱讀:

請問講話字正腔圓為何會被認為有台灣腔?
古代皇帝說話有口音嗎?
唐頓莊園里的口音都是標準英國"普通話"嘛?還是稍帶點方言?各個角色的口音有差別嗎?
胡八一的口音該是什麼樣?
為什麼有一些流行歌中「太」、「他」的發音會變得近似於「菜」、「擦」?

TAG:語言 | 日語 | 口音 | 語言學習 | 外語學習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