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書中記載的「天傾西北,地陷東南」與現在地貌測繪的結果是一致的?

《山海經》:共工觸不周山,使柱折,地維缺,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天不滿西北,故日月星辰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請理解題意,在當時的文化水準下,人們記載了「天傾西北,地陷東南」,而現在的衛星測繪出來的地貌,也是西北地勢高聳,東南海拔較低。這僅僅是巧合么?還是說,天傾西北,地陷東南有另外一種解釋。


這裡從史前人類遷徙的角度分析這個問題。通過分析史前人類遷徙的路線,我們可以看出,漢藏同源,而且先羌始祖的足跡已遍布青藏高原、青海高原和黃土高原,乃至後來的渭河流域(華夏文明)。這都說明我們的祖先對中國的地形地貌都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書中會有「天傾西北,地陷東南」的認識。

科學家意想不到的是漢人和藏人本出同源,分子人類學家根據研究DNA得到了這一結論。而且,漢人與藏人的關係比苗人、越人的關係都要更接近。漢人和藏人的分開不過是5000年前的事情。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宿兵於1996年在DNA中找到了漢藏同源的證據。他發現漢人和藏人在M122以及在其分支M134上都有相同的突變。而且宿兵通過對Y染色體主成分進行分析,發現藏族的突變頻率與漢人最接近,這意味著在藏緬語系的諸多民族中,藏族和漢族最接近。他們分化的年代約在5000年前。

M122突變大約發生在三四萬年前,那時中國陸地上的許多山脈被積雪常年覆蓋。棕色人種早於黃色人種在黃河、長江流域活動,在東南亞的緬甸一帶,黃種人的部落已經取得一定勢力,棕色人不斷沿海岸線退縮,或者躲進山區。「當中國陸地上的冰川不斷消融時,一支帶著M122突變的南亞語人群開始進入了中國。」李輝說。

目前發現關於南亞語先民進入中國後的分化路線有3,共有兩個入口一個是在雲南一個是珠江流域

(一)第一支 沿著雲貴高原西側向北跋涉他們最終在距今1萬年前的時候到達了河套地區,黃河中上游的盆地。「這裡應該是中華文明的真正起源地。」漢藏語系的祖先也被後人稱之為先羌,他們也就是漢族與藏族人的祖先

這一支南亞人在出發時頭顱還很圓,帶有大鼻子、厚嘴唇等特徵。但在他們行進過程中,人體形態發生變化。而到了高原之後,不再受瘧疾影響,加上缺氧,存活下來的人基因變化了,臉都變得很長,線條、稜角變得剛硬,如同刀削。留在河谷地區的羌人應該是遷移過程中留下的。他們保留了游牧的習性。

經過這1萬多年的遷徙,這樣一直到5000~6000年前,人體內部的DNA又開始不安分了,那時,由於粟谷農業的出現,新石器文化開始在這個地區發展。人口的增長使群體必須擴增新的居住地。漢藏語系的兩個語族開始分野

其中一個亞群在M134的基礎上又發生了M117的突變(漢族特有的兩個基因突變)。他們帶著這個突變向東行走一直到渭河流域才停留下來。他們掌握了農業文明,開始以農耕為生。這個群體就是華族,也就是後來所稱的漢人的前身。李輝在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分子人類學,他熱衷收集中國及東南亞地區各個民族分支的DNA樣本,足跡遍及中國南部的城鎮與村落。「M117是漢人身上很古老的一個遺傳突變。」李輝說。

另一個亞群被稱為藏緬語族群體。他們或是戰敗、或是尋找食物離開黃河流域,向西向南遷移,最後在喜馬拉雅山脈南北居住下來。(藏族)在遷徙的過程中,這個群體就像細胞在不斷裂變,分化出了藏、彝、景頗。至今,這些民族的送魂歌中都要把亡靈送回北方。「藏族在形成中吸取了中亞的許多因素。」

華夏族擴張很厲害,他們向四面掠奪土地和糧食,羌族這時候不再被他們認做是同類,稱其為「西戎」,當然也包括東部的廣泛地區,但這一地區已經被「三苗」佔領,這是和漢藏同一祖先而更早遷移到此的族類,部族的爭鬥產生了民族英雄,「黃帝」就是這樣的人物。而後,華族和東夷、南蠻在夏商階段一直在爭鬥中。「楚人是荊蠻的後代,從荊蠻裡面分化出三苗,所以,現在分子遺傳學可以看出,很多湖北人DNA和苗人的關係接近,勝過與漢人的關係。」李輝說。

(二)第二支 珠江流域。百越先於漢藏進入兩廣地區,穿越南嶺的變為北越,也就是後來越國的祖先,南方的越人自秦漢以來一直往廣西山區遷移,南宋時候又發生遷移,後來形成侗族。所以,現在浙江一帶越人的語言和侗族語言有相同之處。而吳國人則有不同的起源,吳越兩國根本不同源,統一使用華語後才接近。歷史學的猜測再次失敗。

(三)第三支 從雲貴高原向東,進入長江流域。吳國人從何而來呢,當初南亞先民從雲貴高原西側進入中國後,一支人群與漢藏民族分開而行,他們沿著長江往下走,這個人群在洞庭一帶形成了苗瑤語系。「吳人就是苗瑤人東進和南下的漢人同化後形成的,所以他們遺傳結構的變化多而複雜。」

金力教授的實驗室助理錢吉說,其實中國在利用DNA分析自己祖先的遷徙路線上已經相對比較成熟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華夏56個民族和東亞東南亞各民族都是由南亞語系的先民分化出來的,因為他們身上都帶有M122的突變。


大禹治水就是從西北導引河流往東南走的,河水往哪個方向走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不知道你問的這個問題具體含義是什麼。


人家說對了你也要問為什麼……

雖然古人沒有氣壓表,行軍走路省力費力還是能推出點什麼的。

再不濟,百川東到海和水善歸下總知道吧?


《山海經》作為一本故事書學界一般認為是成書於戰國中後期,而同時期(先秦,具體時間無定論)《禹貢》作為中國最早的地理學著作已經出現,《禹貢》中記錄了當時的九州中國,每個州的具體位置都有解釋,當時的人已經對中國的地貌已經有了大概的認識。

這裡回答了禹貢中古九州的位置範圍:

古代的九州分別對應現在的什麼地方?www.zhihu.com圖標

另外,還是把《山海經》當做故事書文學作品就好,「天不滿西北,故日月星辰焉」這句很不合理,日月都是東升西落,星座是以北極星為中心順時針旋轉,日月星辰都沒有向西北方向發展的趨勢。如果一定把東升西落解釋為向西發展,我們也只能說作者在編這個故事的時候是夏季。


1河流流向。

2古人的活動範圍

不像想像中那麼小。

3附會天地。如果是星辰和地勢相同了,又會有別的附會。


來自直觀感受吧,西部是「叢雲萬丈嶺」,北部是「可憐無數山」,再者河流大多是自西北向東南,水往低處流嘛。自古也有高處不勝寒,低處多瘴癘之說,和溫暖宜居的黃淮流域一比就「高下」立判了。


推薦閱讀:

遊戲、小說中常出現的「刺客兄弟會」之類的組織(魔獸世界、老滾、刺客信條)有歷史上的原型嗎?
為什麼人可以成魔成佛成仙成鬼成神就是不可以成妖?
民間傳說中在黃河裡足以挑翻舟艇的大魚真的存在嗎?

TAG:中國地理 | 民間傳說 | 古代地理 | 大洪水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