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麥基的《故事》是否被過譽了?

其實很多編劇沒有編故事的技巧,直接看了很多專門為編劇設置的書,最終只是學會了工具,卻沒有學會原理,就像攝影師傅學會了器材的使用,而沒有學會如何去拍一張合乎構圖的照片。

覺得一個編劇,首先要學會寫小說,從寫一個簡單的故事開始,然後再通過學到的編劇知識,把小說故事轉化為拍電影的腳本,即劇本。

所以覺得,有些學校的教學跳過了一些東西,缺了一部分內容,導致現在很多的編劇感覺無所適從,怎麼寫也寫不出個好看的劇本出來。因為他們還沒有明白,寫劇本是編故事+故事視覺化的過程,只會了視覺化的方法,卻沒有編故事的能力。

沒有編故事技巧的人,直接看了很多專門為編劇設置的書, 跳過了編故事能力的學習,那走的路肯定很崎嶇。


好吧,我換電腦了。看了其他的答案,大家還是比較有共識的。

首先,《故事》這本書是一本編劇理論書,從本質上講任何學科的理論書是沒有所謂的「接不接地氣」這個問題的。理論本身代表著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概括。既然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概括那麼無論是何種的理論從題主的回復來看都是「不接地氣」的。畢竟這不是實踐範例或者實踐實錄。這種已成形的經過大量的提煉的東西都不是適合非專業人士閱讀的。對於非專業人士和對創作劇本這件事尚不清晰也沒有什麼根本積累的愛好者或者入門者,這種例如《故事》的書並不適合,他們相對的更適合普及性讀物。例如《二十一天搞定電影劇本》。

然而對於《故事》,《劇作法》,《詩學》,《戲劇與電影劇作理論與技巧》,《戲劇技巧》,之類的書實際上更傾向於已經入門的人群。這甚至不適合剛剛上大學不久尚沒有進行到獨幕劇長度劇本創作的學生。而實際上大部分學校的老師是不推薦太早閱讀這些書目的。

就好像你作為一個普通觀眾看了一部電影,覺得很好看,去豆瓣看看影評覺得寫的很有道理。但是扔給你一篇論文,你一樣會覺得」不接地氣「哪怕這個論文是個中國人寫的。因為這不再一個位面,請不要試圖用」好玩「的態度來對待專業性的理論。(當然還是好多從業者是覺得好玩的,但是這種好玩和」好玩「是不一樣的。」

《故事》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好萊塢編劇的結構和技巧,而且是針對長片,並不適合於短片劇本。並且其中還包含大量圖表與專業名詞。對於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很多好奇寶寶看不懂它在講什麼,說實話我開始看的時候也很多地方看不明白,甚至在看完之後依舊覺得然並卵。但是我卻不得不承認其價值,因為如果按照他的理論一點點的吃透的話確實是可以寫出一個相對靠譜的劇本的。可是如果指望看一遍《故事》就能成為優秀編劇的話,那麼還真是想瞎了心了。(還是針對名詞和理論的部分,《故事本身作為一個從業者的閱讀書目,他是默認你知道這些的。就好象他默認大夫是知道各種感冒藥的學名是一樣的。)

然後就是《故事》本身只作為一本理論書存在,而且並不是唯一的理論書。它本身不包含誇大或者不誇大的問題。一個編劇不會就抱著一本《故事》的,因為他還有一堆理論書,劇本,論文,專著以及大量的閱片量和創作經驗。建立在這些基礎上的理論才是有效的理論,只有有自己的創作經驗才能明確的搞明白理論中所提到技巧和手法到底是什麼。以及可以結合多方的理論和自己的經驗來分析各種手法的選擇優劣。

本身理論的存在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省去整理和總結文本的時間,提供給創作者有效的指導,以便於創作者創作出新的實踐材料。所以說「創作是從不知道技巧,到掌握技巧,再到忘記技巧」的過程。實際上理論更大的作用是在修改劇本的時候,一般在創作的過程中創作者是不會去考慮技巧的使用的(當然前期搭結構這件事大家都明白)。而當初步創作完成,進行審查修改的時候理論將帶來的是更為有效的修改方向和選擇。甚至在大綱和分場階段我們通過理論的支持可以相對有效的得出某場戲可能有問題,需要何種修改方式更適合故事推進和情緒渲染;或者情境的建立和選擇中也可以在已有的理論指導中得到更為有效的目標。

這大概是掌握理論的重要作用之一。

當然這並不是說已有的理論知識或書籍就是完全正確的公理。畢竟創作是創造。舉個例子,反戲劇理論是突破傳統戲劇理論所提出來的,但是他也是建立在傳統理論之上的,雖然「反戲劇」它沒有活多久。

事實上我作為一個沒什麼文化,沒有多少創作經驗的屁學生,看了一堆理論書還是寫不出多麼優秀的作品。我從來沒有對自己的作品滿意過,拿著自己的劇本對照理論總是可以發現各種問題。我覺得這大約就是個人問題,誰讓自己不努力多寫點多看點來著。

《故事》我們的眼中大概就是一本理論書,它既沒有誇大也沒有被貶低。大約我們會去看它只是因為我們覺得這件事好玩,而不是「好玩」。因為好玩所以我們還會看其他的理論書和劇本。

因此,對於題主的問題我就說這些。我想沒有必要為了一本書爭的面紅耳赤。

以上。

以下原答案。

—————————————————————————————————————

有!

戲文三寶書也不是開玩笑的。

通過題目,我猜題主沒有好好看過《故事》

《故事》已經在開頭就告訴你了,他說的是講故事的原理而不是規則。並且還教你搭結構,做人物。寫出什麼樣的劇本是你的問題,看了《故事》也不一定能寫出好劇本,而這不是接不接地氣的問題,是你個人的問題。

我還是沒搞清楚你所謂的接地氣到底是個什麼概念,「如何寫有中國特色的劇本?」。

寶寶告訴你戲劇和電影都是舶來品,根上就不是多麼接地氣的東西,接地氣的是《閑情偶寄》。

這件事跟《故事》無關,跟「故事」也無關。

按照這麼說《詩學》更沒有價值了,亞里士多德離得我們更遠,毫無意義。而從劇本寫作來說《詩學》是我看的第一本理論書,對我的價值大的很。

《故事》一本編劇理論書,請不要神化它。從來沒人告訴你看完了《故事》你就能當個好編劇了。

麥基的《故事》是我開始進入長篇劇本的時候看的,它很明確的指導了我如何搭建一個相對靠譜的長篇劇本。

對於誇大的問題,麥基是近幾年在中國很活躍,《故事》都再版還比上一版貴了一倍。但是所謂的誇大我沒啥感受,就是一本編劇理論書還能誇大到哪去?看完了能飛?

別鬧了只是你想多了,學戲文的和干編劇的真沒把《故事》太當回事,但是也會承認其價值。

我猜所有有文化的流氓都看出我是在空對空的扯淡了,嘻嘻。


講真,有呀。挺好的一本書,個人有點枯燥,不過裡面靠譜的東西還是挺多的。至於過譽,還好吧,至少我沒聽過很誇張的誇這個書,都是說可以看看呀,還不錯。


《故事》不是給那些從來沒認真學過,沒正經寫過,也沒通過真實呈現效果與自我設計的偏差進行認真自我經驗總結過,卻妄圖通過看過某本教材,就妄圖寫出好劇本的人看的!

《故事》是在你寫過一些劇本,並且已經有一部分作品被呈現出來(影視、舞台、動畫,隨便啥呈現方式),然後經過自我經驗總結,帶著問題,回過頭來梳理規律的書,說白了就是當初我這麼干,喲吼蒙對了!可那麼干,悲劇,蒙錯了,可是為什麼呢?看看《故事》,啊,原來背後有規律……

《故事》是告訴你:直拳遠,擺拳重,抬腿側踹半邊空,可前提是你得站在擂台上打過幾場,因為隨意側踹被人摔倒過,這句話對你才有意義啊。。。


絕對是誇大了。

故事這本書的作者興趣並不在於指導創作,而是構建一個系統的編劇理論。為了將實際創作中的千差萬別情況囊括進去,他生造了許多新名詞。看故事這本書,很容易被繞進去,對實際創作卻仍然難以下手。

美國好的編劇書很多,恰恰故事並不是。

比如他講激勵事件,卻不講事件。激勵事件並沒有那麼重要,只是引發故事的第一個事件而已。

他講大情節小情節反情節,又是極度理論化而忽視了現實創作中其實很難歸類。

一般來說,他說的大情節就是好萊塢式的經典三幕劇。

但從戲劇角度說,不能說三幕劇就是大情節,五幕劇就是小情節。多線敘事情節性也很強,為什麼就是小情節而不是大情節。

照著他的講法寫戲,你會很困擾。

另一面來說,我們國家的戲劇水平、電影劇作的水平都不高。我們會寫戲,會拍電影,但我們還沒學會好萊塢式的經典三幕劇講故事的方式。這也造成了很多美國電影界的各種人物來中國混飯吃。

但這又不能苛責這些人,有的是混子,有的像羅伯特麥基這種老先生,他真誠地相信自己的理論,只是並不了解中國電影的實際情況而已,算是一種文化誤讀吧!


重要的不是如何「講「故事,而是故事本身的」料「,羅伯特麥基的故事側重在如何去講,卻忽視了最重要的第一步,一定要先有一個原始的好故事,就像做菜,羅伯特麥基側重如何去做,但食材才是最基礎最重要的,越名貴的食材,往往採取最簡單的做法。初學者往往把編劇當成一門技術,盲目遵循各類技巧花樣,而忽略了編劇的首先要創造內容。而內容的創造,是一門日積月累的慢功夫,恰恰與速成的技巧是相反的。並不是羅伯特麥基的《故事》過譽了,故事強調的是」編「,但我們缺乏的卻是」劇「


看完不下10本編劇理論書之後才敢來回答這個問題。

要問《故事》好在哪裡,恐怕沒有深入閱讀過大量同類書籍並進行對比,是無法深刻體會的。

不如用功夫做個比喻吧。

大熱的《救貓咪》、《21天完成電影劇本》、《編劇的策略》一類,是《蛇形刁手》、《九陰白骨爪》一類的招式書籍,讀完之後能迅速用於實戰,效果拔群。

而《故事》,則是《九陰真經》、《易筋經》,看上去對實戰沒什麼幫助,但實際上它系統地解釋了一拳一掌為什麼要那樣打,不那樣打的壞處在哪裡:都是從普遍招式裡面提煉出來的武學規律,可以說是編劇書中的編劇書。

也正因為此,一旦貫通《故事》,就是無招勝有招的境界了。


這問題還是以受眾來評判的。答案是:接。

首先要明白《故事》是給誰看的。電影愛好者,影視工作者,小說家…等。這些人對電影或者故事本身的了解和體悟已經達到了閱讀《故事》時應有的好的打開方式的水準。《故事》里好多對於故事創作與銀幕劇作本身的獨特而敏銳的思考,這種思考對於他的受眾無疑是可以達到共鳴的。而對因為好奇想找來看的讀者來說,啟發遠大於不解。

再次麥基本人寫的文字並不涉及更多的電影知識的專有名詞,最多不過長鏡頭、蒙太奇已被社會普遍理解明白的知識元素。

三,周鐵東這個譯本真的是好譯本。文字的思辨性和文學性已經無限的接近於中國文藝理論研究慣常用的筆法了。隨便選一段單找出來給不知道的讀者看。也並沒有語境的隔閡。有些還覺得是中國人寫的。

推薦這本書。文字通暢優美又不失應有的思辨和銳意。如同被人們認為美術界的聖經讀物《藝術的故事》一樣。有意思又有價值。


屯子里的故事 更接地氣!


編劇入門階段,最開始讀的就是這本書,讀了兩遍都只能讀到前十章,而且感覺磕磕絆絆,就放一邊了。後來又讀了一些更基礎的編劇方面的書,比如悉德菲爾德系列,自己練過手之後再重新拿起這本書看就覺得實在獲益匪淺。不過譽,一點兒也不過譽。


羅伯特麥基《故事》序言

《故事》論述的是原理,而不是規則。

規則說:「你必須以這種方式做。原理說:「這種方式有效……而且經過了時間的驗證。」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你的作品沒有必要以一部「寫得好」的劇本作為摹本去寫;而是必須依循我們這門藝術賴以成形的原理去寫好。急於求成、缺少經驗的作家往往遵從規則;離經叛道、非科班的作家破除規則;藝術家則精通形式。


大學的時候,這本書怎麼看也看不進去,感覺這哥們兒在這瞎叨叨,還不如看NBA裡面的麥基扣籃。

碩士的時候想偷懶,不想拍短片,想寫個劇本糊弄畢業,所以相對認真又重新看了一遍。

現在作為編導的大學老師,為了上好戲劇課,系統地研究了一下這本書,簡單的說一下我的理解。

1.如果你只想講一個20分鐘以內的故事,並且這個故事是你有強烈訴求表達的,那麼可以不用這本書,按照你的生活經驗來寫,也不會特別差。但是,如果你要想寫好一個90分鐘的故事,或者這個故事根本就沒有什麼生活經驗,你要按照套路往裡面填內容的時候,這本書就非常的重要。

2.這本書偏向於好萊塢的創作模式,但是如果你想創造一個非好萊塢的故事,它依然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3.相對來說非常規範,會幫助你構建視聽語言。

4.可以說教材非常的經典,但是並不是說,讀透了這本書,就能寫出好劇本,劇本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對這個社會的認知,來源於對這個世界的熱愛。

5.隨著生活經驗不斷的豐富,沒事兒經常讀兩遍,很有幫助,祝好!


我把這本書用作劇本寫作課程的通讀教材,效果或者說反響並不好。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我傾向於認為這種局面是讀者在閱讀前的錯誤期待造成的:很明顯,本書並不適合沒有多少寫作經驗的大二新生。

簡單來說,如果按照0-100來折算,0是白脖子,90是職業水平,40算入門的話,這本書應該在你接近50的時候再看。也就是說讀者本人應該有大量的閱讀基礎和一定程度的劇本寫作經驗才看得下去,有共鳴,有收穫。新手很容易懷著看影評和電影史的心態來讀,當然會很懊惱。

共勉。


手邊正好有三本關於編劇的書,都是在國內名氣比較大的,市面上也很常見的三種

一個電影最重要的無疑是故事情節,起承轉合都要符合節奏,君不見今年的大熱門降臨就是因為後半短太拖沓導致整體失調,在奧斯卡上慘敗(當然奧斯卡本身也不待見科幻片,,)

那一個好故事要怎麼寫出來呢?麥基這麼說

思想和感情是分頭而來的。思維和激情在人性的不同範圍內運轉。

麥基先跟你說要正視自己的內心,當一件事情來臨之時,思維邏輯和感情經常起衝突,也就是理性與感性的矛盾。普通人是這樣的,並且常常因為情感的原因而糊。但是別忘了,在電影里你會看到太多超出現實的掙扎與糾葛,比如熔爐里的校長性侵聾啞兒童,肖申克的救贖里安迪被誤判無期徒刑,拯救大兵瑞恩里到底是救一個還是冒險八個人的選擇。這些複雜的事件別說在現實里真的發生,即使只是在電影中看到都會讓我們揪心,沉思。既然如此,這些創意是如何被組織起來並被拍成電影的?

很簡單

藝術能將二者統一起來,故事是一種設備,通過它可以隨心所欲的創造出這種領悟,這種現象便是人們所熟知的審美情感。一切藝術都源自人類心靈對以下各方面最原始的,先於語言的需求:通過美與和諧來解決壓力與不和。

答案就是藝術,編劇像個裁縫一樣去裁剪故事本身最後把他製成觀眾想要的模樣,越好的編劇越能將材料中最寶貴的那部分合理運用,而普通人看到了材料只是執著於本身的美或缺點,缺乏改動的能力。

編劇的藝術在書背有蘆葦老師的推薦,並且說看了這本書如同醍醐灌頂,嗯,,,我覺得言過其實了。

在衝突的這一章很明顯能看出來埃格里是在逐字逐句的解讀故事的起因——衝突是怎麼來的,但是這種解讀方式太過程序化,有點像小學班主任的閱讀理解,,,,。

在這裡提一下蘆葦前輩,作為和第五代導演一起成長起來的電影工作者,他是中國十分優秀的編劇,不單單是他的成績,他的文筆充滿了中國大地的鄉土氣息,又有別於莫言的深入骨髓,像一個滿懷悲憫的藝術家俯視著大地,所以他的劇本往往是充滿了真實和原汁原味的痛苦,而又不缺乏思考。

但是問題在於,蘆葦的劇本太過老氣,節奏過慢,經常與現在的快電影消費時代起衝突,典型的就是2012年的白鹿原,王安全和他的劇本之爭背後是藝術思考和市場需要的博弈

至於你的劇本遜斃了,這本書讓我懷疑它是不是劇本界的「葵花寶典」,,,完全的速成大典,很多自學或者半路出家的同學可以先看這本,深入淺出,很好理解,而且在三本中最便宜。

最後回到故事這本書,麥基在一開始的序言其實說的就很清楚了:

故事敘述的是原理,而不是規則

故事敘述的是永恆,普遍的形式,而不是公式

故事敘述的是原始模型,而不是陳規俗套

故事敘述的是一絲不苟,而不是旁門捷徑

發現了嗎,麥基的意思很清楚,好的劇本是在一些不變的事物之上。人對世間百態所展現的喜怒哀樂,苦惱和歡樂的對立統一,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和而不同,等等種種,這些東西是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不變的,他告訴我們要在這些基礎之上進行創作,而不是自作聰明的去套用公式,以為電影可以像1+1=2般的那麼簡單。

市面上還有很多編劇書,但在我看來麥基先生的這一本故事是其中的翹楚,皆因為他是以一個藝術家的角度來面對讀者的,而並非補習班的老師那樣,一股腦的把相關的程序告訴你,然後讓你在最快的時間裡知識變現。


哈哈哈,為了賣書方那兩句誇大的廣告詞一個個懟過來,也是有空。

題主就是來聽個贊同的,有些人為這一本書動個啥子肝火喲,自己看著覺得好偷著樂就行了唄。


我的老師們都推薦過這本書

過譽?倒不至於,與其說它是編劇指導用書不如說是行業遊戲規則說明。除了有些地方講的重複或是略微混亂,但確實是入行必讀了。


《故事》敘述的更多的是一個寫故事和編劇的規則,是寫作者的大地。只有在規則里,只有站在地面上,我們才能跑才能起飛。

接不接中國的地氣?牛頓三定律適用於美國的科學研究,難道就不適用於中國的科技發展?


我今天剛看完《故事》,來回答一下。

這本書名氣很大,我就是看到別人的推薦買的。因為我之前已經看悉德·菲爾德的《電影劇本寫作基礎》和施耐德的《救貓咪》三部曲,所以《故事》看得比較快,四、五天就過了一遍。看完仍然認為,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籍。

它的文筆非常優美,很多論斷也發人深省。我記得最深的是兩個故事。一個是在開頭,麥基引用帕斯卡爾的故事,這位哲學家曾經給朋友寫過一篇很長的信,末尾寫上:原諒我,我沒有時間寫一封簡訊。麥基推崇的是獨創和認真,不是長篇大論卻都是廢話和抄襲。另一個是在結尾,麥基的父親常對他講一個千足蟲的故事:千足蟲被問到有一千隻腳要怎樣行走,從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的它從樹上掉了下來,但明白了運行規律後,千足蟲不僅能走,還能跳起精美的舞蹈。麥基用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道理:文字工作是們手藝,掌握得越好,也就能學得越好。

我是一個寫作愛好者,也在嘗試創造劇本,但我不奢望看了羅伯特·麥基的《故事》就能讓我脫胎換骨。所以,我不知道《故事》到底是不是寫作聖經,人們對它的評價是不是過高。但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看完這本書不虧,很值得。悉德·菲爾德的書告訴我:故事第一,你只管把它寫好;施耐德告訴我:沒有什麼獨創,只是「似而不同」;羅伯特·麥基告訴我:寫作是一門手藝,掌握得越好,寫得就越好。他們三個人的書都值得一看。

就實用性來看,我站菲爾德的五分法,「建制、對峙、解決、第一個情節點、第二個情節點」能夠快速建立起一本小說或劇本的框架、脈絡;我也站施耐德的結構表,設置好15個節拍表和40張卡片後,你的作品就呼之欲出了。但是我站羅伯特·麥基的《故事》,可能是因為境界太低,我羅漢拳還不會,就不要想著學習小無相功了。

學習寫作最好的方式,永遠是寫作本身。在網路小說界流行兩句話:完本必神和百萬必神。我還是要多寫,把這兩個門檻過了,先入門,再來談創作能夠流傳下去的作品。和各位一起努力,我會加油的!


你還沒看就問這種問題,我覺得是你過慮了。


相比技巧,更多講了創作基準和核心


不知道為什麼總有些人會覺得寫作不需要指導,那些框框架架看了就會限制靈感和創作。明明畫畫和舞蹈音樂之類的也同樣需要靈感創作卻有著大批的指導教程。

或許《故事》的「」神化」恰恰是因為這類的指導教材的嚴重缺乏。


類似大家都讀了十幾年的語文課程,但是寫成的作文都不相同,故事這本書所講述的是技術和經驗,而創作是自己的事。順便說一句,接地氣這個詞是一個用亂的詞,中國電影就是因為太多的接地氣約束和自我約束所以才總是家長里短愛情懷舊甚至還苦大仇深,想像力創造力更加重要。


《故事》講的是劇作甚至任何虛擬故事類型文字應該注意的通用準則,即在適當的時候給觀眾正確的反饋。

中國大部分電視作品裡動不動五六分鐘的回憶殺和接吻對望的鏡頭,綜藝里小孩動不動哭幾分鐘的剪輯,真的讓人很沒有耐心看下去好么。如果編劇們能夠好好按照準則來寫劇本,至少會比現在的作品好上那麼一點?


不過不可否認真的牛逼,各種尖銳,推薦剛寫文的人看,


這本書就是創作者的教科書。

作為一個網文寫手,認識大多數的同行,都是靠著自己的本能在創作。

然而只有看過這本書,你才能靠著自己的技術,自己的本事來創作。


牛頓的物理學體系是舶來品,也被誇大了,我們可以從《墨經》開始,一路證明推導過來,一定能創建中國本土的科學觀。


推薦閱讀:

除了李小龍的功夫電影之外,什麼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故事」?
潘朴:編劇創作「莫問前程凶吉,但求落幕無悔」
什麼樣的人適合當編劇?編劇應該有什麼特質?
在小說和影視劇創作上,有哪些典型的劇情模板?
採用多人編劇的劇,如何保證人物和故事的完整性?

TAG:電影 | 導演 | 編劇 | 故事書籍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