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董明珠說小米缺乏製造基礎,與產業鏈缺乏共贏精神?

不管是不是與問題相關,我想說說一直以來通過我對小米的觀察和使用來說說小米。

說說產品:

總能給你眼前一亮的感覺,米3除外。

米聊其實做的特別好,很多功能都是比別的提前擁有的,比如yy語音聊天、視頻聊天、消息提醒、左右滑動設置消息狀態等等。開始的時候註冊用戶迅速上升,不過怎麼也干不過坐擁7億用戶的QQ,它也不提倡約炮,所以沒落了。

miui這個沒有爭議的東西,無論是從功能的易用性還是雲服務還是流暢度在國內目前是最好的(我用過很多品牌的手機因為我做過手機銷售),而且miui也是最注重用戶的建議和反饋的,比如我就跟他們的范典就有過兩次微博對話。我的米2一年了,現在還是極其流暢。

手機,在兩千元以內沒有找到比它硬體更好、更全的。比如中興的努比亞Z5S,沒有NFC了,不支持視頻的高清輸出了,不帶氣壓計了,只有GPS導航,不支持超靈敏觸控等等。OPPO和步步高,別扯了在國產機中土豪,當然線下渠道非常支持,因為利潤非常可觀。步步高跟OPPO的MKT都敢買2500,可憐了那些無知的孩子們。

盒子、電視這個沒有使用過不敢做評論。盒子只是體驗過,操作簡單易學,界面流暢。

說說它的移動電源,那是逆天。我們線下的移動電源多少錢?標明2000mAH的都是贈品(當然它實際沒有2000mAH,進價幾塊錢但是你要是買就50,要是買手機想便宜好吧我們贈你一個「價值100元」的移動電源)品勝什麼的都賣200-300,還有什麼,什麼的。都不知道牌子,品勝我們自己認為它不是什麼好東東。69元,10000mAH,你別說什麼鋰離子聚合物還是鋰離子。一般宣稱聚合物的也沒幾個聚合物的,絕大多少手機電池還是鋰離子的,當然小米手機的電池是聚合物的。反正它這個價格是有足夠殺傷力的,誰能買到誰就撿便宜了。具體可以看看專業人士的回答 小米為什麼要發布移動電源?(分享自 @知乎)

說說搶購:

搶購,到現在我仍然認為是供大於求多一點,飢餓營銷少一點。咱們可以看看它的出貨量。去年全年買了719萬部,相當於每天出售19 698部;今年預計1900萬部,相當於每天52 054,我就一直在想如果每天讓我賣50000雙襪子,我也是大大的土豪啊。網友們一直在詬病小米的飢餓營銷,從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今年的出貨量已經是去年的2.6倍。今年9月24日雷軍發了一天這樣的微博「小米2/2A/2S 銷量突破了1000萬台,產品上市十一個月。得瑟一下!」,單單2代產品在是一個月就賣了1000萬台,相當於每天29850台。我相信,這些數據對國產手機來說是一個非常恐怖也是一個非常值得敬佩的數據,沒有買到不是它玩兒飢餓,說實在的是你命不好。很多人會說,這些數據都是假的,719萬銷量雷軍是亮過稅單的(羅永浩說過,沒有企業敢亮假稅單),我的老闆(手機零售企業)說他也質疑,後來通過做小米售後和發布會稅單以及行業內部大佬聊天知道,那是真的。

小米手機活躍度:

這個可以看看@言凌小米是否真在國內手機市場排名中位居第三?(分享自 @知乎),我算過友盟統計的小米九月份的活躍度份額為6.299%,十一月份為6.402%有略微的上升(其實這個略微是很大的數字,十一月份魅族MX2是0.462%),有人是它上網,它才有了活躍度,活躍度大證明用戶上網多,APP開發者看到這個都會對它做專門的適配什麼的,這就帶來了更好地體驗。(我不懂App開發這些是我自己想當然的)

說說售後的:

都說小米售後服務不好,我感覺小米的售後做的已經不錯了。何以見得呢,請看我的體驗。我的米2,玩遊戲和用聯通3G上網的話,感覺手機發熱嚴重,自己測得的溫度是四十七八度,就去小米售後要求換主板。第一不去要發票,第二我說手機漏電他們工程師測試完之後告訴我測不出漏電來(去之前我讓我的朋友一個做其他品牌手機售後的測試過,手機不漏電就是電流有點兒大)我說就是漏電,他們說你要是願意的話就給我換個主板,這麼容易就換了個主板(當然,保修期之內是免費的)。黎萬強和林斌發微博說小米售後要試運行在保修期內實行一小時快修,看到這個我就覺得這個不錯,就跟我的售後朋友說了。售後的朋友很不以為然的說那些都是騙人的我們也有三小時保修,但是都是糊弄你又不知道我們怎麼計算,再說他們怎麼保證一小時呢。後來跟小米售後的人聊(我在我跟我朋友和小米售後這個在一起合租)說他們那裡開始一小時快修了,從前台接單開始計算,那怎麼保證呢,他們拿下小米售後授權小米對人員有要求,三個工程師三個前台。相反我的朋友那裡有HTC、中興、海信、聯想現在又拿下了中興的努比亞,但是他們那裡只有他一個維修工程師(當然保證不了)。我的手機換主板是半個小時完成的。再有就是保外的收費問題,其他品牌的手機向三星啊、蘋果啊、HTC啊他們的屏幕壞了要1000元以上有的時候達到1800元,中興的努比亞吧要700-800,小米2是多少呢,500.可能很多人是第一次有智能手機就是用的小米,覺得容易壞(智能手機肯定跟功能手機沒法兒比),覺得售後價格貴,跟其他品牌比比你就知道到底是誰的服務態度好,誰的手機更容易壞,誰的維修價格便宜。

第一次寫長答案,從小作文就是流水賬,歡迎被噴,我驕傲!

利益相關,小米用戶轉米粉。


我來個明知會被被摺疊的回答吧,不說不快。

==========利益相關:小米1使用者 · 米黑 · 終生不用小米產品==========

1、看了樓上的各位大神的回答,發現很多都是小米相關的人,他們的回答讓我有「在其位謀其職說其話」的感覺,我不知道小米在他們心中是不是十全十美的,因為總感覺有些人只會說小米的優點,似乎他沒有缺點一樣。

2、來知乎一段時間,發現這裡的氛圍是「技術才是硬道理」,所以小米這種白手起家的技術,創新公司在這裡會得到人們崇高的敬意,所以他們在這裡受到了熱烈的歡迎,至於格力,這種老實人和喜歡他的老實人都不在知乎呢。

3、本來想說下本地企業的類似小米的,字都打了一堆了,突然覺得沒意思,就這樣吧。


----------------------------------(╯‵□′)╯-------------------------------------------------

大家都在說:小米的創新模式如何如何,改寫了營銷模式什麼的。

那麼請問:小米所做的事情究竟是不是可理解的?

如果是可理解的,那麼為什麼無論是上述答案還是什麼互聯網導師都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說明,而不是泛泛而談它如何的吊?為什麼以利益為最主要驅動的商人(不區分生意人/企業家)會因為所謂的面子/觀念問題而如此固執?

如果是不可理解的,那麼排名前幾的答案為什麼能講的那麼歡?

對這個問題的解釋大概是:「因為我們悟到了互聯網精神,新時代是我們的,只有我們才能理解這個全新的模式,傻X永遠也不能理解,老傢伙們去死吧!」

誰是傻X?

同為年輕人,奉勸各位記住一個著名的定理,即「別人不是傻X定理」。這個定理可以很方便地在批判評論別人的同時對自己的觀點產生批判性思維校核的效果。

先不說董明珠對小米的質疑或者(比亞迪還是吉利)分分鐘造出特斯拉的觀點是否正確(個人贊同),對互聯網的鼓吹實際上也是群體歧視的一個變種。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新聽說了一個概念,頓時感覺優越感滿滿,對(自以為)不懂這個概念的人心裡充滿鄙夷。逛淘寶的時候看到了個3D印表機,然後就覺得製造業的未來盡在自己掌握之中,於是對盧秉恆(註:中科院院士,西安交大機械學院院長,金屬切削專家)投去了蔑視的目光。

掀桌子,表達一下對毒害青少年的互聯網導師的憤怒。

------------------------------------╮(╯▽╰)╭————————————————————

哎,不過無所謂了,因為我要說下面這段話:

信息時代,這個本應該完成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時代,提前被金融革了命了。

好多自以為搞IT的人都以為自己的項目和Google一樣,只不過自己不及佩奇(註:這個注有點多餘……)那麼牛。事實並不是這樣。僅僅是交易所的弄潮兒選擇了你作為炒作對象,媒體借你幾十年後的春夢吸引公眾眼球而已。炒作的對象不缺你一個,只不過常常「不明覺厲」的公眾大多聽不懂我們口中的術語,不知道軟體與網路的能力與局限,容易忽悠罷了。

請問,最近幾年數據挖掘(大數據,尼瑪,大數據叫技術嗎?)和快速成型(就是你們說的3D列印)有劃時代意義進展嗎(玩具3D印表機也算?我沒法和你交流了……)?炒得這麼熱並不是因為相關技術有飛躍,而只不過碰巧吸引到了目光而已。請問,你知道什麼叫「市值」嗎?那是未來若干年(一般是50吧?有可能記錯)所賺的錢的期望,和人家利潤相比的時候要把利潤換算折現率再積個分的好吧。請問,新創業者被問及「盈利方式」的時候多答「上市/拉VC」的原因何在?原因不必再多說了吧。

舉例,我所看到小米的種種優勢,則都是上述情形所產生的正外部性。可以得到眾多上游產業大佬的支持,正是由於它處於浪潮之巔,更引人注目,而並非是其自身特質所致,當關注點轉移時,企業並不能力挽狂瀾,因為這一切均需要外界的力量才能實現。

這種弄潮不可持續。

並不是說不可持續是缺點。類比熱力學中概念:一個系統如果只需要做一次功,那麼根本不需要能量輸入,也沒有「效率」一說(或者說為無窮大)。但熱機要持續輸出功,必須要做熱力學循環,以卡諾效率為極大值。商業和熱機有點像,如果一個商業系統不希望能夠持續經營,那麼就可以不考慮其營業方式所帶來的負外部性同時大量地藉助於其正外部性,從而爆發非常大的力量。而著力鍛造基業長青的企業相應要控制其負外部性而受相應的限制。從此看來,短短几年百億市值一點也不奇怪。

有人可能會講:為什麼要追求基業長青呢?互聯網已經將這一系列規則改變了。經營之神救不了自己的企業(松下?)云云~我的觀點是:不懂經濟真可怕。請回顧市值的概念。市值的產生是因為人們(包括機構投資者)對企業的持續性有一個預期,願意拿出錢來在價格上實現企業在五十年左右的預估產值。也就是說現階段持續經營恰恰是實現市值的潛在前提。如果不追求可持續經營,就相當於利用群體認知響應性差的特點,從投資人的手中騙錢。其外部性之一就是對人們財富和其他企業資本的雙重掠奪。將原本用來供企業發展的投資轉化為自己的盈利,同時減少了提供更多生產力與就業邊際增量的企業獲得的投資。這就是這些所謂「互聯網企業」對經濟造成的雙重危害。

另外就要說幾句題外話(關於製造業與IT的爭論):有個機械工程師吐槽說(大意)「我實在受不了那些搞IT的,吵了一下午就是討論了個顏色。」我並不是馬克思或類似的主義者,並不認為這些「軟」的東西沒有價值,十分認同用戶體驗對產品的重要性。但是,請大家意識到一個問題:傳統行業工程師不這樣做,是因為關於用戶體驗也有相關的技術標準,至少是技術文檔,而IT行業發展的太快,這些東西遠遠沒有跟進,而且似乎是以後再也跟不上了。那麼可能的結果(也是這個現象的原因)就是:每次遇到問題都要從頭做。然而,總有一天,IT行業產品的複雜性會導致這種從頭討論從頭做的方式不再滿足開發周期的需求(我感覺《夢斷代碼》中也提到過這個情形)。這時,產業將面臨一個關鍵性抉擇——要不要成為下一個傳統產業。

一個羅振宇與金錯刀的長期關注者如是說。

————————————————一些補充——————————————————————

有人提到了專利,我並不認為專利保護是傳統企業的避風港,更不是新型互聯網企業的。一個系統再好,也只是在現有的規模下成立。可怕的集群效應確實存在。專利系統發揮作用的前提是提交的申請通過了充分仔細且專業的審閱。然而,現在的情況是IT公司隨手一個設計,幾百個專利交上去,再加上不把問題說清楚的「互聯網思維」患者,專利申請批准流程根本顧不過來,不是隨機通過就是隨意通過。拿到法庭上去,作為非專業人士審判人員更是一頭霧水。如果不能提出一個有效的規範競爭的方案,最終的結果想必是用戶享用著花樣翻新的渣服務。


其實兩個人演了很好的戲,還拉上了首富和馬雲。你看現在媒體都在報道打賭的事情,都在討論小米和格力,免費為他們做了很多宣傳。爭論的內容具體是啥 ,過兩天就忘了 。


其實這種爭論也是馬雲和王健林之前分歧的主要內容。就是新經濟的構架藉助互聯網的發展平台,達到了以往商業掮客無法企及的超級規模對接,所謂節約兵力,資源整合。雷軍更加重了優勢頂端的配置,目標小而准,因而高效。相比而言,馬雲是空手套白狼的典範,是精明的超級掮客,這種模式的最大好處是規模擴充非常快,藉助的是交易與加盟商的幾何擴散來推動他的領地滾雪球般的膨脹。但量上去了,質就捉襟見肘。所以,馬雲現在積極修補質量鏈條包括打假,建立大物流,和傳統商業大佬強強聯合補充內虛的藍圖。董明珠其實看到了馬雲與王健林的意見相左後王的軟化轉變,以及馬雲聯手海爾的動作,都讓她對新經濟模式又恨又怕,所以,和雷軍放到一起,她的情緒會放大。因為同是藉助互聯網資源配置,小米只是單一產品的賣家身份這讓她多少顯得財大氣粗,但爭執的方向大同小異。可是,她忘記雷軍既然整合了手機,同樣也能整合空調,電視等等,所有急於佔領終端的包括菜鳥,京東都在建大物流體系,他完全可以藉助優勢更加明顯。說到底,再好的藍圖都需要產品設備的托舉才能實現。格力的科技精神是優質的但不代表其他方面也優質。馬雲的方式其實都可以複製,但他已經打出獨享的名號,加上他改變經濟生活的氣勢口號,完全收復了國內大佬的眼光。雷軍是結合了短評快的資源優勢,還沒有馬雲的宏圖野心,但如果他或者其他的後來者動了更聰明的心呢?我其實還是喜歡亞馬遜。


一個人牛逼不是真的牛逼,帶動一些人跟你一起牛逼才算是真的牛逼。雖然在成長的路上,一個人往前跑,可以跑的很快,有時看到別人遠遠被自己甩在後面了,會感覺很爽。但是,一個人是很難跑的很遠的,因為在前行的路上,是很孤單的,心情會有很低落的時候,會有大姨夫來的時候。這時如果有人鼓勵,就會很快走出失落的陰影。正所謂: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遠。

但是,與別人一起跑的時候也要根據自己跌實際情況,量力而行。不要打腫臉來充胖子。這次廈門馬拉松比賽,就有兩個傢伙與一群人一起跑,結果掛了。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有些人可以通宵達旦的學習和工作,第二天照樣棒棒噠。但是對於一個體質差的人,熬了一段時間的夜,結果身體不行了。例如李開復、于娟等人,雖然他們的癌症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但是與熬夜以及過度勞累脫不了關係。

在實際生活中,大家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要想成功,就得反著來,同時,不要太以自我為中心。多換位思考,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問題,也許會有另外的想法。把自己的視野放大點,不要局限於眼前的三畝地。看到別人比自己好,而你又不能把它打下去的時候,就需要向人家學習。你的對手越強悍,也會相應的襯托你的牛逼。

更多職場故事,情感故事,讀書筆記,課程分享,

請訂閱官方微信公眾號:lenglengdushu(冷冷讀書).


其實董和雷都對,他們在各自行業里找到了適合的模式,但用不著互相指責。

雖然手機和空調都是生活中大家都要用的電器,但實際上行業的差異在蘋果的iphone推出以後變得極大,由於承載了移動PC的功能,爆炸式增長的軟體對硬體更新換代的速度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手機的硬體更新也達到了PC時代摩爾定律的水平,小米這樣的企業沒有積澱去搞硬體就是找死,反而搞軟體整合硬體資源就對了。

而空調行業,有技術進步,但實際上是很慢的,所以格力這樣的企業潛心於產品設計和製造,用比競爭對手好那麼一點點的產品優勢,慢慢提升份額的做法也是對的。

格力的玩法到了智能手機行業,肯定會掛掉,比如諾基亞;小米的玩法到了空調行業也是如此,畢竟我買空調只是為了涼快,然後使用起來噪音不大,買不到你的我就買別家的了。


看完了董明珠和雷軍的對話,我還是看好雷軍的,可能打骨子裡對於網上營銷有種親切感,僅僅需要一張卡,一個客戶端,躺在床上就能完成購物,而且雷軍這張降低成本的營銷手段雖然看似有危險,當世界的工廠對其罷工了怎麼辦,可是這種兩年內由100億翻倍到300億的企業最起碼五年內是不用擔心的,有米粉支持著雷布斯,有人說,假如五年後真的罷工了怎麼辦?哈哈,恐怕也許就在三年後,小米就會有自己的製造工廠,雷軍可是兢兢業業的幹了二十多年的金山軟體,腳踏實地的道理他怎麼會不懂,但是馬雲說的那句話很對,這兩年你小米搶盡了風頭,雙十一三分鐘你賣出了一個億,是挺驚人,但是你是否真牛逼,看你五年十年,二十三年之後你還能這樣,那你就真是雷布斯了。等到小米成為一個真真正正的手機銷售商的時候,有了自己的技術,有了自己的工廠,那才是個站的住腳的品牌。當然了,現在他們要和富士康協商好,不要累到人跳樓,哈哈。反觀董明珠的格力空調,對於她本人,恐怕看過她的事迹的人都會很佩服她,真真正正的女強人,可是當傳統企業撞上新興企業的時候,恐怕適應不了這種快節奏,雖然她是很強調技術創新的,可是這賭局她是在用她那23年打下的厚底子和雷軍叫囂,因為空調行業里沒有像小米這樣的對手,手機可以一年一換,但是空調不能,所以,售後保障是董明珠的殺手鐧,上萬家的實體店就是她的武器,反正二十三年里我是大姐大,未來五年十年內沒人撼動的了空調大姐大的地位。這場賭局,勝負關鍵在於,董明珠是否選擇去接近馬雲,或者雷軍是否能拿出過硬的核心技術。


尼瑪就是雷大炮的炒作而已,瞎子都看得出來,還在這分析,分析個毛啊,你沒事你和別人打賭么


靜候結果,ps:我站隊格力


還是要能更好的解決人民的需求就行,什麼思維亂七八糟的都是玩些概念吧,這些東西,你做好了,概念自己定就行。概念定好了,讓大家產生了共鳴,就名利雙收了。概念怎麼來的呢?其實就是自己的感覺,企業的那些創始人做企業時,哪有想這麼多,只是追尋自己心中的想法,慢慢的做,然後總結。怎麼總結呢,總的有些可溝通交流的語言或者稱為術語來對外宣傳對內管理吧。這些東西開始沒人信,或者有些專家學者研究了好久的沒人鳥的東西,老闆們把它搬出來,成功了。大家就信了,把他當著這個思維那個方法的。個人覺得 跟著自己感覺就好,是這塊料的不用這套東西,照樣能成,不是這塊料的,在怎麼冥思苦想這這些概念也沒用。邏輯比較亂,忘拍的輕點。


小米是蘋果的方式,格力是三星的方式,從長遠上看,還是實業的生存能力強點,小米要一直保持好的設計、做工才能保持現在的趨勢,一旦一個產品出現問題或不受消費者青睞就會一蹶不振,跌入深淵,電子產品的換代是非常快的,以前的愛立信、諾基亞現在如何?


其實我一直想知道世界範圍內的互聯網現狀是怎麼樣的。比如美國,它互聯網發展早、技術好,像中國的網購也學習的美國吧。

那麼現在美國在互聯網營銷發展情況、網購、網路金融等等有關互聯網的現在是什麼情況?有什麼趨勢呢?和傳統零售業相比,是個什麼情況呢?

之所以問這個問題,我覺得其他國家互聯網的發展是不是對我國有一些啟發,能對未來有一些判斷。

@doknow 請各位大神給介紹下唄


我不知道董小姐如何看待蘋果的


兩種不同的產品類別,技術還沒有發展到空調像手機一樣的 對用戶來說初期學習(使用)成本為0的程度。普通人買個空調自己安裝試試。所以售前售後方式不同。


哈哈,董明珠的邏輯就是:

你罵我,你就不是實體經濟

不是實體經濟就該死

所以,你罵我,你就該死


格力給外企代工時為什麼不抱怨外企缺乏製造基礎,與產業鏈缺乏共贏精神。

格力又不是小米的代工廠,知道小米代工廠的想法嗎?


你們都被玩了,他倆就是要你們來看他倆賭起來啊


雖然苦澀,但是,新事物終究會戰勝舊事物,舊有的模式必須做出改變。還是小馬哥比較睿智,他才是得了50%+50%的那個人!


董明珠所認為的產業鏈,差不多就是渠道。

格力在製造研發自己獨攬、銷售端靠渠道;小米在製造、元器件生產靠世界工廠,銷售靠自己。

說這話實在有些站不住腳。

嗆聲的事情,說明董明珠的自信溢於言表;而且頗為不服氣,不屑。

另外不停的提到大數據,不知道她用大數據在如何製造銷售空調,還是只是覺得時髦。

馬雲真是很機智。


世界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不是缺乏共贏精神,是不和落後的模式共贏!

小米是對現有的【設計】-【生產】-【渠道分銷】整個產業鏈的顛覆,小米將產業鏈改造成了【直銷】-【設計】-【生產】的模式,所以產品能夠契合消費者需求,是真正的按需供應,飢餓營銷、期貨套利等現象都是現有製造技術落後造成的陣痛而不是小米成功的原因,結合最新的3D列印、德國的工業革命4.0等趨勢,「飢餓營銷」這個偽命題和現象也會在5-10年內消亡,跟不上潮流的製造商和供應商也將被淘汰!


太佩服董明珠了,作企業其實是做人。雷軍的「小」一下子暴露出來了。這種經營的智慧,不是搞軟體屌絲能一下子學會的。搞軟體的人如果不小心,就很容易沾上軟體行業帶來的人格缺陷:易變,過低成本,過度依賴聰明的方法而不是切實的信用投入。雷軍明目張胆學喬布斯,大概人格已經異化到高級軟體屌絲神的階段,永遠追不上馬雲和董明珠。我本來要投資雷軍的小米,被董董點醒了。


董小姐明顯在誤導話題,節目中他始終以為小米沒有工廠,實體。其實小米恰恰是建立在高度分工話的工廠和實體之上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手機是一人一個,而且更新周期短,使用基數大,超過格力完全是水到渠成。(ps:小米還說不定還真的可以做空調)。至於產業鏈共贏,董完全是打自己臉,小米才是真正的共贏啊


昨晚看了視頻,感性上來說,是很佩服董明珠,而對雷軍很反感。一說話,就罷出一副大人物開始發言的姿態,大作廣告,大吹特吹,裝腔作勢,而且聲音很像太監,真心不喜歡這樣的人。董明珠一定是看他不順眼,她本身就是有話直說的那種女悍子,能不打擊雷軍嗎?董明珠是對的,專利非常重要,當年火得不得了的HTC,就死在這裡,小米和格力在這方面天差地別。


客戶最終需求的是產品,我一直這麼認為,中國的企業家都被一句話給誤導了,那就是"現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了,結果導致所有人都去巷子外面做吆喝去了,踏踏實實靜下心來做產品的有多少?

為什麼中國人稍微有點錢都喜歡買國外的品牌,儘管價格比高內的要高,而且大多數都知道所謂的國內品牌起始是在國內生產的還是要選擇國外的品牌,國外的品牌我們會主動去關注去搜集他們的信息,相反國內的品牌不大聲吆喝壓根就沒人理,為什麼?可能需要很多語言才能說的清楚,但是其中不乏有一條原因,那就是中國企業家大部分成本都花在吆喝上面了,這些成本包括時間成本精力成本金錢成本等等。根據能量守恆原則,你花在吆喝上面的成本越高,花在產品上面的成本就越低。

我對「酒香也怕巷子深」持不同理解,如果你還怕巷子深,是不是需要逆向思考一下,是不是你的酒不夠香,能不能踏踏實實的靜下心來做產品,別特么的一天到晚到處瞎咧咧,一看就是個浮躁的主,能做好產品嗎?之前在國外的一個機器人品牌的代理公司工作過,廣告極少,而且廣告和說明都極為嚴謹,一個遙控器可以在10米無障礙範圍內輸出控制,有障礙環境下是5米,對不起,廣告和產品說明只准填5米,就低不就高原則。國內的企業恰恰相反,就高不就低,所以我們買到東西基本上一碰上稍微複雜的現實情景就要找售後,售後會告訴你,這是環境或者條件的問題,絕對不是產品的問題,請更換使用環境試試。

我無意去貶低自己抬高他人,只是闡述一個事實,當然我們還是有很多超過其他國家的產品,但是無法否認的,中國企業家現在就像一個班裡的後進生,很浮躁,急功近利,缺少沉澱不夠沉穩,這或許跟中國近代史能扯上點關係,深層次的邏輯是落後太多所以要快步趕超。

這個事件不知道有沒有內情,小米給我感覺就是一個代表了現階段中國企業家思想的典型,以小博大,代表著一本萬利急速發展的美好願望,可以理解為互聯網模式。格力的傳統企業模式或者說傳統企業家思想,代表著老一輩企業家的審慎沉穩,兩者相比就像是一個老工匠辛辛苦苦幹了幾十年,手藝成熟,帶著一般學徒,收入穩定。一個就是新生代工匠,手藝一般,但是架不住年輕人交遊廣闊,隔三差五的找個老工匠開刀,逐漸也聲名鵲起,業務不斷。


推薦閱讀:

松果CPU背後,這些年小米技術布局得與失
昔日「跳票王」如何跳過供應鏈的坑?
採購工程師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1300戶農民3000畝水果基地,100萬斤的櫻桃,該怎麼賣?
Tesla EDI解決方案

TAG:小米科技 | 供應鏈 | 年度人物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