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中文」這種錯誤說法是何時開始的?
我覺得可能一開始就和學校教育有關。大學裡漢語相關的專業往往被稱為中文系,和英語相關的往往稱英文系,如果說漢語系英語系這種說法,鑒於現在「語系」一詞濫用較嚴重,容易造成一定歧義。而在學校里,學習語言是兼學語言和文字。英語專業一般來說既學口語又學精讀,既學口譯又學筆譯,可見語言文字不分家的情況較多。從小學到初高中的英語課,逐漸從口語為主體變為書面為主體,小學可能注重開口說「英語」,到高中就不那麼注重開口「說」了,但英語課還是叫英語課,沒變成英文課,連課本也是叫《英語》不叫《英文》。這裡當我們指「英語」的時候,既包含語言也包括文字。
說回漢語和中文,我們會發現在平時使用中,「漢語」的出現頻率要低於「中文」,「漢語」這一表達更書面化,而「中文」顯然通俗一些(從我這一理解也能看出對「漢語」「中文」的區分是有誤的,但以前我就是這麼覺得的),生活中的確「中文」使用得更多,很容易包括語言和文字兩個概念。
所以對普通大眾來說沒必要把語言和文字分的太清楚,平時交流不會造成誤解就好了。在日常語境中,這種說法沒什麼錯。
各個學科自行規定了一些專業術語,主要是方便學科內部互相交流,並沒有權力也沒有能力強迫非專業的普通人也按照他們的專業術語說話。特別是很多專業術語並非憑空生造,而是直接把日常用語拿來、加上更加精確的定義。譬如說常有這樣的事,某日常辭彙「甲」,本來泛指包括 abc 在內的一堆東西,某學科研究發現 a 和 b 的關係比較近,和 c 的關係比較遠,於是規定「甲」只包括 a 和 b,c 另外取一個名稱來稱呼。這在該學科內部可以推行,但怎麼能推廣到普通人生活中呢?對普通人來說,明明是日常用語先有這個詞,你這個學科術語是後來的,怎麼反過來規定我們了?
要求日常生活中的用語,完全符合各個學科的專業術語用法,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使想做到,也不可能實現。你對這個學科略有了解,你知道「語」是口語,「文」是書面語,那你知道語言學還區分「言語」和「語言」嗎?你能保證每次使用「語言」「言語」這些詞的時候,都精確符合語言學專業中的定義?你知道鯨魚不是魚,蜘蛛不是昆蟲,那你知道生物學還區分「蜻」和「蜓」嗎?你又知道「蘑、菇、蕈、菌」的區別嗎?學科那麼多,普通人怎麼可能每個學科都那麼精通,了解所有學科的術語用法?
特別是很多學科,隨著研究的進展,有些術語的定義一直在更新。某些生物今天分在這個科,明天可能就分到那個科了。本專業人士可以一直關注學科進展,怎麼可能要求非專業人士也一直跟進,跟著改變自己的用詞?
還有一些學科的術語是重複的,多個學科選用了同樣的日常辭彙,賦予了自己學科內的定義,而這些定義並不完全一樣。也就是說,有衝突。這時候你讓普通人採用哪個學科的定義作為標準呢?
要求日常用語符合所有學科的專業術語規範,不但不可能也沒有什麼必要。普通人「中文」「漢語」混著說的時候,本身就沒有想要區分語言與文字,在這個語境中也根本沒有必要區分得那麼細。如果有必要區分的時候,人自然會說的更清楚,比如「我會說但不會寫」之類。
我認為,日常生活用語,本身不是在精確地探討學術問題的時候,符合日常生活的約定俗成就可以了。而各個專業內部交流學術,當然要符合專業內部規範。至於面向大眾寫科普文章的時候,可以說明一下「在我們專業是這樣使用這些辭彙的」,而不是上來就是「你們日常說的都是錯的」。熱衷於糾正別人的錯誤,其實是很討人厭的。
上次看到一個問題問為什麼很多人使用「拉丁語系」這種錯誤說法,感覺和這個問題同理,贊同 蔣澈:為什麼很多人喜歡提及「拉丁語系」這個詞? 的回答。
我來偏個題。說一下我個人不傾向用漢語這個說法的原因。
按正常來講應該是說漢語,但是:
首先,漢語這個詞莫名地會給我一種很學術很正式的感覺…感覺腦子裡會冒出來「現代漢語」「古代漢語」「中古漢語」「漢語史」之類的東西,所以不傾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其次,我覺得語言名前似乎是要加一個國家名才比較「正常」(英語,法語,日語,德語,韓語…),如果漢語有日語中的「中國語」的說法,我覺得我會使用這樣的詞。但是我們又沒有中語這種說法。
再次,因為從眾的緣故和從小到大語言環境的影響,我不會在第一時間想起東南亞的「華語」或者台灣的「國語」的說法,也不傾向使用這些對我來說比較陌生的說法,即使我認為這些詞比「說中文」要更合適。
綜上,我會「無奈」地選擇「說中文」這種蹩腳的說法,即使會覺得彆扭。
當然,看那幾個被摺疊答案,或許更多的人根本沒有發覺出「說中文」這種說法的問題。
p.s 其實真正沒毛病的說法是有的,就是「說中國話」,但這個又稍嫌隨便…推薦閱讀:
※請問這是經文嗎?有何寓意?
※粵語和英語的學習是否有通性?
※有哪些中文裡很嚴肅正式的詞語,在日語里卻經常用到?以致接近口語化了?
※大家是如何區分簡體中文、繁體中文、日語和韓語的?
※為什麼韓語里會有???(kkk),漢語里有咯咯咯(ggg)來表達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