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本字應如何考證?


本答案基本偏題。

潑一盆冷水吧,方言本字,不應該由一般的方言使用者來考證,因為它涉及的知識面太多太廣,音韻學、文字學、(訓詁gu2 學據說是不嚴謹的說法就不提了),辭彙學,還有辭彙來源方面(底層辭彙,外來詞)等等,需要積累以及觸類旁通的東西非常多,非科班非專業非潛心鑽研此道的人,其實都不應該去做所謂的考證。當然,大家討論某些字詞最好怎麼寫,去發掘探討一下還是可以的,只是搞不好就變民科。

舉個例子,粵語里有個詞讀作zaau6 gei6,「X忌」,這個X到底是什麼字?如果接到這樣的案例,就去翻字典,查韻書,有時不一定是對的,這個詞,來自疍daan6 家話,不知道它的可能來源就去「考證」,結果如盲人摸象。

個人明白這些問題,所以做法是選輪子,用輪子,盡量不去造輪子

所謂的HDCC混合用字方案,根本不是去考本字,也不是所謂的「正字」,只是個人用字方案。

旨在:

  1. 相對合理,
  2. 有一定依據(能在權威又較為平易近人的《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中追溯sou3 音義),
  3. 字形能在不同設備中顯示(為HDKB做準備),
  4. 疑似本字 + 少數俗字 + 合適訓讀字 + 少量異體字混合使用,
  5. 替代當前亂象叢生的所謂「粵語字」(僅個人使用),
  6. 快速完整完成標記粵語書面語(為HDGM做準備)。

一直都覺得,「考本字」這些,根本不需要(也不應該)由我們這些普通用戶來做,我只要多看相關專業書籍、多看論文、多看材料、多看字典詞典、選用別人的輪子,加以自己的判斷,來遴leon4 選HDCC就可以了。

其實也是迫不得已,我不可以明知那個字是不合理的,還去教大家,正如「嗦K」(吸食K他命)這個「嗦」字解釋做吮吸是牽強附會的,如果像一般的網文教粵語,亂用的俗字張口就教,我自己都過不了自己那關,所謂的HDCC就提了上來,雖然一直都是beta版動態調整中,但總好過繼續亂用生造字,至少在我的答案里不可以。

本答案,真的偏題,但我想說說自己的看法。

本問題,無論誰作答,他的答案,應該都不會是最完整的,「考本字」一點都不簡單,還有,題目大標題,「正字」「本字」,有別。

正字,台灣是有牽頭去做的,香港沒有,題主看看台灣的「正字」是怎樣操作。

http://ws.moe.edu.tw/001/Upload/6/RelFile/0/1459/guantsik_960523.pdf

http://ws.moe.edu.tw/001/Upload/userfiles/file/iongji/700iongji_1031222.pdf


方言正字考證七步法:


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古漢語,音韻和方言等知識。根據我自己的經驗,猜測了一些家鄉方言的本字(未必正確)。

在家鄉方言里,把水從大的容器里(臉盆,水桶之類)倒出來的動作叫 kuān;老人發音古樸一些,念成 kuāng。最開始我死也猜不出這個音的本字,直到有一天看到潮汕方言里 「傾」 字就念 kuāng,然後聯想到普通話 「傾倒」,覺得這個音的本字應該就是 「傾」。至於是古音遺留還是其他方言影響就不知道了。

彎腰駝背的動作,叫 góu。這個比較容易猜,因為普通話就有 「佝僂」 這個詞。「佝」 應該就是本字。其聲旁 「句」 或許就是 「佝」 的本字。「句」 指的是山川彎曲(比如地名 「句容」),而 「佝」 指的人體彎曲而已。


方言本字不是失傳就是根本沒有流傳於世。尤其秦朝之後,多民族多文化的文字大一統採用的是統一於小篆隸楷、各方言保留的方式。因為中國的歷史是特殊的朝代更替的方式,每個朝代都帶來他自己的文化文明體系,不僅大朝代如此,割據的小朝代也是如此,他們的語言可以視為完全不同的語言,遺留至今就成為方言,現實中,不同的方言甚至互相間完全聽不懂。那麼既能包容保留各朝代各民族自身的文明,又能實現互通和統一管理的最好辦法就是採用目治的象形文字,易識易懂,哪怕不大會念或者念不準也能看懂,此外還有標準化的文言文作為一個高效的文字載體。各朝代自己的文字有的有遺留,如商周秦,大多不行於世,否則就像戰國後期那樣亂了,必會導致文化的分界與獨立國家的常態。漢字的偉大遠遠超過我們現在所能意識到的。實際上漢字的意義表達是字形與聲音的雙重方式,同一個概念所有方言所用的不同發音都可以在漢字裡面找到其對應,歷來稱頌倉頡造字,是因為最後被歷史選擇而一脈相承至今的文字是倉頡所造的六書體系,而許許多多其他的文字最後都沒有被歷史選擇。現實中,說南方某方言有文字,其實也是一個古老而完善的讀音對應表。


推薦閱讀:

「麨面」和「炒麵」
閩南語中的「哪裡」和「家」對應的漢字應該是什麼?讀音是da wi 和dao?
口語中「核」為什麼讀「hú」?
表示一點點的「一丟丟」的「丟」的正字是甚麼?
中原官話中表示使物體旋轉義、音為rou陰平的字本字為何?

TAG:語言 | 漢語 | 漢語方言 | 漢語詞源 | 方言本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