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哪一階段確立的?
按照唯識學的解釋來說:事物的「自性」是依「他」而起。
等於問意識是何時開始有的。
從做遊戲編程的角度強答一波。
「我」這個詞在遊戲編程中其實就是「HUD」的概念。
在遊戲編程設計中,我分離了HUD與Player的關係。
分離了「我」與「人」的關係
聯機遊戲中,場上有多個Player,每個Player都會有視覺、聽覺等,相互獨立互不影響。
與「人」的概念相似
HUD的作用是接收視覺、聽覺,再通過外設傳遞給使用者。
與「我」的概念相似
在遊戲中,我可以選擇任意一個Player與HUD綁定,組成一個HUDPlayer。
對於玩家來說,「誒,我的角色怎麼變了?我之前蹲小道,怎麼突然在A大了?」
相當於某一天,「誒,我的樣貌怎麼變了?我之前在上海,怎麼突然在紐約了?」
其實場上的Player還是那些Player,只是HUD綁定的Player變了而已。
其實人還是那些人,只是「我」被綁定的「人」變了而已
這個不是高中政治嗎......請自行百度存在主義 唯心主義及其代表人物嗯 謝謝
時間是不斷流逝的,一秒前的你與一秒後的你,是不一樣的。
比如,你去做手術
再如,看書前的你與看書後的你
所以 我是
每時每刻 都在確立
我是誰。這個問題太難了。
從來沒有確立。
沒有確定的人格,只有歷史的現實的人格。
先了解什麼是:我,關於什麼是我都有很多文獻要看呢。。
川普受邀參加一瘋狂科學家的試驗,全國報道中
『』總統先生,帶上我們的對講機,然後進入這個電話亭,按下那個巨大的紅色按鈕,您就能瞬間移動到洛杉磯了『』
「有趣,我願意試試」
川普進去後,關上了門,按下了按鈕。。。。但好像什麼也沒發生
「這個。。。壞掉了么?」
「恩,稍等,讓我看下洛杉磯的情況。。。。總統閣下,實驗很成功,您已經從洛杉磯的電話亭里出來了,這會正在全國媒體前跳舞呢」
「我不明白,我不是還在這裡么?」
「準確的說,這個儀器不算是把您從華盛頓搬到洛杉磯,而是我們在華盛頓對您進行了掃描,在洛杉磯再造出了一個新的總統」
「也就是說有兩個我?」
「是的,我知道您一定很困惑,但洛杉磯的哪位不會,他現在很興奮,說一定要在全美推廣這種神器的機器,讓美國重新偉大」
「荒謬,怎麼可能會有兩個總統??」
「閣下,很快就會只有一個了,理論上傳送進行時,初始坐標的存在必須同步銷毀,但畢竟是實驗嘛,我們要做最穩妥的打算」
「卧槽,快放我出去!」
「別傷心總統閣下,這種毀滅和重生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發生,您聽說過特修斯之船么?我們這個只是換的徹底一些。。。。毀滅程序,進入倒計時」我思故我在
第一次問答問題,匿名!!!
首先想說問題看不明白,含糊!!!!
問題中的這句「我現在意識到的我是從哪一刻開始就不可避免地是我了?」是指我意識到我會變成我是哪一刻?或者是我意識到哪一刻我會變成我?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第一個我應該是現在的我,那麼現在的我肯定是不能意識到那時還不知道是什麼的我,因為現在的我是來自那個我!而後面又說問的不是思想和人格上的!感覺這個問題不成立!如果成立那麼這個問題就好比是石頭是什麼時候知道石頭(這裡的石頭可以指一些物質比如原子之類的)會變成石頭的!我想如果拋開思想和意識用哲學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大概就是這樣的!「」我「從什麼時候開始 其他除了人以外的動物有沒有」我「這個意識 我不能知道 畢竟我不是其他的動物 假設一下 把時間向後推 找到第一個「我」意識誕生的動物 可能就是一隻猩猩 人猿什麼的 莫名奇妙的產生了「我」這個意識 從此這個「我」這個意識不斷延伸然後一個族群一個社會都有了這種意識 那其他動物或者生物什麼的具不具備有「我」這種意識 我把人類的「我」這種意識用「A」表示 那其他動物什麼的可能當時產生的意識是B C D E等等各種意識 而偏偏「A」我意識成為了使用最多的意識 所以便成為了主導
能發自內心地為自己想一些問題,而不限於外人的眼光、世俗的定義。
簡單的說 環境造就了你的意識 舉例如果不是 你為啥管那個男人叫爸爸
你好,認識自我,最重要的是要認識意識,換句話說是要認識到:意識是什麼?,我這裡剛完成了一篇關於意識的文章—意識是什麼?—,希望能夠對您的問題有所幫助,或者,您可以直接搜索原文:意識是什麼? 從人類最初的啟蒙開始,我們就不斷地在問這樣的一些問題;我是什麼?為何我在這裡?我為何能思考?什麼是意識? 伴隨著幾千年至數萬年來人類的歷史文明發展我們從未停止過對它們的探索,我們用畫作、鏡子、攝像機來描述的自己的形體來認識自身,用地圖來標註自己的確切位置,用具象的岩畫、抽象的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許這些問題在我們的印象中看似已經解決了,但事實並未如此,我們的畫作可以表達自己的一部分但永不能表現出一個鮮活的、有思維的、連續的整體,我們的地圖可以反映自己實時的坐標但無法表現我們思維的坐標,我們的語言文字可以表達我們的思維卻還未告訴我們思維是怎麼回事,因此我們用意識來描述我們的思維,說;它直接導致了思維的產生,那意識是什麼呢? 最終所有這些問題的矛頭都指向了意識,但我們對意識始終未有一個確切完美的答案。 最初的我們用靈魂來形容意識。我們認為人之所以能思考就是因為有靈魂,而我們的身軀不過是一個靈魂容器,身體會死但靈魂永不消亡! 人的意識是否為靈魂在此先作擱置,我們先來針對性地分析意識; 在我們的現代觀念中,所有的生物都應具有意識。根據動物的進化史,人類有它,猿類也應有它,猿類有,不能排除貓狗、獅子老虎等動物也有,再往下遞進,各種爬行動物、魚類、節肢類、軟體類動物也都該有它,甚至一個介於動植物之間的低等海綿也應具有,繼續下去一個單細胞的草履蟲也具有意識。都有意識,也都有生理反應,那我們不如就先大致分析一下它們。 首先人類,具有各種生理反應,能感知疼痛、警惕威脅,會飢餓、有情感,在具有各種基本非條件反射的同時擁有著各種本能、慾望,而且還會通過對外界環境的總結產生各種條件反射、各種生活經驗與社會經驗甚至哲學、科學經驗,並且我們還有現代學說所規範的「人格」概念。這些生理反應會與意識有何聯繫? 這些生理反應就是人類的意識!我們人類的各種低級、高級生理反應造就了我們在客觀下所熟知的意識。 也許直接這樣說會比較突兀,我們來繼續看其他生物; 其次地,靈長類的猴子。猴子作為自然界生物的一員也是具有各種生理反應的,它們也能感知疼痛、警惕威脅,會飢餓、有情感,在具有各種基本非條件反射的同時擁有著各種本能、慾望,並同樣能通過對外界環境的總結產生各種條件反射、生活經驗,不過它們沒有社會經驗,它們的團體生活頂多能算到集群,因此也不會像人類一樣總結複雜的社會生活,並且它們大腦的結構與容量是遠不足與人類的,再加上認知的片面,它們無法總結出人類的哲學、科學以及以人類複雜社會為基礎的高等情感變化。其最高的生理反應應是徘徊於獸性與基本人性之間的,不可能具有人格這種級別的表觀屬性概念。 再者,貓狗、獅子老虎等級別的動物也有許多種生理反應,它們都知道疼痛、能對基礎威脅與機遇作出反應、會有各種如領域行為的各種獸性行為反應,其情感種類雖達不到猴子那麼豐富但也都具有基礎感情,總體來說,它們的生理反應相對於猴子是要打折扣降級的,其最高級反應也就是獸性了。 再看那些我們熟知的冷血動物們,比如較高級的鱷魚,能感知以上生物都能感知的疼痛、飢餓等低等必需感覺,也能警惕許多威脅、發揮原始獸性來捕獵、繁衍生育,不過它們幾乎不具備情感,它們無法總結情感這種能夠保證長期反應的東西,甚至憤怒也難以在它身上產生,它們的反應更多地偏向於以恐懼與慾望構建的獸性,這是要比哺乳動物們的獸性還要次的生理反應,而且對於那些略低等的冷血動物,這種獸性算是它們的最高級反應。它們不具備情感,因而在人類印象中它們難以成為真正能引起共鳴的寵物。 對於許多淡水魚類,除了與生育相關的東西外,它們很少會具有如那些陸生冷血動物級別的獸性,更多地,它們的生活由基礎的條件反射與短期的記憶時效低的非條件反射所包攬,在它們身上很難見到如鱷魚獵捕那樣目的性較強的、工作複雜、協調性與時效性較高的生理反應,甚至當你釣到一條鯉魚再放到水裡後第二天它還會咬鉤。當然,它們是能夠感知疼痛的,但魚鉤帶來的疼痛並似乎不能使它長記性,因為它的記性太差。 節肢動物算是自然界種類最多的一類動物,它們普遍性地身披盔甲、器官多樣且工作高效,它們的身體上會有許多特化外骨骼器官,也有各種高等動物不具有的「特色」複眼,雖然其的器官多樣但並未拖累它們的生活,而且這些器官都能被靈巧地運用,這會不會說明節肢動物們的生理反應較高級呢? 不會,它們的生理反應地位是排位於魚類之下的。它們之所以能嫻熟運用各種器官是因為它們幾乎不具備也不需要記憶。記憶是一個聯繫廣泛的東西,在腦中它需要不斷地更改結構以整合聯繫其它通路,這對於昆蟲的腦容量來說會是個負擔,所以它們幾乎不具備記憶。其容積不大的大腦一般不整合記憶而僅隨其基因規劃好的生長結構進行反射式的生理反應。它們也都能感覺疼痛,但由於缺失了記憶,它們的疼痛實際無高等有記憶的動物那樣有意義。 軟體動物整體屬於比節肢動物要低等的動物,但像章魚那樣獨立進化的高級動物也是存在的。在節肢動物爆髮式物種增長前,扁形動物的物種也是在爆發的,最初的扁形動物是同當下的渦蟲一樣的生物,具有神經結構但結構並不算複雜,有中樞神經,但其結構與容量都非常低,它們的基本運動生理反應在神經傳導上都是容易分析的,一般都是;對外界的物理刺激作出較為簡單的非條件反射式動作,通過特定器官總結信息並通過中樞調動軀體而進行略複雜的非條件反射式動作。前者的工作模式是,體表感受器受到刺激—刺激傳播至中樞—中樞再特定通路的規划下將信號保持並傳播至對應的運動效應器,再帶動效應器工作而運動。後者的工作模式是,嗅覺小體或視覺小體經某些分子或光觸發—產生的神經衝動傳至神經中樞—中樞再根據特定規劃好的線路將其保真並分散傳至各相應運動效應器,然後效應器工作並帶動軀體向指定方向運動。二者都屬於反射效應運動,其反射效應如果經過實驗處理並觀察研究並不難發現其規律與通路結構,最後的結果就是二者都很機械、渦蟲的生理反應很機械。另外要說的一點是,渦蟲是沒有疼痛感的,它的疼痛不僅像許多低級昆蟲那樣只是為了保護軀體而作出的反應假像,而且它的疼痛反應神經並沒整合進中樞神經,只是像水螅、水母那樣分散於軀體中,並機械地按刺激強度控制體表可運動細胞作不同範圍與效果的軀體收縮運動。 可以說,渦蟲的生理反應是十分機械的非條件反射們的組合,反應十分機械。 再來看渦蟲之前的物種,低等腔腸動物—水螅。 水螅是一種外形似章魚的腔腸動物,有一個中心腔道和腔道口所圍的數條觸手,其體內大量分布著雜亂無章的神經網路,這些網路所能起到的生理反應作用是非常簡單、機械的,一般地,水螅用它們來感知與傳播區域性刺激,當一片局域性網路被觸發後其附近的肌肉細胞便會受電啟發、進行收縮,然後帶動所在的區域部分整體進行收縮,收縮面積會隨著刺激強度的增大而擴大。作為一種浮游生物,水螅的生存法則就是;守株待兔,它將布滿了神經網路的觸手陣撒出去,靜靜等待著水騷等單細胞動物的闖入,一旦觸手上的神經被觸發,同側的所有肌肉細胞都會收縮,進而帶動觸手將獵物纏繞,如果獵物掙扎,觸手上的刺胞還會發動,用以麻醉。該類獵捕的過程沒有中樞系統的參與,只是單純地;壓迫刺激—神經衝動——肌肉細胞或刺胞效應器,一套低級的反射,而水螅的生理反應全部由這些無中心的雜亂低級反射所組成,是一種十分機械的理化反應運動。 再看單細胞的草履蟲。它們是單細胞生物,滿身覆蓋剛毛,剛毛可由膜下的線粒體、ATP供能運動,其細胞質是一種的可定向傳播衝動的液晶態物質,軀體有膜凹陷形成的口,該口可作吞食、排泄用。草履蟲們也有自己的一套理化生理反應;當軀體一方遇到有害刺激時,其膜下會聚集大量線粒體、ATP進行產能,然後該處的剛毛獲能工作、推動細胞體遠離該有害刺激區域,當其遇到蛋白質等有利刺激時,與之直接接觸的膜上識別體會產生衝動,該衝動會沿其液晶態細胞質傳向對側,然後對側的膜上剛毛獲能啟動、推動胞體向有利刺激方移動,由於其食口處的食物識別體的密度較高,草履蟲會不斷地轉換方向以致最終食口直接與蛋白質相對並將其吞入。草履蟲的一生並非持續地在運動,它們也會有大量的時間進行休眠,過程中它們的體內幾乎不產生什麼理化反應,處在此過程中的草履蟲宛如一具屍體。或者說,它們本身就是具屍體。它們就像一具具隨時可被外界刺激喚醒的喪屍一樣,沒有刺激便沒有興奮。如果換個角度,它們就是一個個待觸發的機關。未經觸發時就是一個個冷冰冰的機械,或自然藝術品,經觸發後便開始以上的吞食或遠離的程式化機械運動。 那麼問題來了,經過進化的從高到低的推理,草履蟲應是具有意識的,而在簡單地針對性分析後我們會發現;它實際上就是一個簡單的機械,在靜止時它就是個擺設品,而在運動時它便看似活靈活現。那麼意識在它的身上怎麼體現? 它的意識就是其觸發後所產生的生理、理化機械運動的過程! 在靜止時它是不具意識的,活動後它便有了意識,該意識就是其機械運動。 再回到比它高級的各種生物; 水螅, 水螅作為一種浮游生物,採取的是守株待兔式的被動觸發模式運動。它們同草履蟲一樣靜靜等待著獵物的闖入。一旦有小型生物闖入其觸手陣並觸發到觸手上的神經,觸手便會發動,在經過稍微有規劃的神經反射後,觸手會纏繞、會注射神經毒素,待獵物冷靜後觸手會鬆開,食道口在直接接觸並識別到食物後會觸發圍口神經,然後張口、吞入。在食物進入食道後,食道壁同樣會識別食物然後通過內部的神經、肌肉搭配將其蠕動到底,待底部的消化細胞也同樣發動後,食物分解,有機營養會沿胞間連絲、細胞直接接觸傳遞而運輸到各個軀體細胞,完成整個消化過程。水螅們的代謝物和消化廢物會在腔道中累積,在累積到一定程度後由於管壁壓力與廢物地刺激,腔道的肌肉細胞會再次發動並反向蠕動將其排出體外。 水螅的生理反應也由有一系列的理化機械運動配合而完成的,說它有意識,那麼它們的意識也就只能是這些機械運動。 渦蟲, 它們不再守株待兔,由於具有了初級中樞與各種初級感應器官,它們的運動更具技術性、針對性與協調性。它們的眼點、嗅點帶著識別後的信息經過內部神經的梳理後傳播至各運動器官並帶動它們運動,在遇到有害刺激後它們會像水螅那樣收縮軀體,但更多地,它將神經衝動傳至中樞神經再將其梳理並傳至各部以帶動軀體遠離危害。這些過程也都是機械運動,如果說它們具有意識,它們的意識不是這些機械運動會是什麼呢?而且,它們本身就是承載這些機械運動的有機物機器,作為意識體,它們的意識本身就是這些機械運動。 實際上,所有這些低級生物在經過分析後都可看作機器,它們有意識的話,這些意識就只能是機械運動! 前面有說到;人類的各種生理反應就是人類的意識,但直接拋出來會令人感到突兀,為什麼會這樣? 我們傾向於將人的各種情感描述得浪漫化、神秘化,我們不相信也不願相信意識這麼崇高的東西會如工廠里機器的機械運動那麼冰冷、無趣,我們會傾向於將愛情描述得高尚、神聖而無潔,將人的生離死別描繪得撲朔而動人,會希望,它們是神秘的,也應保持神秘。 神秘化的主觀做法與科學事實是完全不衝突的,只是我們一直在把科學看得比較冰冷而已。作為一個人,我們需要主觀情感來充實生活也同樣需要用科學來調節生活,優化生活的結構、情感的結構,因此重新認識意識這一問題已經是大勢所趨。 意識就是機械運動。 我們對機械排斥同樣也對各種冰冷的生物排斥,我們認為人比猴子高級、猴子比貓狗高級、貓狗比鱷魚高級、鱷魚比魚高級、魚比昆蟲高級、昆蟲又比所有生物學位於其下的各種生物要高級的原因不只是它們的生物學劃分,是因為它們意識的結構。 我們認為人類的生活是充滿高級情感與高級認知的,原始人的生活里沒有高級認知,猴子只有情感、獸性與各種慾望,獅子老虎在有情感的同時生活里充斥著各種獸性、慾望,到了鱷魚幾乎不具備情感,有的只是各種獸性與慾望,而昆蟲及其下的各種生物也許只是慾望在驅動它們的生活,但事實更多地是各種反射運動。 人類的生活大多由情感與認識而驅動,因而具有豐富情感的各種動物會引起我們的共鳴,而且我們的生活需要它們,尤其對於當下的偏於機械的社會。因此我們會喜歡貓狗、獅子老虎、雖然有時會討厭猴子但並未對它們的情感、野性給予否定,但是對於那些從鱷魚而下的各種生物,我們很難對其產生喜愛與共鳴,認為它們冷血無情,沒有意思。這不就是由我們的意識結構而決定的嗎?如果將視角換做鱷魚,它們也將難以理解人類的各種情感,甚至同樣覺得枯燥乏味、不如一頓大餐實在。 原始人無法做到像人類那麼高明的認知並非完全在於其意識的機械結構,因為他們的大腦與我們差異並不大,只是由於對事物接觸面窄、總結工具的落後才使得它們無法達到當今人類的認知高度。 猴子無法達到人類、包括原始人的認知的原因是在於其意識的機械結構的,它們的大腦,首先容量不足、其次結構不如人類優化,比如它們無法總結與發展出語言,而在大腦中語言是需要通過大量的白質與各部位相連才能實現的,它們沒那麼多白質也沒有充足的的腦皮層來儲存與記憶事物,不過,由於它們具有一定量的白質連接,會完全有能力發展出情感,因此在表觀狀態下我們一般只能用情感與獸性來形容它們的行為。 到了獅子老虎類,它們會具有情感而且情感在其生活中的佔比也不會比猴子低太多,且對於一些馴化後的犬類,其情感甚至比人類還要充足,不過,這些獸類更多的共同點還是獸性,比如狗的撒尿式領域行為,這一行為往往是它們與生俱來的,而且難以更改,在它們的觀點中撒尿圈地就是權力的象徵,在遇到新地盤後會不自覺地把尿撒出來,它們無法理解也不會理解到要圈地會需要修圍牆,甚至需要辦理各種法律手續。像這種需要結合特定環境刺激而不自覺地發揮出的獸性需要對環境有一定的總結力也需要一些基本的腦意識程式結構的規劃才能完成,因此,它們的大腦都會總結與這些獸性相關的記憶也同樣會被其限制思維。起碼地,這些獸性需要記憶,而它們的腦容量與結構也都能總結相應的記憶,雖然無法達到猴子那麼高端,但也都存在並且在它們身上良好發揮。 冷血動物們的大腦是難以總結大量記憶的,它們將僅有的記憶力都用在了必要獸性建設上了,而且由於缺乏記憶與腦路連接,它們極少會有情感。缺乏了情感,對於我們人類這種感情動物將難以與其「溝通」會排斥它們。 對於那些更低級的生物們如;淡水魚類,更多地會以低記憶度的獸性與條件反射加非條件反射而生活,它們有記憶,因此疼痛對於它們也會有意義,但對於那些比它們還要低等的動物們,疼痛往往只是一些條件反射。 一些高級的節肢動物們在受傷後可以總結傷害,因此也會感到疼痛,比如你去拿針扎一個龍蝦尾部蝦在收縮、逃逸的同時會將其銘記,在下一次被扎時也能有更強烈的反應,但當你去傷害一些昆蟲時,情況就會變得不同,比如將一條蟋蟀腿折掉後,蟋蟀並不會痛苦,相反如果你更過分地將其餵食於它它還會將其吃掉。這放在一條魚身上一般不會發生,讓鱷魚去吃自己剛被切掉的尾巴則更不可能。 昆蟲們雖然器官複雜、調動力高且工作高效,但它們實際並不聰明,它們幾乎無智商,只會沿生來就設置好的程序化模式工作,其工作雖然看似高明,但實際上只是像一些基礎的cpu電腦程序一樣在簡單地走程序。 總體來說,一切生物的意識都是生理反應、機械運動。 那麼,生理反應與機械運動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生理反應就是機械運動。 我們對生理反應的定義的出發點往往在於人體與動物體,普遍性地用其來描述諸如女性的例假、男性的陰莖充血變硬等人體反應,因此,我們會將注意點集中到那些不自覺的低等生理反應運動行為上,主觀上會有選擇性地認為它們是生理反應,潛台詞是;人類的腦路活動、腦路規划下的軀體運動都是該種生理反應之外的存在。 實際上,根據字面含義,生理反應應是一個具有廣泛描述性的概念術語,它應包自然界一切生物的高與低等的運動,它既包括草履蟲的被動機械反應也包括獅子老虎的主觀領域行為,既包括動物們的自覺度不高的領域獸性行為也包括它們的調動力較高的高度自覺的主觀獵捕行為,既包括女性的例假反應也包括人類的各種高級的腦路活動,而在本質上,它們都是機械運動。 一開始,我們在對解剖學與神經科學一無所知的時候會認為意識是一種超自然,是神秘的,如開頭所講的,認為它是靈魂。 對於靈魂,人們會選擇它作對意識的解釋應當不足為奇,因為轉世靈魂這一說法已經伴隨人類有數萬年了。從原始狩獵與採集社會中人類對巫術、神明的崇拜開始就已經有了它。它的出現也並非偶然,因為原始的部落集群需要一些非武力的玄幻事物來維繫。 人都是避害大於趨利的動物,在其觀念中一旦植入了意識能夠通過靈魂來轉世的觀點後便會更傾向於愛己愛人,會通過為善來清除該世的業障以求靈魂得以洗脫、來生過的更好,這對於部族集群的團結以及古代社會的統治無疑是有利的,因此,靈魂轉世的法經久不衰,而現代人們對它的信奉自是延續了這一特點。 不過,靈魂不會是意識的主導,它也不會存在。人的死亡是與油盡燈枯一個道理的,放大點來看;人活著不過是為了延續自己的基因,再大點;是為了延續自然選擇的動力,再放大的話;其本身就是宇宙那無窮分之一的可能性,而該過程只是由客觀現實中的物質進行參與變化而產生的,不存在外來的靈魂。或者我們可以假設,如果有靈魂怎麼來用以解釋我們的繁衍生存? 如果我們的意識是由靈魂驅動的,那麼從受精卵開始我們就應該是一個單個的靈魂意識體了,而如果我們是,我們的每一個分裂出來的細胞不也應該是嗎?它們也是都有能夠獨立克隆發展成一個完整個體的潛力的,因此它們也應是,那麼人本身就會是一個50多萬億的靈魂意識體,而且,人每天的生活中都會殺死平均120億個這樣的意識體,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可謂罪孽深重,況且,受精卵本身就是個大自然隨機製造出的機械,這樣的靈魂說法應當毫無意義。 即便我們將人整體看作一個靈魂意識體來看待,它也不是正確的。 人是靈魂意識體,那麼在人處於無意識或低意識狀態時靈魂也應是完整的,此時的靈魂應當保持清醒,應當如自己在清醒狀態下一樣地思考、總結,而事實是,我們暈倒或睡著時是無法正常思考的,也無法對事物進行模擬與總結,只是負責保持基本腦路活動與整體喚醒的丘腦和少量白質在活動,其意義在於保持大腦的活性,因此也無法進行正常狀態下的思維活動。 人會思考是因為大腦中的信號沿平時訓練與總結出的通路的傳導而導致的,其每一條思維都與相對的通路一一實時對應,沒有平時對外界的總結與大腦自模擬的訓練我們是無法認識這個世界的,也不會產生眾多的意象與想法,更不會產生靈魂這一概念。 我們的思維完全取決與腦路與身體搭配後的機械運作,它運作的過程就是我們的意識。 科學認知是按時代進程而不斷發展的,隨著對神經科學的發展與完善,許多人都漸漸地默認;神經與腦組成了我們的意識。這一說法已逐漸地被人們接受,而它的潛台詞是;意識是由電力驅動的。 好像事實的確如此,我們的意識的確是由電力驅動起來的,但果真這樣嗎? 先來看一個人們熟知的實驗—蛙跳反射 蛙跳反射的大致內容是;拿電電擊其股側的神經節,然後蛙腿經反射而跳動,過程說明了電能操控或調節青蛙腿的跳動。 不過,該實際過程可不完全是電力的功勞,更完整地,是一整套肌電反射搭配運作而成的。 完整的蛙跳反射實驗的內容是; 取一對新鮮蛙腿,將其傳入神經纖維剝出並用電擊刺激,刺激會沿傳入神經傳至反射中樞的中間神經元,再經其傳至傳出神經纖維、股肌效應器,在信號傳至青蛙股部肌肉後肌肉會發生以下系列反應; 當刺激傳入肌肉組織後。組織細胞內的電位首先發生變化,變化產生的電位差會帶動細胞對鈣離子的吸收,使Cu2+與TnC結合度增大,之後TnC的構象發生變化,該變化強化了TnC、TnL、TnT間的結合併削弱了TnC與肌動蛋白的結合力,然後肌動蛋白與TnC脫離並變為啟動態。在此同時,TnT會使原肌球蛋白移動到肌動蛋白螺旋溝的深處,這會排除肌球蛋白的結合障礙,而且二者會結合成有橫橋的肌動蛋白。在此蛋白中,肌動蛋白使肌球蛋白的ATP酶活性提升,因而肌球蛋白催化ATP水解產能,所產的能量再使橫橋改變角度,而水解產物的釋放又使橫橋的位置恢復,然後恢復後的橫橋再與另外新水解的ATP結合,如此循環,胞內肌細絲便沿肌粗絲滑行與恢復,肌肉細胞收縮與舒張。 在蛙腿中的無數肌肉細胞都被傳出神經末梢群刺激或激發後,細胞組成的肌肉便一齊運動,在宏觀狀態便表現為了蛙腿的收縮或彈跳。 該過程不單是電信號在起作用,電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僅是傳播信號與刺激,肌肉才是主力,而肌肉的驅動又都是諸如ATP產能、肌動蛋白的獲能變化等物理、化學變化而導致的,而這些在嚴格意義上都是機械運動。因此,單對於蛙腿的彈跳過程來說,意識應是一整套的理化運動,它包括電流運動也包括肌肉內部的各種理化反應。 範圍再擴大,意識就是機械運動。 再者我們可以回看草履蟲的意識活動; 遇到危險時,有害刺激會刺激其該區域膜上的剛毛推水運動以遠離危險,遇到食物時,識別體會產生信號並將其沿液晶細胞質傳至對側而發動對側的剛毛以推動自己貼近食物。兩過程都未有電參與,但也都能按機械規律運轉。因此草履蟲的意識便是機械運動。 草履蟲只有在運動時是具有意識的,靜止時幾乎毫無存在意義。靜止時的它具有完整的機械結構,但只要機械不運轉它就無意識,只有當它們在自己的結構啟動的時候才能夠說明其是具有意識的,而且,該意識僅限於其啟動的部分(當然,局部啟動而帶動的全身移動也可算作有意識)。 這一說法如果再被進行推廣,結果就是;一切運動中的物體都具有意識,或者相對有意識。只要物體運動,它便具有意識。 不過,僅這樣描述,我們會對意識的定義與規劃產生錯覺。 科學地,的確,個人對意識所下的定義便是機械運動,但是,這並不能讓我們完整地看待意識,而要更好地看待它,我們還需回歸生物。 意識就是機械運動,但機械運動的種類是千差萬別的。草履蟲不需要電,僅靠ATP的釋能、細胞質的衝動傳播、剛毛的螺旋運動便可完成意識活動,但水螅不行、昆蟲不行、鱷魚不行、哺乳動物及人離開了電更是不可以。 我們人類及各種需要以電路規劃信息、電流傳播信息的哺乳動物、冷血動物、...的意識會隨著層級的提高而對電相關事物的需求比重會越來越大,對於那些僅用電路搭配條件與非條件反射的生物,比如蚊子,電的作用也許僅用來傳遞機械的程式化信息,但是對於人及各種高級動物,電還能讓我們在大腦中模擬與構建新的信息,讓我們產生記憶、產生新的思維,我們因此得以全面地認識這個世界、認識我們自身,可以身殘,但不可以沒有思維、情感。思維與情感幾乎佔據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全部,而身體並沒有它們那麼重要,因此,作為高級動物的我們的意識,大部分是由電力的機械運動而導致的,它的主體在大腦。 電是自然界機械運動的一種,我們之所以會排斥用機械運動來規劃生命體的意識是因為我們在潛意識裡認為它是如汽車發動機、蒸汽機那樣的程式化。機械運動可以程式化也可以自由化,只是對於我們及高級動物們,可模擬與更改的聯繫度更廣的電力驅動的意識佔據了我們大部分的生活,會排斥程式化不足為奇,但是,機械運動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只是因為我們大量使用了如上的部分不能否定它對世界上所有物體意識的劃歸。 我們可以將人類的這種具有無限發展潛力的意識看作高級意識的同時也需認識到那些處於低級意識狀態的運動生物、物體也都是具有意識的,只是由於工作模式的不同會有高低意識的差別之分,像草履蟲那樣的生物,其意識的高度不會比一個繼電器高,蚊子的意識高度不會比一個複雜機械擺鐘高,蛇的意識高度不會比一個自動化汽車或原始谷歌搜索引擎的高。 生物可以具有意識,自然界的一切運動物體都可以具有或相對具有意識。 一個靜止的石頭可能並無意義,但如果你朝它跑去或者撞向它,它的存在便有了意義,起碼相對於你它是有意識的。一台寶馬發動機,在未開啟的狀態下對於車主來說毫無存在意義,當它經點火發動後,傳動裝置帶動車輪轉動,它就變得有意義、有意識。 發動機點火後我們可以將它作為車體意識的核心但我們也不能否定車體的其它部位都有有意識。傳動裝置受力運動它便具有意識,車體被發動前進,車體也可以看作有意識,雖然它們的意識都偏向於被動,但都是意識。 我們往往還會認為,發動機的意識是與其它被動裝置有本質區別的、人的意識也是與草履蟲的意識有著本質區別,區別在哪? 發動機點火運動,如果能源充足將會一直持續下去,而傳動裝置不會,人不死亡與變成植物人意識也將一直持續下去,傳動裝置不會這樣、草履蟲也不會。區別在於自動與不自動,柴油發動機在注入燃油並點火後可通過飛輪的慣性來繼續壓燃,該過程除了燃油需要不斷供給外完全可持續地單一循環自動下去,人的大腦在工作後,一條思維線路可以不斷地牽引出其它線路,並非常複雜與規律地不斷牽引與反饋,這也是自動,而對於草履蟲、傳動裝置,它們的意識都可以是轉瞬即逝的,無法持續而且被動。 自動化與自動化是有區別的,一般地,像內燃機那樣的非電力自動化所能達到的意識高度並不高,即便有達到人腦高度的內燃機自動化,也會需要大量的機械與龐大的體積,或許一個地球都裝不下,但人腦通過電結構的優化,可以以不大的體積達到如此的意識高度,可以說,相對於所有非電控的機械它的意識高度高到可怕。在計算方面一台卡帕斯機械的計算器需要通過大量機械元件的配合、人力的推動才能計算簡單的加減法,而一個同樣不自動的反饋式計算元件—cpu,僅需非常小一塊體積便可輕易完成上述計算。因此,對於自動化計算,電路的意識劃歸是有高度優勢的。 自然界自動化的東西實際不多,像自然核聚變、蒸發與降水循環那樣的自動化是少數,更多地是我們生物,我們之所以能夠從單細胞一路進化到如今就是因為在過程中我們一直保持自動化。單細胞自動化生存、自動化分裂、自動化突變、自動化篩選,並且所產生的新的意識體依舊沿此路自動化發展,這才使得進化之路從未斷絕、進化出的種類越來越先進、越來越自動化,自動化的結構也越來越高明。可以說,在進化路上生物們是先由草履蟲那樣的被動、低效的自動化進化來的,後來由於發展出了多細胞、神經,自動化才得以提效,隨著神經結構的再度優化,動物們的自動化便變得更協調與具調動力了,並且由於中樞加權通路的增多而發展出了可記錄與保存的經驗、記憶通路,因此我們得以以更高明、延時作用更高的自動化進行思維意識活動。 進化得以發展就是因為自然製造出了能夠自動化突變、生存、傳代的原始有機機械,然後由於與外界資源的完美配合才不斷地發展至今的,一切都離不開個體的自動化。 自動化是當今生物們意識的主體但非自動化的部分也是意識。 蛇在捕獵過程中大部分的決策來自大腦,大腦可以控制軀體進行各種運動,但並不是說其大腦以下的部位都沒有意識,它們也都有。通俗地,將一條蛇的尾巴斬斷,尾巴能繼續獨立活動,這算意識活動,當斬斷許久的尾巴冷靜下來時是處於無意識階段的,但如果將其對應部分的神經通過電刺激的方法啟動它還能再次運動,雖然離開了大腦其自主運動受到了限制,但只要有對應類似大腦傳來的刺激依然可以正常運作,它的意識不像大腦那樣自主先進,但經過特定的喚醒同樣可以完好運轉,這也是意識。 還有人的肢體運動。一般地,我們認為只有運動自主神經系統發出信號時才能正常運轉,因此它們的意識完全是運動中樞的功勞,事實如蛙跳刺激反射實驗一樣,沒有肢體感受器感知信息的傳入、運動機制實時地執行並反饋中樞下達的信息,我們將無法認知這個世界,而且,我們的自主運行的大腦的各種情感並不全是電的功勞或腦內中樞的功勞,而是器官-激素-神經等共同作用的結果。 比如情感-愛,在愛情來敲門時人的整體會非常幸福,這是因為,愛情來了的時候海馬體與下丘腦會釋放大量的興奮神經遞質,並沿一定規律傳至大腦相關各部,而與此同時,人類的性腺、腎上腺、腎上腺皮質甚至個體的細胞都同樣會釋放一些促興奮的激素,人的腸胃會加速規律蠕動以促進消化獲得滿足,心跳會增加以加速血液流動而協調起諸多器官的運轉和傳遞激素,而這麼多全身性的機械運作協調搭配起來才共同促成了一個複雜的幸福情感-愛。 不僅人的意識是這樣的,定義中所包涵的純機械的意識我們也應完整地看待。將目光投放到一個多米諾骨牌機制上。當骨牌運轉的時候我們可以將其運動部分的整體看作有意識,但當骨牌中的一塊在被上一個骨牌推下時,其個體也是在運動或有運動趨勢的,也有意識,而一整套的骨牌運動正是由這樣的個體前赴後繼連續傳播而完成的,沒有個體也沒有整套的運動。 事實是一切運動中的物體都可看作個體,都在個體層面上具有意識。 但我們同樣並不認可所有的運動。在自然界里,絕大部分的運動是雜亂無章的,它們都有意識,但它們的意識大多毫無意義。一塊隕石落到地面,它的意義僅在於為地球添磚加瓦,但如果在賽場上,一塊實心球被運動員拋出很遠,那麼它的意識就比為地球進行微不足道的添磚加瓦而相對有趣、有意義得多。 關鍵在於場景。 一個個人能力突出的NBA球員在某場賽事上表現出色,個人拿下了全場MVP但由於沒能完成隊伍整體的協調搭配以致總體得分失利,那麼在該場賽事上他個人的努力就沒那麼有意義、有意識,如果這場賽事的背景是賽季總決賽或奧運會決賽那麼他的做法就不僅無意義且該被批評,因為該賽事的目的是團隊的勝利而不是個人的榮耀,他這樣做的結果是;個人意識無法與該實時情景相匹配,相對於該賽事就是無意識。 還有之前的內燃發動機,如果他在燃油點燃後按該有的步驟運轉,它就是有意識的,而如果在燃油點燃後因某些原因無法正常運轉,甚至自爆,那麼它的運作就是無意識的,對於自爆不僅無意義反而會有害。 再者,在某一企業項目中,一些專業職員在遇到某一文件時的要求盡善盡美、完美,實際高層的原意僅是用該文件作參考與實驗,而且要求儘快完成,而這些職員因為追求完美而使項目過度延期,或許還沒一個家庭主婦辦理得高效,那麼在該過程中他們的行為與目的就是無意識的。 所以運動是要與實時或延時情景狀態相結合的,這樣的話它才真正具有意義,才能將意識由雜亂的基本意識而提升至高度意識。 我對意識下的定義是;機械運動,那麼是不是所有的機械運動都的的確確屬於意識? 好像並非完全如此 在生物中,物體的意識是大多由化學變化與電驅動的,而說他們的意識都是機械運動好像有失偏頗。 這個問題的核心是化學變化與電流傳導是否為機械運動? 化學變化的本質還是物理變化,它是物理變化在視角上局限於原子、分子上產生的規劃性的代名詞,像ATP水解放能、DNA解旋與配對、酶催化反應都是實實在在的分子物理結構與能量的變化,他們就是機械運動。對於電流,它在通俗意義上就是電子在導體上的傳播,也是純正的機械運動。換句話說,自然界的一切運動皆是機械運動。 在經典角度下說;自然界的一切運動都是機械運動並無問題,但現實的運動變化是包括經典運動及另外兩種運動的,它們分別是相對論運動與量子效應,這句話在它們身上也能成立嗎? 首先是量子效應。在量子力學的世界裡,物體不再作連續性運動,它們僅以概率來規劃自己的行蹤,量子隧穿效應即一個較為明顯的不連續現象;當一個電子被施壓後,可從隔牆的一端穿越到另一端,過程中不需要花費時間,實現不連續的空間移動。還有量子糾纏;處於糾纏態里的兩個被拆分的光子在相距很遠的狀態下能實現自旋態的同步更迭,一個量子的自旋發生改變則另一個也會同時更改自旋。它們不僅不連續,且可以完成瞬時的超距變化作用。 這時我們就不能用經典的運動來規劃這些效應了。那麼我們再來分析這些超距作用;它們在空間上都不連續,在時間上都是瞬時的,但它們都有一個特性—關聯性(在電子隧穿效應里,隔牆的一端電子消失而另一端即時重現即關聯,在量子糾纏中,其一方的自旋前後相反,能量不變,和兩方的自旋且互變也都是關聯),還有就是都有先後狀態的不同(雖然是瞬時發生的,但以其中的某一個為關注點,其前後狀態便是不同的)或者說是:「變化」,並且它們在前後的變化中只有能量形態的轉變與能量的轉化,不存在宇宙中整體能量的損失。也就是說,它們都是能量守恆的關聯性變化。 而對於經典的物理運動;比如槓桿旋轉等,在宇宙中的能量都是守恆的、變化也都是關聯的,本質上都可以用「能量守恆關聯性變化」來形容,只是不同的物理關係具有不同的關聯性變化屬性。也就是說經典物理運動也是關聯性變化。那麼倒不如直接把運動統一為它,說:「運動即能量守恆的關聯性變化」。 這樣,看似不和諧的量子力學以及由量子力學規劃的化學裡的熵變、焓變也都應當屬於機械運動無疑,而它們都是意識活動。意識即按物理規律進行關聯性變化的機械運動。 再看相對論效應 在相對論效應里;光在以光速運動但其本身的時間靜止,物體在被加速至光速後其本身的時間也相對外界靜止,當然,對物體加速的過程會消耗能量,該能量將不斷轉化為物體的質量,以致最終物體的質量變得非常大,難以加速,也無法被加至光速。黑洞中心的質量無窮大、其時間也會是靜止的。依據定義,靜止的物體是不具意識的,那麼怎麼看待這些相對論效應呢? 如果A以光速前行,它本身在光速系裡是完全靜止的。此時以A的視角來看,它移動到任何位置都無意義,但在一個處於低速系中的物體B的眼中它的移動速度就是光速,因此它的運動相對於B有意義而相對於自身無意義,也就是說,B相對於它有意識而它相對於B及一切事物都無意識,包括它自身。 實時上,光及黑洞的中心都是無意識的。如果從變化角度來看,光只有被轉化成其它物質,如電、物體的質量時才能具有意識,因為處於自身時間靜止中的它是不具變化潛力的,只有將其能量轉化為其它物質時才有可能參與物理變化運動,也同樣類似地,黑洞需要將其中心的能量通過未知手段散發除去才能參與運動與具有意識。 我們說;光有意義,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它來感知世界、可以用它來傳遞信息、用它來點火,而且其速度在常態下並非嚴格的光束,而是以於各介質中的亞光速來傳播的,怎麼會沒有意識呢? 首先,光在常態下的亞光速是與介質結合與分離的結果,在與介質結合與分離的過程中光的速度是零,除此之外的所有真空過程中,光均以光速前行,在嚴格意義上說,光速仍是光速。其次,光對於我們的生活有意義是因為光可以傳遞信息與能量,它可以具有各種波頻、攜帶能量,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它,而且在我們利用它的時候它是處於變化中的,它若不在人眼中進行光電轉化,我們便無法感知它、若不進行能量轉化我們也不能利用它供能,它的存在也只能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於主觀對我們毫無意義,也無意識,只有當它像其它物質一樣與我們發生變化作用了,我們才能感知它,它也才有意義。 所以,在相對論效應中,光與黑洞奇點是無意識的,只有當他們與其它物質作用並轉化後才能具有意識。 而對意識更嚴謹的定義應是;按物理規律進行關聯性變化的機械運動。 簡之;意識就是機械運動。 現實中,許多人是不會完全相信這一結果的,而大家更願意相信意識如上述的靈魂那樣具有神秘性。上邊簡介了靈魂說法的不自洽性,但還並不足以使人完全打開人們對靈魂意識的認知。 對於一些人們,一般性的靈魂說法並不能使其信服,它們更會偏向於以下的各種靈魂學說; 1,量子力學導致的超自然 通俗地講;量子力學是指微觀粒子在把尺度降到亞原子級別時會發生的非常態的變化效應。在量子力學中,粒子的狀態不再限於某一個位置,運動也不再連續,它們僅按概率波隨機分布於空間中的各個位置。而量子糾纏是指粒子在以兩個或兩個以上粒子組成的系統中產生的不受空間影響的瞬時關聯變化作用。它的製備需要將數個的光子或電子進行拆分與再組合。現今已有的製備方式有;通過磁場限定下的離子阱來拆分與組合的離子糾纏、光子通過在光路內撞擊的結合與分離來構建的光子糾纏。它們的製備一般都不難,但其保存與運輸易受干擾,若非被特定的真空隔離裝置隔離保存,其糾纏態不會維持太長的時間。 如果存在這種量子糾纏導致的超自然,它會以什麼方式來影響與控制人的意識呢? 心靈感應,許多人的答案都會偏向於這一結果,認為如母子連心、情侶連心、雙胞胎間的心有靈犀都是量子糾纏作用的結果。實際上,母子連心與情侶連心是根本沒有的事,只不過有人善用影視媒體來渲染它,而觀眾在主觀情感上又比較偏向於渲染後的結果而以訛傳訛。雙胞胎間的心有靈犀是有,因為他們的生活方式及身體構造都很相像,在生活中難免發生對事物認識上的統一及彼此間的心照不宣,只是他們對此認識不足,或同其他人一樣更願相信一些玄幻奇異的解釋而導致的。 許多人認為心靈感應的存在是與量子力學的發展有關聯的,認為量子糾纏能夠在人的大腦中發生並與同其有生理、心理關聯性的人進行糾纏。但不要忽略了,量子糾纏的製備是需要特定機制的,人的有機肉質大腦內能產生這種機制嗎?假設它有並能不斷地產生糾纏態粒子,這些粒子又該如何繞過周圍的那麼多物質的干擾而投放到作用對象的大腦內的對應思考迴路呢?而且,能夠影響人思維迴路的能量相對於單個的量子是十分巨大的,要保證它能夠完成如流言所描述的感應工作,不僅要保證精度還要保證其強度。況且,人的大腦沒有任何諸如離子阱、光子反射屏類的糾纏製備元件,只是一個以神經元聯繫而組成的神經網路。因此,腦內產生糾纏粒子的說法是沒有立足點的。 不過這些點還不能打消它們的念頭,他們認為宇宙間萬物不需要進行糾纏態的製備,其物質本身就有相互糾纏的能力。他們的出發點在於;宇宙是由大爆炸產生的,在宇宙形成初期所有物質均聚集於一個極小的空間內混合,這使得萬物都能夠有一糾些共性,物質都能夠相互糾纏,而人類不過是眾多物質中的一部分,自然也免不了有與其他物質或人糾纏的可能。 的確,宇宙是有很大的可能性起源自大爆炸的奇點的,但按主流學說的說法,大爆炸已經過去了138億年,其間物質間發生過無數次的混合與分裂,它們從亞原子冷卻為輕原子,由輕原子聚集壓縮成重原子,再爆發組合便成為了當今的各種物質。這麼繁瑣的無規律運動以及這麼長久的跨度,足以將大爆炸之初的糾纏影響化為零。再者,量子糾纏實際上是與宏觀的物質冷卻是一個原理;一個被加熱後的物體被放久了其多餘的能量會不斷地通過量子態對周圍物質進行糾纏影響,直至物體本身與環境趨於統一,這樣的過程從發生到結束需要的時間並不久,而且還是大能量的糾纏。那麼普通的量子糾纏又能持續多久呢? 因此,不論是大爆炸的影響還是遠古超新星爆發,其影響都早已冷卻殆盡,對當今物質間不存在任何遺留作用。況且,即便是有也不會碰巧的僅發生在有機物上,更不會單純地作用於特定的人們身上。量子糾纏與人的意識可以說毫無干係。 2,形態共鳴場; 形態共鳴是生命科學家謝爾德雷克的一個理論,內容大意是;一個人的行為與思維會受到世界上與其在做相同運動的人或自己曾經與未來的相同運動產生形態共鳴,該共鳴是超越時間與空間的,並且在任何形態類似的物體上均可發生,它們的共鳴作用源自於與廣義相對論內重力場的描述相類似的形態共鳴場。 實際上,自該理論被傳播開來後,很多人都願意用它來解釋上面的雙胞胎的心有靈犀,認為正是因為雙胞胎的長相與經歷都相類,他們才易產生形態共鳴。這個詐一聽好像十分有說服力,但它卻是故弄玄虛。如上所說,雙胞胎們的確會由其體態、經歷的相似因而在生活中產生一些經驗認知上的默契,但它僅是從雙方的客觀實際經驗中得到的,與其餘的東西毫不相干。這種說法實際上是通過故意拔高其默契效果來混淆主次的,且不僅雙胞胎的作用,該理論本身也是如此; 我們可以同樣假設其成立,而這世界上是有許多比雙胞胎更相似的東西—原子、分子甚至量子,那麼根據形態共鳴,這些所有的微粒子的運動應該會受到一個共鳴場的作用,以致所有的相同粒子的運動得到統一的規劃,或者由於其多餘共鳴力的作用,它們的運動便不再按一般的物理規律來走,與現實物理學規劃的行為不符。 事實是,它們並不會因為長相、構造一致而使自己的行為與常態產生任何偏差,微觀的粒子依舊做著與統一物理規律相同的關聯性運動,若非如此,由於自然界、實驗室內的純態物質之多,完全也必然會將現代的化學與微觀物理規律改換成另一副模樣;一副熱力學、化學反應中需要加一個形態共鳴變數來計算的新的微觀粒子學。而事實是,完全沒有這一東西。 我們還可以宏觀點來看;如果有形態共鳴,撞球室里的不同桌但同色的球的運動就不會按常理來了,又或者那種只是外表顏色不同但內部材料、構造一致的同撞球會同樣受到共鳴場的作用而無法用一般運動學規律來規劃其運動,這樣的話斯諾克法則將變得毫無用處。 如果說物理運動不會受到共鳴場的影響而只有與人類意識活動有強關聯的電流運動會受到影響的話該怎麼看呢? 如果僅是電流受到影響並進而影響到人的意識活動,它定是能夠影響相同電流流動的共鳴場。 在人的140億神經元構成的電路中,真正能保持較完整的普適電路的一般為自主神經系統控制下的軀體神經,因為人大腦內的神經聯結是複雜多變的,其可變性大於可固性,真正能夠保持普適性電路完整的反倒是那些低級迴路。因此,如果存在電流共鳴場,它首先影響的會是那些低級反射,如膝跳反射,但事實再奇特也不會出現一群同時做膝跳反射的人會影響到其他人的該條反射,或者一群大街上隨意走動的人由於共鳴場的作用而最終達到腳步的齊平統一。繼續的話,如果將電路影響作用推而廣,那麼由統一廠家生產的同一型號的跑馬燈會由於這種影響在大多數燈處於開啟的狀態下會喚起那個別的未通電的燈,或不同時間開啟的燈會最終跑向統一節奏,這更不可能發生。 而且,不要忘記,電流的本質是電動勢驅動下的電子的流動,而電子本身就是一種在所有物質中都普遍存在的粒子,所有的原子內都有它,而它又圍繞所有的原子核轉動。明確地說,所有原子中都具有類似的電流流動,但我們除了在永磁體上,其他任何地方都從未見過在哪塊物體中的原子內電流會自動趨於統一,而控制永磁體內電流的場是具有特定名稱的—磁場。 況且,電流本身也是同光傳播、撞球運動一樣的眾多物理運動的一種,既然有形態共鳴場存在,就不應該是只作用於它一種運動的,因此普觀運動的共鳴場假說不成立了它自然也不該單獨成立。所以形態共鳴場影響意識的理論是完全不存在的。 3,暗物質 暗物質是現階段仍處於假說中的一種物質,它是天文學家為了將對天體運動的實測結果與引力理論計算結果產生的巨大偏差而進行規整所引出的一種假設物質,其質量-體積比值要比電子和光子還要小,因此密度極低,可以幾乎不受引力場的影響,而且它們不帶電荷,不與電子等帶電體發生干擾。不過,儘管暗物質的密度非常小,它的數量卻是龐大的,因而總質量會很大。經過計算,暗物質幾乎佔了宇宙中所有物質的26.8%,不過由於它的各種弱效應,其本身是很難被直接探測到的,即便出現在我們身邊也難以察覺。而除了具有粒子形態的暗物質外,人們還假想了另一種暗物質;暗能量。這是一種非粒子態的物質,最新的計算機模型表明它是一種拓撲的未知能量態,並且組成了63.8%部分的宇宙。因此,按現在假說中的說法;宇宙是由26.8%的暗物質、63.8%的暗能量、4.9%的常見重子物質組成的。 現代的觀測結果不僅假設了這種物質,並且還將其分布狀態進行了模擬,因此,它的存在幾乎毫無疑問了,唯一的遺憾是至今還未有可確信的結果表明已直接測到暗物質。這也就增加了其神秘性,而同樣與之有類似神秘性的有靈魂、意識,因此,許多人會不經意地將其混為一談,而且經過人們的炒作渲染,許多人便認定了意識就是一種由暗物質構成的靈魂。 那麼暗物質究竟與靈魂和意識有無關聯呢? 無任何關聯,且暗物質本身就沒有產生意識的潛力。 如上所說,暗物質是一種弱相互作用的物質,既難與常見物質產生聯繫其自身的變化也與之有關聯。按上面的說法,意識的本質是關聯性機械運動,只有具有較強關聯性的物質及物理狀態才會有潛力產生系統完善的意識,而根據定義,暗物質是一種弱相互作用的假設物質,它的存在對其同類或異類物質能產生的關聯性作用都是極弱的,否則也不應該那麼難以被探測,或被命名為「暗」物質。因此,可以說,不管暗物質是否存在,它與普遍意識的關聯性都非常低,而與系統複雜度較高的、由大部分電力系統組合工作的人與動物的意識可以說同樣是毫無關係。暗物質也不會是意識發展與聯繫的可能。 我們的意識只能是我們身體的機械結構在正常運轉下產生的一種系統機械運動。 在我們完整地認識到意識是什麼之前我們總會對其進行假設,除了靈魂等神秘性的東西,我們還假設了許多別的相關性較高的東西來認識它。 比如許多人都會認為;意識的有無取決於我們身體的完整性,身體完整意識就完整,身體被改換意識也應改頭換面。 然後,批判便緊隨而至了; 人的一生會不斷地受傷與恢復,在嚴重的時候會需要截肢、切除器官,而且在遇到必要的身體器官衰竭時還會移植器官,那麼根據以上觀點,移植器官後的你還是你嗎?而如果將你全身的器官全部移植後,你又是誰?是會像小說《弗蘭克因斯坦》的主角那樣重新組成了一個人嗎? 這關鍵取決於所移植的器官,許多人會回答。 的確,如果僅是身體被換掉對個人意識的影響不會太大,而如果移植的是大腦就要另算了。 所以,批判者的角度又會轉向大腦,認為只要大腦完整意識就不會受到影響。 緊接著,新的質疑聲又跟著起來。這些人認為,意識並非取決於人的器官,而是另一概念性的東西-記憶。 一個人的身體與大腦會逐漸消亡,但只要記憶不消失,意識也就不會消逝。 那麼,如果將你的記憶上傳至電腦會怎樣?一些人會問 如果將人的記憶上傳至電腦,而電腦的存儲可以是永久的,因此,人及人的意識將永生不死! 那麼,如果再將個體的記憶給抹除呢? 那就回歸虛無,人也會死亡。 這些回答貼合許多人的觀點。 而它們又提出了許多別的東西; 如果將人體通過量子技術進行遠程瞬間傳輸會是一種什麼結果? 根據技術原理,輸入端會將你身體的所有物質部分打碎成亞原子狀態,然後通過其傳輸手段將其傳至輸出埠進行重組,最後將你量子列印出來。或者將你僅進行掃描,然後將信息通過量子手段傳輸至輸出端,再進行列印。 那麼,前者列印而出的你還是你嗎?前者摧毀的你還活著嗎?後者造出的你又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前者列印出的不會是你,而是與你被摧毀前一模一樣的自己,而你的本體也在摧毀時已經死亡。後者列印出的你也不是你,是與你完全相同的複製體。 我們再來仔細看這些問題; 人的意識是取決於身體的完整性的,如上邊所說到的,大腦是個人意識的主體但不是全部,整個人的意識體也不僅在於大腦,而是在於完整的機體協調的運作,只是,大腦佔據著個人意識的決策與整體的絕大部分。而人的意識不是大腦或身體這些機械機體,而是其運作的過程本身,當然,它也不會是記憶。 記憶只是意識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所產生的概念性實物,與電腦儲存器不同地,在我們的大腦與軀體中,它只是一些加強與規劃後產生的電通路與機械通路,我們人類和動物需要記憶來發展意識,但並不是說記憶便是意識,它也僅是意識的概念性載體,而意識的本體還是電、物理機械運動在這些載體上運作的過程。 因此,我們將無法上傳我們的記憶至電腦,因為我們的意識僅依靠自己的本體而存在,上傳是難以實現的,沒意義也不道德。 我們會有通過自然發展而來的一系列本體自動機械措施來保障自體的意識完整性,比如懼怕傷害與死亡,因此我們不需要藉助其它外來的事物來規劃這些意識,更不需要上傳與重新規劃,即便這些通過現代的神經網路技術完成了,它製造而成的也不是人類,擁有的也不是人性,而人性本身就是人人通過自然本體的規劃與協調社會生活而產生的在一定意義上平等的人類共有的東西,它僅應該以人的軀體而存在,更改或發展了它,我們就會失去人性。 人的意識是人體機械自然運轉的過程,但該過程不該被更改,因為我們每個人應在人性上是生而平等的,起碼在地球社會上是如此。而且發展出人本性以外的東西是無意義的也在地球社會上不該有存在價值。 意識是如此,那麼我們能不能通過現有手段來製造出各種意識體呢? 能,而且已廣泛存在。我們大街上奔跑的汽車、工廠里運轉的機器、工地上及各地各行業所使用到的機械都是意識體,或者都叫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在廣義上不止是可以思考的機器,事實上一切人類已製造出的各種半自動化、非自動的機械或工具都是意識體,它們都該被稱作人工智慧。 我們懼怕人工智慧是因為我們懼怕那些高級且自動化的人工智慧,它們基本都是以電力驅動的,因為電能夠在計算上組成一般機械所達不到的高級意識體。而且它們的潛力還非常巨大,起碼相對於人來說有著幾乎無窮的潛能。 非自動化的人工智慧現已普遍存在,它們如挖掘機、cpu電腦一樣是純工具,因而對人類無太大威脅,但當下的趨勢是發展電路規劃的gpu式自動化智能,它們是我們需要警惕也必需警惕的存在,因此我們現在缺乏一個對這種自動化智能意識體的監管機構。 如果想了解更多關於自動化智能威脅及其監管可以瀏覽文章《我們人類很危險》也可關注AUTOGOVERN或作者;田御衡。 該篇文章的主題是意識是什麼,相信大家在完整地瀏覽後會對意識有一個新的認識,意識就是機械運動。—御衡希望看完後留下您的意見和建議,我將用來繼續完善,謝謝
個人認為,這個問題問的有些含糊。好比提問:「在色譜上,黃色漸變成紅色的分界線是?」 但人之所以為人,一定是建立在有自我認知上,所以從你有自我認知的那一刻,你就不可避免的成為了你,但你成為你是一個可能發生在每時每刻的長久過程。
做個搬運工:【假如把一個人粉碎成原子再組合,這個人還是原來的人嗎?】謝熊貓君:…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30283/answer/38171813?utm_source=com.miui.notesutm_medium=social (分享自知乎網)
從有了 "你"
「我」 的概念是相對產生的,因此自我意識是在接觸到他人之後意識到的。
推薦閱讀:
※輕度疲勞時為什麼打算休息睡覺睡不著,但不準備睡了打算躺躺就去幹活卻越來越困很快入眠?
※人思路非常清晰的時候是什麼感覺?
※人為什麼會來到這個世界,死了會怎麼樣?
※「物質決定意識」理論是正確的么?
※只有人類才有想像力么?動物有沒有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