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很多語言里,「喝」後面不接賓語都是指喝酒?
01-27
東亞語言和歐洲語言貌似都是這樣吧。。。
最好能從歷史和地理的角度詳細說明一下?
能「喝」的東西並不多,最典型的就只有水和酒了。
喝水是一件太稀鬆平常的事,除了在健康、養生之類的話題之外,似乎沒有什麼情況下會討論它。
而喝酒則有多方面的意義和影響。它可以助興,可以澆愁;可以一個人喝,可以兩個人喝,也可以一群人喝;可以請人喝,也可以逼人喝;喝了酒殺人可以多掉一滴血;還可以司機一滴酒,親人兩行淚。由於「喝酒」並不總是一件正大光明的事情,客觀上就有發明隱語的需要,於是,「喝酒」簡稱為「喝」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謝邀
也許是因為酒是比較普遍的社交飲料?這是個特別好的問題。東亞語言和歐洲語言我還沒學精,就先談談國內的情況吧。
我將題主的問題拆分為以下兩點來作回應:
1.討論的前提:並不是所有語言都用「喝」字表示「飲用義」(現代漢語方言表飲用義用詞地理分布圖,《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2002年)
如上圖,題主可能沒有意識到,在全國範圍內,表示「咽下液體/流體」義的詞未必都是用「喝」這個字來表示的。比如,我講粵方言,當地普遍用「飲」字來表示「咽下液體」的意思,且往往需要搭配賓語才算語義完整, 如「飲酒」、「飲湯」。光說一個「飲」字,一般情況下在口語和書面語中是不成詞的。在論及這種普遍性問題的時候,尤其要注意方言。2.那麼,為什麼在用「喝」表示「喝酒義」的一些地區里,「喝」字不需要後接受事賓語?
首先,看詞典是怎麼解釋的:可以發現,有兩部現代漢語詞典將其中的「喝酒」義單獨拎了出來。這是為什麼呢。
「酒」身為解憂的杜康,在飲料里的歷史相當長,在飲料界也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早在許慎的《說文解字》裡面,有了「酒」這個字,而表示「飲用」義的「喝」字還沒有。(攤手。從歷時上講,據學者考究,「喝」字表飲用義或來源於元代的蒙古語,是一個借音詞。換言之,「喝」字表示「飲用」這個意思最早出現的年代在元明或宋元時期。在這之前,我們用「飲」「呷」「服」「食」「嘗」「欱」等詞表示相應的「吃喝」義。而這在很多方言里仍得到保留。再後來,除了「酒」「水」這類受事賓語,「喝」字還可以跟其它賓語搭配,比如「喝大碗還是喝小碗」、「喝西北風」、「喝過洋墨水」。在一些方言區里,還可以接固體或半固體物質作賓語,比如「喝面」「喝飯」「喝西瓜」等。(=。=總結,「喝」字不是天然表示「飲用」義,更不是天然後接「酒」這個受事賓語。--------------------
隱約覺得還有相關理論可以用來解釋。無奈現在才疏學淺,攤手難道不是要結合語境?比如給你一杯茶然後說喝…
問主舉的東亞和歐洲需要貌似不符合問題的描述吧?
這只是一個「概念有沒有打包」的問題而已啊,就像「日」,大家都知道日什麼,如果日別的東西,還得特殊提示咧。謝謝邀請,我想大概因為酒是最早的飲料,因此就不需要標記了。
難道是應該是尿?
「喝」單獨出現,想想什麼時候動詞單獨出現?滾,走,去,跑,打,吃,撤多數情況是祈使句,顯然水不適合,只能是飲料。最基本的主謂賓結構簡捷到只有一個動詞,可以是急迫,可以是激動,可以是憤怒可以是懼怕,但基本不會是舒緩淡定,所以不太會是茶,你想想禪師端起一杯茶對青年說「喝!」 是什麼場面?這是罪臣賜毒? 然後除了茶還剩哪些主流飲料?題主問的是語言問題,要海內外都形成相似的用語習慣,這肯定不能是可樂雪碧啥的新潮飲料能辦到的,
喝多了之後,語言能力受限,約定俗成
喝你媽!喝你妹!喝JB喝!喝P犯實話實說從來沒覺得喝後面都跟酒,我一直好奇為什麼現實生活中喝後面不跟液體名詞
推薦閱讀:
※在美國監獄,沒有什麼事兒是一包速食麵不能解決的
※『知識漏勺』十分鐘教會你北歐神話
※如何看待廣府地區一甲普通話教學逐漸取代粵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