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代工與做品牌有什麼不同?

做代工與做品牌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鼓勵做品牌而不鼓勵做代工?


何為代工?

代工是代為生產加工,其英語為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初始設備製造商---為品牌企業貼牌生產的廠商,代工廠商有生產設備和工人,能生產產品但無銷售渠道的廠商。

富士康、偉創力、台積電、廣達、仁寶、友達、和碩、精英、英業達、大眾等是電子業的代工大佬,裕元是著名運動鞋類的代工企業,這些企業基本上是台資,大陸本土不知名的各行代工企業就更多。

做代工與做品牌的差別

1、社會分工和產業鏈環節不同

市場經濟是社會分工的經濟,代工與品牌企業的社會分工是不一樣的,在「消費需求----創意設計----產品設計----生產製造----倉儲物流----宣傳銷售----售後服務」的七大環節中,代工企業專註生產製造,不需要針對消費者做市場調研和售後服務,不需要建立產品銷售渠道、不創建產品品牌,專註於製造環節,埋頭生產,與生產製造相關的產品設計和倉儲物流,代工企業可部分參與,其餘的環節交給品牌企業去做。

有實力的代工企業還給客戶提供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設計製造商)服務。品牌商客戶的產品設計是圖紙,但產品的實際模型、用料和模具往往由代工企業的ODM團隊完成。如果品牌企業不一次性買斷代工廠商設計並投資的產品模具,市場上就會出現產品一模一樣只是牌子不同的產品。

富士康從1988年深圳設廠,2008年成為全球製造老大,20年創造了製造業奇蹟。代工企業的優點是由於沒有品牌的門戶限制,可以通吃整個行業的產品,比如:富士康可以生產貼牌生產任何品牌的手機、電腦及其配件,裕元可以生產任何品牌的運動鞋……這樣可以快速積累資金、迅速壯大。

這個產業鏈環節圖說明代工企業是與消費者隔離的,不知市場需求,對商機和市場變化非常被動,當市場景氣的時候,代工企業不得不擴充規模鋪大攤子開足馬力生產,當市場不景氣時,人員和生產線被迫閑置,代工企業很快成批倒閉,被品牌商牽著鼻子走,市場的風險絕大部分由代工企業承擔。

而品牌企業缺可以輕資產運營,比如耐克把服裝和鞋交給溫州泉州東莞東莞的服裝廠鞋廠生產,自己不必建設廠房和生產設備,主要負責需求分析、創意設計、銷售服務這些環節才是有挑戰性的利潤高的環節。

2、盈利模式不同

品牌企業的成本除了生產與服務成本外還有一個重大的成本就是品牌營銷成本,代工企業幾乎沒有品牌營銷的成本。利潤這一塊,代工企業只有產品與服務的利潤,沒有品牌溢價的利潤,因為代工企業在打造品牌和廣告營銷上沒有投入,所以也沒有品牌溢價的利潤。

由於品牌企業的利潤很大一部分來自品牌溢價,所以品牌企業非常重視品牌建設----品牌的命名、標設計、網站建設、廣告宣傳……代工企業往往名字和標識搞的很隨便,中小代工企業甚至連宣傳彩頁、網站都不做,有的連名片都沒有,基本靠關係接單,埋頭採購生產交貨。

代工靠數量靠規模取勝,接單要靈活,成本要低,速度要快。由於品牌商對成本遠比消費者敏感和精明,代工利潤被品牌企業壓得很薄,所有的成本都是透明的,品牌商只在你成本的基礎上加一點微薄的利潤給你代工,代工企業最後只能在工人的工資上動腦筋,靠壓榨員工的工資和福利才能賺錢生存。

以富士康代工蘋果產品為例,消費者購買一部iPhone最低售價499美元,蘋果公司暴利58.5%,如此高的利潤中,很大部分是強勢品牌的溢價,而富士康代工毛利僅11.2美元,佔2%。富士康的利潤率從2006年的5.9%降到目前的1.5%。多年來富士康致力於降低人力成本,員工看不到希望跳樓的勞資矛盾一直困擾著郭台銘們。代工之王的富士康尚且如此難做,小代工企業日子更艱難。

3、人員要求、專註點與競爭力不同

代工企業埋頭於生產製造環節,工人用既定的設備按照規定程序和要求生產,充當高級自動化的機械手,不需要什麼創意和挑戰,對人員要求的素質要求不高,只需要大量廉價勞動力。而品牌企業針對大眾和企事業單位服務,品牌著眼的「需求分析、創意設計、委託生產、宣傳銷售、售後服務」這五大環節都充滿創造性和挑戰性,這對員工的素質要求高,不是廉價勞動力能勝任的。

比較一下蘋果與富士康員工的工資就知道了,如果排除國別,比較一下品牌企業華為和代工之王富士康的員工工資得出的結論是大同小異——品牌企業的員工的學歷、工資、社會地位普遍高於代工企業。

品牌企業的專註點除了重視打造品牌外,對技術和專利的追求往往不遺餘力,市場經濟不僅比資本實力更比人才和技術技巧,相比之下,蘋果、華為、谷歌、耐克這些品牌企業對技術和人才的重視遠高於富士康、偉創力、裕元這些代工企業。

代工企業往往集中在人力資本比較便宜的國家設廠,而廉價勞動力往往是政治專制、經濟落後,缺乏人權造成的。中國由於人口多、市場開放、政治磚制、人權低下,自然成為全球最大的代工國家。

所謂世界工廠和中國製造就是磚制和外資合謀壓榨底層勞工加污染環境的殘酷現實。最終結果是工人工資的上漲遠遠趕不上物價的上漲,因為缺乏人權,享受不到經濟增長的權力,因為缺乏品牌自然也享受不到品牌增長的權益。

代工的邏輯是廠房儘可能地搬到成本和人權更低的地方去,更低的工資、地價、原材料,更少的福利,更聽話的員工,工廠儘可能地全天候運轉……最終,同樣的質量,報價比同行低而拿到訂單,這就是代工企業的競爭力,僅僅靠價格競爭是低層次的競爭。

這種邏輯在市場經濟早期是成立的,但隨著工人自我意識覺醒和人權意識的提高,工資、地價、原材料的不斷上升,靠擠壓工人工資和地價物價的思路越來越行不通,在苦省成本的同時,必須向上走---打造品牌收穫品牌溢價之路,這樣企業的利益才能最大化,老闆和員工的生存空間才會更大。

4、企業文化和思維不同

專註於生產製造的代工企業需要的是守紀律的聽話的員工,所以往往實行軍事化管理,專制文化是與代工企業相配的。

品牌企業要收貨品牌溢價,需要個性特色和獨一無二的競爭力,不創新就無法獲取這種競爭力,所以軍事化管理和專制文化不適合品牌企業,對人性的尊重對創造力的激發的民主文化才是吸引優秀人才的保證。

所以谷歌、蘋果、華為、小米等公司為什麼要打造人性化的辦公環境,為什麼要爭最佳僱主?為什麼要搞人人持股、全員期權?這都是為了吸引人才,打造品牌競爭力的必然結果。

局限於生產製造,苦省成本的思維使得代工老闆往往對消費者和市場很陌生,對打造獨立品牌很恐懼,對收穫品牌溢價不敢想像,對虛的東西嗤之以鼻。

歐美企業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對大眾心智和消費行為,對語言文化和大眾洗腦等品牌智慧都比我們要深入老到得多,他們早已由代工製造轉型用品牌佔據利潤制高點,將產業鏈中最消耗資源、最污染環境、最苦最累、利潤最低的製造環節外包給發展中國家。


換個角度來解釋這個問題:就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區別


做老闆和打工的區別。


謝邀

做品牌的投資是做代工的數倍

風險也是數倍

回報自然不同


推薦閱讀:

台灣人對郭台銘有什麼評價?
如何找代工廠做衣服?
如何評價「網易嚴選」?

TAG:品牌 | 品牌營銷 | 代工 | 代工外包 | 代工工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