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禪的人也必須要往生凈土嗎?
佛教
雖然說是唯心凈土,心凈則佛土凈,但此末法行人,如果不發願往生凈土,只怕是最後不知道去了哪裡。
往生的意思,含義比較廣,這裡略舉幾個,第一:是直接證入三身。以凡夫來說,凡夫是有分別心的,所以,佛以眾生心為心,而開諸法!諸法皆是為證三身,以眾生有分別心故,有聖道門和凈土門之對機,其實,都是去證無生之法,聖道門,是自力修,逐漸證得三身。凈土門,是依靠阿彌陀佛力,證得三身,愚者,會有種種分別,反對凈土,其實,你修聖道門,你逐漸也必定要去阿彌陀佛凈土!除非你不修行,你只要修行,你決定要去!
所以,凈土門和聖道門是一樣的目的,兩種手段!第二:念佛往生為世尊本懷,速度快故,穩妥故,往生,就是直接越級到文殊普賢的位置,這個就是我的見解,文殊普賢就在阿彌陀佛那呢,我直接就去了!此後,文殊菩薩能住什麼環境,我就能,文殊菩薩會什麼法,我就會什麼法,所以,往生者,就是剎那成佛之法,是最最最最殊勝的!
所以,一切修行人,最終的歸宿都是阿彌陀佛的極樂凈土!自性以外無別佛,凈土曾在自性外?禪宗到底要修成啥?——明心見性凈土到底要修成啥?——實報莊嚴其實是一碼事啊!
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大慈大悲,開化眾生。其四料簡,是
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無凈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第三偈料簡。謂雖能大徹大悟,若不發願求生凈土,因未證到家,不得安身立命的受用。故云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也。
夫所謂十人九蹉路者,謂雖能開悟,而未能一定證到家,故云蹉路。或雲十人九錯路者,錯路二字誤也。豈有大徹大悟之禪家,而錯路者乎。
大徹大悟的人,未有安身立命的真地位。恐怕生死關頭,未必確能作主。臨命終時,循業流轉,隨多生之善惡業因而受生去,可懼可畏。誠不如求佛接引,為最穩當,最靠得住也。故曰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也。
此陰境,指無始以來之善惡業境,非指五陰魔境。蓋大徹大悟之禪家,豈五陰魔而不知者,有是理乎。
印光大師:什麼叫「有禪、有凈、無禪、無凈」西方凈土?我當下就是凈土!何必終其一生只為托生其他地方?那是愚蠢!真正的凈土法門,當下便是西方凈土!
需不需要往生凈土,和個人的願力有關。
這個得分理解上的境界:
1.禪修與凈土無不是為了究竟解脫,在這個層面上(義聖諦),得道人無處不凈土。
2.如果將凈土僅理解為阿彌陀佛極樂凈土,在這個層面上(世俗諦)則有分別,不一定要去極樂世界,佛凈土遍布虛空。比如許多修禪的大德(例如虛雲法師)是發願往生彌勒凈土。
謝謝!凈土其實才是最園滿,最殊勝的修習法門。
討論平時不念佛修行,通過臨終助念真的可以往生西方凈土嗎?
1.真的有西方凈土嗎?
答,西方凈土只是佛教徒的心識的意念,唯心凈土。西方凈土就客觀世界而言,根本不存在,西方凈土不是實體。就如基督教的天堂,只是基督徒的心識的意念,天堂不是客觀世界,天堂不是實體。你在茫茫宇宙找不到天堂,同樣,你在茫茫宇宙找不到天堂也找不到西方凈土,極樂世界。
所以,【平時不念佛修行,通過臨終助念真的可以往生西方凈土嗎?】就是一個虛假的問題。
------------------------------------------------------------------------------------------
理論依據,
1.佛法以緣起論為思想理論基礎,而緣起論的具體內容則是從「四緣」義展開引申的。緣起論是佛法的特質,是佛法區別於一切外道異執的根本標誌。它是佛法的諸法實相觀,在佛法中是最勝義。
龍樹菩薩在《回諍論》中云:「佛說空緣起,中道為一義。敬禮佛世尊,無比最勝說。」作為最勝說的緣起論,它是一切法的普遍法則,是一切法的共相本質,佛法就是以此作為立說大本。
2.當代佛學大師印順法師在《佛法概論》一書中對緣起的定義也有十分精闢的闡釋:「簡單的,可解說為『緣此故彼起』,任何事物的存在——有與生起,必有原因。『此』與『彼』,泛指因果二法。表明因果間的關係,用一「故」字。彼的所以如彼,就因為此,彼此間有著必然的『此故彼』的關係,即成為因果系。此為因緣,有彼果生,故緣起的簡單定義,即是緣此故彼起。在這『此故彼』的定義中,沒有一些絕對的東西,一切要在相對的關係下才能存在,這是佛陀觀察宇宙人生所得的結論。」3.緣起論所講的就是一切事物的相對相關性,是對實體存在論的否定。在某種意義上說,緣起論就是關係網路存在論。緣起是法的實相,諸法實相就是緣起,緣起就是性空與無我。
4.佛法以緣起為宗,以實相為本,特別是大乘佛法是以開演諸法緣起實相宗本為唯一妙趣。大乘佛法認為眾生由於執迷二邊、生滅斷常之見,而作無明業,故有生死流轉,不知有離二邊的緣起中道存在,為此因緣佛出現於世,廣開緣起中道實相法門,顯示微妙真理,令眾生得以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是大智慧,由此可破無明異執邊見。解脫生死以正見為因。
5.在佛教中,大小乘各宗都有各自對緣起論的一套解釋,其觀點與方法產生差異的原因,則在於對緣起法與緣生法具體內容「四緣」的分析理解上。
緣起法與緣生法的方法論,在印度佛教中,有三大派「四緣」觀。
一是一切有部派,也稱善說因部派,二是般若中觀派,三是瑜伽唯識派。
6.依唯識學角度看,一切有部有法執在,而中觀學雖然破有究竟,但非完全了義,特別是所用方法單刀直入,唯遮不表,於理則難全部相應。唯有三時了義教的唯識學在方法上有立有破,有遮有表,雙開智劍,妙斷兩邊,於理全能相應,諸法緣起中道實相得以呈現。
7.唯識學的唯識義是與緣起論本義相符順的,而且又有不共余宗的特勝處,這就是唯識義有破有立,以顯諸法實相中道為宗。
唯識義的主旨在於轉識成智、出離解脫。唯識法門是觀心修證的方法論,故它唯在因位、內在及事用上立義,唯識者就是唯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是一切法的根本依,但此識並非本體,亦非自性神我
8. 關於阿賴耶識的體相,《成唯識論》云:「阿賴耶識為斷為常?非斷非常,以恆轉故。
恆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
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為轉識熏成種故。
恆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瀑流,因果法爾。
如瀑流水非斷非常,相續長時,有所漂溺;此識亦爾,從無始來生滅相續,非常非斷,漂溺有情令不出離。
又如瀑流,雖風等擊起諸波浪而流不斷;此識亦爾,雖遇眾緣起眼識等而恆相續。
又如瀑流漂水上下,魚草等物隨流不舍;此識亦爾,與內習氣外觸等法恆相隨轉。
如是法喻,意顯此識無始因果非斷常義,謂此識性無始時來剎那剎那果生因滅,果生故非斷,因滅故非常,非斷非常是緣起理,故說此識恆轉如流。」
通過如上引文可以證知,唯識學的阿賴耶識義就是唯識緣起義。
9.唯識學用種子六義釋因緣法,是對種種異執邊見的否定,同時是對萬法唯識實相中道義的肯定。如種子的剎那滅義,是說常法實體自性不存在,因為一切有為法體都是剎那滅,這是唯識學的法體觀。
10.唯識學等無間緣的時間觀與一切有部三世實有的時間觀不同,唯識學認為時間是假施設的,如《阿毗達磨雜集論》云:「時者,謂於因果相續流轉,假立為時。何以故?由有因果相續轉故。若此因果已生已滅立過去時,此若未生立未來時,已生未滅立現在時。」
又《成唯識論述記》云:「依一念生滅,假說過、現、未,而實無有時分可得。」諸法生起,皆由識變,諸法因果及其種種分位差別如幻如化,實無自性法體可得。時間亦復如是,由於時間因果之相屬心法範疇,所以主張「唯識無境」的唯識學只講內在因果。
11.眾生由執我而有輪轉,「我」者就是迷者妄執於心之幻相。佛說十二因緣法,講的就是三世因果。所謂出世間法者,就是對時間妄執的超越。
唯識學講「唯識無境」,就是揚棄客觀空間。因為我人所覺所知的一切法,皆是識化的時間幻現的空間之相,我人的覺知無法直接與客觀空間接觸。
以時間否定空間,最後以無我性再否定時間,這就是轉依過程。
空間外在,時間內在,唯識講內在,就是從時間上進行觀行。輪迴如時輪,解脫輪迴就是超越時輪。
世間哲學有以時間為宇宙本體的,他們認為宇宙是從時間產生的,這就是時間實有論。等無間緣義體現了唯識學的時間觀,揭示了時間的奧秘。
-----------------------------------------------------------------------------------------
1.依據緣起法,西方凈土是剎那生剎那滅,所謂唯心凈土,客觀世界無西方凈土。
2.往生凈土的主體,我根本不存在,沒有一個三世不變恆常的我存在。
3.阿賴耶識就是回答輪迴主題是誰的問題!阿賴耶識不是【我】,阿賴耶識是功能,阿賴耶識不是客觀實體。阿賴耶識只是如瀑布一般延續不斷,從無始來,到無始去。阿賴耶識的如瀑布一般延續不斷,根本因就是有情大眾的貪嗔痴。
4.所謂往生,就是一個時間概念。世間哲學有以時間為宇宙本體的,他們認為宇宙是從時間產生的,這就是時間實有論。
唯識學講「唯識無境」,就是揚棄客觀空間。因為我人所覺所知的一切法,皆是識化的時間幻現的空間之相,我人的覺知無法直接與客觀空間接觸。
唯識又論【無我】,【我】只是有情的執著。唯識講內在,就是從時間上進行觀行。佛學所謂出世間法者,就是對時間妄執的超越。時間也不是客觀的存在。
5.平時不念佛修行,通過臨終助念真的可以往生西方凈土嗎?
是完全的假問題。
問題的目標,西方凈土不是客觀世界的存在。
問題的主體,【我】在佛學中不是客觀存在的,佛學中無實體的【我】。
問題的前提,【時間】在佛學中不是客觀存在的,佛學中無實體的【時間】。
所以,你問【平時不念佛修行,通過臨終助念真的可以往生西方凈土嗎?】,在佛學看來就是一個虛假的問題。
推薦閱讀:
※佛教中真的有十二生肖本命佛的說法嗎 官網上的都是商家的炒作嗎?
※女子要轉男身才能成佛,這算佛道的性別歧視嗎?
※佛教為何排斥世間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