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推動世界成為現在這個樣子?

世界如此繁複複雜,明暗交錯,看似雜亂無章,背後又是什麼推動發展到今天這樣子的?人性嗎?貪婪嗎?善良嗎?


「推動」是指獨立主體對客體的作用,可是對「世界」來說,不存在獨立主體。如要要回答「世界」是怎麼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那麼還是「萬金油」的自然演化。如果要進一步回答「我們這個人類社會」是怎麼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推薦看尤瓦爾·赫拉利 的《人類簡史》。


謝邀。

你查考一下猶太人的貢獻,很多重要的思想和發明是猶太人搞出來的。


總的來說,回答這個問題可以有兩種思路:歷史性的和語言性的。

歷史性的回答,可以通過對現今世界的宏觀描述,向前推斷其歷史性的宏觀邁路。這方面已經有很多的著述。比如馬克斯韋伯的全部論著都可以看做是對這一問題的回答。而斯賓格勒和湯因比的著作,也可以看做是試圖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當然,最值得推薦的,是埃利亞斯的《文明的進程》一書。通過分析社會動態進程中的構型轉變與文明社會權力結構的發生,埃利亞斯將世界歷史看做是權力平衡和權力構型的動態發展。借續韋伯將現代社會看做是理性化的產物,埃利亞斯也將人類歷史看做是人類不斷自我馴化的過程。這種馴化並不具有先驗的必然性,我們普遍接受的現代世界,主要是來自西方人特有的文明觀念、情感控制方式與自我結構,其實這些只是特定歷史進程中人與人、群體與群體、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相互依賴的關係網路所形成的特定的權力構型及權力比率變化的結果。同樣值得推薦的,是柄谷行人的《世界史的構造》一書,這本書從交換樣式的角度,來分析世界史的發生和演變。在書中,他首先提出四種作為基礎模型的交換樣式:A贈與的互酬、B服從與保護、C商品交換、以及超越上述三種樣式的D。在任何社會中,這些交換樣式都是共存的,其中某一種佔主導地位,則決定了社會形態的不同。很有意思的觀點。

語言性的分析,則是對於「世界」這一概念的譜系學考察。這點當然就得說到福柯對於主體性和話語權力的考察批判。世界是什麼?世界不是任何獨立實存的事物,世界就存在於人們對於「世界」的描述之中。所以,在回答世界如何成為現今這個樣子的時候,我們回答的實際上則是世界如何被描述為現在這個樣子的?福柯考察了十七至十九世紀中,理性如何通過控制監禁瘋癲而變成文明的代言詞?全景敝視的監獄式統治如何取代神化君主的統治權?社會穩定的保證怎樣從外部刑罰轉向了內部規訓?通過這一系列考察,福柯對現代「人」的創造,做出了深刻的解剖,從而也勾勒出了由「現代人」所組成的現代世界所由之而來的一幅幅生動的圖像,「現代世界」不過是「現代人」自我創造的產物。同樣類型的典型分析,我們也可以在海德格爾《世界圖像的時代》一文中看到。只不過比起福柯對於「異端」的青睞,海德格爾明顯還在追尋某種前者並不完全相信的「生存本質的同一性」。

然而不論是歷史性的,還是語言性的,其主要方式,都是通過對於某種「理想型」的構建,對總體性的問題進行某種詮釋。如果我們將人看做卡西爾所言的符號的動物的話,也可以在歷史性和語言性的分析中,看到兩者對於符號世界構建的共同努力。我認為,問題從來都不是用來回答的,或者說回答的本質,就是轉化和構建。一如數學裡的方程式,是對同一元素在不同結構里的轉化和對應一樣,對於「世界」的體驗和認知,也不過是諸種不同信息在特定結構中的聯繫。我們可以從某一元素出發,以其為主導鏈接其他信息,也可以在不同信息的連接方式中,確立哪種才是主導。世界是一個文本,在重複和差異中不斷的被書寫。也許,這種書寫只是一個猴子的作品。然而意義卻正是在這種無視任何內容的呈現本身中,被確立起來。恰恰是在世界的無意義相對性偶然性之中,才有著意志及其體現的發生。作為一個終究沒有任何價值的遊戲,正如同輸多勝少的LOL一樣,世界正是在其通往虛無的進程中,才被值得肯定。正因為一切皆是虛無,一切才可以擁有意義。所以在我看來,推動世界成為世界,一切成為一切的,就是世界以及一切根本上的虛無本性。在一無所有中,萬象俱生,在萬籟俱靜里,天籟交錯。世界絕不是知識理念或上帝之城,而只於「知不可為而為之」和「窮途末路之哭」當中方有其體現。從這點來看,任何符號化的構建本身,恰恰是對世界本性的遮掩。當然,也包括我的這篇回答本身。那麼,是否因為遮掩「本性」所以這篇回答就沒有意義了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正因為沒有意義,所以通過將其寫出並通過寫出這篇答案從而認識到其沒有意義這個角度,這篇答案必須出現。世界,也是如此。以上便是我對這一問題的思考。



人間熙熙皆為利來,人間攘攘皆為利往


能量


不是老漢推車推動的嘛?


推薦閱讀:

上帝的創造是否是自私的?
意志誕生於上帝沉默時(三)
尼采:靈魂深處只能孤獨
未來是已經確定的嗎?

TAG:歷史 | 人性 | 社會 | 自由意志 | 帝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