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只是環境的產物,我怎麼知道哪部分屬於我?

羨慕的姐姐喜歡某品牌化妝品,我因為喜歡她就也跟著喜歡。大家從小看什麼家庭喜劇塑造什麼樣的價值觀。接受某種洗腦教育就可以認定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

所以,我要怎麼知道哪部分思想是我自主產生的呢?

比如我原本挺喜歡一樣東西,但是我討厭的也人喜歡,我就難以控制地開始厭惡起來了。

我知道這種討厭的感覺只是被影響的,如果我不認識這個討厭的人,我也許不會去討厭這樣東西。但我不能控制。

我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如果有,哪一部分屬於我?


嫌麻煩的,直接看粗體和最下面的結論就可以了。我太貼心了有木有!

-------------分割線-------------

托爾斯泰說過:只有當我們死去之後,才是完整的自己。

每個人一生下來就註定著塵世的羈絆,只有不斷的泯滅自己的本性,順從身邊的環境,才能融入這個社會。

從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再到蹣跚學步,我們不斷的學習新的知識,在學習中能得到成長,但是,這種成長究竟是自身的本能還是環境影響下的產物呢?

隨著成長,我們會遇到許多許多的選擇,然後根據我們當時獲得的有限的知識去做出決定。

那麼,這些決定,究竟是不是我們自己做出的呢?抑或我們只是被操縱的傀儡?

問題來了:我們究竟有沒有自由意志?

提到自由意志就不得不探討下人格。

黑格爾說過: 只有一個獨立的人格才可能擁有自由意志。

他認為: 意志即自由,意志本身就是自由的。而自由意志則是更凸顯了意志內在的自由本性。

意志是特殊的思維方式,它將思維認識的內容以特殊的目的性呈現。而自由意志具體體現則是:我能擺脫一切東西,放棄一切目的,從一切中抽象出來。

普羅塔哥拉認為: 自由意志從其原初的狀態來講是一種自然的自在意志,更是一種無規定性的存在。

人並非先天的被註定,而是現實的豐富性不斷的注入其新的內容與規定。 自由可以意味著非先定的、自我引起的東西。而意志是一種自我對待自我的態度,是一種決定的因素。

柏拉圖的實驗表明:對自由意志的「物化」規定,必將導致對自由意志的抹殺。

亞里士多德也曾說過:我們有權利去作的事,也有權利不去作。我們能說『不』的地方,也能說『是』。做一件事的自由意志本來就是兩面的:要這樣而不那樣,因而自由意志必然是一種選擇,即二者之一。

蘇格拉底的觀點則是:自我性格的養成還是出於自願」。也就是說,即使我是盲目的,即使我受到了外界不知不覺的影響和欺騙,即使我並不知道是什麼使我成了今天這樣,我仍然是在行使我的權力和自願,使我自由地使自己成為了今天的我;我必須為一種不可認識、不可知覺的過程負責。我是我行為的「主人」,但由於我行為的後果不可預料,這「主人」又打了折扣,我只在行為的「開端」時是主人;但事情在開端時恰好是對事情的知識和必然後果的認識最貧乏的時候。

好了打住,亞里士多德和蘇格拉底的已經管用了。

所以啊,題主,

你舉得例子如

姐姐的化妝品,大家都看的家庭喜劇塑造的價值觀,某種洗腦教育

你認為都對你產生了影響,事實上你都選擇了順從他們的觀點,所以讓你產生了我沒主見我只是被他們操縱而已的想法。

其實你大可不必擔心的,因為你本來有權利說不的啊(就像你不喜歡所討厭的人喜歡的你原本喜歡的物品一樣),但是你沒有,因為這本身就是自我決定權的一種體現。

而且在你清楚的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之後,依舊如此選擇,這本身就是你自由意志的一種體現,即使你認為這些是在你不可知覺的情況下發生的,那又有什麼關係呢?你已經正確的行使了你作為你行為主人的權利,從始至終,你都是自由的。

舉個栗子,你做了一道選擇題,你選了A(在此不討論對錯),你覺得你是瞎蒙的,但又覺得是自己選擇的,你猶豫不決徘徊不定不知道到底是不是自己選的。

好,你再選一次,你又選了A,你仍然猶豫。

然後讓你選了一百次你都選了A。

難道這時候你還看不出來,無論對錯,A都是你的選擇而不是上天的安排。

要記住

一旦你做出了選擇,你就是自由的。

一旦你做出了選擇,你就是自由的。

一旦你做出了選擇,你就是自由的。

至於最後個問題

Dear girl

你的一切的一切,都屬於你。


我認為人對外界的意識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見山就是山

2.見山不是山

3.見山又是山

多數為了生活而奔波的人,一輩子也不得閑去思考人生、意識,於是生活在他們眼中就是他們看到的樣子,目之所及就是人生的意義。

有一些人,在奔波中積累了知識和靈感,猛然打破了眼界的桎梏,開始思考看不見的東西,如意識的從屬,時間的開始,生活的意義。他們算是睜開眼看世界了,卻也是最容易原地打轉、流落於虛無和享樂的人群。

還有更少的人,他們早早醒悟自己對世界的思考是混沌且不會有結果的,於是收了心,把眼光放回到目之所及,專註於眼下的事、心中的事,心無旁騖,最終獲得偉大的成果。

據我觀察,優秀的商人、科學家、工程師等往往是第一種或第三種人。他們埋頭耕耘現實,終會有滿意的結果。而歌手、作家、哲學家等等,基本少有第一種,他們往往處在第二種到第三種之間。

當然啦,都是我不嚴謹的思考,僅供參考。


用一句最俗的話

沒有絕對的自由 只有相對的自由

就算是基因給你的本能 也是受到了多年以前的環境的影響

所以你們凡人就無法超脫


看了下大家的答案,大都跑偏了。

說說我的看法吧,題主因為別人的觀點而改變自己的觀點,這其實是一種屈服。

題主能覺察到這一現象是因為題主的內心存在一個公正的自我,這個自我也就是人的本心,而這個自我到底是選擇向意識層面表達自我還是選擇屈從主要取決於群體的均衡

作為一個群體動物,當一個人處在群體中佔據優勢的時候,ta會更強地表達自我,而那些比ta弱的人多半會被迫選擇跟隨

這跟群體動物都由最強壯的個體帶領一樣,最強的個體具備最好的素質,能夠幫助群體做出最好的選擇,帶領群體走向繁榮,所以這一策略得以保留

相應地,對於弱勢個體來說,也就意味著個體的意志將被殘忍地壓抑。而且只要你處於弱勢,出於自我保護和群體利益的生物本能,你將本能地選擇屈服和跟隨。

總之,你現在處於弱勢地位

然後呢,我猜題主其實很想擺脫這一狀態,那麼下面就是最精彩的部分了

關於怎麼找回自我,,,,,

兩條原則

1讓自己變得比ta好(強)

2通過比較,群體的肯定,讓自己相信自己比ta好(強)

通過強壯自我至少獲得自信,通過不斷獲得外界肯定進而提高群體地位,不斷地正向循環讓自己更加敢於表達自我,這樣將逐漸找回自我,告別盲從


人是所有存在中最神奇的一類。

首先,人是自然的產物,人有生理性的需求,生存和繁衍的本能,這是人一切的基礎。

其次,人是社會的產物,人生來就受到他人的影響而產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模式,他是他所生存的社會的投影,他需要扮演社會所要求的角色。

最後,人才是自己的,是自己的主人,在自然和社會的所有限制下,掙扎著希望獲得真正的自由。

自由意志無疑是存在的,只是強與弱的區別,那些很少思考為什麼,憑著習慣與經驗生活著的人,他們的自由意志是最微弱的,但即使是他們,也會在某一瞬間感到一種內心的抗拒。

當我們開始思考人是否有自由意志這個問題時,我們已經發現了真正的自我,只是這個自我太過弱小,還無法獨立存在。

我們說,當一個人的心真正自由時,他可以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內心通達,明察秋毫。

最後要說的是,自然和社會絕不是對自由意志的阻礙,恰巧相反。一個人想要承擔他自身的重量,這種能力並不是生來就有的,在自我足夠強大之前,我們用本能生活,用倫理生活,反而是一種幸運。

真正的自由,並不是抗爭,而是追尋真理,自我超越。


別擔心,當你問出這句話的時候,就已經證明了你有自由意志。

首先要理清「人是環境決定的」這句話,其實環境只是給你一個開始行動的起始點,給你一個開始思考的框架。

你想知道哪件化妝品好用,自然是先去問你認為的這方面的權威,假如你只想知道一個答案,只是因為他是權威,而不是追問為什麼她覺得好,那你確實放棄了你的意志。實際上,你的姐姐只是提供給你一個判斷哪種東西更好的起點。就像打牌時的起手牌一樣。

我們很容易懷疑自由意志是否存在,它看不見摸不著,不過我們想想,我們由一堆分子原子構成,但一堆分子原子不等於我們自己。自由意志不佔物理空間,不過,當我們開始思考反思懷疑時,「自由意志」就開始存在了。

也許,存在不是必然要有一個物理空間。


前面有知友回答說,選擇即自由。我不能苟同。

如果選擇本身即是自由,豈不是所有的行動都是自由的?那我們又怎麼區分不自由呢?

要探討自由,我認為,應該討論「怎樣作選擇才是自由?」。選擇之前,我們可能會有若干個選項。選擇這些選項之間的概率相同,我稱之為絕對的自由。然而,這種絕對的自由並不存在,我們所追求的自由只是對絕對自由的趨近,即一個更小的標準差。因為我們生活在環境之中這一事實無法更改。我們作選擇時或多或少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環境的制約

如何定義制約?我把它理解為人作出選擇所要支付的代價。比如,一個原始人在森林中打獵,選擇兔子比選擇野豬支付的代價要更小,因此在兩個選項中,選擇兔子的概率會比選野豬的高,選擇被環境制約了。當然,這種思考本身也是環境制約的結果。制約的形成是經驗(學習)的結果,加上人趨利避害的本性,造成了選擇的偏差。

我們必須認識到,制約和自由之間並不是完全對立的。喬治·奧威爾說:「自由即奴役。」在社會中制約的重要例子有法律和道德,壓制了人的部分自由,而保障了人更多的自由。

回到問題,怎樣作選擇才是自由?康德說「自由意志是作道德上的選擇。」我傾向於接受康德這一觀點,認為那是人類社會能達到自由的最高程度。

回到答主的問題,我認為人有自由意志,但這種自由是受到制約的,不存在絕對的自由意志。當然,主觀世界一切都屬於你,但這只是客觀世界的一個不完全的副本。而至於這是你拿回來的還是外界給你的,這就是信仰問題了。

以上純屬個人見解,如有不同意見,歡迎批評指正。


自主意識,首先,我想告訴大家的事,這只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能給你們不一樣的觀念!並不是盲目的求別人贊同。

你舉的例子很多人都有,這叫做人的虛榮心。

人有兩樣東西是有可能不可控制的,不排除那些隱忍力很強的人,不過畢竟是少數。

第一種不可控制的情緒叫做 成功的慾望

第二種不可控制的情緒叫做 渴望被讚美(虛榮心)

第二種就是你所舉例說明的為何你討厭一種你認為你不該討厭卻因為他人觀點而不得不去討厭的。

那是因為潛意識裡,你不希望和別人一樣,渴望不同,渴望你是特別的。

Ps:(這是題外話)特別那個人是你討厭的人,討厭一個人的時候,她不管做什麼事情你都會討厭她,這是你自己給自己設定的一個排斥的情緒,這個情緒會隨著時間慢慢越來越淡,如果有一天,你嘗到和她一樣的滋味時,你就不會再這樣討厭她了。

其實每個人都有各自想不開的理由,希望你幸福。


星魂大帝說了意識上的東西。

我來補充一些:

就因果律而言,我們其實是可以認為:一切是按照規律在行走的(所謂的不確定什麼的也是固定的)。

就生物上來講,我們也可以認為:人類是化學反應,是環境帶來的記憶體驗的疊加。

BUT,這是自我的束縛。

你要相信,你是有心的。

為什麼?

這是信仰。


哪一部分都不屬於。「我」是因緣聚合的一種「假有」。「我」是徹底的環境的產物。「我」是沒有自性的。一切要依賴環境存在的,都是沒有自性的。


有啊,外界的規則要求,只有那些被你所認可接受的,才會被你做到。這就是所謂的社會規則內化或者社會化。


同一環境下不同的人感知到的是不同的東西,我們所接收的都是我們選擇的。

不是環境造就了什麼樣的你,而是你選擇在環境中做什麼樣的自己。這個選擇,就是你自由意識的體現。

在短時間內,不同的環境可能會激發且培養你不同的品性。但是當時間沉澱下來,你會發現你最終還是會成為你自己。那些不屬於你或者只是短暫停留在你的品性中的東西終究會消散。

環境會在我們身上留下痕迹,但是讓它留下怎樣的印記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你是不是想問:我有一個想法,我不知道這個想法是我自己產生的還是上帝讓我產生的?

一條河流,自西向東,從外在來看,我們會覺得它是沒有自由意志的,因為它的流向是受地形地球自轉等外部因素影響的,但是對於這條河自身來說,它可能是有自由意志的,因為它有自我流動的感覺。

所以,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取決於意識的產生是否主動,而後者又取決於你所選取的參考系。

嗯-暫時只想到這些~


我也疑惑過類似的問題。

喜歡的男孩子,會因為別人稱讚他而更加喜歡他。

也會因為別人的壞話而漸漸討厭他。

我的喜歡是隨著別人對他的看法而改變的,那我到底是不是真心喜歡他呢。

我覺得這個問題也許一樣是源於由於內心的的自我認可。

和喜歡的姐姐喜歡同一種化妝品,會提升你對自己的好感度。

看到討厭的人用你喜歡的東西,心裡會覺得啊我不要和他一樣。

你覺得這樣的你是隨波逐流的,但是你的生活里其實有很多波很多流,你選擇了其中一個或幾個,這本身就是你內心的自主選擇。

在你的內心確定了大的方向後,你的自我認同感會帶領你堅定的沿著這個方向走。防止你喜歡不同的化妝品。防止你和你討厭的人喜歡同一種東西。

因為人自身本來就是依附於社會的。在面對選擇的時候,與喜歡或者親近的人做出同樣的選擇,實際上能夠很大程度上提升自己的歸屬感,我認為這也是人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

然而生活中很多的事情也並不像根據一件物品的主人來決定是否喜歡這件物品這樣簡單,怎樣穿衣能夠穿出自己的風格,午餐吃什麼,沉迷於一本怎樣的書,這些都是自我意志的體現。除此之外,這件事對於你的重要程度、自己的內心能否為自己做主,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會影響你做決定的動機,你的自由意識一直都是存在的,只是在需要的時候才會被你感知。

正如我後來想清楚了我並不是真心喜歡那個男孩子。

荷西說:你想嫁個什麼樣的人? 三毛:看的順眼,千萬富翁也嫁。看的不順眼,億萬富翁也嫁。 荷西:那說來說去你還是想嫁個有錢的。 三毛看了荷西一眼:也有例外。 那你要是嫁給我呢?荷西問, 三毛嘆了口氣:要是你,夠吃飯就行了。 那你吃的多嗎?荷西問。三毛小心道:不多不多,以後還可以少吃一點。

以上。


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

註:是關係的總和,即交往方式的活動,不是作為交往對象的外部事物「本身」。

你現在深入接觸的人不多,與這些人相處的方式又是依存性的,構成了相應的你。故而這也是變化的著力點。所謂的理性思考獨立人格自由意志只是這些的結果。

而真正的自由是對必然的領會。


飢餓感,尋找食物是本能。個人喜好會受外界因素影響而改變。我片面的認為,從我們出生就已經開始被影響。於是產生分歧。而同樣的影響為什麼對每個人產生的效果不同?因為我們是個體思維,同樣的影響在不同的思維下成為不同的結果。最基礎的個體思維從何而來?就是我開頭的那句話。本能!

同樣的嬰兒,但是獲取本能所需的途徑或得到東西不一樣。慢慢的他們的思維開始不同。

意識形態,思維方式,太多太多東西決定你受環境所影響的指數。

同樣一件事,有人堅持選擇,有人改變看法?是什麼造成了這些不同?思維模式。

最初的思維模式從何而來?本能!

我餓了,我需要進食。我獲得的可能是母乳,可能是牛奶。

慢慢的,我開始跟其他嬰兒區別開。因為我發現更好的獲取食物的方式。

也許是殺死我的兄弟姐妹,也許是對著給我食物的人笑。誰又知道呢?

每個人都有自由的靈魂,只是我們自己把自己束縛了。


推薦閱讀:

所謂「女士優先」是不是一種性別歧視?
女人到底想要什麼?
如何看待霍金預言:100年內人類必需離開地球?
如果某天,可以通過科技繁衍子孫,女人會不會滅絕?

TAG:人屬動物人類 | 自我 | 自由意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