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裡面的正派人物多數是偽君子嗎?


正派人物不容易,心思一多難免就有偽君子的嫌疑。反派人物如果壞的不徹底,竟會讓人有一絲好感。


1、人性複雜。

2、小說這麼安排屬於藝術筆法,否則就特別單調。不僅武俠小說,凡是表現兩軍對壘或者兩股勢力較量的小說,都會安排互相卧底的情節。革命小說里也有正派隊伍的叛徒和反派隊伍里同情革命的。比如《夜幕下的哈爾濱》。裡面地下黨裡面就出了叛徒,日本人裡面有個玉旨一郎,同情抗日,幫助地下黨辦了好多事,最後還犧牲了。


武俠小說裡面的正派人物多數是偽君子嗎?

先要討論下正邪怎麼分派,何謂正派何謂邪派吧。其實從前的話本,直到明清的章回小說,隱隱約約加入了一些正邪的概念,但沒有明確的正派邪派之分。神怪元素比較多的章回小說和評述裡面,邪派通常是用邪法修行,追求霸道的術士或和尚/道士,背離了佛家道家給人通常的印象,動輒合體的,都歸入邪術了。

早期小說對白蓮教的描寫,還有還珠樓主在蜀山劍俠傳裡面所寫的,大概就是初期的正邪分派概念。這時期,尤其是武俠片的出現,因為要在有限時間內呈現完整的故事,往往人物的正邪比較簡單化,臉譜化,延續了從前戲劇裡面的忠奸之分。這時候的正邪之分,是武功霸道王道的分別。加上二三十年代高漲的民族主義,劃分出人的派別。

白羽和王度盧的小說描寫了大量平凡人修習武功,家長里短的故事,輔以武林故事,其實加入了很多當代元素,我認為對梁和金引領新派的走向影響不小。因為白與王更珍重個體,不再用泛泛的道德觀和民族立場來寫人,這在後來內地的文化推廣中被弱化和忽視了。

梁和金引領的新派風潮,將白和王對個體人物的珍重加了進去,一方面,他們在小說裡面仍有泛泛的「政治正確」,因為戰後香港的思潮,對異族入侵的感受仍然強烈,他們繼續復刻了歷史上種種關鍵時刻,書中時刻強調漢文化的重振,與當時的社會風氣分不開。在這樣的政治正確中,身份認同,尤其是港台人士的身份認同,不期而然地附著在了小說人物的身上。在港派新武俠裡面,順應政治正確,即為正,反之即為邪。與而三十年代的小說相比,這製造了矛盾,即武術功夫的王道霸道之外,政治正確成為第二層正邪分界。在這兩層之間,梁與金強調人心的個體選擇,可以跳出功夫和門第的限制,只要追隨政治正確,人依然可以正派。這種對個體的珍重,和港人的身份認同疑慮相加,就製造出正邪難辨的武林人物。

台灣當時有禁令,武俠小說無法與歷史掛勾,台灣的作者就虛擬出一個江湖,以道德觀來區別正邪。因為無法明處寫政治,台灣新派武俠小說創造出武林浩劫這個大矛盾,代替民族和國家的興衰。維護武林正常秩序的,即為正派,毀滅武林的,即為邪派。

這期間,出現了兩三大變奏。

首先是武俠電影在五六十年代的復甦。五十年代,師門的教誨亦然強大。徒弟要聽師父的。六十年代張徹的走紅加入了變奏。香港影評人蒲鋒認為,張徹早期被資深的同行打壓,造成他對這種成名勢力的厭惡。因此張徹的電影裡面,往往扶持熱情洋溢,陽剛的少年作主角,同時,武林中的成名人士,或者前輩多數是口是心非的虛偽之徒,主角往往需要獨力打破僵局或詭計,才可以成就自我。這是張徹的一種自我抒發。而為了台灣市場,電影的故事背景顯然要拋卻歷史元素,因此張徹也就營造了虛擬江湖中,爽朗少年與姦猾前輩的對決。

其次三地關係逐漸穩定之餘,香港文人把眼光向內看了。梁金本身在報業多年,對香港時局有鞭辟入裡的觀察,這種觀察的所感全部寫進了小說裡面。梁寫的厲勝男,金寫的岳不群,皆是代表人物。而梁的左派報人身份,恐怕與他所寫的政治正確下,個人的顛沛愛恨有極大關係。比如「萍蹤俠影錄」即是一例,男女主角有世仇,可世仇的源頭是愚忠愚孝,無論如何突破與放下,全書仍然以光復漢室,驅逐韃虜為第一要務。如此方能放下仇怨,男方為瓦剌服務,邀請漢人稱臣則被所有人唾棄。

金的立場則更中立。因此「笑傲江湖」雖然是他少有忽略歷史背景的小說,卻無處不政治。這種正派面孔下的小人心態,是在內地網站無法展開細說的。本書成與六十年代末,重點批判權力鬥爭的醜惡。嵩山,華山與魔教三方的爭鬥,其中值得細味。

所謂正派人士是偽君子,並非慣例,其實是當時武俠小說發展和時局結合,正邪變奏的其中一種情形,當然後來又影響了別的作者,將其發揚光大了。因為這種身份設定,即是影射,又是神奇的劇情反轉。前者對港台作者簡直是神奇的工具,後者則可以通過影視為路人觀眾帶來戲劇快感,因此屢試不爽。


這年頭,【名門正派】都快成貶義詞了??


「多數」談不上。

只不過,早期的武俠正邪區分太明顯,在塑造人物方面一直被詬病。

後來武俠作家們就喜歡開始寫那些亦正亦邪的人物了,包括頂著「正派」名頭的偽君子和好像其實沒那麼可恨的反派。甚至小說的第一主角也開始向這個方向設定。

但是在這條路上,又走得有點矯枉過正……

所以會給人題目中說的那種感覺吧。

然而真的是正派的正派人物還是很多的,只不過因為他們不具有結合正邪特徵於一身的特性,可能不是那麼突出、不容易被注意到罷了。


正派都是好人還要主角幹什麼?

不把舊的正派打倒主角怎麼成為新的正派?


「你們這麼多人打我一個,算什麼英雄好漢!」

「像他這種人還講什麼江湖道義,一起上!」

自己體會一下.....


武俠小說的發展歷程,我不敢苟同之前孔哩所說的,但是我還是很贊成把他所總結當做以後終將大體實現的一種傾向,也就是正是正,邪是邪———正是邪,邪是正————正邪無干係。

在我看來,現在大部分的武俠讀者,尤其是金庸讀者,大體上還處在第二層意識的價值觀上。

金庸雖說突破藩籬,打破了古代小說臉譜化的大毛病,卻也難恕其罪的造成另一種詭異氣氛。在看笑傲江湖時,許多人會欽佩讚賞殺人如麻,渾不在意的向問天,任
我行,說他們是真性情,可是明明沒殺過幾個人,大部分時間都克己復禮的岳不群卻被幾乎所有人討厭,訂上「偽君子」的罪名。倚天中謝遜傷人無數,毀人家庭,
就因為有苦衷,得到了幾乎所有人的原諒;周芷若身負師命,潛行隱忍,其實從頭至尾就殺了那麼幾個人(還都不是普通人,都是江湖中人),就被「心機婊」「變
態」云云黑出翔,也是醉。

其實正派總有正派的原因,邪派總有邪派的理由,名號這東西可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捧上去的那都是日積月累的名聲使然。邪派名聲不好怪誰?難道不怪他們自己?便
算是嚷嚷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謅狗」的誅仙,作者也借張小凡之口承認「雖然青雲門與三大正派,明爭暗鬥不休不止,然而魔教更甚」,並且在真正獸神降世,天
下為難之際,站出來救世的也是青雲山,天音寺這些被人一直黑的名門正派,而不是那些龜縮起來所謂「放浪形骸」的鬼王宗,萬毒門。


一個好人,一輩子不慎做了一件壞事,大家會說:看吧狐狸尾巴終於露出來了;

一個壞人,臨死做了一件好事,大家會說:他最初是不得已而為之,如今已良心發現。


這個題目,我表示鴨梨很大,所以特此澄清:

蛋凡不是正義之舉,均非本人所為!


正派的代表是少林武當吧?好像感覺可能少林武當沒出過啥岳不群左冷禪


本來就沒有絕對的正義與絕對的邪惡,但是武俠小說中那些正人君子之所以被認為是正人君子,是因為他們努力去向其它人傳達自己是正人君子這個信息來達到某種目的,當他們的目的被揭發出來的時候便成為了偽君子。就像岳不群其實一直都是想要把華山派發揚廣大,只是最開始實力不夠的時候只能選擇作為「君子劍」來贏得武林的威望。後來實力夠了,自然就直接了當地通過并吞五嶽劍派來加大華山派的影響。相反的,那些所謂邪派的人只是在達成目的的過程中表現得更加直接。比如說日月神教,一開始實力就雄厚,當然就直接了當地要一統江湖了。說白了,都是政治家的手段罷了。


其行有邪者,多言其道正!


何為正?何為邪?正又如何!邪又如何!本無正邪之分,人性而已。至於大多武俠小說有正邪之分,大概是容易寫下去,有一個主線吧。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大部分還是好人吧


因為現實當中就是這樣啊!心機險惡的人會用各種方式粉飾自己,讓自己看起來非常光鮮,你看不到他們的真面目。而把缺點和問題暴露給所有人看的人,恐怕並不那麼危險。


推薦閱讀:

金庸小說中哪些段落是你常常跳過不看的?
如何看待新盟舊約里郭靖黃蓉和華箏之間的問題?
金庸武俠里有哪些江湖名號配不上真實實力的人物?
看完《碧血劍》,愛上金庸的吐槽神功!
五嶽和五經的對應關係是什麼?

TAG:武俠 | 武俠小說 | 金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