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婦女節的存在算不算是對女性的一種性別歧視呢?

如果這個世界真的男女完全平等,那為何要專門設立婦女節?當初婦女節就是為了紀念女性的鬥爭男女平等而來的,但是像現在對女性說:你們真好過節又發獎金(禮物)了,總讓我感到一股歧視味。


如果這個世界真的男女完全平等,那為何要專門設立婦女節?這句背後的邏輯是如果男女完全平等,男女就該一樣。

但是平等不等於相同,一味要求男女完全相同恰恰是對男女的不平等。女性整體而言(注意是整體)在體力等方面弱於男性,同時承擔著生育的重任,因此各國法律都會對女性進行一定程度的傾斜。比如,法律會規定對懷孕婦女、哺乳期婦女的保護。

至於為什麼婦女節要存在?

1910年8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了國際社會主義者第二次婦女代表大會。出席會議的有17個國家的代表,會議討論的主要問題是反對帝國主義擴軍備戰,保衛世界和平;同時還討論了保護婦女兒童的權利,爭取八小時工作制和婦女選舉權問題。領導這次會議的著名德國社會主義革命家、傑出的共產主義戰士克拉拉·蔡特金倡議,以每年的3月8日作為全世界婦女的鬥爭日,得到與會代表的一致擁護。從此以後,「三八」婦女節就成為世界婦女爭取權利、爭取解放的節日聯合國從1975年國際婦女年開始慶祝國際婦女節,確認普通婦女爭取平等參與社會的傳統。1997年大會通過了一項決議,請每個國家按照自己的歷史和民族傳統習俗,選定一年中的某一天宣布為聯合國婦女權利和世界和平日。聯合國的倡議導致為實現男女平等建立了國家法律框架,並且提高了公眾對於迫切需要在各個方面提高婦女地位的認識。

婦女節是為了紀念男女平等鬥爭的階段性勝利,也是為了時時喚起社會重視男女平等問題的重視,進一步推動婦女解放。這就和設立二戰勝利紀念日等等紀念日相似,只是中國目前是大多以發錢放假這種簡單方式來處理。

其實題主的問題很好回答,建軍節的存在是歧視軍人嗎?教師節的存在是歧視教師嗎?


問題是目前沒有「如果」!


不是歧視,它只是體現了「歧視」。

換句話說,婦女節的存在既是女性追求自身平等權益,社會關懷弱勢群體的結果,但這種結果卻也恰好反映了不平等現象的存在。

性別平等本應是共識,體現在當下人類存在的一切時間,地點。當一件事情只能在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天可以被大張旗鼓的提起,是不是意味著餘下的三百六十四天人們可以選擇性的忘記?

誠然,男女有別,所以我們追求「平等」,而非「相同」。女性生來在力量上遜於男性,在生育上也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精力。但這並不意味著女性因此成為了「弱勢群體」,承認差別的存在是為了更好的利用各自的優勢,發揮最大的價值。

可惜現在有許多所謂的「男女差別」,都是些「偽差別」,它們沒有任何作用,除了體現堅持者的無知。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我們總說年味淡了,因為現在天天都可以吃肉。所以女生都喜歡過婦女節,可能是因為她們覺得這一天會比平時快樂。這一天,大街上的男人都在[假裝]紳士,商鋪歡天喜地地打折促銷,女生會女生部的學生幹部忙得熱火朝天……哦,你問為什麼只有女生部沒有男生部?因為只有女生部里女生的數量比男生多呀。

所以,我倒是希望之後,姑娘們可以對這個節日沒什麼興趣,畢竟,賺錢讀書考證書,人生里還有許多更有意義的事兒。


你弄反了吧?要真有歧視這個節也是歧視男性,跟情人節歧視單身狗一樣。

男性在這天不僅不能放假,不能收到禮物,還要把放假的女員工的活兒一起做了。


婦女節並不是歧視,只是承認歧視的存在。

至於很多人硬生生地把婦女節過成了歧視婦女的節日,或者說憑藉自己對女性的刻板印象而想當然地給女性提供所謂「特權」「福利」,這就跟節日本身無關了。婦女節是無辜的。


言多粗淺,而且跑題,但還是想說,敬請指教。

我不是生物學家,也無意去查看和了解,人類最初的時候,人類因生理構造而產生的差別是否真的包括女性體力弱於男性,思維較男性偏於感性。然而自從父系氏族開始,人類社會持續發展到今天,從西方到東方,無論制度差異多大,女性在性格上基本都被賦予了溫馴,順從,柔弱,隱忍等特徵,像寵物一樣在踐行討好的義務,中國古時候三從四德,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垃圾觀念甚至到今天仍有殘留,不然你怎麼解釋如此之多的無聲家暴。我們無力也沒有資格責怪歷史,只能表述眼前的世界,現實中女性體質大多弱於男性,暴力傾向面對比自己強大的男性被激發的闕值十分之高。所以老弱婦孺,雖然很不甘,女性被歸類為且確實是弱勢群體。不要跟我說個別事例,雖然我真心希望個別越來越多並成為大多數,但當我在談論人類的無知時候你總不能老是拿愛因斯坦霍金之類的反駁我吧。有弱勢群體就會有強勢群體,對於女性來說多是男性,對於孩子來說還有成年女性,對於老人或許還有孩子,對於殘疾人這種類似弱勢群體大概是全世界。就像並不飢餓的蛇仍然會攻擊雨天沾濕羽毛的鳥類,一頭剛吃飽的狼也不會放過落單受傷的兔子,心存惡意腦中充斥荷爾蒙和優越感的男性跟據說和看起來同樣柔弱無依的女性也是天敵。現下男女平等這種話題已經快要被嚼的爛而無味,然而談到男女平等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什麼?追求男女平等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我想大概,是在追求,當我們身為弱者的時候,社會會給予我們保護直到我們強大,就像兒童會受到特殊庇護,當我們強大起來之後,這些附加保護條例會自動剝落,就像18歲之後就不會再享受未成年保護法。是否強大如何斷定我不知道,不過1942年的時候丁玲就問過,婦女這兩個字,將在什麼時代才不被重視,不需要特別的被提出?在此之前很多女性做出的努力和犧牲讓丁玲可以在當時的《延安日報》上發表文章,在此之後世界各地的女性不斷努力爭取各種權利,努力為了強大起來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直至今天。遺憾的是直至今天,我們依然回答不了丁玲的問題。而我想談到這些的初衷,是因為當我非常開心的等著明天婦女節放假,溜到群里得瑟的時候,同學提出疑問,專門設個節日來安撫女性,難道不涉嫌歧視?我十分憤怒的反擊,麻煩他區分歧視和尊重,當中我們提到叫囂女權卻連公平不意味著抹殺差異化都想不到的女性,雙性關於生育的重要性,我一直憤怒的舉例證明婦女節不含歧視意味,有時候差異和特殊對待反而是為了公平,卻還是解決不了他問我,差異化對待是因為差異確實存在,他沒意見,但婦女節的差異點到底是什麼?我大概可以引申為他是認為在男女平等的情況下這種單獨慶祝難免直接認定了女性和兒童一樣是弱者。前面我說過,迄今為止女性仍然是弱勢群體,然而針對婦女節這個卻不是重點。遠早於東方女性,西方女性十九世紀就意識到制度的不公平並開始爭取本應該屬於自己的權利,讓權利和義務同時得到彰顯,例如改善惡劣的工作條件;提高薪酬,也就是直到今天還在提的同工同酬;享有選舉權,雖然十八歲我就有選舉權了,但是從來沒有行使過,大多是男性家長直接決定代表家庭意見;由此產生了無數次抗議遊行運動,或許你會說這只是順應西方工業時代工人革命的潮流,然而就像五四運動有青年的印記,這些由女性組織發起抗議的運動被稱為婦女運動,而婦女節正是這些運動的衍生物。一開始的婦女運動只是為了爭取權益,並沒有提到男女平等,卻已經走在了追求男女平等的路上。所以婦女節不是男權社會下男性為了安撫女性而設立的,人類會在資源已分配完畢之後在乎寵物不想吃剩飯而想吃肉的想法嗎?干!通俗點兒來講,婦女節是無數女性革命先烈努力爭取到的,而當時的男性就不用為得到這些權利去做什麼,所以無關歧視。


婦女節不是,女生節才是。


我想知道為了紀念男權,女權均衡。

那麼為什麼要發物,發電影票。這。。。

放假我也覺得可以,但是發東西我就。。。

我這問題和題主一樣的困惑,求問!!


算吧!因為:3—8


現在的女權腦子被狗吃了?


婦女節是紀念日好嗎。。。

以下內容均來自我的微信公眾號:櫻桃和白蘭地

國際勞動婦女節全稱「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聯合國女權和國際和平日」,在中國又稱「國際婦女節」、「三八節」和「三八婦女節」。百度百科說是在每年的3月8日為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設立的節日。

那麼,究竟多少歲的人可以算是「婦女」呢?司法解釋中說大於14歲的女性都稱為婦女,所以,只要你年滿14歲,你就可以過婦女節(也有說法是18歲)。

歐美已經從1857年開始,進行了多年的婦女運動,並在20世紀初,誕生了建立「國際婦女節」的想法,在1909年,第一次慶祝了婦女節,此後,婦女運動繼續轟轟烈烈地進行,最終確立每年的3月8日為國際勞動婦女節(具體是哪一年,我也不太清楚,找的資料也沒有說清楚,只知道「1921年9月在莫斯科召開的第二屆國際共產主義婦女代表會議把每年的3月8日定為國際勞動婦女節」,歡迎大家補充)。後來,這種思想傳到中國,1921年3月8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在滬首次秘密舉行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活動,探討婦女解放問題。這應該是中國第一次紀念「三八」節。

20世紀20年代,國共合作的實現使得全國革命形勢日益高漲,工農運動得到迅速恢復與發展。隨著國民革命的推進,「三八」節紀念活動從南方擴展至北方,從中心城市擴展到周邊的小城市。

當時婦女運動最主要的口號是「力爭婦女參政權」(因為1925年的國民會議將女性摒斥於會議之外)。

1924年廣州紀念活動的口號是「解放婦女所受資本制度的壓迫」、「要求婦女勞動權、平等教育權、平等工價權、女子參政權及一切婦女應得之權」、「要求女工保護、生育保護、兒童保護法立法」(這是第一次群眾公開性紀念三八節)。

1925年北京紀念大會提出「向平民婦女方面做去」、「同等教育」、「同等工值」動員女工農婦參加革命;

1927年廣州紀念大會的口號是全國婦女「在青天白日旗下聯合起來,統一婦女運動,努力工農婦女運動」。

······

以上,我們知道三八節是無數的前輩們經過近百年的鬥爭才為全體女性爭取到「平等」的一個紀念日,紀念和平、紀念女權。

但是在整個過程中,中國一直處於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中國的婦女運動也往往被當局者利用,比如大躍進時期,為了增加勞動力,報紙媒體上積極宣傳「男女平等」,這種男女平等是字面上的男女平等,完全拋棄了男女在生理上的差異,將女性無性化,這樣造成的後果是當時湧現了一大批「鐵娘子」(雖然我覺得比現在的「女漢子」好聽多了),她們比男人更賣力地幹活,干更多的活,自己受傷也全然不顧。當時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名為《白手起家的女英雄》的文章,介紹瀋陽一個家庭婦女白手起家辦工業,被評為「三八紅旗手」。記者寫到「修建大窯過程中,孫景蘭和范素梅等到十多米高的跳板上修煙囪,冒著風吹雨淋,日夜苦幹實在困了,她們就扭一陣秧歌提提精神,找不到應手的工具,就用腳和泥,找不到抹板子,就用手抹灰哪兒碰破了,上點藥水再干。修壞了再重來,沒有一個人灰心」。這種錯誤的輿論引導和畸形的「男女平等」使得當時很多婦女又要忙家裡又要在外拚命幹活,每天的勞動量遠遠超過了男性,這樣她們反倒比以前更累,壓力更大。

引用於方舟的話:「中國的婦女運動的成績,不只是沒有,而作運動的人,反倒一天減少一天,除去幾個有特別精神的支撐場面外,幾乎一般婦女都不曾注意到。」

中國的婦女運動太脆弱了,所以就誕生了一個「三七女生節」。

我一直好奇女生節的定義為何,後來在網上看到一句廣為流行的話:「一夜之間把女生變成婦女。」你覺得噁心嗎?反正我覺得挺噁心的,一個世紀前國內外無數優秀女性經過各種女性運動其中不乏打擊與迫害為我們得來勞動、參政的權利,卻被一個「三七」打回了那個物化女性、性羞恥論的舊社會。他們用是否發生過性行為為標準來界定女生與婦女,更可怕的是這種界定居然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從網上流傳的很多「三七」標語可以看出大家對三七的熱情遠遠大於對三八的。

在我的理解里,婦女二字分為「婦」和「女」,婦指已婚女性,女指14歲以上的女性,因為在我國,與14歲以下的女孩發生性行為不管其是否自願都算強姦,因為她們還是孩子,生理和心理上都還沒有真正地發育為一個女人。但是已經有兒童節了,我認為實在沒有必要再多一個女生節。

我推測(僅僅是推測),現在很多年輕姑娘不願意過婦女節的主要原因是婦女二字聽上去很老氣,顯得自己年紀多大了似的,但女生節就不一樣啊,聽起來年輕活潑富有朝氣,彷彿自己還是那個萌萌噠的小公主呢。但是啊,漂亮如張曼玉,也是會老去的,有才如徐靜蕾,也是會老去的,碰巧這兩人都是我非常喜歡的,即使老了,張曼玉也還是那個頑童,在草莓音樂節上唱跑調的歌,出專輯發新歌,即使被人說嫁不出去,老徐也堅定地做著自己,冷凍卵子,不婚主義,她們依然自信美麗。之前很火的一部日劇,你們的女神新垣結衣演的《逃跑可恥但卻有用》中的姨媽百合,對前來挑釁的年輕女孩說:「你還真是充分挖掘了自己年輕的價值呢。」「因為我只有你年齡的一半那麼大。」「就當我確實感受到了徒勞吧,恐怕在這個國家,有太多的女性,和你懷有相同的感受,現在你認為沒有價值捨棄的東西,也會出現在你今後即將迎來的人生里哦。你將會成為你曾經看不起的那種人,你不覺得這很痛苦嗎?在我們的身邊啊,有很多詛咒,你感受到的也是其中之一。別給自己下詛咒了,趕快逃離這恐怖的詛咒吧。」

最可怕的詛咒不是會變老,而是害怕會變老。

女人老了一點也不慘,你看鄧文迪、李冰冰養著小狼狗多開心啊。

我不想悲觀地認為從「三八」到「三七」是社會在開倒車,我也相信有越來越多的女性正在覺醒,「三七」——那個日曆上都沒有的節日終將消失。

最後,祝大家「三八節」快樂,管你男的女的,今天也是國際和平日嘛,所以我說,同樂。

推薦的電影:《婦女參政論者》

推薦日劇:《非媽媽白書》

http://weixin.qq.com/r/m0XB2STEZ3kYrWC69xCJ (二維碼自動識別)


國慶節是為了紀念國家從壓迫中解放出來,婦女節是為了紀念平權的階段性勝利,這個節日是為了承認有歧視,而不是為了歧視而設立。


每個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看你的主觀意識了。哈哈哈……三八快樂!

2017年三八婦女節專題


個人認為,原本設置該節日是對男女平等的紀念,但是跟雙11光棍節一樣,在國內漸漸的開始變味了,11.11光棍節已經成了購物節,沒人提的話誰還記得是光棍節??而3.8婦女節,現在也開始變得送禮送錢送假期,由婦女節也演變成了所謂的「女神節」,這已經不是為了紀念女權,而是已經偏向於踐踏男權,男女平等更讓人感覺男性低人一等。其實這些節日逐漸變得如此世俗,歸根結底還是商家的惡意炒作吧。勿噴


歷史上女性權益從沒有得到伸張和重視

婦女節是為了紀念第一次重大為女性權益而奮鬥的運動,

是值得紀念和慶祝的


所謂對女性的歧視,總的來說就是極端地單獨誇大女性的「生育能力」,用法律、道德、觀念等捆綁和扼殺了女性的其他能力。

關於這種歧視,我有一種不那麼「憤青」的看法:

有沒有發現,當一個人某項才能特別出眾的時候,大家對他的評判的聚光燈都打在了他出眾的才能上,讓其他不夠顯著的才能落入暗處,成為錦上添花,甚至被遺忘和忽視。

但當一個才能越被高舉到極端,其他不那麼顯著的能力就會被扼殺於喝倒彩——你只要好好發揮生育這個才能就好了,其他的不重要——這或許就是一個專才的悲哀。

生育是上天賜予女人的才能,天生了一副精妙的身體系統,有機會經歷神奇的懷孕與生育過程,擁有寫進基因里的母愛與責任,出生就註定能為人類社會的生生不息作出巨大貢獻,男人怎麼努力都渴望不可及的能力。

這種天賜的美好才能,被我們稱為「天分」。

上帝得多愛女人,才既賜予她生而為人的能力,又賜予她生育人類的能力——男人能做的事情,女人通過努力或使用工具都能做到,但男人卻怎麼都無法懷孕生育。

然而你知道嗎,當你發現一個某領域已經傑出得你一輩子都無法超越的天才,要來涉足你經過後天努力才擅長的領域時,內心一定會因軟弱而泛起恐懼。你一定會一邊心裡os:「你就好好做你擅長的事就好啦,幹嘛來跟我搶飯碗啊。(女人讀那麼多書還不是要嫁人生孩子)」一邊背後陰險的製造輿論壓制他:「看,天才也不是什麼都擅長的,他就只能做那件事而已。(頭髮長見識短)」一邊表面假好心的說:「別灰心,人不可能擅長所有事,你看你在自己領域多強,你就是被上帝選定做那件事的人啊,你應該回去專註你擅長的領域。(你都三十幾歲了,再不生孩子就生不出了,到時候你就沒人要啦)」

這不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直男癌言論模式嗎?!

女人到底真的是弱者,還是觀念所製造的弱者。

「三八婦女節」女性生育以外的其他才能獲得了舒展,工作、選舉、參政、受教育……與其說這是個為尊重女性而生的節日,不如是人們觀念開始變得寬容的里程碑之一。

它就像一個理性成熟的愛人,雖然開始交往時被你天賜的美貌所吸引,但並不因此停下了解你其他美好的腳步。既欣賞上天賜予你的先天優勢,又保持一個尊重你距離,放任你去看看很大的世界認識自己更多的可能性,讓你去做你想做的——即使那不是你最有天分的事。

內心脆弱的人才會有「歧視」,希望藉此安慰自己沒那麼弱;內心強大的人反而更懂得「寬容」,容許別人擁有更多選擇,容許別人發現自己的更多可能,容許別人變得更強更快樂,容許這個世界百花齊放而不是只允許一個族群強大。

相比「三八婦女節」與「歧視」的關聯,我更想將它視為「大家的內心變得更強大了呢」的小紀念。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