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家要多次強調控制大型三甲醫院規模?

僅僅是為了鼓勵社會辦醫嗎?作為普通人,控制三甲醫院規模並不符合我的利益。


2017 年初,三位西方研究者發表了一篇 學術論文,系統回顧 1969 年至 2014 年間討論醫院規模效益的文章共 105 篇,刊物涉及商業、經濟、醫學、管理等多個學科。他們按時間順序分析這一百來篇文章的主題,編纂了一個簡單的編年史:

1969 年開始的第一個十年,研究者關注醫院行業成本函數的形態,聚焦醫院成本與生產規模的關係——或稱之為「規模效益」,即擴大生產規模引起經濟效益增加的現象。當時人們已經發現大型醫院可能比小型醫院規模效益更佳。因此 70 年代中期,英美政府積極探索改善醫療體系效率、降低成本的方法,策略之一便是關閉較小的醫院,由大型醫院集中提供醫院服務。到了 90 年代早期,英美掀起醫院橫向兼并、縱向整合的浪潮,又稱為「醫療衛生系統重構時代」。然而,重構對醫療衛生行業競爭、效率,以及公共政策有何影響?研究者並未就此停止研究。2000 年以後,重組仍然是全球醫院行業的主旋律,但幾乎所有的政府機構都在減少公立醫療機構床位數,削減過剩產能。

擴大醫院規模,可以更充分利用現有的醫療人才、基礎設施、器械設備,好處無須多言。相形之下,近十幾年來控制床位數的趨勢倒有點格格不入了。

儘管床位數不是衡量醫院規模的唯一指標,但毋庸置疑是最易於觀察、易於比較的一項。所以三位研究者行文之初,便適當簡化,希望用床位數回答醫院適宜(optimal)規模的問題——結論是 200 至 300 張床位;200 張以下或 600 張床位以上,醫院的規模效益下降,已非最優解。

假如以床位數為橫坐標,單張床位平均成本為縱坐標,以上結論可以轉化為兩頭高、中間低的凹形曲線,形似下圖(僅供參考,並不嚴格對應研究結論)。

拉弗曲線的「變種」

在這條曲線上,某個特定的橫坐標區間對應相對低廉、穩定的床位成本。一旦離開該區間,無論方向,都導致成本增長:或緣於管理成本提高,或緣於資源空置,或緣於患者疾病結構改變,或緣於醫務人員工作壓力增高,或根本就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當然,西方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未必適用於中國,畢竟我們的文化、社會、經濟、疾病等實際情況與之不盡相同。那麼,中國的醫院是否也如上圖曲線所示,存在所謂「適宜規模」呢?

答案是肯定的。衛計委幾年前已經調研了國內的三級綜合性醫院,試圖確定各地三級綜合性醫院的適宜規模,下表即部分地區的研究結果。

課堂資料(2015 年)

以 B 省份為例,衛計委分析認為當地適宜規模的三級綜合性醫院床位數上限在 1156 張左右。表中的「拐點個數」欄指床位數超過適宜規模上限的當地三級綜合性醫院數量,規模效益遞減。另據數據提供者,上海市三級綜合醫院適宜規模床位數上限還不到 1000 張。

最後講些題外話。全國超規模三級醫院其實不在少數,其中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更是龐然怪物。該院 2016 年下半年新增床位 3000 張,總床位超過 8400 張,堪稱「全球最大醫院」,2016 年營收據 報道 高達近 95 億元人民幣。而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整體醫療水平頂多屬於上海中上)核定床位數不到 1600 張(超過了適宜規模),2016 年度部門決算報告 顯示該院當年總收入約 38 億元人民幣。這樣的對比或許欠嚴謹,但顯然僅依靠床位數量,並不足以掩蓋尚待解決的其他問題。可悲的是,鄭大一附院對河南省當地醫療資源的壟斷,對當地基層醫療體系的打壓,已經既成事實——甚至可能如 @米調炫楓 所言,裹挾當地公共衛生政策,最終對當地患者產生負面影響。

我在不同場合不止一次聽衛計委官員重申:中國公立醫院改革,重心之一是提高醫院管理效率。

限制大型三甲醫院盲目擴張,控制大型三甲醫院規模,是提高其管理效率、降低其床位成本的重要措施,是控制醫療資源不必要浪費的必要手段,也是中國醫療衛生體系改革的必經之途——短期來看可能對部分患者造成不便,但長期獲益的其實仍是患者。


這是個好問題,事實上控制三甲醫院盲目擴張,實行分級診療估計是最符合大多數人的現實利益。

然而在一些內地省份,本省內部經濟發展就不均勻,醫療資源的分配更受到了這種情況的影響,成都,鄭州,合肥,太原,南昌幾乎都是大學附院一家獨大,八千張床位的鄭大一附院已經全國知名。

但是醫院大並不意味著高水平專家和床位數一樣能井噴式擴張,而且就醫體驗也是非常差,稍微大一點的檢查預約比如核磁共振都要排隊等上好幾天。舉個例子,某省醫大二附院成立之時,並沒有招聘到很多高水平專家,大部分醫生都是地級市醫院骨幹招聘考試進入的,這意味著地級市的醫療資源上浮到了省會一級。

其實簡單一點說,大醫院多床位只是基礎建設工程,並不意味著醫療資源。醫療資源根本在於高素質醫療隊伍和先進的醫療科技,雖然近些年進行了醫學院擴招,但是存量醫療資源仍然顯的不足,所以大醫院的極速擴張必然伴隨醫療行業人才流動向一二線或者省會城市集中,導致基層醫療人才的嚴重匱乏。這與我國當下的較高速的城市化進程也密切相關。

我國醫療行業的特殊性在於它並不是政府足額撥款,並且對醫學人才的就業並沒有相應的財政補助,這就導致大量醫學畢業生無法安心在基層立足。目前有免費全科醫生培養制度,與免費師範生相似,但是如果沒有相應的病源引流和對基層醫生的大力支持,人還是很難留下來,畢竟現在大學生習慣於大城市生活,如果理想和現實落差太大,基層醫生又如何做好工作呢。

對普通人來說,看病,需要的就是知道是什麼病,然後醫生怎麼治。隨著醫療技術發展,很多疾病在基層已經能夠診斷,但是很不幸的是我們國家三甲教學醫院大部分時間還是處理常見病,比如肝膽外科的膽囊結石在大醫院門診中依然佔據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病例。可以說這種常見病是完全不需要異地長途奔波就診的。

大並不意味著強,醫療資源也是極為有限的,

一味的擴張並不能帶來合理的社會經濟效益,患者的就診體驗也很難得到改善。


一個省有一個超級大醫院好還是每個城市都有幾家不錯的醫院好?

三甲醫院規模過大導致醫院之間發展極不平衡,優秀醫療人才和患者都向超級醫院所在城市流動(比如北京),會增加城市負擔(比如交通、食宿、環境衛生、人口密度)。

新時代的主要矛盾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限制大城市大醫院擴張,加強三四線城市發展和鄉村城鎮化建設,讓醫療資源和醫療人才下沉,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放心看病,不用擔心醫院水平不行,我覺得挺好。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醫院規模過於龐大也不利於提高救治效率。比如1.某大型綜合醫院,一個科室分成好幾個病區,如果收治類別沒有差別,就相當於把幾家醫院的同一科室集中到一塊,病患高度集中,交叉感染幾率增加;2.醫院規模過大,場地面積就大,好幾個大樓,樓層也高,急診病人來回做檢查要推半天才能到,急會診醫生要跑步很久或者坐好幾層電梯才能到,時間都浪費在路上了;3.患者都集中到一家大醫院,就要排隊,等床位,等檢查結果,等手術,就診體驗差,還耽誤時間。

暫時想到這些,我覺得長遠來看,分級診療對老百姓是好事,短期由於人才緊缺和地區發展不平衡,會有很多問題


這其實就跟「省會該不該吸血」很類似。省會該吸血么?當然不該,非省會城市會淪為藥渣。而省會的滾雪球發展則會進一步讓周邊城市萎縮

然而,部分省會如果不重點發展大城市,整個省都會成為藥渣。比如新疆、寧夏、青海。你跟西藏人說「扁平化發展」,不能讓拉薩吸血看看?只有城市到達一定規模,才能承擔起現代化城市的作用。如果一個省連省會都是四線水準,那這個省就會徹底失去發展的可能

大三甲也是這個道理。過度的三甲醫院發展,當然會影響基層醫院的發展,會降低醫療資源的效率,而且會引起政治上的失控(比如湘雅和鄭大系,我就是撈錢了,有本事你紀委別得病啊?信不信我給你來個「十字軍之王」治療法)

但是同樣,醫院規模低於一定水平時,壓根就承擔不起重病的治療責任以及科研功能。

這裡要反對 @Klaith 一下,關於河南基層醫院的看法有點政治正確了。「鄭大系統沒有給鄉鎮醫院證明自己水準的機會」,不用證明了,河南的鄉鎮醫院壓根就沒水準

河南醫學院如下:

鄭州大學醫學院(原河南醫科大學) 鄭州

河南大學醫學院 開封

河南中醫學院 鄭州

河南科技大學醫學院 洛陽

新鄉醫學院 新鄉

鄭州澍青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專科) 鄭州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專科) 漯河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專科) 南陽

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專科) 商丘

黃河科技學院醫學院(民辦) 鄭州

本科層次醫學院只有五家,只有鄭大醫學院和中醫學院是正牌的老醫學院,其餘三家都是專科、衛校升格而來。211隻有一家

再看上海:

復旦大學醫學院

交大醫學院

同濟「的」醫學院

第二軍醫大學(現在改名海軍醫學院了吧)

上海中醫藥大學

三家985,一家水平處於985上等水平的軍醫大學

好了,請問河南不發展鄭大系統,上哪裡去培養合格的醫生?靠專科么?

更何況上海只要靠戶口,就能吸引全國的985研究生下基層。河南的鄉鎮醫院,有正規四年制大專生(而非成教)都不可能

如果是非省會內陸城市,只怕除了「大」三甲之外,剩下的醫院水準和赤腳醫生差不了多少,可能還不如當年的赤腳醫生敬業

題主問限制三甲對患者是否有利,要看是哪裡人了。如果是教育資源中等的內陸非省會,或許會誤以為這次的矛頭是當地唯一不要專科生的「大」醫院。然而限制省醫院和富裕地區大型醫院的擴張對題主有利

如果是河南那種高等教育荒漠,還是算了吧。大三甲好歹還有看病的地方


從產業的角度分析,每個醫院就是一個獨立的企業,企業規模增大會產生規模效應,成本更低,質量更好,吸引到的消費者(患者)會更多。

在這個過程中,大企業會越來越強,小企業會垮掉一批,最終產業進入壟斷。這是客觀經濟規律,在哪個行業都是這樣的。

在這個過程中,國家出於維穩的出發點,以及公立醫院的事業單位性質,國家不能放任小醫院經營不善垮掉,需要大量財政支出和政策傾斜挽救小醫院。

同時,大企業形成壟斷以後,勢必提升服務價格,目前醫院價格雖有鬆綁趨勢,但醫院並無多少定價主導權,因此只能通過多做檢查多用耗材加快周轉以增加利潤。

而不像普通的服務項目,漲價多少利潤就能增加多少。檢查和耗材本身也是花錢的,為了增加利潤,需要多做檢查多用耗材,這額外產生的費用需要擴大十幾、幾十倍。因此近年來醫療改革重點在於取消藥品加成,降低檢查價格,限制耗材使用,同時增加服務費。

除非在醫保的來源,適用範圍等方面做顛覆性的改變,國家必須制止大醫院壟斷,小醫院垮掉的自然過程。


看到這個問題,第一反應是: 囧

就偷懶baidu了下,解答如下:

醫院為什麼不是越大越好www.sohu.com

三甲醫院頻繁擴張或加劇「兩極分化」_健康界www.cn-healthcare.com圖標


回到問題,亂說幾點:

1、作為普通人,其實也很為很多種:

東部、西部;城市、鄉鎮、農村;居民、農民;有醫保、沒醫保;有錢、沒錢……

2、控制大型三家醫院規模,是從全國、全行業、整體居民就醫服務來說的。

3、哪怕身處北京上海,城鎮醫保,家在大型三家醫院旁邊,難道不擔心:

a、文中所說醫療質量下滑?

b、醫保控費,拒收病人,只收自費病人?

c、繼續醫療人才壟斷,看病挂號要黃牛,就醫費用高企……

d、如果以上皆不是,那更不用擔心因為控制大型三甲,進而影響了就醫體驗。


後話:

國家通過體制綁定了醫生(醫療資源),三家醫院通過體制(晉陞職稱、學術科研等)綁定了優秀醫生(稀缺資源),從而導致了大三甲在某些方面性價比的確很高…… 想想幾塊錢能看到專家號,還是蠻滋潤的!

但更多時候,是幾百上千塊,看了個小感冒!

這是對國家醫療醫保資源的浪費、對醫生付出回報的壓榨……


三甲醫院的水平很不均衡,不利於分級診療。況且醫生們的健康堪憂,讓最危急的人找到最需要的可靠醫生才體現人道。社區也 ?很多可靠醫生。有些三甲醫院的大規模是徒有名,腐敗滋生。先說這些吧!


謝邀,個人認為超級大醫院並不能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反而加重醫療資源不均衡的現狀,醫療資源的均衡分布,讓各中小城市甚至鄉鎮,都有好醫院、好醫生,才能緩解普通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另外,尾大不掉,過於龐大的體積也勢必增加管理費難度,一點愚見,歡迎指正


普通人沒有分蛋糕的話語權。不控制三甲醫院規模會因為管理成本劇增造成規模效應的惡化,侵蝕普通人本來就小得可憐的蛋糕。


一家醫院拚命擴大發展,最後不就在當地形成壟斷了?你說壟斷好不好?


我覺得國家是在防止國內出現類似西方國家的那種醫生醫療集團,大型醫院發展越來越大,逐漸形成壟斷,會不會相互勾結演化成行業的利益集團???如果將來真出現了行業內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醫生醫療集團,政府再想靠一紙政令就解決問題是不大可能了,必須付出更多的東西才能維持人民的醫療需求。一旦利益集團與政府的利益發生了衝突(這幾乎是肯定要發生的),會不會發生對抗?對抗會不會失控演化為消極怠工甚至醫院停擺?

分散的力量並不可怕,但如果真的出現了比如醫生利益集團,教師利益集團,律師利益集團,警察利益集團,運輸業利益集團,交通業利益集團等等各行各業各形各色的利益集團,就很難講清楚到底是政府說了算還是利益集團說了算了,畢竟歷史上也存在過工會這種形式上的利益集團,並且成為了一把利器,給當時的執政者帶去了不少麻煩。


三甲醫院水平也不見得多高,沒準還增加醫療負擔呢。

上周胃疼,次日不胃疼了,但是不排便。跑到三甲大醫院邢台市人民醫院,排了好久的隊。結果醫生啥也沒說就開了個700多的螺旋ct,拍拍看。

我一看這麼貴,扭頭就走了。就是拉不出屎而已,也不疼,有排氣,還能打嗝,至於上來就做這麼貴的檢查?你不按壓一下看看嗎?

而其他那些來自周邊區縣的農民和普通職工依舊十分看重這家醫院。一位農村婦女已經做了一堆檢查了,還是沒發現為啥肚子疼。醫生讓他們找別的科室繼續看,呵呵,一隻羊多種吃法。

同樣是在這個醫院的消化內科,四年以前,我因肚皮觸摸疼來就診。醫生聽了描述,告訴我他行醫十幾年沒見過這種病。後來去了省二院,掛了一位老爺爺醫生的八塊錢的號。老爺爺摸了摸肚皮,按了按,告訴我是腹壁靜脈炎,讓我多運動,熱水袋敷敷就行。

說回這次不拉屎。我又去了一家本地小醫院,周末還冷冷清清,不用排隊。五塊錢掛了一位老大爺的號,按了按,問了問,估計是腸道功能紊亂,為了保險,拍了84塊錢的片子確認。開了點葯,第二天就拉了。慶幸啊,沒有相信三家醫院的糊塗醫生。

邢台的大醫院眼科醫院耳鼻喉科也有位女醫生讓人慾哭無淚。稍後說。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廣東救韓國 MERS 患者 15 天花 800 萬?
2016執業醫師考試歸去來兮 (一):考試的結構和題目變革
手把手教撕逼: 醫療系統有哪些原罪?或者黑幕?
下一站的崩潰:產科
外資葯企大規模棄標有什麼啟示?

TAG:醫療 | 醫生 | 醫院 | 三甲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