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鬼」的原型,在現實中往往屬於弱勢群體?
比如「嬰孩」、「柔弱的女人」、「老人」。
因為這樣對此比較強烈。
比如施瓦辛格變成鬼,你覺得他無非就是拿兩把來福槍,騎個小摩托。但要是一個柔弱的人變成鬼,我們不知道他潛在多大能量,會做什麼陰森的事,恐懼來源於未知。題主大概沒看過《邪惡力量》又名《搞基兄弟》?23333我又不請自來了。
裡面的鬼可多了 白衣女鬼 邪惡天使 惡魔 食屍鬼 水鬼 變形怪 更詳細的請移步邪惡力量中的各種妖魔鬼怪~~~按出場順序報到~~_邪惡力量吧
所以並不是「鬼」的原型都是柔弱的形象,雖然題主加了兩個字「很多」,我覺得這類鬼在外國還是比較少的。那些有著柔弱原型的鬼,倒往往是中國的誒。特別是古代。
首先鑒於目前沒有十分確鑿的證據證明真的有鬼(我個人對這方面也挺感興趣,也看過很多乾貨文,有名的諸如93年廣九鐵路廣告鬧鬼,網上有視頻,但終究是以訛傳訛,沒有確鑿證據,雖然個人包括身邊人也經歷過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個人覺得這個問題可以換成為何許多中國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以及民間故事中的鬼的原型往往都是弱勢群體?
(咳咳,接下來答題的前提是以上面我個人理解的問題為基礎的。即籠統的說在文學和影視領域。)
其次,影視作品文學作品這類都是和時代分不開的,民間故事也是如此。在我國古代,類似於今天新聞為了吸引眼球報道的各種極端惡劣的事件在古代應該很常見。只不過,古代沒有今天這樣完備的法律(較之古代)。同樣是富二代作惡害死良家婦女,在古代上下多打點打通關係這事就過去了,今天就不同了,大眾輿論樂此不疲的大力聲討以及網路的發達,富二代會被整的很慘。這個嘛,前段時間不是才有活生生的例子嗎。而在古代,富二代受不到應有的報應。
是的沒錯,有權力有資源的人可以逃脫懲罰為所欲為。而普通的市井小民只能忍辱負重苟且偷生。所以,鬼這一形象,應運而生了,百姓需要鬼。那麼最能抒發大部分普通人的心聲的鬼,自然得由那些現實里遭受折磨最多最弱勢的人來扮演。生前受的罪越大,變成鬼之後更厲害,也給大家出了口惡氣。鬼,不受現世任何規矩束縛,管你是高官還是巨富,找上門了你就得承受報應,你就得死。這又何嘗不是對現實的一種反向諷刺。古代的俠客形象也有點這種味道。視錢財如糞土,行俠仗義,誰都嚮往,而你我,卻誰都做不到。所以更加嚮往。所以更加追捧。鬼也是如此。原型越是弱勢,化成鬼之後便越是要把所有賬算得明明白白,越是強勢,越是凸顯了現世人們的苦和不公平。實則都是因為人們心中太苦。
他們受了壓迫和剝削,既不敢希望政府制裁,又不敢希望俠客援助,他們只希望冥冥之中,有一個萬能的神,代他們伸冤,於是就發生了果報的思想。所以果報思想的流行,也不過表示社會黑暗到了極點罷了。
《水滸傳與中國社會》
但涉及到《聊齋志異》裡面,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裡面各種瑰麗的想像,各種鬼怪,已經跟弱勢不太沾邊了,而更多的是一種情懷的寄託和對現實的批判。《鴉頭》中的狐女鴉頭是一個敢於反抗家長淫威的女性形象。 《素秋》、《神女》、《阿寶》等篇都暗示了科舉考試的賄賂公行(具體篇目來自百度百科)。
那麼我再試著從題主的問題來回答一下。說到這裡,我閱片無數的經歷終於要派上用場了!
不妨先這樣想,鬼這個形象產生的前提或背景是什麼?它又做了什麼?
好。我們得出的結果是,變成鬼的背景往往是有冤屈不得伸,變成鬼之後它報復了生前害過它的人。一般套路是這樣。那些人鬼情未了的情節就不納入考慮。因為這不在題主的範圍之內。
而確實,無論在哪個文化背景之下,女人、小孩和老人往往處於弱勢地位。他們往往更容易受到傷害,被拋棄。從而,她們比處於優勢地位的人更有對幸福的訴求。換句話說,她們更需要貫徹一種正義來捍衛自己。
而在現實生活中,在龐大的社會結構中,她們無能為力。即便懷有強烈的不甘心,也對現狀於事無補。鬼和她們多麼相似。強烈的不甘心,強烈的執念。這些在條件良好的人身上是不會有的。即便以他們為原型,也喪失了鬼這一形象具有的一種批判意義。
下面結合具體影視作品來看。
國產鬼片嗎?《女蛹》算水準高的,不過不符合問題範圍啊,而且也不算嚴格意義的鬼片。那我們跳過國產鬼片這個環節吧。我才不要提《京城81號》。
那來看日本的。恩《午夜凶鈴》四部我都看過。有幾部還是晚上看的,現在想來真是作死。看完了的人應該明白,貞子是無辜的。即使她殺了很多人。她其實在故事中是弱勢的,看似是她造成了很多人的死亡,最後一群人作死活活打死了無辜的那個貞子引得貞子放大招(咦這裡有點劇透哦)。所以善待身邊的女性啊。在影片種種恐怖氛圍、音效、妝容、情節背後,往往都有一種內核,類似於中心思想這種。沒有內核,整個故事就沒有一種凝聚力,讓人不知所云。《午夜凶鈴》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批判了人性中的醜陋。
《鬼來電》三部曲也是這樣。鬼的原型也是弱勢群體。不得不說,日本鬼片在這方面是比較優秀的。大概和他們民族的人格特徵有關吧。一貫的暗黑風格。很多漫畫動漫也是這樣。
泰國的更不用說。咦好像目前說的都是亞洲區的?泰國的《鬼影》,原型是弱勢的。經歷也很慘。這個很嚇人,正確的觀影方式是,抱著一個枕頭喊上幾個人一起看。其實有時人多反而更嚇人哈哈。
西班牙加拿大聯合製作的《媽媽》,原型當初也是弱勢分子,經歷也比較慘。
美國的《寂靜嶺》,原型也是弱勢的。這個故事結構比較複雜。里世界blabla。經歷也很慘。裡面的象徵也不太好解讀。
韓國的《筆仙》。注意!!是韓國的!原型也是弱勢的。經歷同上。
最後,以上列舉的影片里的鬼,都高能的殺了人。生前受的氣,連本帶利的出了。唉突然有點悲傷。冤冤相報何時了。比如嬰孩:分為墮胎嬰孩和生下來後的小孩子,墮胎嬰孩本來應該在世上為人七八十年,可在媽媽肚子里就被打掉了,而在六道中,人道為上三道,在他投胎為人之前都不知道在惡道待了多少年,好不容易有個機緣投生為人,可卻被打掉了,心中能沒有怨恨嗎,一來是怨氣較重,二來是年齡太小不太懂事,不懂放下,也不知道該去哪往生。 小孩子的道理差不多。
柔弱的女人:這樣的女人在我們各種鬼故事中多半是被拋棄的角色,她一是有執念,沒有放下拋棄她的男人,二來也是怨氣中,不肯走老人:老人可能就是不放心自己的子女後代,對子女後代沒有惡意。其實大部分「鬼」都是沒有惡意的,對他們的態度 凈空法師說過,四個字:敬而遠之。越是柔弱,被欺負後積怨越深..不要欺負弱勢群體我想了一個身邊的例子,當時初中住宿學校,有一個同班男生,性格溫柔內斂學習中上,班裡有幾個小混混類男孩子經常欺負他,他也是笑哈哈就過去了從不生氣!於是這種欺負變本加厲,我是親歷者所以印象深刻. 有一天中午吃完飯我沒有回宿舍和同桌在教室趴著午睡,這個很乖的男生進了教室大概是打完乒乓球.我在第一排他在最後一排.然後另一個小混混進來了和他一起坐在最後不知道幹什麼.二十分鐘後一聲很大巨響響起我驚醒了..眼前的一幕永遠不會忘記,那個柔弱的男生用學校那種長凳狠狠砸向了小混混!血流滿地.
後來我們老師力保這個孩子沒有被退學,反而是那個小混混轉學了.因為溫柔的這個孩子平常真的很乖,學習中上,沒有特別累計的怨恨是絕對不會動手傷害別人.從那以後我知道千萬不要欺負內向的看似柔弱的人!他們大招就是積攢氣值.
再說一點,為何影視作品裡的鬼都是嬰兒小孩!沒有男性.因為相比男性遇害變鬼,這些弱勢群體因為冤情變鬼更容易激起觀眾的理解與同情.施瓦辛格如果演鬼絕對搞笑片題主想多了,作為弱勢群體的幼兒,嬰兒,女性,易被當成鬼的原型使用,但同樣作為弱勢群體的,老人(老嫗也有不少鬼形象但不能代表全部老人) 殘疾人,乞丐,等則少見於做為鬼形象的原型。
從鬼故事和靈異傳說發源時代來看,嬰兒,幼兒的行為,思想,是非理性,難以預測的,這就給人一種神秘 ,不同的世界,無法溝通的印象,這些也是作為鬼原型的基礎,而在過去,女性平時隱忍,壓抑過度爆發,和情緒化的形象也是一條「不能理解,難以溝通」的原因、象上面說的老嫗形象,其實並非「女性形象」符號化的象徵,而是「獨居不與別人溝通脾氣古怪難以捉摸的老婆婆形象」強勢的一方沒道理變成鬼啊
有些開了天眼的人會看見城市裡很多女的 身邊都跟著一個或一群小鬼。。。。。。。。。。
都是墮胎惹的禍力量反差形成的恐懼
因為弱,就會被欺負,會被欺負,就會有怨恨,有怨恨,就有可能會化作厲鬼報仇!
鬼大多是出於復仇這種目的。強勢的分分鐘報仇了,還要變成鬼啊
鬼故事本來就是影射現實。
蒲松齡寫過很多鬼故事,被改編成影視劇的也不少。
《倩女幽魂》裡面,男女主角彼此相愛但卻人鬼殊途,就是影射現實社會中的愛情也會受到門戶觀念的阻礙和迫害。
現實中的弱者,即老弱婦孺,總是受人同情。於是社會中便出現了一些與這些弱者相關的文藝作品,鬼故事就是其中一種表現形式。
鬼沒有實體,反映現實社會中弱者權益沒有保障的地位;但同時作者又斌於鬼魂某些不受制於肉體束縛的靈異能力,讓作品產生浪漫色彩。
鬼和人一樣擁有感情,反映作者在人格角度將現實社會中的弱者一視同仁;同時又借鬼魂之口的控訴表達出作者對現實社會黑暗面的憤怒。
現實社會中老弱婦孺本來就是鬼故事中鬼的原型人物。你要是強勢群體,皇帝富豪什麼的你會願意做鬼么?
因為這些人的怨念深,生前有很多沒有實現的事或是受了很多的委屈,這些人的執念會使那些生前很老實或是善良的人,變得更加厲害。其中,以為出世的胎兒最厲害,所以南洋的會有養小鬼替自己擋劫難。最近在看《最後一個道士》,裡面介紹了很多,很精彩。
推薦閱讀:
※《立陰堂》走陰時被算計,他將我抵在牆上往死了折騰……【5】
※真的有鬼上身嘛?
※真的有人見過鬼么?怎麼證明自己見到的不是鬼?
※這世界上真的有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