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不規範的「粵語字」?

這位姑娘這樣寫又不註明只是借音,會誤導他人么?


恩,考慮到題主舉的是D 這個例子, @Milo Yip 答案里引的百科題主應該是看不懂了,我想小小翻譯一下:

尐,讀di1、dit7或zit8[1],俗寫是「啲」,可組詞成「快啲」(快點)、「嗰啲」(那些)、「有啲」(有點)等等。這個字並不是廣東自創,而是早在漢朝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就已經有這個字了。(但是《說文》寫「少也。從小乀聲。讀若輟。」)

也有人指「尐」是小的意思,例如「蚊滋」(小蚊子)的「滋」,本寫就是「蚊尐」或「蚊?? (從蟲從尐)。《康熙字典》載《揚子·方言》曰:「蜻,其雌者謂之尐。或作?? 」

一般人都認為「尐」是有音沒字的,所以就會用英文似音字母「D」/di?/ [2],或者後造之字「啲」代替。

注[編輯]

1.【尐】,查中文大學粵語審音配字型檔,讀音應該是zit8,即「節」。

2.「D」這個羅馬字母,不僅英文有,許多語言都有這個字母,讀法可以是不同的,譬如法文和德文等,「D」是讀[de],讀音是粵語的「啲」(di1)跟「爹」(de1)之間。而之所以用「D」來表示di1這個粵音,因為英文的D像「啲」,似乎就是因為香港人的第二語言多數是英文,其它語言不怎麼常用,而寫粵語的不少都是香港人。

吐槽一個,其實題主你舉的D 的用法已經很幸福了。現在很多粵語地區(香港貌似沒有),很多年輕人在用「可唔可以平滴?」這種充裝粵語(滴的粵語讀dik6,近似日語デ ,而這些人用普通話的di1 來表達粵語的D, 我表示接受無能╰_╯)。


此字常寫作「尐」或「啲」,見尐。

個人認為理想地應盡量用漢字,即使不是用正字而是約定俗成的寫法。

&但也有些例外,如潮語「hea」暫時只能這樣寫。&

--

謝 @Sgt Pepper,刪除原答案最後一句。

Hea - 香港網路大典

根據粵語協會的講法指,「Hea」的中文正字為「迆」或「迤」,而廣州人讀成「Pea」、「放Pea」,只作形容詞,不是動詞,意思和上述一樣。


要表示廁所有股尿臊sou1 味,或者人的尿液味道很重,粵語里,常用一個音節aat3來表示。

例如:

  • 咦,個廁所咁aat3,有冇第間?

  • 惹,這個廁所那麼臊/臭,有沒有別的?

  • 你啲尿好aat3,飲多啲水,屙多幾次,千祈唔好忍尿啊。

  • 你的尿味道好重,喝多點水,多上幾次廁所,千萬不要忍著。

aat3這個音節,我一直都不知道是什麼字,昨天查「胺」字時,無意中發現它居然是個入聲字。

《漢語大字典》

《現代漢語詞典》只有一個讀音。

粵語里的aat3,應該就是「胺」字了。

上述兩句話可以寫成這樣。

咦,個廁所恁,有無第間?

你點尿好,飲多點水,屙多幾次,千祈毋好忍尿啊。

化學物質里的「胺」字,應該怎麼讀?個人建議隨普通話,用陰去聲調(影母字),讀作on3,音同「按」,這樣讀,還能與「氨」字,讀作on1,自然區分開來。

氨基葡萄糖,粵語讀音(93版粵拼):on1(55) gei1(55) pou4 tou4 tong4

甲基苯丙胺,粵語讀音(93版粵拼):gaap3 gei1(53) bun2 bing2 on3

氨基葡萄糖,HDPY寫法:onh geih poul toul tongl (陰平加h表示55調值,不加表示53調值)

甲基苯丙胺,HDPY寫法:gaap gei buns bings onf (aa接p,t,k必為下陰入,偶有反例者再加h)

【心月宮輸入法】正音提示濾鏡漢英提示濾鏡,效果圖。

要表達液體濺出來,灑得到處都是,粵語里,常用一個音節zit1來表示。

例如:

  • 我個衰仔玩水槍,zit1到我成身都係水。(也能用「噴」pan3)

  • 我的兔崽子玩水槍,噴得我全身都是水。

  • 斟茶嗰時慢啲手,唔好斟咁快,唔係會zit1到四圍都係。

  • 倒茶的時候要慢一點,不要倒得太快,不然會灑得周圍都是。

  • 佢講話好似zit1牙膏。

  • 他說話好像擠牙膏。

有一次翻《漢語大字典》的時候,看到一個字。

這個字的釋義一比較貼近zit1的意思,再看讀音:資悉切,精質入,精母擬音是*ts,質A韻擬音*it,「?」字理論讀*tsit,跟粵拼zit1 /tsit/是匹配的。需要注意的是,反切下字「悉」應該是t韻尾的,不是k韻尾。「?」字就算根據反切兌出粵音,也是類似的zik1,主要是「悉」字韻尾竄亂了。

個人認為,zit1這個音節如還沒找到更合適的字標記時,姑且暫時取用「?」字來表達。

根據 @譚樊馬克 提示(非常感謝),另有一個「唧」字,也具有類似意思,而且跟「?」是同音字。

如此一來,表示「水灑出來,濺出來」可以用「?」,表示「用噴槍」或者「牙膏管」噴射或擠取,可以用「唧」。上述三句話可以寫成這樣。

我個衰仔玩水槍,到我成身都係水。(也能用「噴」pan3)

斟茶箇時慢點手,毋好斟恁快,毋係會?到四圍都係。

渠講話好似牙膏。

【心月宮輸入法】本土詞替換濾鏡,效果圖。

把上圖「?」牙膏改為「」牙膏,不另行截圖了。

回到這個題目本身,所謂的「不規範」,有兩方面,一個是粵語使用者根本沒接受過母語教育,不知道那些字應該怎樣寫,憑著發音接近就用了D字來表達di1這個音節,另一個是有些粵語使用者就算知道怎麼寫,也會貪圖方便,亂寫,例如「畀」字寫成「俾」「比」等等,太隨意了,這跟他們使用的輸入法也有一定關係。

粵語書面語,使用「口字旁」的生造俗字,是有一段歷史的。

1862年的書籍,155年以前的英語粵語詞典,已經用生造字來標記一些辭彙,所以現在你看到的「粵語字」,已有一個世紀多50年的壽命。

仔細看上面的拼音,會發現那時的粵語是有翹舌音的,而且沒有eo韻腹,也可以通過這些古書,找回經典的辭彙,或者一些遺落的辭彙寫法。

不過就我個人觀點,這些口字旁的字,還是有點隨意了,我之所以問 如何評價台灣閩南語的700個正字,有哪些地方可供其他漢語方言借鑒? - 台灣話 - 知乎,是希望粵語能借鑒台閩語的做法,推出「推薦用字」淡化「本字和俗字」之間的界限,本字很難考,這個儘力就好,而有些韻書上的字,讀音和意思相近,有些甚至是常用字,不妨用於借入標記粵語中那些沒有明確漢字的音節。這種事情,最好當然是學術團體來做,但感覺有點難了,內地學術環境還不如台灣那邊的,香港也不見得有人前頭試圖整理這些音節,只是見過包睿舜的論文,還有彭志銘的兩本書。

總的來說,還是建議用現行考究得差不多的,如《論粵方言詞本字考釋》及粵方言研討會裡提出的字,來替代部分「口字旁」的虛詞語法字,進一步規範寫法。

有種方法是善用粵語中變調和變讀,與本調、本來讀法的關係來匹配用字。

比如:有個音節讀waang1。

例句:你啊,真係做乜都唔得,畀你做實聽搞waang1。

這個waang1的音,可以看作是「黃」字的變讀。

句子就寫成:

你啊,真係做物都毋得,畀你做實聽搞黃。

你啊,真的做什麼都不行,給你做(這件事)肯定會黃了。


一是葉R答案裡面提到的「啲」這一類,還有「叻」「咁」等字,懶得打的會直接打成「o的」「o力」「o甘」這的確是因為文字輸入速度和效率而造成的現象。

二是「開ot」「吞pot」這一類詞語,算是外來詞+口語化的產物。

粵語受英文的影響大,口語中夾雜英文的現象較為普遍並被人接受,但在正式文章中這種現象就比較少了。

而網上是多用口語化的文字進行交流,因此為了節約時間成本,縮寫、替換在很多語言中都會出現。

(還有就是民族噴子能不能消停會,連這都能扯到優劣性?)


其實粵語作為一門與普通話難以互通的語言,與漢語同用漢字這種文字,也有自己特有的字元(就像日語漢字里也有在漢語里找不到對應的字的一樣),只是由於中國人的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很大一部分是凝聚在「文字」上的,所以為了粵語「到底是不是一門語言」才會有這麼大的爭議,畢竟在現代語言學還沒有出現的古代,中國人管境內各地方言都統稱為「語」「話」,因而通常在我們的認知里境內使用漢字的語言都是漢語的方言,這也就導致了海南的臨高話和村話作為非漢藏語系的語言卻被當地人視作「方言」。

當然了,口頭上不同的語言在正確記錄時哪怕使用同一種文字,記載時也會有一定的區別,只不過在大家的認知里屬於「方言」的粵語的記載方法自然也比較小眾。想看看是什麼樣子的話可以去維基百科粵語版。


我猜「SB」也許就是「沙壁」吧,大家經常這樣寫又不註明只是借音,會誤導他人么?


粵語字其實和越南喃字差不多 嚴格意義上講不屬於正規漢字 因為漢字本身既表音又表意 只不過漢字表的音不同於百粵語,粵語百粵語殘留較多,大多找不到對應只能另造


推薦閱讀:

方言本字應如何考證?
「麨面」和「炒麵」
閩南語中的「哪裡」和「家」對應的漢字應該是什麼?讀音是da wi 和dao?
口語中「核」為什麼讀「hú」?
表示一點點的「一丟丟」的「丟」的正字是甚麼?

TAG:粵語 | 俗字 | 方言本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