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產生的基礎是什麼?
前幾天又朋友說意識可能通過記憶的複製,在相同的個體上(完美的克隆體)產生相同的意識,不敢苟同 。
意識的產生很複雜,現代心理學和腦科學基本是無法詳細解釋的,只有一些推論。但是,佛教唯識論卻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意識的機會。
意識產生的基礎是什麼?不如先想想意識是什麼。這是哲學與心理學一直以來探討的話題。
現代心理學對意識的解釋很淺顯,弗洛伊德心理學只研究到了潛意識,這對我們理解意識的作用幫助很小。
唯一深入透徹研究意識作用的是佛教唯識學,一門邏輯的、辯證的學問。
唯識學是佛教最艱深晦澀的法門,可以說是佛教中的理論佛教(如同物理中的理論物理)。唯識學的主要理論存在於佛所說《解深密經》和彌勒菩薩所說《瑜伽師地論》。玄奘在印度那爛陀大學主要修習的專業就是唯識學,取回中國的經典也主要是唯識學的經典。
唯識學主要研究物質環境與眾生「識」的交互作用,和「識」的分類、組成與活動。這裡的「識」是廣義的,因為佛教中的「識」包含多種組成部分,包括意識。
唯識學之所以是佛教中最艱深晦澀的法門,有兩點原因。其一,唯識學中的名相(即名詞)非常多,《瑜伽師地論》中的名相就有六百六十個,這些名相都是用來描述眾生「識」的本體與作用。其二,唯識學是邏輯性很強的辯證科學,要求修習的人有足夠的邏輯思維能力。
看看這五本大書我們就知道唯識學是何種存在!這要翻譯成白話文至少要多出一倍。由於彌勒菩薩所作《瑜伽師地論》非常難懂,不適合大多數眾生修習,對佛法的傳承也不利,所以世親菩薩將《瑜伽師地論》中的六百六十法(法在這裡指規則、理論,可以代表一切實體與非實體)簡化為一百種法,作《大乘百法明門論》,以此作為唯識學的入門課程。世親菩薩所說的百法分五位,如下圖。
解釋這些名相及其相互作用可以寫幾本書。鑒於題主的問題和大眾的耐受力,這裡只做簡單的介紹,旨在讓大眾了解唯識學的基本理論,以舉例的方式來解釋各名相。如想深入了解唯識學,請聯繫我!
首先,解釋一下左側的兩個分類:有為法和無為法。
簡單來說,有為法是有生滅的法,無為法是沒有生滅的法。什麼叫生滅?生成和消失。任何具有成(生成)、住(存在)、壞(變質)、空(消失)過程的法都是生滅法。比如汽車、人的想法。而無為法,就是沒有生滅的法。這一點不好理解,舉例說明。比如說,在我們產生一個想法之前,我們思維的那個狀態,就是無為法,不生不滅。又比如,宇宙中的虛空,也即物質與物質之間的虛空(不是空間,也不是空氣),不論是宇宙由奇點膨脹之前,還是宇宙坍縮成新的奇點之後,這種虛空都不生不滅,這種虛空就是無為法。
有為法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心法和色法。心法分為八識,色法分為十一種。現在我通過一個例子,來說明人的思想運作的過程,通過這個簡化的過程可以大致了解意識產生的過程:
我們以眼的作用過程為例,其他耳、鼻、舌、聲、意類似。以下的分析過程非常重要!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以下的分析過程非常重要!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以下的分析過程非常重要!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色塵出現在我們眼前。所謂色塵,就是一切眼睛可見的物質。比如一朵花。
- 我們的眼根攝取到「花」的相。眼根就是眼睛的物理器官結構,其作用是將外色塵攝取到眼中,這一過程是沒有意識作用的,跟照相機將相攝取到底片上的過程沒什麼本質區別。眼根攝取到的相,稱為「法處所攝色」。
- 眼根攝取到色塵,也即「花」後,眼識對這一攝取到的相(法處所攝色)進行判別,雖然是判別,但是也是跟意識無關。眼識能對事物進行分別,能識別出這是一朵花,而不是一本書,但是眼識無法做出「這是一朵花,而不是一本書」的判斷,因為「是與不是」顯然是有意識的判斷,而眼識的判別是無意識的,只是一種無意識的分別。比如我們把一本書和一朵花分別放在一個植物人的眼前,植物人是不會有區別反應的,因為植物人的前五識與第六意識是斷開的,但是植物人是有眼識的,植物人的眼識能區別色塵,但不能做出意識反應。我們用強光照射植物人的眼睛,其瞳孔大小會改變,這是無意識的,是眼識的一種作用(但不是主要作用)。眼識的作用很微妙,要仔細體會。
- 眼識將得到的判別相「一朵花」輸送給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就是我們常說的「意識」。第六意識是無法獨立作用的,其背後由第八識阿賴耶識支持、第七識末那識操控。(1)阿賴耶識是一個倉庫,儲藏著無始劫以來眾生所經歷的所有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經驗。比如花的概念、花的寫法、名字里有「花」字的朋友、各種花的名稱、各種花代表的意義。如果沒有這些素材我們是無法產生意識的,同時,第八識還是眾生輪迴的根基;(2)末那識產生「我執」,所謂「我執」,就是執著於有一個「我」存在,這裡的「我」在弗洛伊德心理學中稱為「自我」(Ego),被許多人稱為「小我」。因為執著於有一個「我」存在,所以末那識會引導第六意識產生有關於「我」的想法:我喜歡這朵花,我覺得這花很好看,我想把這朵花送給xxx,我要折下這朵花......從而產生各種積極與消極情緒。我們產生的大部分意識都與「我」有關,同時這也是末那識逐漸膨脹的推動力。
- 到這裡,整個思維過程基本已經完成了,第六意識整合眼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並以思想的形式輸出,就產生了意識。
以上是有情眾生思維過程的簡單描述,當然,就算我們不攝取外塵,也能產生意識,這是第六意識直接從阿賴耶識中提取素材進行思維,所以我們閉上眼睛也能有意識。
下面的分析也很重要!
下面的分析也很重要!
下面的分析也很重要!但是我們仔細想一想,我們在意識中所喜歡的那朵花,真的是我們所看到的那朵花嗎?
假設我們喜歡這朵花,如果這朵花被碾碎,碎為微塵,分解為質子中子電子,我們還是喜歡這朵花,可是,這朵花已經灰飛煙滅了,我們到底在喜歡什麼?
我們喜歡的只是一個在「我執」的操控下,被第六意識加工過的影像,我們不是在喜歡這朵花,只是在喜歡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感覺,喜歡的只是一個虛幻的東西。這便是「色即是空」。
所以,佛教倡導的不是感性的愛,而是理性的愛,也即慈悲。慈悲是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是不會被第七識操縱的。
沒有修行過佛法、或相關法門的人,是沒有辦法抑制第七識我執的產生與膨脹的,所以,人會變得越來越自我、越來越煩惱,覺得什麼事情都與「我」有關,都會影響到「我」。實際上,沒有什麼東西是真正與「我」有關的,沒有什麼東西是真正屬於「我」的,那只是第七識在作祟。削弱第七識,人就能看破,就能放下,就能轉第七識為般若智慧,轉煩惱為菩提。
以上是基於唯識學對意識的產生做的簡單介紹,屬於唯識學的皮毛,甚至算不上皮毛。而且本人修行尚淺,行文過程中肯定會有一些錯誤,還請同修指正,以免誤導眾生,受三途果報。推薦閱讀:
※為何在電影中看到「I dont know what you are talking about」時都會下意識地感覺到此人在撒謊?
※我會有這樣一樣感覺(錯覺):世界上只有我有意識,會思考。怎麼理解?
※人的意識真的具有自主性嗎?
※思維本體學真的靠譜么?
TAG: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