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還出得了「君子」嗎?
什麼年代,還用君子小人這一套來定性一個人。
真正的君子必定是最虛偽的。
因為這是倫理理想家製造出來的道德模範,是違反人性的!作用於約束他人的。
如果真的有國家崇拜君子,那麼我想他們國家必是遍地小人。君子多了去了。但是他們中的很多並沒有很大的才華,不會搭配衣服,不帥,工資不高,不善言辭,見了面您還認人家是君子嗎?
引用胡適一句名言:「一個骯髒的國家,如果是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講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情味的國家。一個乾淨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而大談道德、高尚,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偽君子遍布的骯髒國家。」
你認為我國屬於前述的哪個狀態呢?我認為目前是第二種,但不是沒有可能循環到第一種,只是我們能不能活著等到那天就是一個問題了。我相信會存在。
可能普普通通,可能臭名昭著,或聲名遠揚,亦有的獨斷專行,會蠻不講理,也可毫不起眼,但這些人上不愧於父母國家,下能教導子女成才,為人處事遵循自己的信條底線,外有圓內有方,並一步步修養自己,不為外在繁雜世界動搖內心。他可能就在你身邊,或吵吵鬧鬧,或沉默寡言,或著抽煙喝酒傷身,或著看著韓劇傷心這樣的人,夠稱君子嗎?有,真的。
大學公開課有個老師完全是個君子。講儒學的,為人很和氣正派儒雅,又有很多自己的堅持(比如他從來不叫基督教都叫耶教,不叫聖誕叫耶誕等等,他解釋過可是我太渣忘了)。
老師以前說過一個小趣事,說他十幾年前一個人在重慶的街上,霧茫茫的,一邊安全另一邊是長江。對面走來一個人,他們彼此看不清,也不知道對方會往哪個方向讓路。他的下意識反應就是往江邊讓(就是讓對方走安全的地方)。。。後面的事情我不記得了,因為主要他那段是講的哲學。
大學裡上了他的課才終於找到心目中大學的感覺,和心目中曾經大師輩出的年代的感覺。
網上看到過他以前學生寫的文章,說他原來是個高中語文老師,後來由於對儒學和學術研究的執著辭職考了研究生(或者博士,記不清了)。那個他以前教的中學生回憶里寫他年輕時候就有君子如玉的氣質。
原諒我沒法用更多細節描述這個老師,因為上他的課是半年前了,我們在課下也沒有交流過(&>_
但是偶然在學校遇見他我也會很尊敬地打招呼,老師也特別認真地和我打招呼。老師講過一次現在儒學的現狀,說很多人不相信華人圈裡還有潛心研究儒學的人,不相信有儒者,也不相信有君子,他覺得還是有很多的。我們都笑了,老師又很害羞地說他不是在標榜自己。
我覺得,一個人是不是君子,看眼神看語氣就能看出來。不是看有沒有教養,而是君子的眼睛裡能看得出溫柔和善良,詞句中能看得出品質和學識。就像這個老師一樣。在武俠里君子大多數最後都是反派,為什麼?虛情假意的暴露! 即使你之前做了一萬件的好事,而你做了一件禽獸的事那就名聲掃地了。就是偽君子了。我想說的是君子這種老好人只能活在虛擬之中,現實中人無完人!
上了知乎發現君子好少,回到現實發現小人不多。
沒有特權階層,沒有政府壟斷行業,那就出不了。李耳的看法似乎是要弄到社會出大盜的程度才出得了君子。長期拉大上下層距離才能出君子。平民社會是出不了君子的。
搞出了議會產生了幾位名王的維京英雄們也多非君子。勇敢要,但榮譽與狡猾的光輝是相若的。他們決鬥,但沒被捉住的犯規算是機智的勝出。
到了馬基維利+功利主義的美國牛仔,勇武與狡詐的人活了下來,追求榮譽的死在坦克之下。
我不信騎士們有過半的君子。君子是英雄。英雄未必是君子。在平民時代,連英雄也是不想要的。屌絲逆襲的欲求如滔天洪水,榮譽只能為上古的墓誌銘。秦始皇之後中國就斷了貴族精神的傳承,新中國之後中國再斷了君子大夫的傳承...
對照《論語》中這兩個標準,你是否稱得上君子?大家讀《論語》會發現,這裡面經常出現一個詞:君子。我們直到今天還常常將其作為做人的一個標準,說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麼是君子呢?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短短兩萬多字的《論語》,「君子」這個詞就出現了一百多次。
我們把孔子對於君子所有的言語、界定、描述總結在一起,會發現,大概做一個君子要有幾個層次上的要求。
標準一:做一個善良的人。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子曰:「反躬自省,無所愧疚。」
君子的力量始自於人格與內心。他的內心完滿、富足,先修繕了自我修養,而後表現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
一個人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這個標準說低也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說高就是個至高無上的標準,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經得住推敲,實在又是極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為君子的人格標準。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仁者不憂」:
一個人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他的內心無比仁厚、寬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細節不計較,可以不糾纏於小的得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內心安靜、坦然。
知(智)者不惑」:
但在當今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是一個繁榮時代帶給我們的迷惑。
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當我們很明白如何取捨,那麼那些煩惱也就沒有了,這就是孔夫子所說的「知者不惑」。
「勇者不懼」:
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兩強相遇勇者勝」,也就是說,當你的內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你就有了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個真君子做到了內心的仁、知、勇,從而就少了憂、惑、懼。
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更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很多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立場上想問題。
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爺不給我機會,也不抱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了解我。
一個人內心沒有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古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今人學習是為了炫耀於人、取悅於人。
真正尊崇學問的人,他的學習是為了人心靈的建樹。從書本上學,從社會上學,從小學到老,無非是學習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
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而且內心忠誠的公民,然後以此在社會上安身立命,學習的目的就是完成這麼一個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而「為人之學」又是什麼呢?
它是把學到的知識當成工具,當成一種技能,以之謀一份職業,為自己謀一份福利。
孔子曾經直截了當地跟他的學生子夏說:「女(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就是說,你要想著提高修養,不要老惦記眼前的一點點私利。
在孔子看來,做君子就是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因為只有你的內心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這使我想起了一個小故事:
在一條小街上,三個裁縫開了三家裁縫店,每一家都想招攬最多的客人。第一個裁縫掛出一塊大牌子,上寫: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縫。
第二個裁縫一看,覺得我要比他更高一點啊,於是做了一塊更大的牌子,上面寫著:我是全國最好的裁縫。
第三個裁縫想了想,難道我還能寫是全世界最好的裁縫嗎?想了半天,最後他做了一塊很小的牌子掛出去,結果這條街上的客人都來了第三家,前兩家變得冷冷清清。第三個裁縫的牌子寫的是什麼?上面寫道:我是這條街上最好的裁縫。
也就是說,他把視線收回到眼前,從當下做起,反而得到了人們的認可。
做一個內心完善的善良的人,是成為君子的前提。
但僅有這個是不夠的,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僅是一個好人,還要是偉大和高尚的人。
標準二:做一個胸懷天下,奮發有為的人。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學生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麼這個人就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
這樣一份擔當,後來就演化成了中國儒家人格中所謂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中國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從來不是徹底分離的,而是人格理想的兩端。用林語堂先生的話來講,中國每一個人的社會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個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
這就是我們經常的一種表述,叫做「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個人在顯達的時候能以天下為己任,而在困窘之時還不放棄個人修養,還能心懷天下,這就是君子了。
在孔子之後,中國古代有許多名士當自己窮極潦倒的時候,還念念不忘蒼生黎民。
詩聖杜甫在自己的茅屋僅能容身、破敗漏雨之時,他想的卻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想讓更多的人住上好房子。我們不會感到杜甫是在說大話,而是會被那博大的胸襟和熾烈的感情所震撼!
再比如范仲淹,他認為一個士人不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應該繫念天下君民,都應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這樣博大的胸懷,這樣高遠的志向,不難看到孔子和《論語》的影響。
讀到這裡,大家也許會有一種疑問:儒家講「天下己任」是要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的嗎?
其實孔夫子並不否認個人利益的存在,相反,他所倡導的這樣一種篤定、實用而溫暖的人際理論是以保障每個人利益權利最大化為前提的。他讓你在此基礎上盡量為社會做更多的事情。
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
君子崇尚實幹,那麼,一個真君子應當在社會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從事什麼樣的職業?
在孔子看來,君子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是比職業主義更高一層的理想主義。君子從來不是固定在某個職業中,他說:「君子不器。」君子在這個世界上不是作為一個容器存在的。容器是什麼呢?就是你合格地中規矩地擺在那兒做一份職業而已。
第一種人的態度我稱為悲觀主義的態度。
他可以把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看作是生活強加給的一份苦役,他關注的是當下的辛苦,當然這也是確實存在的。
第二種人的態度我稱為職業主義的態度。
他知道自己在砌一堵牆,這堵牆是一個局部成品,他知道要對得起今天的崗位,要對得起他的一份薪水、一個職務和職稱,所以態度不低於職業化的底線。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器」的境界,作為一個容器的存在他合格了。但是他沒有更高的追求。
第三種人的態度我稱為理想主義的態度。
也就是說,他看到眼前的每一塊磚,每一滴汗,他都知道這是在通往一座聖殿和教堂。他知道,他的每一步路都是有價值的,他的付出一定會得到最終的成全。此時,他所做的事情絕不僅僅作為一個器皿,而是關係到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夢想,關係到我們最終能不能建築起一座教堂。
而同時,因為有了這個教堂夢想的籠罩,也成就了這樣一個超出平凡的個體。
由此可見,「君子」這個《論語》中出現最多的字眼,他的道理永遠是樸素的,是溫暖的,是和諧的,是每一個人可以從當下做的;而那個夢想,那個目標,既是高遠的,又不是遙不可及,它其實就存在於當下,也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真君子。
周總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與環境無關。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越是這樣的社會,越能夠彰顯出君子。
日本是不是很多君子?
中田君 山下君 竹下君 太君。。(摺疊我吧現在的中國貌似是金錢主義和實用主義佔主流,而為君子是個吃力不討好的事兒,所以應該是沒有了吧,而且,即使有恐怕也會被認為是異類而被壓制。
這個問題的答案主要看你的引號到底是什麼意思了?
看了排名第一的答案 想起之前也曾沉迷於施特勞斯對古希臘哲人和英雄的懷念 然後老師一句話點醒了我 他說 人類總是懷念過去的美好時代 就像成年人總是懷念純真無邪的幼年時代一樣 這一類比 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