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李小龍的功夫電影之外,什麼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故事」?
李小龍的功夫電影,肯定屬於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故事」。但《功夫熊貓》、《花木蘭》屬於中國題材被西方人改造後的「西方故事」。同理,《末代皇帝》也不過如此。即便是李安導演的「中國故事」作品(比如《推手》),也很難在西方人眼中站住腳。《喜宴》這類電影故事只能算是帶有中國元素的作品,張藝謀的《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也是如此。這裡究竟有什麼秘密可挖呢?
秦始皇去世後,繼任的皇帝秦瓊在對抗匈奴人的戰爭中失敗,皇弟秦檜帶領朝廷南遷,卻被秦朝的宰相趙高所殺,趙高建立了南宋,是為宋高宗(你看有個高字)。公主秦可卿攜帶傳國玉「囍」出逃,一路躲避忍者的追殺,危機關頭被少林寺的俠客蜷川新右衛門所救,兩人就此展開復國冒險——
電影中,上至秦始皇,下至販夫走卒,都說一口流利的粵語。普通話最標準的是一位越南裔演員。武將都身穿日本戰國大鎧,李將軍頭盔上有一個大大的「虎」字,所有俠客拿的都是日本刀,上書」村正「二字。所有文字都是台灣國標繁體。一個常青藤文學碩士能寫出來的中國歷史故事也就這水平了,能知道秦始皇不姓秦的美國人,怕得是東亞史專業的歷史學者了。東亞史專業在美國雖然不算特別冷門,但是也沒泛濫到隨便就能找到的程度。
哪怕是《銀翼殺手》這種以嚴謹著稱的傳世之作,都懶得找個懂中文的人來幫忙,你們還真以為洋人會認真對待中國文化?
美劇《馬可波羅》南宋的首都是武昌。。。元朝統治地區除了大都基本上就是草原。。。從元大都到武昌行軍用了兩個星期。。。為了拉攏蘇州知府,賈似道讓他的姐姐使出了美人計。。。為了犒勞士兵,賈似道讓姐姐為三個士兵服務。。。南宋抵抗蒙古的一大利器就是火藥(歷史上女真人和蒙古人玩火藥都比南宋玩的溜)。。。南宋人民各種光頭、禿頭,官員倒是有髮髻,然而服裝是唐朝甚至先秦的風格。。。
整個電視劇,所有人英語,毫無障礙。。。
一年四季,蒙古士兵都是一身厚厚的袍子(我看著都嫌熱)。。。忽必烈滅南宋,打不下武昌,得馬可波羅傳授拋石機技術(火藥和拋石機在蒙古軍西征的時候就被廣泛應用了,不用馬可波羅那麼晚來教)。。。寫一個帝國時代3東亞資料片的。
明帝國的劇情戰役是鄭和下西洋的傳說,既然是傳說了,那麼劇情我們就不深究了,我們看設定。
鄭和有個扎清朝辮子的好基友……
我想來想去,大概鄭和,字大雄。基友蒙八旗人士,大名朵剌·艾蒙。
搬運自北朝論壇網友393206558的發言,首發於[資料] 迷你劇《馬可波羅》
夜宴、黃金甲、無極、長城。中國導演拍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故事
如果限於中國電影,估計也就是卧虎藏龍之類的武俠,在混合上一些濃郁的中國的鄉土氣息的……
如果是歐美人自己拍的?
emmmmm……如果不算那些段子的話,我能想起來的第一個是解放軍進巴黎
圖蘭朵啊,幾近一個世紀。目測會有一波答案陸續趕來的。(以後繼續,想不起來的趕緊回憶《碟中諜5:神秘國度》里的大腿踩桌子)
第一個想說的是近代熒幕上最常見的陳查理。這個角色雖然有故事原型,但到最後幾乎完全脫形於本身。包括玩一些孔夫子說(子曰):「今晚應該吃東坡肘子(假例)」的梗……這個形象在代表了華裔少許正面形象以外,更多也飽含負面描述,且很少與真實的中國相互關聯起來。無論如何,美國人眼中最主觀的近代中國人形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無疑就有他。
再然後就是清夫人,有答案提到了這點。但是清夫人嚴格來說,並非是純粹的中國故事,她最初的原型是龍女士(Dragon Lady),這是一個模板,可以適用於任何一個東亞民族中的成功女性角色。但是在很多時間裡,這個詞被用於描述慈禧,當然也有宋美齡,並非只有女海盜適用於這個辭彙。與之關聯的,就是一個女人如何用她的美色和智慧控制住一個比埃及大無數倍的王國,沒錯,這就是東亞版埃及豔后的專屬名詞,每一個強勢地東亞女性,都是埃及豔后。(家暴就是虎媽,這不是個好詞,相信我。)
像帶大斗笠(草帽)之類的混合形象多源自於近代的黑白影像資料,但是留辮子之類的則是因為一些影片,比如《北平55日》(55 Days at Peking,1963年)。上述提到的龍女士,讓當時中國餓死了一億人、邪惡無比地慈禧老佛爺同樣出現在這部影片之中。來感受下這畫風:
插段介紹:傅滿洲是一個又高又瘦,高聳肩膀,長著豎挑眉,留著兩撮下垂鬍子,面容如同撒旦,穿著清朝官服的邪惡博士。(本片里就成了端郡王、端王爺)
因慈禧和端王爺而出現地秘密組織拳擊社(義和拳)……表演刀槍不入:
(其實比較慶幸李小龍的出現,畢竟要沒他……今天中國人沒準就該表演鐵槍插喉了……)
這個,當時西方人眼中地中國瓷娃娃形象,如同龍女士那樣是糅合了《西貢小姐》和《蝴蝶夫人》等形象:
可以說這部影片對中國的刻板形象和短故事集都包含其中了,雖然耗資巨大,相對還原度很高,但太美化自身,不是一部好片子。
其實思考下題主你舉例的那些影片中的元素或時間,或是故事本身,都不難發現它們有一個很雷同的地方就是異族。圖蘭朵、花木蘭、馬可波羅……就是高票答案中提到的秦始皇,也是《木乃伊3:龍帝之墓》所展示過的。這個形象固化其實是從未曾改變的,因為很多西方人一直以來最熟悉的還是阿提拉,他們是在套用這個角色。而這個角色代表的,也是愚昧、暴力和落後等因素,且因元清等朝代一直延續保留了下來。
這些並不是什麼秘密。論主觀和唯心,西方人其實並沒能好到哪裡去,只是表現的地方有所不同罷了。
從上海起飛,沒過多久看到了長城。
除了印度歌舞和阿米爾·汗之外,什麼是中國人眼中的「印度故事」?
傅滿洲。。。
圖蘭朵
阿拉丁和神燈 (一開頭說了,阿拉丁是個中國小伙。。。),這個算是中東人眼中的中國故事~
安徒生的夜鶯
清夫人算一個。叱吒東南亞的女海盜頭子。
東方愛情的代表:梁山伯與祝英台。以及精武門兩傑:霍元甲,陳真。
梁山伯與祝英台可是與西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齊名的愛情故事。由此看出西方人對這一中國故事的嚮往。梁祝傳說是我國最具輻射力的口頭傳承藝術,也是惟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自東晉始,在民間流傳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凄美愛情所感染。
梁祝傳說及愛情故事是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的真實事件,有歷史資料及文物古迹佐證。一首曲子梁祝被演繹了多少,鋼琴曲,小提琴等都有國內外著名大師演繹。可謂是家喻戶曉。
梁祝的小提琴曲是中國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完成了交響音樂民族化的創世紀。
霍元甲(1868-1910),天津市西青區精武鎮小南河村人,愛國武術家,迷蹤拳第七代傳人。
1909年春,英國大力士奧皮音來上海在北四川路52號亞波羅影戲院(Apollo Theatre)「登台表演舉重,露肌及健美種種姿態,約二十分鐘,一連數晚,最後一場言,願與華人角力。於言談中,帶多少輕蔑口吻,翌日見於報端,滬人嘩然。」於是陳有美、農勁蓀、陳鐵生、陳公哲等「咸欲聘請技擊名家,登台與賽,以顯黃魂。」
霍元甲接到邀請,便攜其徒劉振聲於1909年3月趕到上海商談比武事宜,並商定「用摔跤方式,以身跌於地分勝負」。
於是,發起人開始籌措資金在上海靜安寺路張氏味蒓園(張園)內搭建了「高四尺,寬廣二十尺」的擂台。六月中旬下午四時,比賽的時間已到,但奧皮音並沒有來。
中國很多電影耳熟能詳的電影都以霍元甲為人物形象。
李連杰把霍元甲這個形象演的活靈活現,鄭伊健,等人也演繹過。可以說霍元甲是民族英雄。
而精武陳真雖然是個不存在的人物,傳說他是精武門霍元甲的弟子,是銀幕中的中華民族英雄。但是既然能在人們的口中流傳。肯定是有原型的。
說法有三個。
其一陳其美,同盟會的元老級人物。與孫中山交厚,蔣介石的結義大哥其二陳公哲,同盟會會員,孫中山的同鄉,早期的「精武四傑」之一,武功出眾,為了精武會,不斷的捐資散財,以致於家道逐漸敗落。在他的努力下,精武會於抗日戰爭前發展迅速,從上海到廣州、港澳乃至東南亞、美國、加拿大等地都建起了分會。是個文武兼備的社會活動家。其三陳鐵生,名紹枚,字鐵生,廣東新會人,同盟會會員,「精武四傑」之一,早年參加過南社。他完全是一個普通男人通過自我奮鬥,走向成功之路的精神偶像。他的飾演者有李小龍、梁小龍、李連杰、甄子丹、陳小春、吳樾等。
1972年,由李小龍飾演的嘉禾電影《精武門》,這角色設定為中國清末武術家霍元甲的弟子,在為被日本人害死的師傅報仇之後,被日本人殺死,這個角色後來一再被拍成電影、電視劇。
由於李小龍飾演了這角色,所以陳真也在西方人眼中是個英雄。在加上李連杰也是一個國際巨星,所以東方人物裡面也有了精武門的兩個了不起的人物。奧斯卡獲獎電影《dragon seed》龍種,賽珍珠寫的。拋去演員,劇情已經很不錯了
竟然沒有人說《西遊記》
我們不一樣不一樣
事實上,我在美國的期間,曾經有過美國人和我提起成龍的電影。至少說明成龍的功夫片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故事」。但是,我總覺得,就李小龍和成龍的武打電影來說,這是一種以「地方民族性文化」臉譜為主導的類型片,或許這就是所謂的「中國電影」之代表?
推薦閱讀:
※潘朴:編劇創作「莫問前程凶吉,但求落幕無悔」
※什麼樣的人適合當編劇?編劇應該有什麼特質?
※在小說和影視劇創作上,有哪些典型的劇情模板?
※採用多人編劇的劇,如何保證人物和故事的完整性?
※如何進入編劇行業?
TAG:編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