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對人類社會有什麼實質意義?人類沒有婚姻是不是一樣?
如果社會高度發達,婚姻是不是趨於消亡?兩情相悅即可,無所謂其它保障。社會極端落後,原始人類也是沒有婚姻。僅在中間狀態有意義?
人類的幼年期相比較其他動物而言相當漫長,人在幼年期的特點就是自己沒有生存能力,十分容易受到來自外界和自身的傷害,若得不到精心照顧,幼年期的人很難獨立生存。因為人的幼年期時間長(&>10年),和固定配偶一起養育共同的後代,比起和不穩定關係的伴侶一起養育後代,前者增加了後代生存的機會和有更大概率將其培養得強大,因為固定配偶這種結合能為共同養育後代提供保障(在你小時候,你父母肯定會愛護你。若你父母離婚,你跟著你父親,然後他給你找了個後媽,這個後媽不太可能對你好。就算對你好,她也不會對你好多過對她自己的小孩)。而其他動物,比如一種長得像水牛的非洲角馬剛出生10幾分鐘就能站立行走,它們在對父母的依賴程度遠不及人類。在現代社會,大多數國家都是實行的固定配偶制,至少在發達國家的主流社會中是這樣的,這絕不是一種巧合。或者我們可以反過來認為,擁有固定的配偶(婚姻),是一個民族,國家強大的必要條件之一。所以這是一種自然選擇(換句話說就是不這樣做的今天已經沒有他們的後代了),為的就是能養育出更具有生存能力的後代。
參考這個專題:血腥的「床笫之戰」。
從歷史上來看,婚姻經歷過群婚(多對多)、母系社會(一對多)、男權社會(多對一)、近現代(一對一)等階段,參見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婚姻的形式完全取決於當時的物質基礎,也就是說婚姻完全是一種社會責任,與個體訴求關係不是很大。
可以設想,在未來某個時刻,婚姻會消失,孩子由社會統一生產、教育,沒有了創造下一代與養育下一代這個最重要的目的,婚姻將不復存在,那個時候的婚姻才可能與個人有關,為了純純的二人世界而在一起。婚姻(一夫一妻制)是個陷阱,是資本主義的先行條件,是社會規訓的基石
A Monogamy Trap---about the purposeful activity
Did you realize that you are trapped in the monogamy deception? Actually society has
already chained disciplines on you stealthily layer by layer. Let』s refresh the time when you got married, when you first pulled the trigger. You and your partner stood on the stage in the church, swearing that you would be honest to your partner forever, and your partner wearing ring on their finger, all your close friends and relative were sitting under. Disciplines were so easily applied on you and would envelop your life from now on. According to Panopticism, Michel Foucault says: 「He who is subjected to a field of visibility, and who knows it, assumesresponsibility for the constraints of power; he makes them play spontaneously upon himself;
he inscribes in himself the power relation in which he simultaneously plays both roles; he becomes the principle of his own subjection」 (218). Just as Foucault says, we put our self in front of everyone』s observation on our own initiative, all the guests under the stage become an infinite pairs of eyes watching you, they would visit you uninterruptedly and ask how your relationship goes, so you have to work hard on your relationship in case of their unexpected interrogations. Our yearning for love make ourselves forwardly 「inscribes」 the power on our own, and 「becomes the principle of our own subjection」 (218). Panoptic institutions could be 「so light」 and so ordinary, that we won』t even pay attention to it, 「there were no more bars, no more chains, no more heavy locks; all that was that the separations should be clear and the openings well arranged」, little thing such as the paired wedding ring on your finger wouldremind everyone including yourself about the fact that you are married with the lady next to
you who』s wearing the same wedding ring, so they became the watchers as well, 「do you dress appropriately like a married person?」; 「 do you behave like a married person?」 (218, Foucault).Discipline permeates every corner of your life which make you tired beyond endurance, and now you should get the idea that the love in monogamy is not the same as you expected.
「Love is labor」, Larua Kipnis raises this concept in 「Love』s Labors」, since 「A happy state of monogamy would be defined as a state you don』t have to work at maintaining, doesn』t the demand for fidelity beyond the duration of desire feel like work」 (394). By this, she means monogamy is no longer a satisfied state of love, and people have to work on it for maintaining the relationship or improve it to your ideal state. She describes 「our desire is organized contractually, with accounts kept and fidelity extracted like labor from employees」, this is indeed the case, let』s take out the bible of labour 「Capital Vol.1, Karl Marx presents three simple elements of the labour process, they are 「(1) purposeful activity, that is work itself, (2) the object on which that work is performed, and (3) the instruments of that work」 (284). Since love is labour, these three elements can be also found in love. The object on which that work is performed, it is yourself; however much work need to be done, the ultimate purpose is always to find yourself a comfortable and satisfied place to enjoy the relationship. Then, the instruments of that work, as Marx said: 「an instrument of labour is a thing, or a complex of things, which the worker interposes between himself and the object of his labour and which serves as a conductor, directing his activity onto that object」, so use your talents, even unscrupulously, all for the Utopia (285). At last,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one, the dissatisfaction of people in monogamy forms the 「purposeful activity」, people have to be absolutely honest to their partner, repress their ever-growing desire and face the pain bought on by monogamy, 「this is not the relationship I want…」, or 「I have to do something to make this situation better」, all these offers people the 「purposeful activity」-the will to work (Marx, 284).Now, we have all three elements of the love labour, it』s the time to check our production-
the relationship itself we have been working on, but not surprisingly, you would not be satisfied with your production or it still is 「not good enough」; then you want to find the reason, want to analyze the so called 「successful case」 or 「perfect relationship」, and now you would be shocked to figure out that it only exists in myths or stories, but you have to keep working, you have 「poured so much of yourself into the monogamy machinery already-your lifeblood, your history…」, the tiny chance left to find the Utopia is the only hope support you keep working, there are no other choice anyway(Kipnis, 396). This is truly a deception, many people, whether rich or poor, were trapped and bored in this monogamy mire, but another question raises up, who is benefiting from playing this trick or in another words, sincelove is labour, then who do we work for?
If you are not satisfied, go to work. This is what society is continuously telling you to do.
Kipnis presents: 「Consider the blaringly omnipresent propaganda beaming into our psyche on an hourly basis: the millions of images of lovestruck couples looming over us from movie screens, televisions, billboards, magazines, incessantly strong-arming us onboard the love train」, she points out that the publicity about fancy monogamy love is everywhere, permeating into our life and mind(402). This publicity is very 「strong-arming」 guidance which keeps shaping us by telling us what is the right way to love and how to get the most satisfied love relationship. This love publicity is very strong and deep so it permeates into people』s minds for them to question it, or even too dangerous to question it, as Kipnis says 「saying no to love isn』t just heresy, it』s tragedy: for our sort the failure to achieve what is most essentially human. And not just tragic, but abnormal」, 「the concept of normalcy itself is one of the more powerful social management tools devised to date」 (398). Anyone dare to question love will be named 「abnormal」, so even through you have so many things to complain about love, bury it deep and be a nice, 「normal」 lamb.What』s most interesting is that almost everyone has their life schedule planned analogously, and especially about those procedures of love: at a certain time, you should start a relationship, then should get married and have kids…everything seems like a script wrote for others to follow. Too many love examples and models, which not only discipline people』s way to love, but also 「destroy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ever satisfied」, as Bauman writes in Liquid Modernity: 「looking for examples, for counsel and guidance is an addiction: the more you do it, the more you need to do it and the unhappier you feel when deprived of fresh supplies of the sought-after drugs」, we were inoculated too much love 「drugs」-the publicity of the perfect love model and have been addict to it for a long time(72). As a result, dissatisfaction would become our original state, we are in a liquid modernity characterized by Bauman as one of 「an infinite collection of possibilities」, since you always have a better choice than the one you have, 「it destroy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ever satisfied」, 「most of human lives will be spent agonizing about the choice of goals, rather than finding the means to the ends which do not call for reflection」. (Bauman, 72). No matter how hard we have tried, the hyped love model could not be found in our real monogamy life. But your dissatisfaction is not the problem society cares about, actually, on the contrary, this is exactly what society wants: your purposeful activity, the As I said before, looking for examples and models is an addiction, combining with the dissatisfaction state, people』s desire about looking for the solution of how to get ideal relationship is increased rapidly. But don』t worry, society has held the solution and waited here for a long time: work for your love, if you still are not satisfied, work harder. Just as Kipnis mentioned: 「wouldn』t the most elegant means of producing acquiescence be to somehow transplant those social controls so seamlessly into the guise of individual needs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dissolved (405)? What becomes interesting is thinking about the ideal love relationship we desired, or the love model advertised, you would find that they perfectly meet the social interest: work hard outside so you can feed your family, behave yourself so you don』t bring trouble to your family, teach your kids the same stuff you were told so they can follow the same old disastrous road as you did…in a word, you have to work, and work hard, for your relationship in dream, and that society, get a steady flow of labor force.Work cited
Bauman, Zygmund. 「Individuality.」 Liquid Modernity. Malden, MA: Polity, 2012. Print.
Kipnis, Laura. "Love"s Labors." Ways of Reading. Ed. David Bartholomae and
Anthony - Petrosky. Boston: Bedford St. Martin"s, 2011. 388-411. Print.
Michel Foucault. 「Panopticism.」 Discipline and Punish. Gallimard, France, 1975. Print.
實際意義是遺產的產權明晰——所以會有「共產共妻」這一說。
@逆襲是註定孤獨的旅行:
首先,婚姻存在的意義是為了獲得財產的保障還是情感的維繫?什麼是婚姻呢?婚姻的目的和價值是什麼?結婚就是為了要生孩子?我不能接受同居的生活,所以要結婚?合法的性伴侶?老了有個伴?同甘共苦、患難與共。無論貧窮疾苦都要在一起?手牽手,心連心,白頭偕老?
合法的保障?…………你可以把婚姻說成有多偉大就多偉大,有多浪漫就有多浪漫,但我的問題是,同居難道就不行嗎?如果沒有婚姻的約束而同居,不能做到上述冠冕堂皇的理論,一紙之約又如何能保障你的愛情呢?兩人的相處還不是一樣的充滿了危機嗎?
如果婚姻真的是那麼神聖、偉大、浪漫,為什麼離婚率會越來越高?為什麼還會有婚外情呢?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婚姻是愛情的果實,結果之後便是凋零,熟透之後必被蟲蛀,然後就是腐爛。未結婚前,人會對婚姻保持樂觀,充滿期待,加上幻想,想像如果天長地久。殊不知,最浪漫的愛情永遠是得不到的愛情。
結婚之後,婚姻的約束使得彼此放下了心頭大石,鬆了一口氣,於是漸漸露出來本來面目。你看到的只是他(她)的疲倦……人類最怕的是失去什麼,從不關心自己擁有什麼。越是得不到的就越想得到。
可是,得到了之後呢?他想到是:我所得到的還不夠,我還要繼續追求還沒得到的這些跟那些……在摩梭族的婚姻觀念,是男不婚、女不嫁的走婚習俗,走婚的意思是,當女人看中了你,你就可以在女人家裡過夜,不必負任何責任,女的假如懷孕了,就把孩子生下來,再交給舅父領養。走婚本來是我們男人的最愛,因為天底下所有的女人都有有可能是我們男人的老婆,但換了另外一個角度,你最愛的女人也有機會成為天底下所有男人的老婆。就看你的本事了,怎樣讓這個女人看上你,讓你來走婚。走婚後,又怎樣讓這個女人一生中,不斷讓你繼續走婚,而你又可以尋找其他的女人走婚。
那婚姻制度是否維繫社會秩序? 如果是的話,我很懷疑離婚是不是會對社會秩序造成破壞呢?離婚率的的逐年提高意味著什麼呢?為什麼越發達的國家離婚率反而越高呢? 為什麼隨著思想的解放和經濟的發展,中國的離婚率也逐漸提高了呢?
一個合理的有價值的制度,不是思考如何將感情已經破裂的夫妻繼續捆綁在一起,而是讓婚姻已經無可挽救的男女解脫出來,再重新出發。
因此,不要過度執著於維繫婚姻制度。
@掩牆而行:
人其實只對自己負責就夠了,什麼事可行不可行,我認為還是從個人利益出發考慮比較好。婚姻是一種生存解決方法,目前還找不到可以代替的解決方案,它的本質借組性的需求的基礎,讓人與人締結一種強度很大的彼此依賴關係,為什麼人要與人締結這種依賴關係呢?因為一旦這種關係締結成功,彼此都會取得很大的利益,簡單的說,一起吃飯就省伙食費,但好處遠不止此。
為什麼不同居就夠了呢,,並且最好最有魅力的年紀去締結,然後慢慢牢固,是因為同居沒有法律保護,所以同居關係破裂很容易,這對人是沒好處的,因為婚姻的本質不是彼此娛樂,可以互相依賴,當然一個人很強大,生存能力特彆強,也許並不需要婚姻,我是說普通人,婚姻對生存很有利。
當然一個社會如何保障體系很好,對婚姻的依賴也會弱一點,但有些情感上的需求,還是需要婚姻給予。
@巴別塔荔枝:
婚姻作為一種法律制度只是被政府所壟斷了而已。和喜歡的人生活在一起是任何一個公民的自然權利!我只尊重每一個人對自己行為做出的選擇,也希望TA在這個行為之後對自己負責。
所謂婚姻的就是合法的,就是道德的,此種論調未免太過迂腐,但我也不認為就此可以貶損婚姻。因為它象徵著兩個相愛的人以愛情為目的的結合與家庭組建,婚姻制度為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是具有實質性幫助和效率的,否則人類就會退行到部落制度,而不存在家庭模式。
這是開談啦上的一個討論片段的截取,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為什麼要結婚呢?不能同居嗎?婚姻保證了人類的後代培養、財富及文化延續,保證了婦女的社會地位及生活穩定,是人類發展的重要基石。
婚姻制度進化史
我認為人類沒有淪為野獸和婚姻有很大關係。
1. 婚姻保證了族群的發展,基本上保證了大部分男人有配偶。(大部分男人沒配偶,種族數量上不來,那就形不成社會,就無法發展,只能成為無毛的猴子。)斜體的都是後來加的,強大的領導者是不會允許自己的女人去懷其他人的孩子,這裡並不涉及感情和背叛,只是單純的基因傳承,而這會讓大部分屌絲摸不到女人的手。所以婚姻事實上保證了族群的發展。
人類社會能有今天的發展,很大的原因就是百花齊放,各種天賦的人都能生存下來,才真正讓人類這個種族發展。那個強大的領導者的孩子,大多在投胎時會跟隨他父親,點了戰鬥生存天賦,而那些不小心點了藝術類,機械類天賦的孩子,在父親戰敗時,不得不面對海量的屌絲,生存率就堪憂了。進而社會發展也就有問題。請參考獅子群體。 有人說到走婚,並且很推崇走婚,然而事實清楚的擺在我們面前,實行走婚的就那麼一個族,人數少得可憐。就好像同性戀一樣,不符合自然需求,但是人類的多樣性允許他們存在,也許在某個極端條件下,這些極少數人可以成為救世主。但這不代表他們正確。我私底下把這理解成男人的四處撒種子而不用擔負責任的夢想在小範圍實現。2. 婚姻對保護後代,種族延續有最重要的意義。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父母不會放棄有缺陷的孩子,但是無婚姻的狀態,就很難說。
如果說以前必須有婚姻,可以嘗試想像一下以後沒有婚姻的模式:
1.男女因愛而處,大部分保持多配偶狀態(不排除有真愛持續一生)。 35歲之後,女人色衰,中年男人大部分不在關注他們,繼續尋找新的配偶(此行為將保持到80歲),由此導致的年輕男性面對30-50歲中年男性毫無競爭力,年老女性面對30歲以下女性毫無競爭力,引發治安問題(電子玩具或者模擬機器人可以解決這類問題)。2. 男人無保護後代責任,既然是群交了,那就無責任了。(這個責任交到了社會群體,而不是在父親這個角色身上。這大概是很多年輕男性的夢想吧)3. 家族概念消失,私有財產無法傳承,共產實現。4. 也許以後人類都機械化了,不需要傳承種族,只需自定義基因放入加工廠,就能批量生產。那時候,婚姻什麼的,徹底的無意義了。 但是,只要人類還需要通過兩性交合受精來延續種族,那麼婚姻就必須存在。 或者說那種情況下,肉體需求沒有了,相應的精神需求會被放大無數倍。也許愛情和婚姻的需求會更加強烈。在知乎上回答問題果然很難。 有限的語文水平加上貧瘠的知識,組織起來很困難。婚姻是強制規定並延續下來的維繫家庭穩定的一種重要的方式之一。 婚姻的存在有其時代意義 。在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的社會中,婚姻無疑是強大的管理模式。 在早期的母系氏族社會,生產力低下,無剩餘資源,為保證族群的人頭數量和男獵女哺的模式,男人們離散的選擇女人交配,交配完即刻離開,女人每到繁育期就可"接客",所以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可謂鐵打的女人流水的男兒!這種管理模式也使得男人身體普遍強於女人、男女發情期為一整年。 到後來農業革命,族群安定,男人除了打獵還需耕作,在活動範圍內的工作越來越需要男人參與,這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族群的擴大,人類種族越來越需要新的管理模式,於是以一男一女生產工作的模式便開始固定下來,婚姻制度成型。 可以說,婚姻制度的伴隨著農業文明一起發展下來。 資本主義發展後,婚姻制度就開始弱化,離婚率提高,尤其是社會中的大多有錢人。對於他們,婚姻似乎變成了一種儀式,一種聯姻的工具(古代王公也是如此啊)。我認為,如果解決了兒女的哺養問題,那麼婚姻便脆弱無力。 可以暢想一下未來,未來的你我都把享受作為了人生一大要事。愛情離合也伴隨到一生,你我會互相吹噓曾和誰誰誰甜蜜的戀愛,和誰誰誰感情最深,幾十年後再次復婚…可謂幸福的甜蜜與煩惱。 我的觀點:當婚姻的存在缺少了社會的必然要求,那麼婚姻便會從法律論落到儀式淪落到消失。
婚姻是人類繁衍行為的文明象徵。我個人認為,隨人類文明的越趨發達,繁衍會有更高級的表現形式,婚姻不會消亡,但相關的社會觀念會更開放和包容,法律和道德規範也會相應有彈性和進步。從現今社會的表現,是體現出人性,從真誠到開放,從迷惘到反思,從狹隘到包容,這是進步的過程。
關於婚姻的規則法律是統一的,道德準則是約定俗成的,但是關於婚姻的看法是千人千面的。以下為我的隨想,想哪寫哪。
- 婚姻是一種安全感。對於內心不夠強大,或者無法每時每刻都強大的個體來說,男人需要溫柔的港灣,女人需要溫暖的依靠。婚姻使得這個港灣和依靠變得穩定。個體的安全感,維繫了社會風氣的和諧。
- 婚姻是一種責任感。對於年少輕狂,少不更事的人來說,面臨這份責任感,思考的會更深刻,對未來的規劃會更具體。一個人對待婚姻所體現的責任感,可以幫助社會判斷一個人的品質。(例:無意對婚姻做出承諾的人,在企業晉陞中可信度會受到質疑;婚姻中欺騙的政要,被揭露後得引咎辭職)我一直覺得,戀愛,情感,都只能是錦上添花的東西,永遠別指望它雪中送炭。但婚姻,卻可以是一個雪中送炭的承諾,一份共沐愛河的邀約。(經典婚禮誓詞:無論貧窮富有疾病都將愛ta……)
- 婚姻對沖了意外風險。孩子有更大幾率能在雙親的共同保護關愛下健康成長。老人在意外失去自己後代的時候,可以通過子女的婚姻契約,得到新的子嗣(兒媳,女婿)的贍養。社會福利制度不完善的時候,婚姻給上下三代人提供了一重溫馨的保險。
- 婚姻有利於平均配置社會資源。人類社會一直對男女的評價標準都是不同的,對男性,崇尚其健壯有力,有學識修養,有社會資源(錢權);對女性,崇尚美貌。這就造成了男女的黃金期有時間差(有個笑話是男人從10歲到80歲想要的都是20歲的女人,女人想要的男人標準卻一直在變,因為女人從社會評價標準來說20歲最黃金)。如果最理想的配置是20歲女+40歲男這樣,那麼對大齡女和小齡男來說可供配置的資源就少了。有了婚姻及其相關道德準則的約束,優勢男女群體就被約束不能獲取更多的資源,會使得社會分配更平均。那位說「走婚本來是我們男人的最愛」的@逆襲是註定孤獨的旅行,大概是天真了,真以為全世界都開放走婚制度遂他願了他就能走斯嘉麗約翰遜家去了么?混亂無序競爭下,優質女性會高度集中的,到時候就是別人後宮佳麗三千,他在家發帖痛斥走婚制度了。。。
- 婚姻是一種產業。去過婚博會就知道,要取消婚姻制度,所有的婚紗影樓,婚禮慶典,婚車租賃,婚房裝修,結婚策劃,蜜月旅行……的公司都不會同意吧。
- 在科技發展到人類產能過剩的階段以後,為了增進就業,鼓勵發展婚慶這種類似娛樂文化產業對整體效益是很划算的。
- 婚姻是一種約束。但它約束的是人類貪婪自私本性中對社會發展不利的一面,通過約束讓人們更加關注在更有價值有意義的事物上(我一直覺得古代思想家多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十幾歲就結婚生子,剩下的時間都可以用在正事上好好思考,現代人了三四十歲還在糾結相親劈腿逗小三找小四……太浪費時間了……)。也許有人覺得,只要相愛就會自我約束,無需婚姻約束,但是對於道德約束力低的人,以及對於道德水準高的人一生中那些道德脆弱的時刻,這些約束都很有必要。此外,有更多的可能是:在婚姻約束下,男人不會在女人失去競爭力的時候(懷孕時,年老色衰時,更年期暴躁時)輕易離開女人,女人可以更加安心地撫育後代。女人不會在男人沒有競爭力的時候(年輕無積累階段)輕易放棄男人,因為有婚姻契約保證她陪伴他成長後,她和她的後代可以共同享有更強大的他的照顧。樓上還有人覺得,只要喜歡就該在一起,「和喜歡的人生活在一起是任何一個公民的自然權利」,不該被婚姻約束……我可以理解為,是在倡導結了婚也可以隨便劈腿么?有這種價值觀的人,請你一直戀愛,換伴侶,同居,沒有問題,錯只錯在欺騙——結婚在前,便是做出了承諾,想亂搞一開始就別來玷污一紙婚書。就像在戀愛中,我不反對一種人:對每一任戀人都是真心,一旦變心了會誠實通知前任,分手後再開始一段新戀情。但是另一種人,劈腿了還兩邊欺騙,都說是他的唯一,完了被揭穿了吧還跟A說你是真愛我就和她玩玩,跟B說你是真愛我馬上和她分手,這種人就很噁心了。婚姻如果有約束,也是約束這類人的,安心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照顧家庭、其樂融融的人,何談約束?
- 婚姻讓愛情完整。走進婚姻殿堂,獲得親友的祝福,一句帶著責任的承諾,一個公開被見證的儀式,一群閨蜜基友組成的伴娘伴郎團,一次以蜜月為由的旅行……這些好玩、感人、有趣的體驗,給愛情增鮮,給生活添料,為什麼不呢?每一段感情都可以有花前月下,但只有最終那段才能有機會給無名指戒指戴上戒指,改變自己的身份,給雙方父母盡孝,這才是最最完整的愛情。插播:我見證過一次婚禮上父親把女兒的手交給新郎的畫面,那一瞬間作為圍觀群眾的我就感動地熱淚盈眶……看似無用的儀式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震撼心靈吧……
- 婚姻可以是一種信仰。愛情這種東西,信則有,不信則無,一如信仰。你覺得你愛了,就是愛了,所謂……不明覺愛~!(雖然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但是感覺很愛你,我剛發明的詞哈哈~~)開個玩笑了~愛情的確是需要一些信仰的~不然怎麼和喜歡區別開。婚姻呢,因為不是用主觀感受來定義的,而是用明文手續定義的,所以可以沒有信仰,甚至沒有愛情。但我總覺得,你不信,沒有什麼損失,但你信,就會得到的更多。因為信仰會提醒你為之付出,為之寬容,為之感恩。如果有一天我的婚姻遭遇不幸,我不會後悔曾對婚姻抱有信仰,信仰這種東西,信則有,不信則無,很公平。信的時候擁有過完整的愛情,就夠了。 (touch the wood我還沒結婚呢不能這麼咒自己。。。)
以下為吐槽。
關於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xx是xx的xx。這句話只是因為琅琅傷口,正好被各種遇到挫折的人當做了擋箭牌。婚姻從來不曾埋葬愛情,埋葬激情的,是被埋葬者自己選擇去蹉跎的時光。懈怠、無聊、厭倦……這些情緒之所以會發生在結婚以後,是因為這段人生階段本來就是充斥著矛盾的,婚姻常發生在走出校園,畢業上班,日復一日的工作時,即使沒有婚姻,那些沒創意沒信念的人,在這時也會把生活過的很無趣,不是么?之後年歲漸高,所謂事故成熟,對愛情不再期待,即使當初沒結婚,自己的愛情也被埋葬了。就算沒有婚姻,這些人談戀愛7年就不癢了嗎?養小孩就不會累不會讓自己沒精力出去玩了嗎?自己就能一直讓伴侶感覺到新鮮了嗎?就不會和身邊的伴侶吵架了嗎?都是借口。我見過結婚多年互相扶持甜蜜如初的夫妻,每天吃完晚飯一起跳舞,讓自己的孩子都羨慕;一起經歷風雨,互相了解彼此喜好,現在開枝散葉一大家庭其樂融融的夫妻……例子太多了,他們怎麼沒走進墳墓呢?再看看那些四五十歲還單身漢的人,沒有婚姻的人,沒走進所謂墳墓的,是不是都該燃燒著愛情呢?沒燒的話,能怪誰給埋了?——so,無愛不是婚姻的錯。舉個例子類比一下,同樣是上大學,有人唾棄不已,說「讀書無用」,「大學裡只學會了dota」,「被大學上了」,那些人會說大學埋葬激情,可是又有多少人在大學裡每天過的充實健康,比如我的室友們,大學期間發展愛好、競賽、獎學金、社團、交友、實習、創業…各個都很精彩,而那些抱怨大學埋葬激情的,還可以去抱怨「工作是友情的墳墓」,「出國是親情的墳墓」,「當公務員是熱情的墳墓」……好吧,這人各種情也太好被埋葬了吧?其實蓋墳墓的,從來都是TA自己。
埋葬激情的,不是大學,只能是自己的懶惰和無知。埋葬婚姻的,也是對生活注入激情的懶惰,和對維繫感情的無知。另外樓上引用的ID叫逆襲什麼什麼孤獨的那個,他的邏輯已經讓人無力吐槽了 ……如果婚姻真的是那麼神聖、偉大、浪漫,為什麼離婚率會越來越高?為什麼還會有婚外情呢?
科學知識神聖、偉大、幫助人類進步,那為什麼掛科率越來越高?為什麼還會有考試作弊呢?人們能力達不到不代表制度就有問題。有人犯罪不能據此懷疑法律制度有問題
這個問題的出發點就很自私,那些辭藻都是對美好事物的歌頌,代表了人們應有的追求而已,這人語氣感覺是買彩票沒中獎在抱怨呢……婚姻不是幸福的保證書,不是領了證就能一勞永逸萬事如意了,不能指望一介浪子,領了個證就脫胎換骨神聖偉大起來了,也不能指望一個呆萌的人,領了個證就浪漫了,不然那」結婚」這事兒得多穿越啊~!也許那些急著想脫離婚姻的人,就是像這樣都在指望婚姻帶給他們什麼,而不是他們為婚姻付出什麼,他們忘記了婚姻意味著神聖偉大浪漫之餘,還意味著責任感,付出,奉獻……婚姻是愛情的果實,結果之後便是凋零,熟透之後必被蟲蛀,然後就是腐爛。
都腐爛了,種子是怎麼發芽的?同樣一個世界,有人看到的就是春華秋實,生生不息,有人看到的就是春華秋實,腐爛劇終。怎麼破?
你可以把婚姻說成有多偉大就多偉大,有多浪漫就有多浪漫,但我的問題是,同居難道就不行嗎?
敢情這人是被逼結婚所以這麼叛逆……同居不結婚在法國反正很普遍,我身邊一中國大媽,兒子都初中了,還和一個英國人戀愛呢,同居N年,不結婚。但是法國有一個同居以上結婚以下的證書,叫Parc,用於保障同居者和非婚生子女的權益。
總之同居也可以,分居也可以,結不結婚都可以,這是個人的選擇,是社會的多樣性體現,只要不違反基本的價值觀,沒什麼不可以。如果家長說不可以,是和家長溝通的問題;如果伴侶說不可以,是倆人人生觀不一樣的問題;如果七大姑八大姨樓下居委會大媽來說不可以,那是當事人勇氣不夠霸氣沒有側漏的問題,總之,自己沒有處理好的問題,總有具體的原因,不該單純怪是制度的問題。婚姻法里沒有規定「必須結婚,不許你同居哦親~」 相反,婚姻法制度保障了你不結婚的權利,子女再也不用像舊社會一樣由父母大人全權決定嫁娶了~祝大家未婚愉快,新婚快樂,久婚幸福~~~人類活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從享受被愛過渡到甘願付出,婚姻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讓人轉變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戀愛是因為一方可以從另一方那裡可以得到滿足,但是婚姻不會是戀愛期那麼每天甜蜜,婚姻是讓雙方學會彼此包容,為對方付出,經歷這種舍己的大愛~一粒種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就結不出許多籽粒來,同樣的,在婚姻中,我們若學不會舍己,就不會經歷到涅槃重生的大愛~願上帝祝福每一個人的婚姻~
其實你的問題就是人類為什麼要有婚姻。婚姻是怎麼發展來的,可以上溯到什麼時候,前面的同學回答的已經很詳細了。而且指明了婚姻的兩大作用,1、繁衍後代。2、保護私有財產。
首先,這些都是大話。我一向主張看問題要看因時而論因事而論,因此從古至今,婚姻這種形式是很有必要的。但這都是從大的角度來談的。人類若一直沒有婚姻,社會文明便發展的不會這麼快。婚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最大副產品便是姓氏。這個一句兩句說不清,但估計你也能明白這個背後的意義了。
下面我要說細節了。具體到你個人,有婚姻和沒婚姻有區別嗎?我覺得沒有,最多就是家庭或者社會的壓力而已,你自己心中的感受你自己最清楚。你一個人的婚姻也造成不了社會的動蕩和變化。因此,我支持你按自己心中的想法去行動。
婚姻怎麼才能達到精神層面的幸福?其實不一定是結婚,談戀愛反倒是我認為的精神層面幸福的最高點。另外,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雖然不無道理,但總的來說還是一句屁話。如若你和一個姑娘從一塊談戀愛就已經感受到了精神層面的幸福了,結婚之後也會有,哪怕感受的次數會變少。要達到精神層面的幸福的最基本條件是雙方都要愛著彼此,所以不管你們是什麼形態,只要雙方愛著彼此都會感受到精神層面的幸福。而婚姻,只不過給彼此套了一個更加穩定,但也倍受約束的繩索。你若看的看,這根繩就是救命繩,你若看不開,這根繩便是緊箍咒,僅此而已。我比較認可婚姻對於個體是個偽命題,對於社會意味著秩序。
從婚姻法學上講,婚姻不是合同,但是有著合同的契約精神,核心在於保證權利義務的合理分配。
「兩情相悅即可」太絕對。您怎麼定義「兩情相悅」(愛情)?社會心理學家斯騰伯格對有個「戀愛三角理論」:
激情是肉慾之愛,從不想將來;親密是快樂之愛,不上床,也不想將來,「跟你在一起很開心」;承諾是空洞之愛,物質相關的保障,如純粹為了結婚的愛情。激情+親密,浪漫,崇尚過程,不在乎結果,所謂「赴湯蹈海」;
激情+承諾,蠢愛,只在乎肉慾,如小三,有錢拿,又能high,她覺得這是真愛;親密+承諾,「模範夫妻」,「相敬如賓」,但沒有激情,你確定這是你要的完美的愛情?不make love,TA和你的好舍友也沒什麼兩樣...激情+親密+承諾=完美愛情。
婚姻關係,在社會心理學+法學的角度,正是通過法律,合理的進行了權利義務的分配,其契約精神,補充了愛情中「承諾」這個要素,構成了穩定的戀愛三角結構,固定並維繫了「家」這個社會單元,從而推動了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人類沒有婚姻,形成不了良性的社會關係。非洲原始部落里,同樣需要長老對兩人是「一對兒」進行見證的(其實這也是法律,習慣法是很重要的法源)。看了回復和其他答案,補充一下:我覺得鼓吹「真愛至上,何必結婚」的群體,你們不妨去說服試圖同性戀合法化的群體。婚姻關係中遠遠不只是老公老婆一個稱謂那麼簡單,從婚姻法學上來講,夫妻之間的代理關係,財產共有關係,繼承關係,扶養贍養的權利義務等等,都是沉浸在愛河時想像不到的,這些東西通通都需要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而法律的恢復手段在於財產上的補償和賠償,因此將其歸至「承諾」中。因此婚姻關係於個體,於社會,都是有幫助的。離婚制度,恰恰是婚姻關係重要性的佐證,如果沒有離婚制度,一方大可不負責任的上完拍拍屁股就跑了,眾多小三鬧著轉正的故事就是例子。離婚率高,說明兩個問題,1.現代人對待愛情不夠深思熟慮,兩個明明合不來的人為了物質化的東西或一時衝動就結婚。2.你們那麼不夠深思熟慮,幸虧有婚姻制度警告著你們並保護著你們的權利,否則最終你死我亡,天下大亂。就讓我從生物這一維度來解釋下。 如果不從人類的角度看,從基因的角度看。人類不過是基因延續的工具。基因控制人類慢慢一步步走向婚姻。這也就是現在嬰兒存活率較高的原因,因為穩定的婚姻關係可以使人類健康成長到有能力繁衍下一代。另外基因也在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所以有婚姻制度的演變。
【知乎】婚姻對人類社會有什麼實質意義?人類沒有婚姻是不是一樣?【安子曰】婚姻對於人類社會的實質意義在於建立相對穩定與公平的秩序。人類社會有史以來一直有兩條發展主線,一是關於性的權利,二是關於財產的權利。這二者在婚姻關係中能達到高度統一,因為婚姻法定,國家提供或分配了免費的性生活對象,並允許其成為一個基本自給自足的經濟共同體。婚姻同時還有標記或警示作用,遵循的是先佔與排他原則。人類沒有婚姻當然不可以,除非人類願意回到原始社會的群居生活狀態。這種狀態在現代文明看來是可怕的,一是無法阻止亂倫,二是孩子的歸屬與撫養難以判定,三是難以建立起姻緣與血緣的親子關係。人類有與沒有婚姻結果是大相徑庭。
我覺得這是一種人類文明的體現,維繫道德準則的一個基礎。人類以及其他生物一個終極目標是要將自身基因的複製,保存以及延續。這種工作並不容易。在生產力低下的時候,生存才是最重要的目的。當生產力提高後,人類有能力進行這樣的工作,而婚姻這種機制則是一種對於自身基因複製以及延續的保護武器更是一種約束。(減少了喜當爹的可能性,當然也不允許你隨便播種。)這樣的遊戲規則可以說是一種生產力提升的結果,也是人類文明的體現。----------------------------------------------------------------------------------------------------------------------------------------------即便社會高度發達,但人類終究是種動物。
我的個人觀點: 如果沒有婚姻制,亂交,那麼孩子就不知道父親是誰,也不知道誰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這樣下一代就有很高的幾率近親繁殖。而婚姻制可以避免近親結婚,種群個體的素質會更高,所以施行婚姻制的部族會產生競爭優勢。
另一個原因,父母基因優秀,更可能產生優秀的後代,如果有婚姻制,子女知道父親是誰,就可以給優秀男性的後代更好的生活條件,從孕育期 嬰兒期就重點照顧,同樣讓整個部族產生競爭優勢。
歷史上強大的民族也基本都是這麼做的,漢族為了避免近親繁殖,周朝起就嚴格遵從同姓不婚,而很多民族表兄妹可以通婚的。儒家思想重視孝道,而孝的核心是男子需要有後代傳承香火,婚姻制(一夫多妻)保證了優秀的男性有更多更優質的後代,這樣就有利於整個民族的進步。
而現在實行一夫一妻制,人們也不熱衷於生孩子,我覺得是因為,和科技的進步比起來,基因的自然進化對人類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了, 沒有必要通過那種原始的方式來使人類社會進步。努力生孩子,還不如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對社會的意義更大。
現在(女)人對感情不如過去那麼忠誠,很多分手、出軌、離婚,尤其發達國家更多,應該是因為,由於避孕套和血緣鑒定技術的發明,就算出軌,孩子也能知道父親是誰,所以婚姻制對人類的重大意義現在可以被科學技術取代,發達國家科技越發達,婚姻製作用越小。
所以說人類現在還保留婚姻制,我覺得是,雖然科技進步了,但是人們的思想還跟不上科技的進步,婚姻制這種持續千年的社會組織形式、子女教育模式已經很成熟了,很難有更好的替代方案。人們對婚姻制也有感情上的認同,多數人還是反對對感情不忠誠的。
其實現在的婚姻制不比以前了,古代女子要從一而終,而現代社會認可自由戀愛,交多個男朋友,這已經是婚姻制的弱化了。
如果人類將來有更好的子女教育模式,可以取代父母教育這種模式的話,婚姻制可能就逐漸消亡了。
立帖為證,200年後的人證實了的話,請去我的墳頭告訴我。
總結上述答案:為了集體利益,人類在與生物本性做鬥爭。走婚、機器人、電子玩具,它們是人類被壓抑的願望的體現。一系列生物慾望在被各種人類文明產物所替代:食物→貨幣,陪伴→機器人希望科學發展不要違背人性!
推薦閱讀:
※上知乎3周年,那些你可能忽略掉的文字
※機器人與人類有本質區別嗎?
※社會學有哪些水平高的作者?
※除了人道,其他五道是否存在社會和科學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