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曾候乙編鐘為何可以一鍾雙音?


1.從底面向上看,編鐘是合瓦形,所以敲擊正鼓部和側鼓部,鐘的振動方式不同,發出的音是不一樣的。

2.曾侯乙編鐘有甬鍾(頂部為甬柱)45 件、鈕鍾(頂部為鼻鈕)19 件、鍾(頂部為鼻鈕,底口為平口)1件,甬鍾、鈕鍾都為雙音。鐘體內有凸起的脊,可以磨損出槽用來調音,確保每件鐘的雙音都合乎編列演奏規範。


曾侯乙編鐘的每個鐘可一錘兩音,敲出差三度的兩個樂音互不干擾,也可以同時敲擊產生和聲。

一鍾雙音是由我國當代傑出的音樂學家黃翔鵬先生最早發現的。其實在之前出土的其他編鐘上,黃翔鵬已經發現了一鍾雙音的現象,敲正面和側面發出的聲音不同,不過一開始他以為只是偶然現象,沒有公開發表自己的新發現。

曾侯乙編鐘出土後,黃老先生髮現幾乎每個編鐘都有一鍾雙音的現象,才開始認真研究。

但是當時誰也不知道為什麼編鐘能奏出一鍾雙音。古籍上也沒有任何記載,只有沈括在《夢溪筆談》里略微談到「古樂鍾皆扁,如合瓦,蓋鍾圓則聲長,扁則聲短,聲短則節,聲長則曲。節短處聲皆相亂,不成音律。」意思是由於扁鍾發聲短促,無延長音,圓鐘有較長的延長音,在快速旋律中,各種頻率的音會相互疊加而不成音律。

沈括的這段話除了描述出扁鍾和圓鐘的不同衰減現象和圓鍾明顯的拍頻現象,更重要的是第一次記載了中國古樂鍾都是合瓦形的扁鍾。

在發現「合瓦」是產生一鍾雙音的奧秘之前,所有試圖復原編鐘的努力都失敗了。人們開始意識到也許合瓦形的結構才是問題的關鍵。

編鐘的振動屬於板振動,合瓦形結構能夠形成不同的振動分區,每個分區的頻率不同,並且彼此形成有效的隔離,因此敲擊正面和側面就相當於敲擊不同的板。此外,板子厚,振動的頻率就高,板子薄,振動的頻率就低,古代工匠會通過挫磨鐘壁來調整編鐘的音高。

左側為曾侯乙編鐘構造,右側為西方編鐘構造

如果鍾做成圓形,振動的曲線就會環在一起,只有做成扁形,才能讓兩塊板子分區振動。

不過編鐘也不是完全的分離振動,敲正面時,側面的板子也在微微振動,只不過聲音很小。

僅僅做到把厚薄不均的板子做成扁形就夠了嗎?不止如此。

「中國古人非常聰明,為了增加隔離度,在鐘體裡面挖隧,讓振動塊能夠分離出來。雖然鐘體外觀是一個整體,但裡面是一塊一塊的。這樣有助於一鍾雙音能區別開來。」付曉東說。

除了鐘體裡面有隧道,編鐘外面還長了「青春痘」,也就是鍾枚。它放置的位置是有講究的,為了抑制某些振動體,把不和諧的頻率抑制住,只留悅耳的樂音。鍾枚的作用還能增加阻尼,減少延音時間。


推薦閱讀:

真品曾侯乙編鐘存放在哪兒?
歷史上,周代的「曾國」與「隨國」這兩個名稱究竟是怎樣一種關係?
如何評價《非凡匠心》3月5日播出的曾侯乙編鐘特輯,和其中最新創作的編鐘音樂《湘夫人之歌》?

TAG:曾侯乙編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