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一下,docker/compose 中關於 link 的設計怎麼樣?
01-27
compose中,對於link的處理是這樣的(以 A -&> B 為例 )——
但是試用時速雲的時候發現不兼容compose的做法,溝通後的回答是這樣的——
- A的hosts中寫入B的地址,便於地址訪問
- 在A中設定B的環境變數,為了避免名字衝突,添加前綴 B_ENV_
- 根據 B 容器對應鏡像的 EXPOSE 指令,在A中添加一組 ADDR、PORT 環境變數
- 在A中添加一個環境變數指明B的容器全名稱,類似這樣: /&
_A_run_1/B ```
我們的確實跟docker
compose不一樣,不過一個服務的非介面信息,另外一個服務也需要拿到,不知道這個應用場景是什麼?這種環境變數應該是那個服務獨享吧。在
Kubernetes裡面沒有docker 的 --link
的概念,兩個關係緊密的容器可以放到一個Pod裡面,通過localhost和共享存儲進行通信。
```這樣就變成了 docker compose 和 k8s 的設計取捨問題,哪個設計更合理呢?
compose 是面向開發者自己的小環境的,允許方便的組合幾個 container 做一些 ad-hoc 的事情。不管是從作法(指明容器名字,添加環境變數)還是設計的基礎(知道要運行幾個 container,每個 container 都是一對一的存在)都是完全 non-scalable 的。
何況「修改 A 的 hosts 文件」這種事情,一看就知道是專門為了「懶得設置一個服務發現機制」而不得已為之的 hack。kubernetes 是面向 PaaS 環境的,解決的是如何可靠、可管理的維護大量的 container,所以設計目的和思路是完全不同的:)而去 Pod 解決的問題更接近於「我這幾個 container 其實應該是一個 container 但我不想重新打包了你幫我搞定好了」。
還是動態配置/服務發現協議是王道啊。etcd 也好,mDNS 也好,允許 container / app 公布自己提供的服務、尋找自己需要的服務並進行自動/手動連接。這不一定要依賴託管平台的環境,把類似 docker-compose 的配置信息,用 centrally managed puppet 自動部署到每個 container 里去(代替 docker-compose)都可以最低限度的做到。link的設計太low。
1. A-&>B,好,把A的host寫入B,那如果A掛了呢?好。又啟動了一個新的A容器。。。B如何感知到新的A的hostname並且更新自己的hosts文件?
2. 上述只是單向依賴,多重多向依賴的時候,link處理我看看?大規模集群的時候互相依賴link處理我看看?要被煩死了吧。推薦閱讀:
※這張圖裡的幾個動物分別是指的哪些軟體項目?
※Hyper:一款新推出的免費容器(類vps)
※使用Node.js+Docker+GraphQL+MongoDB構建服務
※超輕量級「虛擬機」—— Docker 初識
※如何評價doc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