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國家建立9所微電子示範學院的意義在哪裡?


中國大陸微電子人才過剩!?我這個專門搞微電子,現在供職於大陸乃至亞洲最大之一的微電子企業的人被你的觀點嚇壞了!!公司天天幾百萬美元想著去台灣北美歐洲,就為挖一個微電子專家。幾百萬挖一個人啊!你和我說大陸人才過剩!?

又犯了先不問是不是,就下結論的毛病吧!

中國大陸的問題,就是那些985大學,那些研究所,那些「知名」教授,天天就在想著怎麼申請項目,怎麼騙國家的錢,騙納稅人的錢。在培養研究生、博士這方面,只是在這些具有高大上名字包裝、實際沒有什麼技術含量、落後北美幾十年的項目里打打雜,然後就是強迫學生編造大量高等級的論文。這些學生從學校出來,基本上會考試,知識面狹窄,連基本的研究方法,實驗操作技能都不具備。更不具備數學和科學的素養。

我們每年都會在中國的985大學招一些研究生做微電子,我也會去面試研究生,我手下也帶了很多研究生。

個別優秀人才,靠的是學校實驗室在他/她研究生兩年多時間內提供了優秀資源,包括完整的流片或PCB設計製版和硬體調試機會,完善的實驗儀器;再加上他的導師「良心發現」給了他很好的項目,完整科學的研究實驗指導,比較小的垃圾論文壓力;再加上個人的天賦和勤奮都很高。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但是這樣的人才在學校里就湧現實在是太少了。基本上都有我們企業自己慢慢培養。但是企業是要追求利益的,沒有時間和效益來冒著他跳槽的風險來從頭培養一個新的微電子工程師。所以說大陸的微電子人才之匱乏,我們深有感觸。

所以,在analog RF 這些領域,我們落後北美20年還不止。人才培養的重任不能完全落在盈利壓力已經很大的企業身上。國家必須檢討自己哪裡出了問題。當前的科研體制漏洞百出,研究所一個個就如同養老院卻還只出不進,不能起到人才培養和教育的作用。這都是國家需要思考和改進的。


意義:為紅色供應鏈添磚加瓦。

首先說一下紅色供應鏈:

所謂紅色供應鏈是指中國大陸紅旗飄飄下IC設計、晶圓製造、封測整個半導體行業鏈條的兼并合作。

資金鏈:2014年成立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計劃在2014至2017年之間投資1200億人民幣,此外,地方政府與私募基金企業也將總計投資 6000億人民幣,推動對擁有關鍵技術能力的海外企業之策略收購(Research - 成立基金與補貼政策雙管齊下 大陸地方政府藉打造半導體產業聚落提振經濟)。除此之外,英特爾以90億元入股展訊和銳迪科的控股公司,持有20%的股權等國外或本土民間資本注入(如全能戰士的小米科技聯姻聯芯科技)。

技術鏈:第一輪是將本土在美國上市的晶元公司悉數私有化(瀾起、展訊、銳迪科均屬於此列);等到買的差不多了,第二輪開始收購華人創辦的半導體公司(OVTI、Marvell的創辦人均為華人);兼并是最快的完成技術積累方式

以下是2013年6月稜鏡門後最近3年的併購案:

紫光:收購展訊 (17.8億美元 2013.7) 收購銳迪科(9億美元 2013.11)

華為:收購Caliopa(比利時硅光子公司) (2013.9)

中國華信:收購Altera阿爾卡特朗訊企業通信業務 (2014.10)

浦東科投聯合CEC:私有化瀾起科技 (6.9億美元 2014.11)

華天科技:收購FlipChip International, LLC公司及其子公司100%股權 (4060萬美元 2014.12)

長電科技聯合」大基金「及CEC:現金購買星科金朋全部股權 (7.8億美元 2014.12)

中天聯科:收購凌陽科技數字機頂盒業務 (1000萬美元 2015.1)

武岳峰資本:併購芯成半導體 (6.395億美元 2015.7)

CEC:將收購Marvell手機晶元業務(2015年具體時間還沒確定)

就請大家自己看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知識產權年度報告

然後說一下添磚加瓦:

有了資金和技術平台,接下來萬事具備只欠東風,這個風不是天而是人(先進的管理,技術人員,及工人)。

人才鏈:高速的發展帶來的是人才的需求,要想未來更高的發展還是需要人,要知道半導體人才的培養周期在三年以上。

從袁帝文離開MTK加入展訊鬧得風起雲湧,再到華為展訊小米到台挖角鬧的滿城風雨。

展訊在台設廠遭駁回:不許來挖角

年薪百萬美元 華為中興在台灣挖人

雖然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額佔2013全年貨物進口額的12%,與2500億美元石油進口額相當;但是嚴重缺少對人才進口的統計。

現在的晶元公司既需要硬體設計人員也需要軟體工程師提供全面服務,需要擁有多年經驗的工程師和經理是國內產業走向成熟,由於我國半導體產業起步晚(大概在上世紀90年代,台灣大概在60年代,就更不要說美國了)。因此上層人才缺口很大。

除此之外,雖然中國每年大概有70萬+工程技術畢業生,但是由於教育機構和產業的脫離,到企業都要重新培訓,半導體產業周期長,隨著近幾年半導體產業(資金鏈+技術鏈)急劇擴張,對於人才的渴望是非常迫切的,特別是能和企業接軌的專業技術畢業生就更少之又少(這與學校里培養計劃,教師素質和基礎設施上都有關聯,要知道半導體人才和設備是很貴的),這正是建立微電子示範學院的意義所在。

北大清華等26所高校建設示範性微電子學院--教育--人民網

中國半導體產業持續發展急需破解人才難題

先從中國一些最高學府抽調資源支持建設,體現了重視也體現了示範作用,然後地方高校再效仿建設,成祖國大地遍地開花之勢。

總的來說這個只是整個國家戰略規劃中的一部分,所以說建立示範性微電子學院的意義只是添磚加瓦,在人才建設方面向中國光大高校建立示範性作用;不僅人才層面,國家還考慮了下游產業鏈」互聯網+「,這可謂是這屆人民政府用心規劃的一件大事。

補充回答:

業內需要怎樣的微電子畢業生?高校應該如何培養?在當前大環境下微電子學生要做些什麼?

答:

1. 業內需要怎麼樣的微電子畢業生,請看獵頭胡運旺的觀點:

中國IC公司第一緊缺的人才

(根據其觀點,我認為本科需要一個全面系統專業學習,然後以某個技術作為切入點)

人力資源管理經典案例研究分析:IC人才緣何陷入人才困境

2. 首先國家已經明確提出了建設要求,回答高校應該如何培養問題。

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科技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 財政部 國家外專局關於支持有關高校建設示範性微電子學院的通知

3. 無論是微電子還是其他專業學生,要做的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另外在知識產權日益重視的今天,獨立思考加創新思維也應在學生時代多做培養。

工程技術人才應多參加工程技術實踐,相信示範微電子學院創建會提供這一平台:

參考教育部通知:

要求:深入開展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示範性微電子學院要加強與區域內集成電路領域骨幹企業、產業化基地和地方政府等方面的合作,共建高水平的學生實習實踐基地,建立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探索建立產學合作理事會(或董事會)。

政策:鼓勵企業開展校企合作育人。微電子領域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接納學生實習、建設工程實踐基地等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有關合理支出准予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


意義重大。

現階段的微電子專業經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實在少得可憐,哪談得上過剩二字。微電子專業以及集成電路相關專業很多高校都有開設,但實力真正夠格,培養出來的學生真正能在設計方面嶄露頭角的少之又少。除了復旦清華北大上交東南西電成電,會貢獻一部分具有一定實力的人才力量,大部分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要麼轉行要麼也是完全充當打醬油的角色。

投入更多的教育資源,能夠加快整個微電行業教育體系的成熟。輸送更多的頂尖人才。

有說投給學校是浪費,應該投給企業。企業不去自己掙錢指望國家養,我得問問了這是什麼心態這還叫企業嗎。

讓企業代替國家培養IC 人才?永遠不要說代替,企業培養人才都是出於企業自身利息的考慮,哪有那麼高尚是代替國家。況且,企業的趨利性質也決定了培養人才的類型,他們只會根據市場情況來決定培養人才的方向,他們絕不可能會從國家戰略和個人興趣方面來考量這些東西。公司不像國家財大氣粗,公司不會為你個人留出足夠的發展空間。最近感測器比較火,我們公司準備做陀螺,你不感興趣那你滾蛋吧。但在高校如果國家給有一定的資源,你完全可以開個課題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有自己的建樹。

順便再說,想要在微電行業立足,你需要太多的知識積澱,需要解決太多的問題,這種複雜性和高難度,也確實需要國家投入更多的資源。

關於人才方面的資源投入,從沒有浪費一說,他總會有收穫,只是收穫多少的問題。


9個?後面還有17個等著呢。


九所微電子學院 各有所長 涵蓋了微電子的各個方面。國內的微電子行業與國外相比差距太大了,從下往上,首先儀器製造就差太多,光刻機 RIE CMP這些都離國外水平差了不止兩三代,希望葉所領導的項目能有所突破吧。器件物理倒是基本上沒多大差別 新材料如GaN也算跟得比較緊 只是從paper轉化成reliability和performance都一流的器件還是要很多年的積累啊,電路設計也有很多優秀人才也發了很多好 paper,這九所學校其實也培養了不少國內ic design公司的中流砥柱,趕超也是遲早的事。誠然 學校的導師要生存肯定會接項目 項目的水平決定了參與學生可能能達到的高度。不過 我更擔心學生的心態,大家都覺得design好找工作(當然coding更好找)都去學design,沒人願意進fab 沒人願意去研究新器件 分析器件機理 長此下去 design再好也得去tsmc 國內微電子的基礎肯定會受到限制。我也是畢業於這9所中的一家 雖然當年也很努力 但是回過頭來看 其實如果當年自己覺悟再高點還可以學到更多走得更遠。ps國內儀器(測量)實在是好太多了


這九個高校在n年前國家就設立了國家集成電路培養基地,每所的側重點不同,有的是設計(數字或者模擬),還有射頻,以及器件材料等,IC不會人才過剩,這個坑不僅需要微電子科班的人員,還要通信電子工程的人員來填,怎麼可能過剩。必須能培養出頂尖人才啊,如果一個人不是這個領域的,在社會上幾乎不可能走到IC頂尖人才的位置,因為到那個位置要學的太多了,比如半導體物理與器件,模擬和數字IC,計算機組成原理,系統架構,cpu設計,半導體工藝,通信原理,數字信號處理,還有CMO的物理模型等等,像各種軟體和語言的使用就不說了。關於坑這個事,說明提問者不可能是IC領域的,甚至幾乎對其不了解,因為我可以這樣說,IC是現代信息社會的基石,基石,基石,這樣功能越來越強大,價格卻越來越便宜的東西,市場能淘汰它嗎,現在的智能機等等電子產品為啥能這麼快走入千家萬戶?IC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產業,不管設計還是生產,中國的水平已經和國外拉開了幾個數量級的差距,比如在一個拇指大小的片子上生產幾十億個MOS(單元),精度要達到幾納米(頭髮絲的大小就不說了),你說沒有一個極強的工業製造基礎能行嗎,能造出生產這樣片子的設備嗎。還有設計發麵,如intel,TI那樣的公司都是從集成電路的出現到現在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這麼大的「坑」沒有很多人去填能行嗎


9所?中國微電子學術界的普遍水平遠低於工業界,特別是教育這塊。 當然美國工業界也一直對學術界看不上眼。這個也是這個行業研究本身決定的。 設計個半年,流片好幾個月,測試還沒咋測呢,基本就要開始寫論文準備畢業了。讀個碩士時間根本不夠。 博士嘛,也基本呵呵。

所以不太看好這個,又是一番浪費國家的錢。

其實這些錢真應該給企業。 不過,我也就是感慨一下。 真是挺難的。


你聽誰說的微電子人才過剩了?


誰要書單來的?(非清華,歐洲某大學,數字 SoC 設計測試相關)

CMOS 電路:CMOS VLSI Design: a Circuits and Systems Perspective

VHDL: RTL Hardware Design Using VHDL, Circuit Design and Simulation with VHDL

Verilog: Embedded SoPC Design with NOIS II Processor and Verilog Examples。結合 Altera 開發板學比較快,不過現在是不是都轉 SystemVerilog 了?

測試:Essentials of Electronic Testing for Digital Memory and Mixed-Signal VLSI Circuits, System on Chip Test Architecture

計算機架構:Computer Systems: A Programmers Perspective

工具:Cadence, Synopsys, Mentor Graphics 相應工具的 Getting Started Tutorial 和 Users Guide 是你的好朋友。

RF、模擬電路我不懂(逃


微電子行業的主要成本是設備而不是人,並且這行門檻很高,這就註定了微電子工程師的待遇不會太高,也就吸引不到足夠的合格的人才


關鍵是誰願意學啊?相比網際網路,沒有就業優勢。


已出坑,現在在某券商實習,微電子這行確實沒有金融發展好啊,不論是起點還是終點,現在摩爾定律已經終結了,在國外確實算是夕陽產業,國內投入還不錯,但願我沒能繼續的方向,有更多牛逼的人可以發揚光大


我大學讀微電子學專業,畢業工作現在是個程序員……


本人17所籌備微電子學院研三在讀,從電子信息工程(准碼農)跳過來的。雖然現在基本不看好這個行業,但我還是一頭扎進來了。開始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就想學模擬,真學了以後發現難到上天,好在老師給了個項目做,我也是從spec到tapeout到PCB都上手弄了。比較幸運的是找了家模擬很不錯的公司來做模擬方向,一起入職的也基本是這9+17所里的同學。我認為至少這幾所高校能提供還不錯的學生來加入這個行業。畢竟我也是抱著一腔熱忱跳進這個坑,可不希望它垮了啊


我只知道大一轉專業我們班轉出去了六個,沒有一個人轉進來。微電子是個坑,老師什麼的也就隨便上上課,然後沒有然後了。


我是國內微電子教育部評估第二的學校,所學專業就是ic,說實話現在的一些教授精力都在拉項目上根本沒有時間教書育人。完全把學生當打工仔。國家真的該反思一下現在的科研體制的問題。


還有十多個學校正在籌建


廣泛培養,人多力量大,或許有那麼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的人能夠成為頂級人才,跟中國大學搞科研一樣的道理,沒準兒發現了什麼


個人認為是在坑別大多數人的青春,但是總能出點極個別的人才。其實哪個專業不是這樣。。。。


推薦閱讀:

遼寧艦過台灣海峽,中國煤制油重大進步,兇手為有飯吃殺人|風雲時評
《未來簡史》:信演算法,得永生——當大數據統治人類
深度學習論文閱讀路線圖 Deep Learning Papers Reading Roadmap
運動也逃脫不了人工智慧的「佔領」,體育+科技或許是發展趨勢
重磅!荷蘭海洋研究所公布「海上空間」方案,計劃20年內打造超大型浮島

TAG:科技 | 電子 | 微電子 | 晶元集成電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