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嗔痴慢疑?
佛教中的積極一面怎麼看?這和精益求精刨根問底感想敢幹衝突嗎?我們過去百年落後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謝邀!
既然題主用「貪嗔癡慢疑」這五毒作為標題,那麼我也就順著這個來回答一下佛教的積極一面,以及過去國人百年落後的其中一些因素。
這個「貪嗔癡慢疑」五毒的頭三毒是最厲害的。其關鍵核心就是錯認這個「我」為實有,有一個不變真是存在的「我」。然後,為了這個「我」,就開始貪起來了,處處有了自私自利的想法和行為,一遇到自己不樂意,就開始發怒,怨天怨地,這個「嗔」令到我們不得清淨,為了報復,為了仇恨,處處做出讓他人不忿或者結下惡緣,弄到自己永無寧日;而這個「癡」也就是我們不知道一切實相,被幻塵影像所欺騙,信以為真,被自己的偏見臆測所騙,自己信以為真,這也包括種種迷信(包括迷信科學,也包括對宗教偏見,反過來也是一樣)。這三個更多事從個人的角度來出發。這些都是令到我們浪費自己的光陰和精力的,處處追求著這些不實的東西,生命如何才能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接下來的「慢」和「疑」,則是開始有比較了,覺得自己不可一世了,看不起他人了,這是「慢」;而對於正法的猜疑,因為通過自己對世間的一些陰謀論,也有對任何東西都猜疑者,生活得很累也時常在恐懼擔心中。慢則自滿,不作進取;疑則卻步,處處受制。這些都是內耗。
所以,佛法的修行,為了就是除去這些五毒,讓自己從這些無益的追求解脫出來,將時間精力放在更有益大眾的事業上,知道自己不是那個自己處處想著去「保護」或者去「修飾」的「我」,將自己狹窄的認知擴大。這個就是積極進取的一面。讓自己更加清楚尋覓的是生命中那些東西,不浪費時間光陰在無謂追求,更加精益求精,此可謂積極中之積極了。有了正信的基礎,所做所想,自然自利利他,此中所作,才能真正成為敢想敢做,而不是大多數人的「妄想妄做」,後者到頭來可能會害人害己。
過去百年落後的深層原因?這個太多了,天時、地利、人和,一切都是因緣成熟所致。最近在看香港的歷史,讀到外國人在十九世紀寫的有關香港的面貌以及民生,很多我們現在說到的一些「素質」問題,兩百年前已經存在。貪嗔癡慢疑的嚴重性在當時和現在其實沒有太多的減輕。貪婪、好勇鬥狠、迷信、自滿自大、對他人不信任(因為大家都想盡辦法相互欺騙讓自己利益最大化)。謝邀。這幾天總是碰到比較大的問題,笑。末學嘗試著從自己的感受上回答,有不對的地方請指正。另:這裡僅是個人思考和想法,不構成絕對的答案。佛教積極的一面怎麼看?從末學學佛的感受來說一下。學佛後,通過逐漸的聞思修,能夠明白並努力去執行{事情就是事情,需要去處理的時候,將身心安住在處理事情上,而不是打各種妄想起各種煩惱。詳細的分別緣起和因緣,逐漸學會怎麼去更好的處理人與我,我與人,人與事,事與人,我與我,我與環境,環境與我的狀態。}個人認為攤開了說,比較負責,末學目前也沒有這個能力。總括起來,逐漸了解自己,逐漸以正知見觀待緣起,逐漸以正知見處理一起。正知見就從正聞思修來了。
和精益求精、刨根問底、敢想敢幹衝突與否。在上面一個問題上,末學覺得已經回答了。以正知見觀待緣起,觀待事務。
過去百年落後的深層原因是什麼?末學回答不了。佛教是積極的,但是世界觀時空觀太巨了,許多知識面格局太小的人理解不了罷了。佛教的方法,以五戒十善為準則來衡量所做,趨吉避凶
這麼大的命題挺沒勁,你應該問從某個領域看這個問題有什麼答案,該領域浸淫多少年的專業人士解答的能有些價值。
推薦閱讀:
※請把嘴閉上止語先止心
※3000萬佛號,3000部無量壽經,這樣對嗎?
※為什麼信佛 抄經 讀經 放生 做慈善 生活卻沒有任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