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反感一些媒體的斷章取義或者嘩眾取寵,我們有哪些辦法可以應對呢?

一方面,我也覺得應該尊重言論自由,不應對媒體進行管制。但另一方面,媒體畢竟話語權更大,影響面更大,不負責任的言論對個人來說幾乎是致命的。

對於監管機構應該怎麼做?

更重要的是,作為我們普通人應該怎麼做?

例如,有很多傳播偽科學的媒體,果殼網在後面跟著闢謠卻力不從心,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


前某都市報文字記者,主跑突發新聞。因此以下內容僅限於以文字形式呈現的內容。

簡單說。

作為受訪者,有權要求記者在採訪後,將與自己言論相關部分,交給自己審閱。一來為自己言行負責,二來避免出現表達的誤差。

作為從業者,對於非自己熟悉領域的報道內容,查資料,請教專業人士,選擇呈現更靠譜的消息源。(這裡吐槽一句,大多斷章取義,源自撰稿人的怠惰,懶於求教、求證;大多嘩眾取寵,源自從業者職業道德的淪陷,以及扭曲的優越感。)

作為受眾…我有些語塞,不知從何說起。報道與事實之間,永遠存在距離。因為受眾所看見的,永遠是媒體選擇呈現給他們的。而這個國度的許多人,又是缺乏耐心,缺乏求證心,輕易被煽動起來的。

如果非要說受眾能做什麼,首先,選擇可靠的信息源。有口碑的媒體比習慣嘩眾取寵的媒體可信。其次,擴大信息源。一則新聞,了解多方當事人、知情者的說法,多看幾篇可靠的媒體報道,對事情的了解會更全面更客觀。再次,在讀到新聞的時候,保持冷靜,保持獨立的判斷力,對任何事情都不拒絕懷疑。最後,就是保持求知慾、求證欲,對不了解的事物,搜索一下,問問從業者,往往許多虛假新聞就不攻自破了。

其實說到底,斷章取義與嘩眾取寵,主要問題在於從業者對自我要求的放鬆,以及受眾的不求甚解。解決前者,斷章取義會大為減少。解決後者,嘩眾取寵不會獲得響應。

大致如此吧。

最後再多說一點。在貴國,許多事情屬於「民不舉,官不究」。對媒體的斷章取義嘩眾取寵,較真的人多了,之類事情就少了。

從業者,受眾,對待新聞,大家都不那麼較真罷了。


從更大的方面而言,我們沒辦法應對。只能被動接受。人類的愚蠢和無知超過我們的想像。輿論是什麼,輿論是製造的,像製造毛巾一樣製造的。輿論是引導的,像引導一群盲人一樣引導的。

真相是什麼,永遠沒有真相。只能盡量接近真相。

許多事情好比酒吧/班級打架,永遠分不清誰先動手,為什麼動手,誰給了對方致命一擊,誰乘機打太平拳,誰抽身跑了,誰是主使人,誰是趁機報復的,誰是教唆者。

我舉個例子:查理周刊職員被幹掉幾個,大家紛紛寫文章,貼圖片,都說我是查理,買查理,連高官都遊行,但沙特國王一下子做掉幾十個葉門人,沒聽到大家說啥。沒人說我是葉門人。呵呵。

大家對這兩件事了解多少?

我再舉個例子:

這是《芙蓉鎮》裡面的王秋赦先生。他的著名台詞大家以為很難實現嗎?

我再舉個例子:

不要說筆杆子被緊抓的這裡,就算美國,距離納粹也僅僅五分鐘而已。(我注釋一下;這裡更是說很多事情更與你有關。你願意被認同,喜歡某種控制感,喜歡團體的力量,喜歡歸屬感)

不要以為媒體就恪守什麼理念和責任,斷章取義和嘩眾取寵也是程度不同。徹底的絕對的公正,理性,客觀是不存在的。

同時,很多時候,就是個選擇:給你五百萬,說那隻羚羊是斑馬。干不幹?

+++++++++++++++++++++

也不是絕對沒有對抗措施,學英語去美帝好了。美帝的報紙素來又臭又硬。但遺憾的是,我知道知乎幾個在美帝的假洋鬼子,唉,不敢過分恭維。

PS:監管,讓監管機構見鬼去吧。很多時候,屁就是他們放的,卻厚顏指責是別人放的屁。


前兩天,我無意中看到了那則「國人在葉卡捷琳娜宮的地板上把尿」的新聞,於是自認為這就是事實,並據此發了篇文章,「噴」了一下國人的素養問題。

然而,沒有想到的是,我一直信任的新聞媒體,把包括我在內的眾多關注者都坑了一把。多虧了一名熱心讀者的評論,我才知曉了此件事情的真相。

某位恰巧在場見證了事情全部經過的網友在知乎上澄清了事件的前因後果:旅遊團的導遊出於疏忽,沒有安排遊客上廁所,卻又催促遊客走,導致一名男孩實在是憋不住,尿了褲子,並隨著走動滴了幾滴在地板上,但是隨後他的媽媽便用紙巾把地板擦乾淨了,並非媒體所言的「把尿」之說。

這種不負責任的媒體報道,當下可謂汗牛充棟,面對這些難辨真假的新聞,恐怕連具備火眼金睛的孫悟空都難以招架。而我們究竟該如何去看待,就成為了一個不小的難題。

馬克·吐溫有一篇對新聞媒體進行幽諷刺的短文——田納西的新聞界。他用幽默滑稽的語言,一針見血指出新聞界存在的某些不良風氣。如今的媒體,就如同田納西的新聞界一樣,可謂嬉笑怒罵,皆成新聞;不怕嚇一跳,就怕不知道。

對於生活中千姿百態的新聞,媒體小編們也變得「不正經」了,無所不用其極,把重點放在了如何奪人眼球而不是好好陳述事實上。以我多年瀏覽新聞的經驗來看,當今媒體存在三種錯誤的輿論引導:

標題黨

一個好的標題會吸引讀者去點擊,但是一個嘩眾取寵的標題則令人厭惡。說到標題黨,我個人認為,地域歧視的產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媒體報道造成的。

我們日常看到的一些負面新聞,總是突出xx籍,x地的字樣,比如「河南」,久而久之,我們不自然的就會對河南產生不好的印象;實際上,河南也有很多正能量的新聞發生,但是媒體卻很少在標題中加以突出。前一陣子的「東莞大學生見義勇為被捅身亡」,那名大學生就是河南籍的,是在東莞上學,但是媒體卻在標題中只冠以東莞字樣,這種做法就很令人費解了。

扭曲事實,片面報道

扭曲事實,片面報道的新聞就更是不可枚數了,「國人在葉卡捷琳娜宮把尿」一事就算是一例,媒體在報道相關新聞時,根本就沒有經過核實與求證,拿過來就用。

很多情況下,扭曲事實或者是只報道事實的某一部分的新聞更容易引起爭論,而這也正是媒體希望看到的。爭論越多,看新聞的人也就越多。

就拿前一陣子的里約奧運會來說,各大媒體對於里約的努力視而不見,只是片面的拼了命揭里約的短,嘲諷里約設備不完善,環境差,資金短缺,等等,造成一時轟動,人們議論紛紛,都等著看里約的笑話。結果呢,里約奧運會如期舉辦,安然閉幕,我們發現,其實並沒有新聞報道的那麼不堪嘛。

捧殺

捧殺,《現代漢語詞典》如此釋義:過分地誇獎或吹捧,使人驕傲自滿、停滯退步甚至導致墮落、失敗。

我平時關注體育板塊的新聞較多,發現這幾年媒體所捧殺的,先有劉翔,後有寧澤濤,如今傅園慧也在「捧」的路上,恐怕不知哪天就會「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里約奧運會的一句「洪荒之力」,讓傅園慧在無意中成功吸引了全國的目光,一時間養活了好些正愁著沒有娛樂爆料的媒體。自此之後,無論她在公共場合做了什麼,都會有一批表情包出現。媒體不遺餘力的報道,起先大家還買賬,覺得傅園慧真性情,慢慢的就變成了反感。網上的抗議聲不絕於耳,有的反對媒體,甚至還有的對傅園慧進行人身攻擊。

冷靜下來想一想,寧澤濤也好,傅園慧也好,頻繁的曝光,錯在他們嗎?他們都不過是運動員而已,或許寧澤濤身材臉蛋皆好,或許傅園慧率真自然,但倘若無人報道,也就會如普通人那樣,自然的起起落落,終歸於沉寂。

但是他們卻如娛樂明星一般身處在鎂光燈之下,成為了娛樂名人。造成這種局面的,不是他們自己,而是媒體,是媒體一窩蜂的吹捧報道,讓他們再不是普通人那般自在;等到他們成績衰退時,價值所剩無幾,媒體就拋棄他們了,跟著群眾一同口誅筆伐,所謂「先捧後殺」是也。

3

新聞看多了,就會得出個普遍的結論:新聞越短,事情越大。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越是大事、要緊事,媒體越不敢妄言妄語,於是不帶立場的敘述事實成了明智之舉。而對於那些無關痛癢的新聞,媒體則往往「妙筆生花」。

那麼面對媒體這種「看熱鬧不嫌事大」的輿論,我們該如何練就火眼金睛,分清是非黑白呢?

絕不要喪失冷靜

那位讀者說得很好:「在沒了解真相前,停一停,想一想,不要急著炮轟,不要被有心人利用去散播謠言。」我們在面對媒體爆出的事件時,要冷靜看待分析事件,要牢記就算是媒體也不可能是永遠正確的,不要急於下結論。

多方面求證事實

盡信書不如無書」,對於新聞,我們也不能偏聽偏信,不能被媒體牽著鼻子走,要多方面的去求證事情的真實情況,小道消息也要注意甄別和利用。譬如文章開頭的新聞,就是網友在知乎上講述了真相。

如今的新聞媒體,呈群雄逐鹿的態勢,不僅分為官方、民間,更有眾多個人的自媒體欲分一杯羹。在這種「亂世」,我們雖不能當茫然無知的白丁,但也不能「拿著雞毛當令箭」,落得個貽笑大方的下場。

我也衷心希望,大家能以我為戒,明辨是非真假,不記著下結論,瞎點評,陷於尷尬境地。

文:滄海可耕田 寫身邊的故事,講自己的情感,發平凡人的不平之音。不熬空蕩虛無的雞湯。

一直堅持走心,一直堅持與眾不同~


對於普通民眾,就我而言:

現在我對那些真實性存疑的新聞保持觀望和懷疑態度,如果我不感興趣我就不會關注後續了。如果是我感興趣,則會關注後續報道暫不予評價。(比如上海外灘廣場那次踩踏事故最早爆出是因為樓上商戶灑代金券造成的,我就關注了但不確定真實性所以一直等後續調查)

看新聞不要過早相信媒體,首先知道有件什麼事就行了。至於細節,如果你有興趣,自己再主動了解(搜索某新聞的詳細情況)


不聽不信不看不轉賬不匯款。

誰跟你說打開電視看新聞。不如打開書本看天下。

當然,媒體跟書一樣,有好壞優劣之分。所以,要挑。


多看新聞聯播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偉大祖國無限好

可惜我不能活在新聞聯播里


本質上是教育問題。

缺少critical thinking能力的人,在任何新聞制度下都得不到正確信息。


少看電視,少玩手機,少開電腦。


重點當然是個人;當社會中擁有獨立理性,善於批判地、有邏輯地思考的人多的時候,題中所述的媒體會失去市場,或者,沒人會經營這種媒體。

作為普通人,三個字,學而思。


沒有辦法避免,因為他們非常熟悉西方的那一套理論,媒體的目的,就是make a big news.


娛樂至死討論了這件事

我認為

總會有新的媒體出現的,總會有人站在公共話語空間/輿論空間的制高點

你不一定可以有話語權,但你永遠有懷疑權

這樣,就夠了吧?


唯有多讀多懂,獨立思考。


唉,也曾有媒體實事求是,力求真相,剖析複雜的前因後果,力求還原故事的來龍去脈。

後來因為他們的新聞發得比較慢,太長不看,於是他們倒閉了。

所以我一直很唏噓,受眾喜歡快的,喜歡短的消息。他們又要求真的,要求全的真相。

如果你們不是第一時間「卧槽」一聲趕緊發到微信群里炸大家一下,而是耐住性子等第二天的報紙或者官方闢謠,其實,比媒體自己凈化要有用的多啊。


以牙還牙,


股市裡面的坑爹新聞說了才是淚


實名反對所有說無法應對的人的答案,凡事都有其可能性,上來一棒子打死說不能我認為是不可取的。其實應對的方法也很簡單,那就是你去政府當官去,然後專查媒體的刺,看誰片面報道或是不按事實報道就取締了去,這不很簡單嗎,問題在於你又不滿你又不想管,在這發個問題抱怨有屁用嗎


不看不就行了嘛。


推薦閱讀:

論文分享:Who creates Trends in Online Social Media: The Crowd or Opinion Leaders?
從傳播學或者社會心理學角度分析,最近熱播的網路劇《太子妃升職記》為什麼這麼火?
什麼是互聯網時代的「口碑」?
廣告學與傳播學(武大),選哪個專業?
傳播學中的內爆概念應該怎麼理解?

TAG:媒體 | 傳播學 | 自由 | 政府 |